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3-02-03
参考答案
1.A(“但他练习时常常即兴发挥而不重视乐理,因而在钢琴上的成就并不大”错误,推断不当,强加因果,原文是“父亲每天都会要求儿子严格按照乐理来练习钢琴,儿子也喜欢弹钢琴,只是在练习时常常会有一些即兴发挥”,“常常会有一些即兴发挥”不能证明昆德拉“不重视乐理”;“因而”一说也强加因果。)
2.C(A“使他放弃了绘画”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他一度成为家乡小有名气的小画家,曾为剧院和出版社画过不少插图。之后,他又狂热地爱上了音乐”,文中说他爱上音乐,并未提及“放弃了绘画”。B“最终也未能与他们结识”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昆德拉对他们十分仰慕,但由于生性腼腆,未能与他们结识。堂兄也发现了昆德拉身上的艺术天赋,总是尽量为他创造各种机会,与小组成员聚会论辩,还将他引荐给评论家格罗斯曼”,堂兄的引荐使他结识了评论家格罗斯曼,所以,“最终”说法错误。D“昆德拉的诗歌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色彩”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堂兄也发现了昆德拉身上的艺术天赋,……正是在堂兄的影响和鼓励下,昆德拉有了最初的写诗冲动”,堂兄卢德维克对他的诗歌创作推动、影响与鼓励,使昆德拉有了最初的写诗冲动,但堂兄并没有影响他的创作风格。)
3.D (A“但它的问世在客观上提高了昆德拉的声誉”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中说“昆德拉的第一本诗集《人:一座广阔的花园》”只有“人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而“但它的问世在客观上提高了昆德拉的声誉”说的则是《法拉桑城儿童浪漫曲》。B“进行了直接的批判”错误,原文“矛头就指向当时的诗坛状况和社会风气”,“讽喻”是用比喻进行讽刺,只是“矛头指向”,而不是“直接批判”。C“‘平凡’的生活更令人恐惧”错误,原文是“‘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令人恐惧的是“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而非“平凡”。)
4.①“重”指的是生活和责任的重担,很多人承受不了这种沉重,心灵“扭曲与变形”,内心渴平凡。
②“轻”指的是一直平凡,陷入另一种恐慌之中——孤独寂寞无聊,这比责任重大更难以令人承受。
③可见生命中有了责任,才会感到生命的精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据原文“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分析可知,“重”指的是生活的艰辛与沉重,很多人承受不了这种沉重,心灵在重压之下“扭曲与变形”,内心渴望平凡。
据原文“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分析可知,“轻”指的是没有期待、无需付出时的一直平凡,陷入另一种恐慌之中——孤独寂寞无聊,纯粹是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这比责任带来的压力更难以令人承受。可见,生命中有了责任,才会感到生命的精彩。
5.①家庭的熏陶和师友的引导,使他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发展机缘。
②艺术天赋、广泛的兴趣和批判的精神,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灵感和素材的基础。
③他对人生和作品的思考,为他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思想的内核。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昆德拉之所以能取得瞩目的文学成就,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原文是“父亲是钢琴家、音乐教授。他经常悄悄地听父亲给学生讲课;在这里,父亲亲自教他弹钢琴,引领他一步步走进音乐世界;在这里,他带着好奇心,任意浏览父亲众多的藏书”“昆德拉十三四岁时,正值二战期间,父亲安排他师从捷克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保尔·哈斯学习作曲”“他的那位堂兄——诗人卢德维克又直接将他往诗歌道路上推了一把。……正是在堂兄的影响和鼓励下,昆德拉有了最初的写诗冲动”,从客观原因看,父亲的教导、家庭环境的熏陶、堂兄的推动鼓励和作曲家之一保尔·哈斯老师的引导,使他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发展机缘。
原文“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昆德拉兴趣极为广泛。他最早沉迷于造型艺术,一心想当雕塑家和画家。他一度成为家乡小有名气的小画家,……他又狂热地爱上了音乐。……在迷恋音乐的同时,昆德拉还投入到写诗的热情之中”“堂兄也发现了昆德拉身上的艺术天赋”“他的创造力和叛逆性格那时就已显露出来”,从主观原因看,昆德拉拥有艺术天赋,多方面发展兴趣爱好,颇具创造力和叛逆性格,这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灵感和素材的基础;
原文是“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聆听这超自然的声音。因此,伟大的小说里蕴藏的智慧总比它的创作者多。认为自己比其作品更有洞察力的作家不如索性改行”,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凡纯粹是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这比责任带来的压力更难以令人承受;伟大的小说里蕴藏的智慧总比它的创作者多,作家比其作品更有洞察力。从主观原因看,他对人生和作品的思考,为他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思想的内核。
6.B(“能够彻底改变农民命运的人”错误,是因为事实让云普叔也懂得了“缴了马上就要饿死。不缴说不定还可以多活几日。性命抓在自己的手里,不到死是不会放松的啊”的道理,但没认为他们“能够彻底改变农民命运”。)
7.D(“同时可以表现立秋是一个思虑周全的人”错误,是体现立秋的思想积极进步,并非“思虑周全”。)
8.①之前云普叔靠佃种地主的田地过活,默默忍受地主阶层的盘剥压榨,但辛苦一年收来的谷子被抢得精光,一家人的生活无以为继。
②之后云普叔从蒙昧逐渐觉醒,受立秋等青年人的影响,从逆来顺受到意识到应当反抗斗争,形象地宣告了老一代旧的生活道路的破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含义的能力。
“自家也好像做了两世人”是说云普叔前后思想的变化:
“他看了那只空洞的仓门,他想起自己金黄色的谷子来,内心不觉又是一阵炸裂似的创痛”,之前云普叔靠佃种地主的田地过活,默默忍受地主阶层的盘剥压榨,但辛苦一年收来的谷子被抢得精光,一家人的生活无以为继;
“他不再想恨立秋了,倒反只恨他自己早些不该不听立秋的话来,以致弄得仓里空空的,白辛苦一场给人家抢去,气出来这一场大病。他希望立秋早一些出去,早一些回来,多告诉他一些别人不请打租饭和不纳租谷的情况”“是的,除此以外,也实在再没有办法。蠢就只蠢了我一个人,唉!早晓得他们这帮东西要吃人,我,我,唉!……”“他总感觉得这一群年轻人都有无限的可爱。以前憎恨他们的心思,现在不知道怎样地一点儿也没有了。他只觉得他们都是有生气的人,全不像自家那般地没有出息”,之后云普叔从蒙昧逐渐觉醒,受立秋等青年人的影响,从逆来顺受到意识到应当反抗斗争,形象地宣告了老一代旧的生活道路的破灭。
9.①鲁迅认为叶紫创作的基础是现实,对于社会现实他有着自己的经历和深刻感受,因此他的作品是为揭露现实而生的。
②《火》中对农民艰难的生活现实和顽强的抗争的描写,是作者从实际生活出发而进行的概括,体现了生活的真实性。
③《火》深刻揭示了广大农民不堪封建势力的残酷压迫和艰难困苦生活的煎熬,纷纷自发地起来进行斗争的社会图景,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深度思考和判断文本特色的能力。
结合文本二“作者创作,对于其中的事情,虽然不必亲历过,最好是经历过。我所谓经历,是所遇,所见,所闻,并不一定是所作,但所作自然也可以包含在里面。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可知,鲁迅评价叶紫“要他‘为艺术而艺术’,是办不到的”,是说叶紫创作的基础是现实,对于社会现实他有着自己的经历和深刻感受,并非“凭空创造”。
文本二中说“作者还是一个青年,但他的经历,却抵得太平天下的顺民的一世纪的经历”,再结合文本一中的内容“他看了那只空洞的仓门,他想起自己金黄色的谷子来,内心不觉又是一阵炸裂似的创痛”“他不再想恨立秋了,倒反只恨他自己早些不该不听立秋的话来,以致弄得仓里空空的,白辛苦一场给人家抢去,气出来这一场大病。他希望立秋早一些出去,早一些回来,多告诉他一些别人不请打租饭和不纳租谷的情况”“是的,除此以外,也实在再没有办法。蠢就只蠢了我一个人,唉!早晓得他们这帮东西要吃人,我,我,唉!……”“他总感觉得这一群年轻人都有无限的可爱。以前憎恨他们的心思,现在不知道怎样地一点儿也没有了。他只觉得他们都是有生气的人,全不像自家那般地没有出息”可知,《火》中对农民艰难的生活现实和顽强的抗争的描写是作者从实际生活出发而进行的概括,体现了叶紫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的特点。
“世界整个儿变了模样,自家也好像做了两世人”,《火》深刻揭示了广大农民不堪封建势力的残酷压迫和艰难困苦生活的煎熬,纷纷自发地起来进行斗争的社会图景,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10.C(句意:于是高皇帝马上命令准备车驾,筹划在关中建都,因此国家安宁。关东诸侯的兵马,即使是百万大军,也不能危害国家,是因为普施仁政、给人民恩惠和谨守关中、利用地理形势啊。“高皇帝”作主语,“驾”作谓语,主谓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由保仁德之惠”中,“由”是连词,意为因为,由于,应放在句首,排除D。)
11.B (“文中指前者”错误,根据“诸侯四方纳贡职”可知,原文指诸侯国向周天子贡献财物。A“便宜”在文中是古义,指有利于治国的建议;而今义,指方便合适或价格低廉。C 正确。D 两句中的“制”含义都是“控制”。句意:就可控制东方诸侯。/登上皇帝的宝座来控制天下。)
12.C (“而大臣倾向于建都洛阳是因为周朝于洛阳建都持续了几百年,而秦朝建都关中两代就亡国”错误,根据“高皇帝疑,问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洛阳”可知,大臣倾向于建都洛阳是因为他们大多是崤山以东人。)
13.(1)大凡在这里建都的,都要周全地致力于对百姓实施德政来招纳人才,不希望倚仗地理形势的险要,让后代骄横奢侈,祸害百姓。
(2)况且秦地靠着山环着河,四面险阻,可以作为坚固的防御,突然有什么意外变故,马上可以准备百万大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务”,致力于;“致”,招纳;“恃”,倚仗,依靠;“虐”,虐待,祸害。
(2)“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防御;“卒”,通“猝”,突然;“急”,形容词作名词,意外变故;“具”,准备。
14.①多数认为洛阳地势险要,有自然山水屏障,防卫牢固。
②张良认为洛阳虽地势险要,但地域狭小,平地不多,容易受到攻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根据“东有成皋,西有崤、渑,倍河海,向伊、洛,其固亦足恃”可知,多数认为洛阳地势险要,有自然山水屏障,防卫牢固。根据“留侯张子房曰:‘洛阳虽有此固,国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狭,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可知,张良认为洛阳虽地势险要,但地域狭小,平地不多,容易受到攻击。
参考译文:
汉高祖五年,齐地人娄敬戍守陇西,经过洛阳,拜见齐地人虞将军,说:“臣下希望见一见圣上,谈谈有利的事情。”虞将军想给他换上美服,娄敬说:“臣下穿着丝绸衣服,就穿丝绸衣服见圣上;穿着粗麻布衣服,就穿粗麻布衣服见圣上,不敢换衣服。”虞将军进去跟皇上报告,皇上召见娄敬,赏饭以后,问他有什么事,娄敬答道:“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想和周王朝比谁更兴隆吗?”皇上说:“是。”娄敬说:“陛下得天下的途径和周王朝不一样。周王朝的祖先从后稷开始,就被帝尧封在邰这个地方,积德行善十余世。成王即天子之位,周公等人辅佐,才在洛邑营建成周王城,作为天下的中心,诸侯从四面八方来进贡,路途远近都差不多。这个地方,有仁德的容易称王,没有仁德的容易灭亡。大凡在这里建都的,都要周全地致力于对百姓实施德政来招纳人才,不希望倚仗地理形势的险要,让后代骄横奢侈,祸害百姓。现在陛下从丰县起兵,攻下沛县,收集了三千人马,靠这支力量一往直前,席卷蜀汉,平定三秦,与项羽大战七十场,小战四十场,使天下人民遍地流血,父子兄弟抛尸荒野,死伤无数,哭泣的声音此起彼伏,受伤的人无人照料,而想和周成王、康王、周公时代比兴隆,臣下心里认为实在比不上。况且秦地靠着山环绕着河,四面险阻,可以作为坚固的防御,突然有什么意外变故,马上可以准备百万大军。凭借秦朝经营的成果,和肥美的土地,这叫做天然的府库。陛下入关建都,纵然崤山以东出了乱子,秦国旧地仍可保全为己所有。”
高皇帝拿不定主意,问左右大臣,左右大臣多是崤山以东出生的,大都劝圣上建都洛阳,他们说:“洛阳东有成皋关,西有崤山、渑水,北靠黄河,南对伊水、洛水,其防卫之牢固也是靠得住的,况且周朝在这里称王几百年,秦朝两代就亡国,不如在周建都。”留侯张良说:“洛阳虽说也有险要的形势,但不过几百里,地域狭小,四面都容易受到攻击,这不是用武之地。而关中左有崤山、函谷关,右有陇山、岷山,沃野千里,南有巴蜀,物产丰富,北有胡苑(多产良马)的便利,三面险阻,只要据守一方,就可控制东方诸侯。诸侯各安其位,黄河、渭水运输天下物资,送到西面,供给首都。诸侯发动叛乱,顺流而下,足以输送士兵和军需,这就是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啊。娄敬说的是对的。”于是高皇帝马上命令准备车驾,筹划在关中建都,因此国家安宁。关东诸侯的兵马,即使是百万大军,也不能危害国家,是因为普施仁政、给人民恩惠和谨守关中、利用地理形势啊。
15.B(“其目的是突出任嚣、陆贾二人的历史作用”错误,本诗描写的主人公是尉佗,应该是为了突出尉佗的功绩。)
16.①尉佗能够审时度势,一统南海;②他顾全大局,称臣汉朝,带来了长久的和平稳定;③他恩泽越地,受到越人爱戴和后人怀念。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概括诗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鹿未穷”指征战不休,“自乘黄屋”指自己称帝。在征战不休时自己前往岭南称帝,表现尉佗能够审时度势,一统南海。
先行南海尉事,后接受诏封。“南来作尉”指行南海尉事。“北向称臣”指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汉朝实现统一。表现尉佗顾全大局,称臣汉朝,带来了长久的和平安定。
解除子民的温热,赋给子民财富。“薰弦”指《南风歌》,取解吾民之愠、阜吾民之财之意,即解除子民的温热,赋给子民财富。用虞舜《南风歌》的典故来表明尉佗体恤百姓,恩泽越地,受到越人爱戴和后人怀念。
17.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卿”“烦”“弊”。
18.①千难万险(千辛万苦、艰难险阻) ②从天而降(轻而易举、唾手可得) ③娓娓道来
19.①把孩子的笑容比喻成生动答卷,把山村比喻成名片,把民宿比喻成金果银果,以生活细节展现出当地的美好生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②三个比喻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式整齐,从多个角度生动地展现出时代发展、乡村振兴给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增强了语势,突出了时代发展成就当下美好生活的主题。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上文“一行人一边艰难地行进,一边讲述着四渡赤水的故事,感慨长征路上的……”,推断①处是说长征的艰难情形,可以填入“千难万险(或千辛万苦、艰难险阻)”之类的内容。“千难万险”:形容困难和危险极多。千辛万苦:指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艰难险阻: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危险和障碍。
第二空,结合上文“这次‘饮水思源’之旅让观众再次感叹美好生活从来不是……”,推断②处是说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可以填入“从天而降(轻而易举、唾手可得)”之类的内容。“从天而降”:比喻出人意料地突然来临或出现。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省事。“唾手可得”:比喻很容易就得到。
第三空,结合上下文“以真实动人的故事、细致入微的生活片段,将宏大的时代命题……”“为民小学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推断③处是说细致入微的描述、讲述,可以填入“娓娓道来”之类的内容。“娓娓道来”:连续不断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三个比喻句:把“为民小学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比作“脱贫攻坚的生动答卷”,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输城区的北京怀柔山村”比作“乡村振兴的名片”,把“散落在稻田间的一座座民宿”比作“生态优化孕育出的金果银果”。结合前文来看,这三个比喻句“以真实动人的故事、细致入微的生活片段”,细节性的展示了我国乡村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描绘了当地“当下的美好生活”。
画线句子中的三个比喻句,比喻词都是“是”,句式结构整齐,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强调了内容,加重了感情的抒发。排比句展现了“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输城区”和“稻田间的一座座民宿”,“以真实动人的故事、细致入微的生活片段”,多个角度生动细腻地展现出了时代发展、乡村振兴给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内容集中,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气势,突出了后文“正是时代发展,成就了当下的美好生活”揭示的主题,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0.①都会呼出的液滴 ②属于近距离传播 ③关于气溶胶传播的研究较少
21.虽然该病例已经离开5天,但是仍在管道内壁深部检测出2件环境阳性标本。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结合“这里所说的气溶胶是指……”“其粒径”可知,此处是对“气溶胶”的解释;再结合后面“这些液滴在呼出”可知,此处填写“都会呼出的液滴”。
第二处,由分号可知,前后内容属于并列关系,后面介绍飞沫核的传播,前面介绍飞沫的传播;前后句子的句式一般相近,此处的句子对应后面“属于远距离传播”这一句,所以句式应为“属于……传播”,再结合前面“只能在传染源1至2米范围内的空间传播”可知,应“属于近距离传播”。
第三处,前面提到三种传播,而横线前说的是“到目前为止,关于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研究较多”,那么此处应是说关于气溶胶传播的研究,再结合下一段内容可知,这种研究应该“较少”,所以可填“关于气溶胶传播的研究较少”。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搭配不当,“虽然……因此”搭配不当,改为“虽然……但是”;
二是成分赘余,“已经……后”成分赘余,去掉“后”。
22.例文:
平视,一种温和的力量
汪曾祺在谈创作时说,“作家与其作品中的人物有三种态度:仰视、俯视、平视。而只有作家与人物采取平等的态度,才能理解人物,把人物写得亲切。”其实,不只写作,现实中与人相处也会有这三种态度,而平视是最温和善良的态度。儒家也曾有言:“富而不骄,贫而不谄。”同样是要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不论处在什么境遇中,我们都要不卑不亢,学会平视,温和待世界。
人生在世,难免有得志或失意之时,在失意时做到不自卑,在得意时做到不自傲,这就是平视。
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我特别喜欢文中孔子的态度。因为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老师的地位曾被神化,正所谓“天地君亲师”。可孔子并没有高高在上地端起架子,俯视学生,而是以谈笑风生的方式,与学生平等地谈理想、说做人,忠厚之态跃然纸上。
哲学家罗西说:“在权威面前,能够不仰视对方,这是一种高贵;在穷人面前,能够不俯视对方,这是一种善良。”可见,平视,是待人接物的不卑不亢,也是一种高贵、善良而又温和的品质。
同样,在自然面前,人类既不要因为力量的渺小而过分仰视,也不要因为自身力量的增强而一味俯视。最好的视角,莫过于平视。
上个世纪,人类最爱说的话就是“征服自然”。人类从过去仰视自然的力量,到盲目自大地俯视自然。其实,自然怎么可能被“征服”呢?十几个人,准备一年半载,背着沉重的物资,惴惴不安地躲过风暴和雪崩,侥幸爬到山顶,插个旗子,这就是征服自然了吗?
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她走出沙漠之后,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了良久。有记者问她征服沙漠后为何跪下,她真诚地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沙漠允许我通过。”这就是平视心态下的感恩与尊重。
人类若胆怯退让,用我本渺小的心态仰视自然,这是自卑;若自以为是,以万物灵长的姿态俯视自然,这是自负。唯有平视自然,感谢自然的赐予,用人类的力量温柔地改造它造福它,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做到平视,需要跨过两道门槛:一是,知己之短,知人之长;二是,不卑不亢,心怀悲悯。世界是动态的,自然是变化的,人也是成长的。正因如此,身处低位时,我们不必一味仰视高位者;身处高位时,我们也不能一味俯视低位者。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平等的视角,看待自己与他人,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这不失为一种温和的力量。
一棵参天古木,本可以用来做家具,但人们没有伐倒它;一片平静的湖水,本可以围成公园,但人们没有打扰它;一座圣洁的高山,本可以做成景点,但人们没有打破它的神秘与宁静……
这就是平视的力量,既不自惭形秽,也不趾高气扬,只是温柔以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汪曾祺的创作观,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为是综述作家对作品中人物的三种态度:仰视、俯视、平等看待(平视)。第二句和第三句话是汪曾祺自己的创作观,要平等看待(平视),不要用仰视与俯视的眼光来看待。只有理解他,才能把笔下的人物写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汪曾祺所言是一种创作态度,又何尝不是一种为人处世的生活态度。平等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一个崇高的社会目标。《现代汉语词典》对平等的解释: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的待遇,泛指地位相等,如平等互利、男女平等。而在英语语境中,“平等”一词一般被解释为相等、同等。可见,平等的基本含义是社会主体能够获得同等的待遇。平等是一种最好的视觉方式,是一种抛却杂念而显现出的真诚、纯洁的人生态度。能认同自己与作品中的人物(也可看成是他人、社会、自然)的平等,不因身份地位差异而拜高踩低,是一种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自信力的考验,是以平等姿态交流、以平常心去品评人的格调与心性。真正的平等应该是相互的,是精神共同在场的双向流动。它表现为人与人,人与世界间的相互敞开、接纳、承认和包容。它超越了给予与被给予,支配和被支配的狭隘,它拒绝疏离、控制和虚伪,呼唤理解、沟通与真诚。平等一些,人与人之间就和谐一些。平等能使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客观公正地认识他人与其他事物,历史和现实反复告诉我们,以偏概全、是非不分,盲目自大、盲目自卑,往往都源于不能平等相待。平等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超越功利的公正,是一种抛却杂念的单纯。唯有平等相待,我们才能科学比较,才能高瞻远瞩,观察入微,才能把市俗偏见拒之门外,把真情实况尽收眼底。作家杨绛也曾对“平视”二字有过一段趣谈,她说:“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对自己如此,对他人亦如此。
从“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主要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在文中回答平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就其中一个点来谈,或者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谈国与国之间应该如何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和沟通,达到双赢的结局。“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考生都有话可说,但切忌大而空,可以选择一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则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立意:
1.以平等之姿,造大同世界。
2.万物生而平等。
3.平等是交流沟通的前提。
4.唯有平视,方能看得清,看得真,看得远。
1.A(“但他练习时常常即兴发挥而不重视乐理,因而在钢琴上的成就并不大”错误,推断不当,强加因果,原文是“父亲每天都会要求儿子严格按照乐理来练习钢琴,儿子也喜欢弹钢琴,只是在练习时常常会有一些即兴发挥”,“常常会有一些即兴发挥”不能证明昆德拉“不重视乐理”;“因而”一说也强加因果。)
2.C(A“使他放弃了绘画”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他一度成为家乡小有名气的小画家,曾为剧院和出版社画过不少插图。之后,他又狂热地爱上了音乐”,文中说他爱上音乐,并未提及“放弃了绘画”。B“最终也未能与他们结识”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昆德拉对他们十分仰慕,但由于生性腼腆,未能与他们结识。堂兄也发现了昆德拉身上的艺术天赋,总是尽量为他创造各种机会,与小组成员聚会论辩,还将他引荐给评论家格罗斯曼”,堂兄的引荐使他结识了评论家格罗斯曼,所以,“最终”说法错误。D“昆德拉的诗歌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色彩”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堂兄也发现了昆德拉身上的艺术天赋,……正是在堂兄的影响和鼓励下,昆德拉有了最初的写诗冲动”,堂兄卢德维克对他的诗歌创作推动、影响与鼓励,使昆德拉有了最初的写诗冲动,但堂兄并没有影响他的创作风格。)
3.D (A“但它的问世在客观上提高了昆德拉的声誉”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中说“昆德拉的第一本诗集《人:一座广阔的花园》”只有“人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而“但它的问世在客观上提高了昆德拉的声誉”说的则是《法拉桑城儿童浪漫曲》。B“进行了直接的批判”错误,原文“矛头就指向当时的诗坛状况和社会风气”,“讽喻”是用比喻进行讽刺,只是“矛头指向”,而不是“直接批判”。C“‘平凡’的生活更令人恐惧”错误,原文是“‘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令人恐惧的是“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而非“平凡”。)
4.①“重”指的是生活和责任的重担,很多人承受不了这种沉重,心灵“扭曲与变形”,内心渴平凡。
②“轻”指的是一直平凡,陷入另一种恐慌之中——孤独寂寞无聊,这比责任重大更难以令人承受。
③可见生命中有了责任,才会感到生命的精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据原文“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分析可知,“重”指的是生活的艰辛与沉重,很多人承受不了这种沉重,心灵在重压之下“扭曲与变形”,内心渴望平凡。
据原文“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分析可知,“轻”指的是没有期待、无需付出时的一直平凡,陷入另一种恐慌之中——孤独寂寞无聊,纯粹是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这比责任带来的压力更难以令人承受。可见,生命中有了责任,才会感到生命的精彩。
5.①家庭的熏陶和师友的引导,使他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发展机缘。
②艺术天赋、广泛的兴趣和批判的精神,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灵感和素材的基础。
③他对人生和作品的思考,为他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思想的内核。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昆德拉之所以能取得瞩目的文学成就,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原文是“父亲是钢琴家、音乐教授。他经常悄悄地听父亲给学生讲课;在这里,父亲亲自教他弹钢琴,引领他一步步走进音乐世界;在这里,他带着好奇心,任意浏览父亲众多的藏书”“昆德拉十三四岁时,正值二战期间,父亲安排他师从捷克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保尔·哈斯学习作曲”“他的那位堂兄——诗人卢德维克又直接将他往诗歌道路上推了一把。……正是在堂兄的影响和鼓励下,昆德拉有了最初的写诗冲动”,从客观原因看,父亲的教导、家庭环境的熏陶、堂兄的推动鼓励和作曲家之一保尔·哈斯老师的引导,使他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发展机缘。
原文“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昆德拉兴趣极为广泛。他最早沉迷于造型艺术,一心想当雕塑家和画家。他一度成为家乡小有名气的小画家,……他又狂热地爱上了音乐。……在迷恋音乐的同时,昆德拉还投入到写诗的热情之中”“堂兄也发现了昆德拉身上的艺术天赋”“他的创造力和叛逆性格那时就已显露出来”,从主观原因看,昆德拉拥有艺术天赋,多方面发展兴趣爱好,颇具创造力和叛逆性格,这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灵感和素材的基础;
原文是“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聆听这超自然的声音。因此,伟大的小说里蕴藏的智慧总比它的创作者多。认为自己比其作品更有洞察力的作家不如索性改行”,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凡纯粹是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这比责任带来的压力更难以令人承受;伟大的小说里蕴藏的智慧总比它的创作者多,作家比其作品更有洞察力。从主观原因看,他对人生和作品的思考,为他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思想的内核。
6.B(“能够彻底改变农民命运的人”错误,是因为事实让云普叔也懂得了“缴了马上就要饿死。不缴说不定还可以多活几日。性命抓在自己的手里,不到死是不会放松的啊”的道理,但没认为他们“能够彻底改变农民命运”。)
7.D(“同时可以表现立秋是一个思虑周全的人”错误,是体现立秋的思想积极进步,并非“思虑周全”。)
8.①之前云普叔靠佃种地主的田地过活,默默忍受地主阶层的盘剥压榨,但辛苦一年收来的谷子被抢得精光,一家人的生活无以为继。
②之后云普叔从蒙昧逐渐觉醒,受立秋等青年人的影响,从逆来顺受到意识到应当反抗斗争,形象地宣告了老一代旧的生活道路的破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含义的能力。
“自家也好像做了两世人”是说云普叔前后思想的变化:
“他看了那只空洞的仓门,他想起自己金黄色的谷子来,内心不觉又是一阵炸裂似的创痛”,之前云普叔靠佃种地主的田地过活,默默忍受地主阶层的盘剥压榨,但辛苦一年收来的谷子被抢得精光,一家人的生活无以为继;
“他不再想恨立秋了,倒反只恨他自己早些不该不听立秋的话来,以致弄得仓里空空的,白辛苦一场给人家抢去,气出来这一场大病。他希望立秋早一些出去,早一些回来,多告诉他一些别人不请打租饭和不纳租谷的情况”“是的,除此以外,也实在再没有办法。蠢就只蠢了我一个人,唉!早晓得他们这帮东西要吃人,我,我,唉!……”“他总感觉得这一群年轻人都有无限的可爱。以前憎恨他们的心思,现在不知道怎样地一点儿也没有了。他只觉得他们都是有生气的人,全不像自家那般地没有出息”,之后云普叔从蒙昧逐渐觉醒,受立秋等青年人的影响,从逆来顺受到意识到应当反抗斗争,形象地宣告了老一代旧的生活道路的破灭。
9.①鲁迅认为叶紫创作的基础是现实,对于社会现实他有着自己的经历和深刻感受,因此他的作品是为揭露现实而生的。
②《火》中对农民艰难的生活现实和顽强的抗争的描写,是作者从实际生活出发而进行的概括,体现了生活的真实性。
③《火》深刻揭示了广大农民不堪封建势力的残酷压迫和艰难困苦生活的煎熬,纷纷自发地起来进行斗争的社会图景,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深度思考和判断文本特色的能力。
结合文本二“作者创作,对于其中的事情,虽然不必亲历过,最好是经历过。我所谓经历,是所遇,所见,所闻,并不一定是所作,但所作自然也可以包含在里面。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可知,鲁迅评价叶紫“要他‘为艺术而艺术’,是办不到的”,是说叶紫创作的基础是现实,对于社会现实他有着自己的经历和深刻感受,并非“凭空创造”。
文本二中说“作者还是一个青年,但他的经历,却抵得太平天下的顺民的一世纪的经历”,再结合文本一中的内容“他看了那只空洞的仓门,他想起自己金黄色的谷子来,内心不觉又是一阵炸裂似的创痛”“他不再想恨立秋了,倒反只恨他自己早些不该不听立秋的话来,以致弄得仓里空空的,白辛苦一场给人家抢去,气出来这一场大病。他希望立秋早一些出去,早一些回来,多告诉他一些别人不请打租饭和不纳租谷的情况”“是的,除此以外,也实在再没有办法。蠢就只蠢了我一个人,唉!早晓得他们这帮东西要吃人,我,我,唉!……”“他总感觉得这一群年轻人都有无限的可爱。以前憎恨他们的心思,现在不知道怎样地一点儿也没有了。他只觉得他们都是有生气的人,全不像自家那般地没有出息”可知,《火》中对农民艰难的生活现实和顽强的抗争的描写是作者从实际生活出发而进行的概括,体现了叶紫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的特点。
“世界整个儿变了模样,自家也好像做了两世人”,《火》深刻揭示了广大农民不堪封建势力的残酷压迫和艰难困苦生活的煎熬,纷纷自发地起来进行斗争的社会图景,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10.C(句意:于是高皇帝马上命令准备车驾,筹划在关中建都,因此国家安宁。关东诸侯的兵马,即使是百万大军,也不能危害国家,是因为普施仁政、给人民恩惠和谨守关中、利用地理形势啊。“高皇帝”作主语,“驾”作谓语,主谓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由保仁德之惠”中,“由”是连词,意为因为,由于,应放在句首,排除D。)
11.B (“文中指前者”错误,根据“诸侯四方纳贡职”可知,原文指诸侯国向周天子贡献财物。A“便宜”在文中是古义,指有利于治国的建议;而今义,指方便合适或价格低廉。C 正确。D 两句中的“制”含义都是“控制”。句意:就可控制东方诸侯。/登上皇帝的宝座来控制天下。)
12.C (“而大臣倾向于建都洛阳是因为周朝于洛阳建都持续了几百年,而秦朝建都关中两代就亡国”错误,根据“高皇帝疑,问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洛阳”可知,大臣倾向于建都洛阳是因为他们大多是崤山以东人。)
13.(1)大凡在这里建都的,都要周全地致力于对百姓实施德政来招纳人才,不希望倚仗地理形势的险要,让后代骄横奢侈,祸害百姓。
(2)况且秦地靠着山环着河,四面险阻,可以作为坚固的防御,突然有什么意外变故,马上可以准备百万大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务”,致力于;“致”,招纳;“恃”,倚仗,依靠;“虐”,虐待,祸害。
(2)“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防御;“卒”,通“猝”,突然;“急”,形容词作名词,意外变故;“具”,准备。
14.①多数认为洛阳地势险要,有自然山水屏障,防卫牢固。
②张良认为洛阳虽地势险要,但地域狭小,平地不多,容易受到攻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根据“东有成皋,西有崤、渑,倍河海,向伊、洛,其固亦足恃”可知,多数认为洛阳地势险要,有自然山水屏障,防卫牢固。根据“留侯张子房曰:‘洛阳虽有此固,国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狭,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可知,张良认为洛阳虽地势险要,但地域狭小,平地不多,容易受到攻击。
参考译文:
汉高祖五年,齐地人娄敬戍守陇西,经过洛阳,拜见齐地人虞将军,说:“臣下希望见一见圣上,谈谈有利的事情。”虞将军想给他换上美服,娄敬说:“臣下穿着丝绸衣服,就穿丝绸衣服见圣上;穿着粗麻布衣服,就穿粗麻布衣服见圣上,不敢换衣服。”虞将军进去跟皇上报告,皇上召见娄敬,赏饭以后,问他有什么事,娄敬答道:“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想和周王朝比谁更兴隆吗?”皇上说:“是。”娄敬说:“陛下得天下的途径和周王朝不一样。周王朝的祖先从后稷开始,就被帝尧封在邰这个地方,积德行善十余世。成王即天子之位,周公等人辅佐,才在洛邑营建成周王城,作为天下的中心,诸侯从四面八方来进贡,路途远近都差不多。这个地方,有仁德的容易称王,没有仁德的容易灭亡。大凡在这里建都的,都要周全地致力于对百姓实施德政来招纳人才,不希望倚仗地理形势的险要,让后代骄横奢侈,祸害百姓。现在陛下从丰县起兵,攻下沛县,收集了三千人马,靠这支力量一往直前,席卷蜀汉,平定三秦,与项羽大战七十场,小战四十场,使天下人民遍地流血,父子兄弟抛尸荒野,死伤无数,哭泣的声音此起彼伏,受伤的人无人照料,而想和周成王、康王、周公时代比兴隆,臣下心里认为实在比不上。况且秦地靠着山环绕着河,四面险阻,可以作为坚固的防御,突然有什么意外变故,马上可以准备百万大军。凭借秦朝经营的成果,和肥美的土地,这叫做天然的府库。陛下入关建都,纵然崤山以东出了乱子,秦国旧地仍可保全为己所有。”
高皇帝拿不定主意,问左右大臣,左右大臣多是崤山以东出生的,大都劝圣上建都洛阳,他们说:“洛阳东有成皋关,西有崤山、渑水,北靠黄河,南对伊水、洛水,其防卫之牢固也是靠得住的,况且周朝在这里称王几百年,秦朝两代就亡国,不如在周建都。”留侯张良说:“洛阳虽说也有险要的形势,但不过几百里,地域狭小,四面都容易受到攻击,这不是用武之地。而关中左有崤山、函谷关,右有陇山、岷山,沃野千里,南有巴蜀,物产丰富,北有胡苑(多产良马)的便利,三面险阻,只要据守一方,就可控制东方诸侯。诸侯各安其位,黄河、渭水运输天下物资,送到西面,供给首都。诸侯发动叛乱,顺流而下,足以输送士兵和军需,这就是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啊。娄敬说的是对的。”于是高皇帝马上命令准备车驾,筹划在关中建都,因此国家安宁。关东诸侯的兵马,即使是百万大军,也不能危害国家,是因为普施仁政、给人民恩惠和谨守关中、利用地理形势啊。
15.B(“其目的是突出任嚣、陆贾二人的历史作用”错误,本诗描写的主人公是尉佗,应该是为了突出尉佗的功绩。)
16.①尉佗能够审时度势,一统南海;②他顾全大局,称臣汉朝,带来了长久的和平稳定;③他恩泽越地,受到越人爱戴和后人怀念。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概括诗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鹿未穷”指征战不休,“自乘黄屋”指自己称帝。在征战不休时自己前往岭南称帝,表现尉佗能够审时度势,一统南海。
先行南海尉事,后接受诏封。“南来作尉”指行南海尉事。“北向称臣”指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汉朝实现统一。表现尉佗顾全大局,称臣汉朝,带来了长久的和平安定。
解除子民的温热,赋给子民财富。“薰弦”指《南风歌》,取解吾民之愠、阜吾民之财之意,即解除子民的温热,赋给子民财富。用虞舜《南风歌》的典故来表明尉佗体恤百姓,恩泽越地,受到越人爱戴和后人怀念。
17.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卿”“烦”“弊”。
18.①千难万险(千辛万苦、艰难险阻) ②从天而降(轻而易举、唾手可得) ③娓娓道来
19.①把孩子的笑容比喻成生动答卷,把山村比喻成名片,把民宿比喻成金果银果,以生活细节展现出当地的美好生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②三个比喻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式整齐,从多个角度生动地展现出时代发展、乡村振兴给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增强了语势,突出了时代发展成就当下美好生活的主题。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上文“一行人一边艰难地行进,一边讲述着四渡赤水的故事,感慨长征路上的……”,推断①处是说长征的艰难情形,可以填入“千难万险(或千辛万苦、艰难险阻)”之类的内容。“千难万险”:形容困难和危险极多。千辛万苦:指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艰难险阻: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危险和障碍。
第二空,结合上文“这次‘饮水思源’之旅让观众再次感叹美好生活从来不是……”,推断②处是说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可以填入“从天而降(轻而易举、唾手可得)”之类的内容。“从天而降”:比喻出人意料地突然来临或出现。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省事。“唾手可得”:比喻很容易就得到。
第三空,结合上下文“以真实动人的故事、细致入微的生活片段,将宏大的时代命题……”“为民小学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推断③处是说细致入微的描述、讲述,可以填入“娓娓道来”之类的内容。“娓娓道来”:连续不断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三个比喻句:把“为民小学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比作“脱贫攻坚的生动答卷”,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输城区的北京怀柔山村”比作“乡村振兴的名片”,把“散落在稻田间的一座座民宿”比作“生态优化孕育出的金果银果”。结合前文来看,这三个比喻句“以真实动人的故事、细致入微的生活片段”,细节性的展示了我国乡村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描绘了当地“当下的美好生活”。
画线句子中的三个比喻句,比喻词都是“是”,句式结构整齐,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强调了内容,加重了感情的抒发。排比句展现了“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输城区”和“稻田间的一座座民宿”,“以真实动人的故事、细致入微的生活片段”,多个角度生动细腻地展现出了时代发展、乡村振兴给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内容集中,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气势,突出了后文“正是时代发展,成就了当下的美好生活”揭示的主题,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0.①都会呼出的液滴 ②属于近距离传播 ③关于气溶胶传播的研究较少
21.虽然该病例已经离开5天,但是仍在管道内壁深部检测出2件环境阳性标本。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结合“这里所说的气溶胶是指……”“其粒径”可知,此处是对“气溶胶”的解释;再结合后面“这些液滴在呼出”可知,此处填写“都会呼出的液滴”。
第二处,由分号可知,前后内容属于并列关系,后面介绍飞沫核的传播,前面介绍飞沫的传播;前后句子的句式一般相近,此处的句子对应后面“属于远距离传播”这一句,所以句式应为“属于……传播”,再结合前面“只能在传染源1至2米范围内的空间传播”可知,应“属于近距离传播”。
第三处,前面提到三种传播,而横线前说的是“到目前为止,关于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研究较多”,那么此处应是说关于气溶胶传播的研究,再结合下一段内容可知,这种研究应该“较少”,所以可填“关于气溶胶传播的研究较少”。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搭配不当,“虽然……因此”搭配不当,改为“虽然……但是”;
二是成分赘余,“已经……后”成分赘余,去掉“后”。
22.例文:
平视,一种温和的力量
汪曾祺在谈创作时说,“作家与其作品中的人物有三种态度:仰视、俯视、平视。而只有作家与人物采取平等的态度,才能理解人物,把人物写得亲切。”其实,不只写作,现实中与人相处也会有这三种态度,而平视是最温和善良的态度。儒家也曾有言:“富而不骄,贫而不谄。”同样是要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不论处在什么境遇中,我们都要不卑不亢,学会平视,温和待世界。
人生在世,难免有得志或失意之时,在失意时做到不自卑,在得意时做到不自傲,这就是平视。
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我特别喜欢文中孔子的态度。因为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老师的地位曾被神化,正所谓“天地君亲师”。可孔子并没有高高在上地端起架子,俯视学生,而是以谈笑风生的方式,与学生平等地谈理想、说做人,忠厚之态跃然纸上。
哲学家罗西说:“在权威面前,能够不仰视对方,这是一种高贵;在穷人面前,能够不俯视对方,这是一种善良。”可见,平视,是待人接物的不卑不亢,也是一种高贵、善良而又温和的品质。
同样,在自然面前,人类既不要因为力量的渺小而过分仰视,也不要因为自身力量的增强而一味俯视。最好的视角,莫过于平视。
上个世纪,人类最爱说的话就是“征服自然”。人类从过去仰视自然的力量,到盲目自大地俯视自然。其实,自然怎么可能被“征服”呢?十几个人,准备一年半载,背着沉重的物资,惴惴不安地躲过风暴和雪崩,侥幸爬到山顶,插个旗子,这就是征服自然了吗?
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她走出沙漠之后,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了良久。有记者问她征服沙漠后为何跪下,她真诚地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沙漠允许我通过。”这就是平视心态下的感恩与尊重。
人类若胆怯退让,用我本渺小的心态仰视自然,这是自卑;若自以为是,以万物灵长的姿态俯视自然,这是自负。唯有平视自然,感谢自然的赐予,用人类的力量温柔地改造它造福它,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做到平视,需要跨过两道门槛:一是,知己之短,知人之长;二是,不卑不亢,心怀悲悯。世界是动态的,自然是变化的,人也是成长的。正因如此,身处低位时,我们不必一味仰视高位者;身处高位时,我们也不能一味俯视低位者。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平等的视角,看待自己与他人,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这不失为一种温和的力量。
一棵参天古木,本可以用来做家具,但人们没有伐倒它;一片平静的湖水,本可以围成公园,但人们没有打扰它;一座圣洁的高山,本可以做成景点,但人们没有打破它的神秘与宁静……
这就是平视的力量,既不自惭形秽,也不趾高气扬,只是温柔以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汪曾祺的创作观,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为是综述作家对作品中人物的三种态度:仰视、俯视、平等看待(平视)。第二句和第三句话是汪曾祺自己的创作观,要平等看待(平视),不要用仰视与俯视的眼光来看待。只有理解他,才能把笔下的人物写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汪曾祺所言是一种创作态度,又何尝不是一种为人处世的生活态度。平等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一个崇高的社会目标。《现代汉语词典》对平等的解释: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的待遇,泛指地位相等,如平等互利、男女平等。而在英语语境中,“平等”一词一般被解释为相等、同等。可见,平等的基本含义是社会主体能够获得同等的待遇。平等是一种最好的视觉方式,是一种抛却杂念而显现出的真诚、纯洁的人生态度。能认同自己与作品中的人物(也可看成是他人、社会、自然)的平等,不因身份地位差异而拜高踩低,是一种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自信力的考验,是以平等姿态交流、以平常心去品评人的格调与心性。真正的平等应该是相互的,是精神共同在场的双向流动。它表现为人与人,人与世界间的相互敞开、接纳、承认和包容。它超越了给予与被给予,支配和被支配的狭隘,它拒绝疏离、控制和虚伪,呼唤理解、沟通与真诚。平等一些,人与人之间就和谐一些。平等能使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客观公正地认识他人与其他事物,历史和现实反复告诉我们,以偏概全、是非不分,盲目自大、盲目自卑,往往都源于不能平等相待。平等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超越功利的公正,是一种抛却杂念的单纯。唯有平等相待,我们才能科学比较,才能高瞻远瞩,观察入微,才能把市俗偏见拒之门外,把真情实况尽收眼底。作家杨绛也曾对“平视”二字有过一段趣谈,她说:“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对自己如此,对他人亦如此。
从“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主要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在文中回答平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就其中一个点来谈,或者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谈国与国之间应该如何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和沟通,达到双赢的结局。“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考生都有话可说,但切忌大而空,可以选择一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则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立意:
1.以平等之姿,造大同世界。
2.万物生而平等。
3.平等是交流沟通的前提。
4.唯有平视,方能看得清,看得真,看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