中国古诗词
导航

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3-01-12
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通才、全才。无论诗词文赋,还是书法绘画,苏轼都造诣极 高。他的成就与他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有很大关系,他所倡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的治学理念,对于今天读书 治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有感于当时士大夫中滋长的急功近利和浅薄轻率的风气,苏轼在《稼说送张琥》中巧用 庄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的道理来阐述治学之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即在博览群 书时要汲取书中的要领和精髓,从大量的知识或材料积累中,提炼出精华部分再著书立说。所谓“厚积” “博观”,是指广博地获取知识,丰厚地积累学养。所谓“约取”,就是慎取、精 取,是在博观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谓“薄发”,是在“厚积”的基础上,进行严 谨阐释。在《与张嘉父七首》其七中,苏轼以富人之筑大第须储材充足为喻,对“博观而约 取"进行详细阐释,指出只有广博地枳累学养,才能著成“不容有所悔"的"一家之言”。
苏轼主张在治学过程中要熟读深思,对事理或学习对象进行研究式学习,即“旧书不厌 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一生治学遵循此法,具体做法可以概括为三点,即“一生日课” “一书数过"“一意求之”。
“一生日课”是指每日必定完成抄书这项必修课,以每天抄书为读书治学筑牢根基。寒 人陈鶴讲过苏轼抄《汉书》时采用不同的方式,连抄三遍,直至全部背诵,无一字差错。苏 轼直到晩年,仍乐于此法,用以教子。跟随苏轼贬谪備州的苏过,以又为师,将一部《唐书》 抄完,而且接着又抄《汉书》。苏轼视之为“穷儿暴富”,认为儿子通过抄书必将迅速地增长 学识、深厚地积淀学养。
“一书数过”是指读书要坚持反复阅读和揣摩,不能浅尝辄止。在治学实践中,苏轼也 是这样做的。《汉书》他就读过很多遍,而且乐于将这种方法与人分享,苏轼对于《周易》也 是反复研读,长期认真反复咀嚼,最终写就《东坡易传》。
“一意求之”是指治学要有针对性,读书贵在专与精。苏轼认为,治学时要针对一个主 题做研究性阅读,学懂弄通之后,再换另一个主题进行研读,这样读书可以做到既博又精, 是夯实治学基本功的重要方法。
苏轼治学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 治学理想,强调要学用结合,把治学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他以著书立说为武器,针芯时弊、 奉献社稷,主张治学要有益于世,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谈。苏轼的诗文著述鲜明地体现了这一 特点。如苏轼初任凤翔府判官,为改衙前弊政,给宰相韩琦写《凤翔到任谢执政启》,建议改 善官驿投宿问题。他在《奏为法外刺配罪人待罪状》中表达了自己对变法的看法,主张变法 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急功近利。
摘编自赵纪萍《“其学必始于观书” 苏轼的治学之道》)
材料二: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严肃批评了一种不良学习现象,他说: “世上最 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 不自量而已。"“知识里手”虽然学了不少、看似谙熟,但实则“夹生”,没有真正学懂弄 通、融会贯適,难以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十足的知识“搬运工"、典型的"死读书”,最 终也必然成为"书呆子"、变成“客里空”。
“以书为道,相隔万里也。"中央领导人指出,我们看领导干部水平高不髙,不是单纯地 看他读书多不多,而主要看他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不强。读书学习,目的 是为了启智增慧、提高本领、涵养情操,而不是单纯为了追求读更多的书、储存更多的书本 知识,当所谓的''知识里手"。坚持学用相长。在干中学、学中干,是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必 由之路。要处理好学与干的辩证关系,既善于向书本学习,更善于向实践学习,运用好知和 行"两只翅膀",驾驭好学和用"两个轮子",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让自己 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水涨船高”,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摘编自华金良《莫做“知识里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苏轼在诗词文赋、书法绘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的成就,这与他所倡导的治学理念有 非常密切的关系。
B 受到自己父亲的影响,苏过也曾经把抄书作为必修课,因而迅速地增长了学识,积 淀了深厚的学养。
C.苏轼认为用“一意求之”的方法治学,既能做到精细化,又能从多方面吸收营养, 可以夯实治学基本功。
D 成长道路上,我们要学好书本知识,也要"读”好社会实践这本"无字之书”,处 理好学与用的辩证关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鲁迅《拿来主义》中的“占有”“挑选”与材料一中的“博观而约取”有相似之处。
B. 苏轼善用形象的比喻来说理,不仅在材料一中有体现,还体现在课文《赤壁赋》中。
C. 只要把知识真正学懂弄通、融会贯通,在工作中就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D “纸上谈兵”典故中的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是“知识里手”的典型代表。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李白诗云: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B. 毛泽东提出: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C. 明代诗人林鸿《饮酒》:“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D 荀子《劝学》:“不积肆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 材料一和材料—都论及了 “学”和“用”的关系,—者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 某同学在班级学习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自己的经验时说:“我的成功经验就是多刷题, 学不会练会!对此,你如何评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星星维修师
阿英
快跑,你又要返到了。
小禾把书塞给我,冲我使劲儿挥挥手。小禾瘦得像一把柴,头发又黄又稀。她的身后, 是几只吃草的羊。
从家到学校,有好几里路。每天我都会起晩,胡乱啃几口饼,书包拍打着屁股,奔出院 门。跑完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就到了一个长满草的小山坡。小禾每天等在那里,把我的课 本还给我。我放学回来,再把书借给她。
我曾问小禾,你咋不上学?
小禾答,我爹说了,让我好好放羊,等羊长肥,卖了钱,就供我念书。
小禾的娘有些痴傻,整日瘫在航上。小禾除了放羊,还要做饭、哄弟弟。弟弟不到一岁, 一醒来就哭。小禾把一小碗粥热好,放勺白糖,搅匀,尝尝温度,喂弟弟吃。弟弟尿了拉了, 给他换棉子,哼儿歌哄他睡。弟弟睡着了,她又要忙着洗洗涮涮。
小禾上不了学,就借我的课本看。被我揉烂的书,她总能变得平平整整,还有一股香味。
小禾一钻进书里,她爹就吼, 一个女娃,学那没用的作甚?能变出饭来?
小禾抽噎起来。我安慰她说,要不是怕老师拿教鞭抽我,就送给你了。
小禾抹掉眼泪,翻开一页,说,这些星星画得不好看,我改了改。
我低头细看,也发觉,书里的星星确实呆气,蹲在纸上,像笨笨的甲虫。小禾只用铅笔 在边缘轻扫几下,星星就不一样了,似乎在拖曳着光芒飞行。
小禾的这根铅笔,是用蝉蜕换来的。放羊时,她爬上树,寻找一种金色的蝉蛻。村东有 个老中医专收这个。
你们教室里,有星星吗?
我想起屋顶黑褐色的椽標,夏天漏雨,冬天灌风,常有蜘蛛吊下来。
我賛见教室里长满了星星,小禾幽幽地说。
我望着小禾,星星好像在她眼底闪耀。我忍不住撒慌说,嗯,星星有时会飞进来。
升五年级后,学校担心我们考不上初中,就安排了晩自习。那时候没適电,大伙儿点蜡 烛背书。我跟同桌说好,俩人合买一根蜡烛。天一黑,教室真有星星了。
每天下了晚自习,我才能把书给小禾。她只能夜里看书了。我想切下一截蜡烛送給小禾, 同桌舍不得。
小禾求爹买蜡烛,她爹骂她,不务正业。
小禾哭了,说,村里的姐姐们都是小时候放羊,干杂活儿,哄弟弟:大点儿了就去外面 打工,月月寄回钱;再过几年,回老家,嫁人,收笔彩礼,给弟弟盖房娶媳妇用……我不想 这样。
哪家女娃不是这样?小禾爹踢翻一只凳子。
小禾的这些话,让我想起我姐。她只有过年时,才能回来几天。她在厂里,每天要睬十 二小时缝纫机。我不由得难过起来,对小禾说,放心,我有办法。
我跑去教室。每张课桌上,都凝固着前一晚淌下的蜡油,扁鳥的一,J、块。我拿铅笔刀小 心刮下来,包在纸里,连米粒大的碎屑也没放过。有同学忽然说,你爷脊不是木匠吗?你会 雕刻吗?给我的蜡烛刻条龙吧。他可能想起了评书里的盘龙柱。我心中一喜,这样的话,就 又能刮一些蜡下来了。我用尽平素所学,刻了一条胖龙,又把残渣细细收集起来。
下了自习,我去找小禾,小禾爹呼嗜打得山响。我小声说,快,把你爹的酒盅找出来。
我把蜡块压到酒盅里,埋进一根棉线,露个小头。火柴一擦,急吼吼地把一度小火苗喷 出来。那根棉线却懒懒的,不理它。火苗委屈了,缩成一粒小圆球。我向前捅捅火柴,火苗 朝棉线拱过去。棉线先是害羞地瑟缩起身子,而后舒展幵,尝了尝味道似的,舔了火苗一口。随即它有了精神头,把脑袋伸进火焰中心,几缕纤雄变得透亮。火柴棍枯萎打卷了,棉线的 脑袋上顶了一颗亮亮的豆子。随着我们的呼吸,那粒小火豆前滚一滚,后滚一浪,像小羊羔 在玩耍。棉线身下的蜡块越来越软,彼此抱在一起。
小禾展开书,兴奋地看起来。
我用烫疼的手指,从她额头拽下几根燎焦的头发。
从此,班里的蜡烛被我雕成各种造型。但我并没有刮得太狠,我还給蜡烛们整容,将多 出来的部分削下去补到凹陷处。同学给我取了个绰号:星星维修师。
不久后,父母带上我,去外地做生意,我再也没见过小禾。听说,她爹卖掉了羊却没真 的供她念书,小禾哭得扌斯心裂肺,绝食好几天。
参加工作后,我又听说,小禾后来真的上了学,考到师范学院,毕业后回乡支教了。
我回去过一次。校园里的操场像幵满了花朵,女孩男孩一样多。
推开教室的门,我不禁惊呆了——屋顶染成天空的样子,是梦幻般的宝石蓝,饱满的云 朵像胖乎乎的绵羊。最引人注目的,是云朵间的星星,每一颗都不一样,但每一颗都那么亮。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禾告诉“我”她爹承诺卖了羊供她念书,后文小禾爹食言的情节与之相承,凸显 小禾求学的艰难。
B 还“我”课本时,小禾总能把揉烂的书变得平整,书上还有一股“香味”,旨在刻 画小禾爱干净的形象。
C, 小禾每日面临着繁重的家务劳作,既要放羊,又要做饭、哄弟弟,还要洗洗涮涮, 但她仍坚持借书学习。
D. 棉线“舔了火苗一口” “有了精神头”"操场像开满了花朵”等语言生动,使文章 更具画面感。
7. 文中关于“蜡烛”与“读书”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我”和同桌合买一根蜡烛,同桌舍不得切一截蜡烛给小禾,可见当时条件艰苦, 念书不易。
B 刮下蜡油、包在纸里、细细收集蜡烛残渣等动作描写,展现了 "我”为小禾凑蜡烛 的用心。
C.“我”用烫疼的手指,帮小禾拽下燎焦的头发,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现“我”对小 禾的关心。
D 同学请"我”给蜡烛上雕刻一条龙的情节,为下文写"我”给蜡烛“整容”因而获 得绰号做铺垫。
8. 本文塑造了小禾爹怎样的形象?有何作用? (6分)
9. “星星维修师”有哪几层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