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23-01-19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成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道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有删节)
材料二: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选自《报任安书》,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B.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C.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D.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缧绁,是捆绑犯人的黑绳索,借指监狱,汉代后以铁索代替缧绁,称为“锒铛”。
B. 轩辕,指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后也用于指中华民族,如“我以我血荐轩辕”。
C. “所以隐忍苟活”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所以”意义不同。
D. “草创未就”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中的“就”字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作者借回答壶遂问题阐明自己创作《史记》秉承的实录精神,行文中借鉴了“赋”主客问答的传统方式,笔法灵活。
B. 材料一对西伯、孔子、屈原等人创作缘由加以分析,认为圣贤著作多由于“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可谓一语中的。
C. 材料二中,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同时表明了他勉励自我要仰慕大义、不必为名节而死的生死观。
D. 材料二中介绍了《史记》的创作目的、内容和体例,同时也流露出司马迁对著作的自信和任安不能理解自己苦衷的担忧。
13. 司马迁在“身毁不用”后仍坚持创作《史记》的动力有哪些?请结合文本概括。(3分)
1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答案】
10. A11. D12. D
13. ①古代先贤发愤著书的激励;
②完成先父遗愿的责任;
③让著述成一家之言的志向;
④让明君贤臣事迹扬于后世的愿望。
14. ①我所说的记述过去的事情,整理那些社会传说,并不是所说的创作,而你却把它同《春秋》相提并论,这就错了。
②又想到君实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简慢无礼,所以我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能原谅我吧。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况且,我曾经做过太史令,如果废弃皇上英明神圣的盛大美德不去记载,埋没功臣、贵族、贤大夫的事迹不去记述,丢弃先父生前的殷勤嘱托,没有什么罪过比这更大了。
“掌其官”和“废明圣盛德不载”的主语都是“余”,属于并列关系的句子,故应在“掌其官”后断开,排除BD;“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与“堕先人所言”其主语也是“余”,两句独立句子之间应分开,排除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所以”,分别意为“解释原因,原因、情由”和“用来”。句意: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两个“所以”意义不同。
D.“就”,分别为“完成、成功”和“就任、就职”。句意: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两个“就”字意义不同。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流露出司马迁对著作的自信和任安不能理解自己苦衷的担忧”错误。原文“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可知司马迁对自己的著述并非自信。“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向友人申诉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并非能说明任安不能理解自己。
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并总结概括的能力。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古代先贤发愤著书的激励;
“(不能)堕先人所言”,完成先父遗愿的责任;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让著述成一家之言的志向;
“(不能)废明圣盛德不载,(不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让明君贤臣事迹扬于后世的愿望。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故事”,旧事、旧业;“整齐”,整理、调整;“比”,比较,相提并论;“谬”,错误的。
②“反覆”,指书信往来;“卤莽”,简慢无礼;“所以”,事情的原由;“见”,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壶遂说:“孔子的时代,国家没有英明的国君,下层的贤才俊士得不到重用,孔子这才写作《春秋》,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现在,您太史公上遇英明的皇帝,下有自己的职守,万事已经具备,都按着适当的顺序进行着,太史公所论述的,想要说明什么宗旨呢?”太史公说:“《春秋》歌颂善人,贬斥恶人,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德政,颂扬周王朝,并非全是抨击和讥刺。自从汉朝建立以来,大臣百官尽力歌颂天子的圣明功德,但还是不能把其中的意义阐述透彻。况且,贤士不被任用,这是国君的耻辱;皇上英明神圣而他的美德没能流传久远,这是史官的过错。况且,我曾经做过太史令,如果废弃皇上英明神圣的盛大美德不去记载,埋没功臣、贵族、贤大夫的事迹不去记述,丢弃先父生前的殷勤嘱托,没有什么罪过比这更大了。我所说的记述过去的事情,整理那些社会传说,并不是所说的创作,而你却把它同《春秋》相提并论,这就错了。”
于是编写《史记》。过了七年,我因“李陵事件”而大祸临头,被关进了监狱。于是喟然长叹:“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被摧毁了,不会再被任用了!”退居以后又转而深思:“《诗经》和《尚书》辞意隐约,这是作者要表达他们内心的思想。从前文王被四禁在美里,就推演了《周易》;孔子在陈国和蔡国受到困厄,就写作《春秋》;屈原被怀王放逐,就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这才有了《国语》;孙膑遭受膑刑之苦,于是研究兵法;吕不韦谪迁蜀地,后世却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说难》《孤愤》才产生;《诗经》三百零五篇,大多是古代的圣贤之人为抒发胸中的愤懑之情而创作的。这些人都是意气有所郁结,没有地方可以发泄,这才追述往事,思念将来。”于是,终于记述了唐尧以来的历史,止于猎获白麟的元狩元年,而从黄帝开始。
材料二:
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激愤于正义公理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互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怎样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再说奴隶婢妾尚且懂得自杀,何况象我到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陷在污浊的监狱之中却不肯死的原因,是遗憾我内心的志愿有未达到的,平平庸庸地死了,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
……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我现在真正的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侮辱,又有什么后悔的呢!但是,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①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②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柳宗元,贞元间中进士,登博学鸿词科,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革新失败后脱至永州十年,后又至柳州,此诗写于贬谪柳州期间。②楚客指楚国诗人屈原屈原爱橘,曾作《橘颂》,赞美相橘树。③据《水经注流水》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临死时对儿子说他把柑橘树当作奴仆,可以谋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从爱柑写起,起句叙事平平,但从“手种”“二百株”等词句中,足见诗人对柑橘树之喜。
B.颌联高度认同了屈原笔下柑橘树“秉德无私”的品质,更以种柑橘树可发家致机富,表爱木之情。
C.颈联遥想柑橘开花结果的热闹场景,用疑问语气表达出不知届时自己是否还在此地的复杂心绪。
D.诗人将一颗不平静的心隐藏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形成了“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
16.清人姚鼐评价此诗时有言∶“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柑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请结合诗句说说理由。(6分)
1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颔联高度认同了屈原笔下柑橘树‘秉德无私’的品质”错误,“秉德无私”虽出自屈原《橘颂》,诗中只是说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而引起他对柑橘树的喜爱;“更以种柑橘树可发家致富,表爱木之情”错误,作者爱柑理由并非是想要以种柑发家致富。颔联的意思是我像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
16. ①尾联写如果将来能够亲眼看到橘树长大成林,有朝一日能以自己亲手种出的柑橘来养老,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②但“坐待成林”对于一个志向高远、不慕荣利的诗人而言,是有志难酬的悲痛,不堪忍受的压抑。③貌似宽解语,实则不平气。诗人反话正说,用平缓的语调表达深深的痛苦,形成了一种韵味深厚的意蕴,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柑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
结句“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意思是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那一天,它的美味还能够让我这个老叟滋养受益。“坐待成林日”表明时间之久,彼时作者也已年老,“滋味”“养老夫”更是作者的一种期待和喜悦,足见作者乐在其中。
结合注释①可知,此诗写于革新失败后被贬谪柳州期间,作者曾中进士登科第,入朝为宫并积极参与革新。“坐待”一词表明了作者虽有志向但又无法实现而不得不忍受的压抑与悲痛。由此可见,作者自伤迁谪之久,只能望柑之成林的无奈。
“若教”的假设说来轻松,似是宽慰自己,实则是无奈的表现,平缓之下是作者内心的沉重,喜悦之下是作者更深的悲痛,反话正说,更具增强了悲情之浓厚,引人深思。可见清人姚鼐所评“而托词反平缓,故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邀请琵琶女的经过和琵琶女的羞涩之态。
(3)“舟”是古诗词常见的意象,如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透露了诗人沉重的身世之感。
【答案】 (1)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2)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3)示例一:亲朋无一字 ⑥. 老病有孤舟 示例二∶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尊、酹、犹抱、遮、 危樯。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成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道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有删节)
材料二: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选自《报任安书》,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B.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C.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D.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缧绁,是捆绑犯人的黑绳索,借指监狱,汉代后以铁索代替缧绁,称为“锒铛”。
B. 轩辕,指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后也用于指中华民族,如“我以我血荐轩辕”。
C. “所以隐忍苟活”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所以”意义不同。
D. “草创未就”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中的“就”字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作者借回答壶遂问题阐明自己创作《史记》秉承的实录精神,行文中借鉴了“赋”主客问答的传统方式,笔法灵活。
B. 材料一对西伯、孔子、屈原等人创作缘由加以分析,认为圣贤著作多由于“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可谓一语中的。
C. 材料二中,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同时表明了他勉励自我要仰慕大义、不必为名节而死的生死观。
D. 材料二中介绍了《史记》的创作目的、内容和体例,同时也流露出司马迁对著作的自信和任安不能理解自己苦衷的担忧。
13. 司马迁在“身毁不用”后仍坚持创作《史记》的动力有哪些?请结合文本概括。(3分)
1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答案】
10. A11. D12. D
13. ①古代先贤发愤著书的激励;
②完成先父遗愿的责任;
③让著述成一家之言的志向;
④让明君贤臣事迹扬于后世的愿望。
14. ①我所说的记述过去的事情,整理那些社会传说,并不是所说的创作,而你却把它同《春秋》相提并论,这就错了。
②又想到君实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简慢无礼,所以我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能原谅我吧。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况且,我曾经做过太史令,如果废弃皇上英明神圣的盛大美德不去记载,埋没功臣、贵族、贤大夫的事迹不去记述,丢弃先父生前的殷勤嘱托,没有什么罪过比这更大了。
“掌其官”和“废明圣盛德不载”的主语都是“余”,属于并列关系的句子,故应在“掌其官”后断开,排除BD;“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与“堕先人所言”其主语也是“余”,两句独立句子之间应分开,排除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所以”,分别意为“解释原因,原因、情由”和“用来”。句意: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两个“所以”意义不同。
D.“就”,分别为“完成、成功”和“就任、就职”。句意: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两个“就”字意义不同。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流露出司马迁对著作的自信和任安不能理解自己苦衷的担忧”错误。原文“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可知司马迁对自己的著述并非自信。“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向友人申诉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并非能说明任安不能理解自己。
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并总结概括的能力。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古代先贤发愤著书的激励;
“(不能)堕先人所言”,完成先父遗愿的责任;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让著述成一家之言的志向;
“(不能)废明圣盛德不载,(不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让明君贤臣事迹扬于后世的愿望。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故事”,旧事、旧业;“整齐”,整理、调整;“比”,比较,相提并论;“谬”,错误的。
②“反覆”,指书信往来;“卤莽”,简慢无礼;“所以”,事情的原由;“见”,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壶遂说:“孔子的时代,国家没有英明的国君,下层的贤才俊士得不到重用,孔子这才写作《春秋》,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现在,您太史公上遇英明的皇帝,下有自己的职守,万事已经具备,都按着适当的顺序进行着,太史公所论述的,想要说明什么宗旨呢?”太史公说:“《春秋》歌颂善人,贬斥恶人,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德政,颂扬周王朝,并非全是抨击和讥刺。自从汉朝建立以来,大臣百官尽力歌颂天子的圣明功德,但还是不能把其中的意义阐述透彻。况且,贤士不被任用,这是国君的耻辱;皇上英明神圣而他的美德没能流传久远,这是史官的过错。况且,我曾经做过太史令,如果废弃皇上英明神圣的盛大美德不去记载,埋没功臣、贵族、贤大夫的事迹不去记述,丢弃先父生前的殷勤嘱托,没有什么罪过比这更大了。我所说的记述过去的事情,整理那些社会传说,并不是所说的创作,而你却把它同《春秋》相提并论,这就错了。”
于是编写《史记》。过了七年,我因“李陵事件”而大祸临头,被关进了监狱。于是喟然长叹:“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被摧毁了,不会再被任用了!”退居以后又转而深思:“《诗经》和《尚书》辞意隐约,这是作者要表达他们内心的思想。从前文王被四禁在美里,就推演了《周易》;孔子在陈国和蔡国受到困厄,就写作《春秋》;屈原被怀王放逐,就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这才有了《国语》;孙膑遭受膑刑之苦,于是研究兵法;吕不韦谪迁蜀地,后世却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说难》《孤愤》才产生;《诗经》三百零五篇,大多是古代的圣贤之人为抒发胸中的愤懑之情而创作的。这些人都是意气有所郁结,没有地方可以发泄,这才追述往事,思念将来。”于是,终于记述了唐尧以来的历史,止于猎获白麟的元狩元年,而从黄帝开始。
材料二:
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激愤于正义公理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互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怎样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再说奴隶婢妾尚且懂得自杀,何况象我到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陷在污浊的监狱之中却不肯死的原因,是遗憾我内心的志愿有未达到的,平平庸庸地死了,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
……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我现在真正的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侮辱,又有什么后悔的呢!但是,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①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②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柳宗元,贞元间中进士,登博学鸿词科,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革新失败后脱至永州十年,后又至柳州,此诗写于贬谪柳州期间。②楚客指楚国诗人屈原屈原爱橘,曾作《橘颂》,赞美相橘树。③据《水经注流水》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临死时对儿子说他把柑橘树当作奴仆,可以谋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从爱柑写起,起句叙事平平,但从“手种”“二百株”等词句中,足见诗人对柑橘树之喜。
B.颌联高度认同了屈原笔下柑橘树“秉德无私”的品质,更以种柑橘树可发家致机富,表爱木之情。
C.颈联遥想柑橘开花结果的热闹场景,用疑问语气表达出不知届时自己是否还在此地的复杂心绪。
D.诗人将一颗不平静的心隐藏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形成了“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
16.清人姚鼐评价此诗时有言∶“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柑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请结合诗句说说理由。(6分)
1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颔联高度认同了屈原笔下柑橘树‘秉德无私’的品质”错误,“秉德无私”虽出自屈原《橘颂》,诗中只是说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而引起他对柑橘树的喜爱;“更以种柑橘树可发家致富,表爱木之情”错误,作者爱柑理由并非是想要以种柑发家致富。颔联的意思是我像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
16. ①尾联写如果将来能够亲眼看到橘树长大成林,有朝一日能以自己亲手种出的柑橘来养老,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②但“坐待成林”对于一个志向高远、不慕荣利的诗人而言,是有志难酬的悲痛,不堪忍受的压抑。③貌似宽解语,实则不平气。诗人反话正说,用平缓的语调表达深深的痛苦,形成了一种韵味深厚的意蕴,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柑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
结句“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意思是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那一天,它的美味还能够让我这个老叟滋养受益。“坐待成林日”表明时间之久,彼时作者也已年老,“滋味”“养老夫”更是作者的一种期待和喜悦,足见作者乐在其中。
结合注释①可知,此诗写于革新失败后被贬谪柳州期间,作者曾中进士登科第,入朝为宫并积极参与革新。“坐待”一词表明了作者虽有志向但又无法实现而不得不忍受的压抑与悲痛。由此可见,作者自伤迁谪之久,只能望柑之成林的无奈。
“若教”的假设说来轻松,似是宽慰自己,实则是无奈的表现,平缓之下是作者内心的沉重,喜悦之下是作者更深的悲痛,反话正说,更具增强了悲情之浓厚,引人深思。可见清人姚鼐所评“而托词反平缓,故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邀请琵琶女的经过和琵琶女的羞涩之态。
(3)“舟”是古诗词常见的意象,如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透露了诗人沉重的身世之感。
【答案】 (1)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2)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3)示例一:亲朋无一字 ⑥. 老病有孤舟 示例二∶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尊、酹、犹抱、遮、 危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