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南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3-01-27
参考答案:
1 .D2.A 3.B 4.同意。
①篇名有“行”,是乐府诗篇的常用名。
②缘事而发,因自身的遭遇而借琵琶女之身世发挥。仿效乐府诗的创作手法。
③《琵琶行》是新题新意,根据内容命题,表达的是仕宦漂泊之愁苦。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本是供政治借鉴”错误。原文“至东晋后的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纵情声乐,所设的乐府机关又开始收集民歌俗曲”,可知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因纵情声乐而采集歌谣。
B.“ 都具有‘缘事而发’的创作特点”过于绝对。两汉、南北朝乐府中民间歌辞有“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隋唐以后的文人也学习这种精神,新乐府也有此特点,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创作的乐府是否如此不得而知。
C.“ 与曹操、李白等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相比”错误。原文有“两汉乐府和南北朝乐府中”的限定范围,并未与李白形成比较。
故选D 。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 都是建安及其以后的人模仿古代民间歌辞创作的”错误。原文是从汉末建安时代开始“利用”这一形式,两汉时也有用乐府旧题写作的乐府诗。
故选A 。
3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文章倒数第二段提到南朝民歌特点:南朝乐府民歌以写男女恋情的内容为多,以五言四句的短章为主,歌辞中经常运用双关隐语,婉转含蓄。
A. 三言、四言、七言间出,多是汉乐府。内容也不是男女恋情。
B. 写男女恋情,运用双关隐语,“芙蓉”是夫容;“莲子”是怜子。风格婉转含蓄。
C. 内容不是男女恋情。风格豪爽。
D. 对情感的表达直率痛快,风格粗扩。
故选B 。
4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首先要表明态度:同意。
结合材料“乐府诗篇常用歌、行、曲、引、吟、谣等名称,这些名称与乐调的性质、声情有关”,《琵琶行》篇名有“行”,是乐府诗篇的常用名。
结合材料“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琵琶行》缘事而发,因自身的遭遇而借琵琶女之身世发挥。
“连旧题也不袭用,而只是仿效旧日乐府作品的创作方法和某些形式特点”,仿效乐府诗的创作手法。
结合材料“……完全自立新题、新意,也是不入乐的”“中唐以后,文学史上又出现了一种‘新乐府’,它的倡导者和创作者是元稹和白居易。这种乐府诗的特点是所谓‘即事名篇,无所依傍’,它不仅不依旧谱,不入乐,而且连乐府旧题也取消不用”,《琵琶行》是新题新意,根据内容命题,表达的是仕宦漂泊之愁苦。
5 .C6.B 7.①米铁桥想睡觉时瞥见爷爷编织了一大半的箩筐便立刻起身,“瞥见”“弹起身”“跑到”等动作描写体现了他想为爷爷分忧、为家庭分担,刻画了他懂事体贴的人物形象。
②米铁桥思考如何说服爷爷让妹妹读初中,体现了他对妹妹能否继续求学而感到担忧、着急,这一心理描写刻画了他懂事体贴的人物形象。
③“李花,天还热得很,你就别出去割草了,当心中……”,文章对米铁桥的语言描写体现了他对妹妹的悉心关怀,刻画了他懂事体贴的人物形象。
④米铁桥听到狗叫声便立即询问“是爷爷回来了吗”,这一语言描写体现了他对爷爷的关心,刻画了他懂事体贴的人物形象。
⑤米铁桥跑下山梁、接过爷爷的背篓,这些动作描写体现了他对爷爷的呵护,刻画了他懂事体贴的人物形象。8.(1)细微的苦涩:①文章写祖孙三人依靠卖箩筐等活计谋生以及米李花读书求学的艰难,体现了乡村生活的贫困。②文章写父母外出打工查无音信,将子女交给祖父照顾,体现了留守儿童生活的苦难。
(2) 绵厚的回甘:①虽生活艰辛,但祖孙三人互相关心、相互照顾,家庭温馨和乐。②米铁桥参加自考,帮爷爷种庄稼、编织箩筐;米李花刻苦读书,学习成绩优异,这些都体现了留守儿童的坚韧(爷爷贱卖了最后一个箩筐而不用背回来,米李花对此感到欢天喜地,体现了他们面对生活苦难的乐观精神)。③米李花给罗大婆摘黄瓜,罗大婆对米李花考上老林中学表示祝贺,这些体现了乡村生活中的人情美与邻里温情。
【解析】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 爷爷一方面对贱卖最后一个箩筐感到释怀”错误,根据原文“不用不用不用,你走了几里路,还没吃中午饭”“山梁上突然响起了米铁桥洪亮的呼喊声:‘噢呦,你们一起回来了!’米铁桥的声音里灌满了惊喜,他风一般跑下了山梁,不由分说接过了爷爷的背篓。爷爷没有拒绝,暮色没能遮住他脸上慢慢铺展开的笑意”可知,这体现了爷爷“对孙子体贴、照顾自己感到欣慰”,没有包含“贱卖最后一个箩筐感到释怀”的意蕴。
故选C 。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 爷爷是否同意虽未交代而读者已知”错误,根据原文“上弦月精巧地弯在高高的石牛寨上,像是谁精心描摹上去的。月辉照出了远远近近山梁们的轮廓,或刚健,或柔和,一定是神仙镂刻的杰作。蛙鸣响彻了整个山湾,稻子的香气和日渐稀薄的暑气丝丝缕缕……”可知,爷爷是否同意米李花读初中,文章结尾没有交代,读者也不可知。
故选B 。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根据原文“暑热催生倦意,他很想睡上一觉。瞥见爷爷编织了一大半的箩筐,立即弹起身,跑到院前的机井旁,拎起水桶从头到脚冲了个透心凉。力气回来了,手脚又恢复了一贯的麻利。卖箩筐,是家里主要的生财之道”可知,作者用了“瞥见”“弹起身”“跑到”等描写动作的词语塑造了哥哥想为爷爷分忧、为家庭分担的懂事体贴的人物形象。
根据原文“赶场归来,少年米铁桥吃过了午饭,斜躺在竹椅上摇晃着蒲扇,思绪信马由缰:咋个才能说服爷爷让妹妹读初?”可知,作用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了米铁桥思考如何说服爷爷让妹妹读初中,体现了他对妹妹能否继续求学而感到担忧、着急,塑造了他懂事体贴的人物形象。
根据原文“‘李花,天热得很,你就别出去割草了,当心中暑。马上就收稻子了,牛有吃不完的谷草’米铁桥高声提醒”可知,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手法,体现了哥哥对妹妹的担心和关怀,塑造了他懂事体贴的人物形象。
根据原文“狗突然发出了低沉的呜呜声,米铁桥停下活计,探头看了看院子,大声问:‘李花,是爷爷回来了吗?’”可知,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手法,体现了他对爷爷的担忧和关心,塑造了他懂事体贴的人物形象。
根据原文“米铁桥的声音里灌满了惊喜,他风一般跑下了山梁,不由分说接过了爷爷的背篓”可知,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体现了他对爷爷的呵护,塑造了他懂事体贴的人物形象。
8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细微的苦涩主要体现在:
根据原文“卖箩筐,是家里主要的生财之道”“脑子里轰鸣着争吵的声音:家里明摆着都这个样子了,你还真忍心继续读书?你这一走,圈里的猪由谁来照顾?谁给牛割草?爷爷就是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哥哥要代课,要参加自考,还要帮爷爷种庄稼、编织箩筐……哥哥说这书咋说都得读,他会想办法。她感觉爷爷是不肯支持的。‘我们这样子的人家能吃饱穿暖就阿弥陀佛了’,这是爷爷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可知,文章写祖孙三人依靠卖箩筐等活计谋生以及米李花读书求学的艰难,体现了乡村生活的贫困;
根据原文“爸爸妈妈外出打工,转眼就是一年半,一点儿音信也无。米李花长长地叹了口气,提醒自己别抱什么奢望。自从爸爸妈妈走后,她在这里等候了多少次,哪里记得清楚?起初,她号啕大哭,满山湾似乎都能听见。远远近近的沙梁、山峦、沟壑全都无动于衷,它们只顾着萌芽、吐绿,春华秋实”可知,文章写父母外出打工查无音信,将子女交给祖父照顾,体现了留守儿童生活的苦难。
绵厚的回甘主要体现在:
根据原文“田埂外面那一排排黄瓜架上坠满了黄瓜,只需轻轻踮踮脚尖,米李花便信手采摘了大半背篓。迎接又渴又饿的爷爷回家,肯定不能空着手。不觉走到了罗大爷家的瓦屋前,罗大婆热辣辣地招呼:‘李花,听说你考上老林中学了?祝贺你啊!马上就是初中生了,一个女娃娃,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啥都得靠自己,还能考上老林中学,真是不简单!”米李花嗯了一声,快速转移了话题,说:“罗大婆,我给你家摘了些黄瓜过来’”可知,米李花给罗大婆摘黄瓜,罗大婆对米李花考上老林中学表示祝贺,这些体现了乡村生活中的人情美与邻里温情;
根据原文“她索性坐在草坪上,下意识地掏出了那张崭新的录取通知书,小脸上渐渐浮现出隐隐约约的笑意”“哥哥要代课,要参加自考,还要帮爷爷种庄稼、编织箩筐”可知,米铁桥参加自考,帮爷爷种庄稼、编织箩筐;米李花刻苦读书,学习成绩优异,这些都体现了留守儿童的坚韧(爷爷贱卖了最后一个箩筐而不用背回来,米李花对此感到欢天喜地,体现了他们面对生活苦难的乐观精神);
根据原文“爷爷,箩筐不好卖吧……爷爷没有拒绝,暮色没能遮住他脸上慢慢铺展开的笑意”可知,虽生活艰辛,但祖孙三人互相关心、相互照顾,家庭温馨和乐。
综上所述,本文“流露着细微的苦涩和绵厚的回甘”。
9 .B10.C 11.A 12.D 13.眉州的百姓对待太守、县令,就像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一样,官吏离任之后,就画像事奉他们。14.黎希声任期已满将要被人替代的时候,百姓都不忍心让他离开,相继挽留他,皇上没有改变他们的请求。
【解析】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每年的二月,农事就开始了。四月上旬,谷苗很嫩而野草遍布的时候,耕耘的人们就全都出动。几十上百人为一曹,安置一个漏钟,用敲鼓的方法招来众人。
“初吉”,一说指朔日,即阴历初一日;一说自朔日至上弦(初八日)为“初吉”。故“四月初吉”是时间状语,不可断开,可排除AD。
“出”作“耘者”的谓语,“耘者毕出”是完整的主谓句,中间不应断开,可排除C。
故选B 。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 学者”,古指学习的人,今指专门从事某种学术研究的人。句意:各地求学的人仍旧因袭五代以来华而不实的陋习。
B.“ 口实”,古指人们经常谈论的内容,今指话柄。句意:还要记录他们的事迹相互传讲。
C.“ 风俗”,古今同义,指风尚习俗。句意:那里的风俗大致如此。
D.“ 以为”,古是“以之为”的省略,译为把它作为,今指认为。句意:请求我为这座楼写篇记文。
故选C 。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 声律,诗文的声韵格律和字数”错。声律指中国古代诗文的声韵格律,并不包含对字数的要求。
故选A 。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 不是为了赞美眉州容易相处的太守黎侯”错,根据原文“然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可知,写记的原因应包含选项中提及的两者。
故选D 。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事”,对待;“既”,已经;“去”,离任;“辄”,就。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既”,已经;“满”,期满;“去”,离开;“相率”,相继;“夺”,改变。
参考译文:
我家乡眉州的风俗,有三种是接近古风的。那里的士大夫看重学习经术并重视氏族亲戚;那里的民众尊重官吏且敬畏法律;那里的农夫合作耕种以互相帮助。这些都是三代、汉、唐时的朴厚遗风,其他各郡都比不上。当初朝廷是用词赋声律来选取进士,而天圣年以前,各地求学的人仍旧因袭五代以来华而不实的陋习,只有眉州的士子,通晓经书学习古文,把西汉时的文章作为尊奉学习的典范。至于郡县的小吏,也都用胳膊夹着经书带着笔墨,言语行动上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眉州的百姓对待太守、县令,就像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一样,官吏离任之后,就画像事奉他们。对于其中贤能的人,还要记录他们的事迹相互传讲,长达四五十年都不忘记。家家都收藏有律度法令,经常诵读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即使是一些很小的过失,人们也终生不敢违犯。每年的二月,农事就开始了。四月上旬,谷苗很嫩而野草遍布的时候,耕耘的人们就全都出动。几十上百人为一曹,安置一个漏钟,用敲鼓的方法招来众人。选择两个为众人所敬畏信服的人,一个人敲鼓发布号令,一人看看钟漏掌握时间,歇晌吃饭、出工收工,都听从这两个人的指挥。鼓声响了还没到,或者到了却不努力劳作,都要受到责罚。根据每人所耕田地的多少计算劳动量,事完后统一算账,田地多而男丁少的人家,就拿出钱来补偿给众人。到了七月十六,稻谷停止生长而杂草衰败的时候,就停止敲鼓计漏,拿出罚金和补偿众人的钱,买来猪羊酒醴,以祭祀田祖,然后作乐饮食,吃个酒足饭饱再离开,每年都是这样。那里的风俗大致如此。
现在的知州黎侯名叫希声,是先父的朋友。他人简易而有文雅之气,刚直而仁爱,明察而不苛刻,民众认为他很容易相处。他任期已满将要被人替代的时候,百姓都不忍心让他离去,相继挽留他,皇上没有改变眉州百姓的请求。他在眉州已经留任了三年,百姓更加信赖他,官民相安无事。黎侯沿着知州居住的北墙增盖了一座远景楼,他每天都与宾客僚属在楼上游玩。我那时正担任徐州知州,家乡眉州的人通过书信与我往来,未曾不说起黎侯的善行,还请求我为这座楼写篇记文。
啊!我离开故乡已经很久了。他们所说的远景楼,我即使依稀能够想像它的样子,却不能说得很详细。但是家乡的人们为兴建这座楼而感到快乐并且想让我为它写记的原因,难道不是由于上有容易相处的长官,下有容易治理的民众这样美好的风俗吗?现在眉州接近古人的风俗,却能经历许多年都不改变,这是长者和老一代人互敬互爱的恩泽,以及贤良的州守、县令们孜孜不倦地安抚慰问,教导训诫的结果,能不记录下来吗?像那登高远望的乐趣,山水风景的美丽,我将来归老故乡后,穿上麻布衣裳,裹上头巾,跟随着州中的长官登上此楼,喝到兴浓,乘着乐曲,提起笔来作赋,以颂扬黎侯的留下的仁爱,也为时不晚。
(节选自《苏轼文集·眉州远景楼记》)
15 .D16.示例:①“击楫凄凉千古意,怅怏衣冠南渡”,典故出自《晋书·祖逖传》,作者运用这一典故,缅怀靖康南渡,先辈北伐遗愿,至今没有成为现实。②“空自笑,听鸡舞”这个典故出自《晋书·祖逖传》,用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慨叹纵然有闻鸡起舞之志,终究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此实为整个南宋志士仁人报国无门的历史悲剧之写照。
【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 下阕写秀美的吴蜀两地大好河山沦落敌手,国家形势一言难尽”说法错误。“吴蜀江山元自好,形势何能尽语”的意思是东起于吴,西至于蜀,祖国还有一片大好河山,人力、物力、地利,形势何可尽道?可以有所作为。
故选D 。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本词属于典型的掉书袋类诗词,其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如其中关于祖逖的典故就运用了两个。
词中“击楫凄凉千古意,怅怏衣冠南渡”,这个典故出自《晋书·祖逖传》,其中记载“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有如大江!”词人此处用此典,是缅怀靖康南渡,先辈北伐遗愿,至今没有成为现实,此恨千古难灭。韩淲对南渡之初的元老重臣李纲,万般推崇。其《涧泉日记》云:“渡江以来,李伯纪第一流。”又云:李伯纪、赵元镇(鼎)渡江之初,整顿国家,今蒙福无穷。”运用此典也是缅怀李纲等先辈之遗事。
“空自笑,听鸡舞”这个典故也出自《晋书·祖逖传》,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成语“闻鸡起舞”的出处。用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慨叹纵然有闻鸡起舞之志,终究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作者运用这一典故,非常形象地描写了整个南宋志士仁人报国无门的历史悲剧,简练而深沉,感人至深。
还有“泪暗洒、神州沉处”,神州沉处,指中原陷落,语出《晋书·桓温传》“神州陆沉,百年丘墟”。张元干原词云:“帐望关河空吊影”,又云:“愁生故国”。此正化用其意。作者运用这一典故,泪洒神州陆沉,一语双关,既是写李纲、张元干,也是写自己。充满着爱国主义情感。
17 .轻拢慢捻抹复挑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拢”“捻”“壑”“嫠”“佛”“鸦”“樗蒱”“萧”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8 .①魂牵梦绕/挥之不去
②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③如火如荼/方兴未艾19.A
【解析】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语境指在都市的人对乡村的恬淡意境非常思念,无法忘却。可以用“魂牵梦绕”或“挥之不去”。 “魂牵梦绕”,形容万分思念。“挥之不去”,(事务)压在心头,无法排解;指某些事情已经发生过了但没有办法挽回,但一直会在脑海中回想,怎么也忘不掉。
第②空,语境指中华文明,修饰的是“使命”,可以指文明悠久、深厚,也可以指文明不断繁衍,可以用“源远流长”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生生不息”,指不断地生长、繁殖。
第③空,语境指城镇化正在发展,进展迅猛,可以用“如火如荼”或“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例句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伸向天际”把高楼大厦当作树来写,具有树的动作。
A.“ 恋”“思”运用比拟手法,把“羁鸟”“池鱼”当作人来写,具有人的情感。与例句相同。“羁鸟”“池鱼”也运用了比喻修辞,比喻“处于官场的人”。
B. 运用对偶。“艰难”对“潦倒”;“苦恨”对“新停”;“繁霜鬓”对“浊酒杯”。
C.“ 譬如朝露”运用比喻,把短暂的人生比作早晨的露水。
D.“ 管弦”运用借代手法,代指音乐。“主人下马客在船”运用互文,指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上船。
故选A 。
20 .B21.①隐逸的代表人物;②而且汲取了丰富的诗学养料;③体察自然的真意和神韵。
【解析】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 】处“社会矛盾凸显”“战争频仍”是并列成分,做状语“由于社会矛盾凸显战争频仍”一部分,应用顿号隔开;
【b 】处是完全独立引用,句号应在引号里面;
【c 】处用分号,表示两个层次,分别是谢灵运和陶渊明对“自然”的体悟;
【d 】处用冒号,表明“途径”的内容限制到句末。
故选B 。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前文“隐逸之风在此期更盛。其突出的代表是以杨维桢为代表的铁门文人群体、……吴中诗人群体”,下文写某人“无疑成了元末文人共同尊奉的精神偶像”,可推断出此处填“隐逸的代表人物”。
②处根据上文 “他们不仅从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和崇高人格中培养起文人的独立价值以及寻找其心灵与行迹的精神支撑”,填写的句子应表示递进关系的分句,而下文“进而培育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诗学内容”表示结果,据此可分析培养起独立价值、找到精神支撑,汲取养料,最后培育出诗学内容,故可填充“而且汲取了丰富的诗学养料”。
③处根据上文提到的二者的不同,“谢灵运对‘自然’的欣赏与观察重在‘游’,所到之处并不深入体会自然真意,只得山水之‘形’;而陶渊明则在静处深入体察‘自然’之‘神’,享受的则是景物本身所带来的趣味”,因此“为学陶者指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途径”应是体会神韵真意后再以志趣成诗,故可填“体察自然的真意和神韵”。
22 .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A. 根据原文“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可知,选项将两者关系颠倒。
B. 由原文“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的选择的自由,……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可知,地缘社会由理性支配人们的活动,反之,血缘社会由感情支配人们的活动。
C. 根据原文“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可知,血缘社会以馈赠方式清算;而从文中“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可知,地缘社会以贸易方式清算。
故选D 。
23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A.“ 不仅体现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也体现在维持社会秩序时……”错误。原文“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从这两句话的关系看,原文是并列关系,选项说成了递进关系。“不在”和“不仅在”意思不同。
B.“ 那就是承认同意权力”偷换概念。“孝”道,“无违”是承认“长老权力”,而选项说的是承认“同意权力”。
D.“ 人们必然会怀疑传统的正确性而暗地里违背传统”错误。原文“人们不会在发现旧方法不适应之前就提前放弃的,所以人们并不是必然怀疑其正确性”。选项把原文的意思理解反了,原文是“并不是必然怀疑”,选项说是“必然会怀疑”。
故选C 。
24 .例文:
忧国伤时,悲添白发
——杜甫《登高》赏读
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56 岁的老人,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高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仿佛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成千上万个流离失所者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让人感到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忧国伤时的惆怅表现得富有层次性和立体感:一悲漂泊憔悴,离乡万里;二悲深秋萧瑟,苍凉恢廓;三悲人生苦短,喜怒无常;四悲羁旅他乡,作客异地;五悲暮年登高,力不从心;六悲体弱多病,处境艰难;七悲孤苦伶仃,愁苦难遣……工整严谨的对句,不仅饱含了诗人像落叶一样排遣不尽的羁旅愁,也饱含了诗人像江水一样驱赶不尽的孤独恨。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白发日多,苦不堪言。本欲借酒遣愁,但由于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以排遣,这又无端地给诗人增添了一层深深的惆怅和无奈的慨叹。
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这“悲”字是诗人感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这种质朴而博大的胸怀,让人品读咀嚼,至再至三,掩卷深思,叹惋无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作文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先引出“家国情怀”这一古诗常见主题,接下来列举该主题下的诗作:曹操《短歌行》、杜甫《登高》、韩淲《贺新郎》。三诗全文如下: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贺新郎》:万事佯休去。漫栖迟、灵山起雾,玉溪流渚。击楫凄凉千古意,怅怏衣冠南渡。泪暗洒、神州沉处。多少胸中经济略,气□□、郁郁愁金鼓。空自笑,听鸡舞。天关九虎寻无路。叹都把、生民膏血,尚交胡虏。吴蜀江山元自好,形势何能尽语。但目尽、东南风土。赤壁楼船应似旧,问子瑜、公瑾今安否?割舍了,对君举。
导语要求从以上诗词三选一,自选角度,写文学短评。文学短评,是运用简短的语篇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评价的过程。文学短评的撰写,可以从思想感情、形象、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等角度进行文本解读与赏评。
写作短评需注意以下事项:第一、短评写作前要细读文本,然后确定评论主题(角度)且应该围绕一个主题(角度)展开议论。第二、写短评时从小处着手,切忌面面俱到。第三、要叙议结合,有理有据。同时,应该以议论为主。第四、结构合理,表述要清晰。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首,结合诗歌鉴赏相关知识进行写作。
立意:
1. 《短歌行》:君王怀九州,解万民倒悬。
2. 《登高》:忧国忧民,青丝尽白。
3. 《贺新郎》:神州陆沉一悲歌。
25 .例文:
武夷山水,天下至伟
武夷山水,天下之伟也。到过武夷山的人,不禁要发出这样一句感叹。“三三季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便是武夷山的最好写照。那九曲回肠的九曲溪,与三十六座直插云霄的山峰,在武夷地貌上,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给人一种“一片舟山翠万重,寒流曲曲到芙蓉”的感觉。
先说说武夷山的水吧,那穿梭于武夷群山中的九曲溪,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仿佛一条银白色的丝带。来到武夷山,必要乘坐竹排漂流于九曲溪的九曲十八弯,感受那迁回宛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绝美情趣。到了九曲溪边,早已是人头攒动,好不容易才坐上竹排。竹排前后两个撑船师傅吆喝着,雄浑激昂,给平静流淌的九曲溪增添了另一番风趣。竹排一艘艘漂流着,九曲溪上的白石滩,常有几只水鸟驻立,着实有趣。往水里看去,碧绿的溪流十分清澈,又很深,西岸的连山倒映在水中,在溪水的流动下,显得更有韵味。
徜徉于号称“天下第一弯”的九曲溪上,不无感受到“十里溪流通宛转,干寻到岫尽嶙峋”。用手轻拂溪水,冰凉而又柔和,水上的每一个细胞仿佛都在跳跃,给人以一种清醒自由的感觉。
再说说武夷的山吧,瞧!那座山峰,那外形仿佛是少女衣裙的裙褶,因此取名为玉女峰,向右望去便是一座叫大王峰的山峰,看那挺拔的身姿,屹立于群雄之上的气势,俨然是个“大王”,在玉女峰与大王峰中间又有一座山峰,相传“玉女”与“大王”十分相爱,但后来就被这座山峰隔开了。再仔细看看,还有双乳峰,虎啸岩,天游峰等。天游峰是武夷山中最高的山峰,从下往上看,阶梯上人们一个挨着一个,慢慢向上爬着,形成一条五彩斑斓的线。人们一个一个往上爬行仿佛一只只小蚂蚁一样,十分有趣。站在天游峰上,向下望去,又看见那回旋曲折的九曲溪,天游峰对面又是一座山峰,九曲溪绕过着山峰形成一字形,形似雅鲁藏布江的大拐弯,真是汲各地之精华啊。
还有那一线天,从一入口进入,里面潮湿而又阴凉,西边石壁上都有水气,慢慢向上走,也就越来越窄,最窄处可达,抬头向上望去,一望无际的天空也被缩略为一条弯弯曲曲的线。头顶上有不时传来蝙蝠的叫声,偶尔有一只蝙蝠飞过,那声音在一线天中回荡,属引凄异,令人回味。“他年觅取封侯印,愿向君王换此山”,这是威继光说的一句话,武夷山的秀丽风景与那特有的给人的感觉,都令我流连忘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列举课内今古散文:郁达夫《故都的秋》、朱自清《荷塘月色》、苏轼《赤壁赋》,并指出所写自然风景带给作者的特定感受,或魂牵梦萦,或暂获宁静,或精神突围。
第二句总结自然山水“给身心以疗愈,予精神以慰藉”的价值,指出徜徉在自然山水中的人能获得身心健康,陶冶精神境界。
导语提出问题:“生活中是否有一方山水、一处风景走进了你的生命,启迪了你的心灵?”要求考生结合生活体验,描写某处具体的山水风景,表达生命感受和心灵启迪。
文体要求散文,可以写成一篇山水游记。表达方式以描写、抒情为主,可适当穿插记叙、议论。可以仿照课内散文的写法,如《故都的秋》将北平的秋与江南的秋作对比,《荷塘月色》回忆联想古人采荷,《赤壁赋》追溯三国历史事件。如此拓展时空,能够不拘泥于当下此情此景,使行文更丰富。
立意:
1. 山水之间,只此青绿。
2.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3. 情寄山水,胸怀大美。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