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佛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3-02-13
佛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汉语文学天然具有一种能指优势。
从语言学的角度说,汉语是一种单音节分析语,在语言表达中,词的地位非常重要。汉语没有印欧语复杂的形态变化,不像后者那样在数、格、时态、语态和词性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词句的组合主要依靠语序和语义,因此汉语的词就像一个个活泼的小球,常常可以凭借语义的关联随意滚动碰撞。语言学家索绪尔将句子的生成看成是纵向聚合与横向组合这样一种双重活动的结果,纵向聚合其实就是句子组合中词语的联想关系,也就是在选择轴上对相关词语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汉语比印欧语显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这是因为一方面汉语词的组合靠的是意合法,词与词之间没有绝对的排斥性,这种组合关系常常能够容忍许多从逻辑上看非常奇怪的组合。另一方面,印欧语的每一个词在进入句子之前都有明确的词性,即使同性词还要分为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表语性形容词与定语性形容词等等;而汉语词性规定则十分宽松,一个词往往可以既是名词又是动词和形容词,实际上它只有进入句子才能真正获得自己的词性。这样看来即使汉语与印欧语某一语种具有同样多的词汇,而汉语在选择轴上的变化较后者也要丰富得多。
其次,印欧语以音位作为基本的语言感知单位,而汉语的基本感知单位则是音节,汉语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构成,声调则把它们紧紧包裹住,因此汉语的音节非常整齐,切分明确,在书面语中则有一个个方块汉字与之相对应。汉语的这个特点使汉语在形式上能作十分整齐地排列,这样也就为汉语文学中的对信对偶等手法的运用,与工整的形式安排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基础。因此中国作家可以在创作中较容易地创造一种美的形式。
再次,现代汉语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按照赵元任创制的五度标记法,阴平与阳平的调值分别是55与35,属平声;上声与去声分别是214和51,它们调值的跨度都超过了三阶,属仄声。而汉语的文学语言经常将平声音节与仄声音节交替使用,很自然地构成了声韵变化,说起来朗朗上口,天然具有音乐美。
因此,在几千年的汉语文学史上,中国的大小文人无不将大量的心血花在文学作品能指面地营造上他们对汉语的词句往往有超常的敏感,对语言形式有特殊的审美鉴赏力,同时又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拗与毅力,于是语言形式上的切磋成了古代文人最大的竞技保留项目。
(摘编自张卫中《汉语文学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走向》)
材料二:
鲁迅小说词语修辞的可贵,不仅仅在于遵循了能指与所指的规范,更在于构造了溢出词语所指的丰富意义。如《孔乙己》中的“偷”与“窃”两个同义词的使用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从词语所指的角度看,“偷”与“窃”两个词语作为概念所指的内容具有完全的同一性,都指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的行为;但从词语能指的角度看,两个同义词的能指却至少具有两重明显的区别:首先两个词语的音响形象不同,一个发tou音,一个发qie音;其次,两个词语的语体色彩不同,一个是可以在口头交际中使用的词语,一个则是地地道道的书面词语。正是两个词语在能指方面的不同,很有效地完成了小说艺术构造与思想情感表达的多重任务,也具有了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进行多重阐释的内涵:第一,孔乙己用“窃”置换“偷”的言语行为,真切而具体地表现了人物当时的心境,即孔乙己不想让自己做的不光彩的事被人知道,他之所以用“窃”更正别人使用的“偷”这个词,不仅因为“窃”的发音开口较小,而且因为作为书面语的“窃”的所指内容“短衣帮”的人大多不理解。从语言交际的角度讲,当一个词语被说话者说出,而听话者不能理解词语所指的内容的时候,交际也就无法再进行下去。当孔乙己说出的“窃”不能被“短衣帮”的人所理解之时,也就是交际停止之处,而当交际停止之后,孔乙己自己所做的不光彩的事也就在孔乙己自己的感觉中被模糊过去了(尽管事实上并没有被模糊过去)。第二,孔乙己用“窃”置换“偷”的言语行为直接揭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即孔乙己尽管已经潦倒不堪了,却还要显摆读书人的架子,他用地道的书面语“窃”,至少在他自己看来,这正表明他比目不识丁的“短衣帮”要高一等,尽管无论从生存状态还是从谋生能力方面,孔乙己并非高人一等。第三,很有效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与小说所展示的人物言语的特征相吻合。孔乙己穷困潦倒,却又摆着“读书人”的架子,平时喜欢说人们半懂不懂的话。他故意不说“偷”字,而说一个文气的“窃”字,不但表现了他的迂腐,而且也表现了他走向穷途末路仍死爱面子的性格特点。第四,则是以简单而实用的修辞技巧,通过幽默的手段表现了鲁迅对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态度以及隐含的批判思想。
(摘编自许祖华《鲁迅小说修辞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语没有印欧语复杂的构词形态和确切的词性规定,这使得词语组合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丰富的词汇。
B.汉语的组合不完全遵从逻辑,词的组合常会出现一些看似奇怪的关系,但这可能并不影响意义的表达。
C.汉语以音节作为基本感知单位,汉字与音节彼此对应,这一特点为古代汉语文学发展提供了语言基础。
D.《孔乙己》一文中“窃”字蕴含着独特的表达意味,其意义已经完全脱离了“窃”字原本的所指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光靠语法结构解释不了的汉语现象,可以尝试增加语境和音律这两个理解维度。
B.文学语言的能指可在所指的基础上有所延伸,使得文学语言包含着丰富的阐释可能。
C.书面语“窃”比口语“偷”更具艺术丰富性,但不能据此说明口语就没有能指优势。
D.文学作品不管是哪类词语的使用,都不能仅从所指性来理解,还应从能指性来解读。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本为名词,此处用作动词,意为“视……为粪土”。
B.宋代的罗大经曾评价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写出了八层意思。
C.杨慎在《升庵诗话》评论道:“千里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D.徐志摩《再别康桥》采用节转韵。第一节韵字有“来”“彩”,押ai韵;第二节韵字有“娘”“漾”押ang韵:第三节韵字有“摇”“草”,押ao韵。
4.鲁迅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在继承文学创作传统的基础上,在“文学作品能指面地营造上”又有了新的发展。请结合材料以及你对鲁迅相关文学作品的学习,分析鲁迅在“文学作品能指面地营造上”的新发展。(4分)
5.《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是当代著名诗人杨克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请结合上述材料中关于“汉语文学天然具有一种能指优势”相关论述,分析《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节选片段语言表达的特点。(4分)
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我的祖国
硕大而饱满的天地之果
它怀抱着亲密无间的子民
裸露的肌肤护着水晶的心
亿万儿女手牵着手
在枝头上酸酸甜甜微笑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杀狗
老舍
一直到晚餐的时候,杜亦甫没有出屋门。他背着手在屋里来回走,有时候也躺在床上一会儿,心中不断地思索:一会儿他想去拼命,拼了命,也许一点好处没有,但究竟是自己流了血,有一个敢流血的就不能算国里没有人。一会儿他又往回想,白死有什么用处,快意一时,拿自己这一点点血洒在沙漠上,连点血痕也留不下吧?
白天周石松念“号外”的情景还在眼前。“特务机关报告:‘祸事之起,起于芝麻洲大马路二十一弄五十二号。此处住有我侨商武二郎,此人养德国种狼狗所生一黑小狗被人窃去。……武二郎乃急来特务机关报告。即遣全部侦探出发寻查。翌日清晨,寻得黑小狗于海滨,已死。腹胀如鼓,项上有噬痕。乃就日常调查报告,检出反抗我国之激烈分子,得重要嫌疑犯十人,即行逮捕拷问,所蓄之犬亦一并捉到。为促其醒悟,乃当面将十巨犬枪决。十人身后必有广大之背景,设任其发展,则黑小狗之血将为在芝我国国民之前导,由犬及人,国人危矣!’”当下时周石松念的很快,念完,头上见了汗:“为了一只小狗!左不是兵上岸,来屠杀,来恐吓,来肃清激烈人物与思想,来白找便宜!”……
天黑一点,杜亦甫的心便紧一点,好容易初济辰和周石松两位同学都来了,他的胸中松了一口气。往外边看了一眼,院中已黑得可怕。初济辰躺在了周石松的床上,半闭着眼仿佛想着点什么事。周石松坐在破藤椅上,脸上还有点红,可是不像白天那么慌张了。杜亦甫靠窗子立着,呆呆地看着外面的黑暗。他想象着:自己握着一把手枪,哪怕是块石头呢也好,轻手蹑脚地过去,过去,一下子把个戴铁盆的敌人打得脑浆迸裂!然后,枪响了,火起来,杀,杀,无论老幼男女全出来厮杀,即使惨败,也是光荣的,伟大的人民是可杀而不可辱的!
正这么想着,一道白闪猛孤仃地把黑暗切成两块,像从天上落下一把极大的白刃。探海灯!白光不动,黑影在白光边上颤动,好似刚杀死的牲口的肉那样微动。一道白光,又一道白光,又一道白光,十几条白光一齐射出,旋转,交叉,并行,冷森森,白亮亮,把小小的芝麻洲穿透,一切都随现随灭,眩晕,迷乱,在白光与黑影中乱颤乱晃。
一道光闪到了杜亦甫的窗上,稍微一停,闪过去了;接着又是一道,一停,又过去了。他扶住了窗台,闭上了眼。
“我必须对你们俩说出来,要不然我就憋闷死了!”杜亦甫把头抬起来,看着他们。
“我怯!”
“以卵击石,勇敢也是愚昧!”初济辰笑了笑。
“即使你说的一点不错,到底我还是怯!”杜亦甫的态度很自然了,像吃下一粒泻药,把心中的虚伪全打净了似的。
“我也说不上我是怯,还是勇,反正我就是没主意!”周石松也微笑了一下。
全不再言语了,可是不再显着寂寞与难堪,好像彼此已能不用言语传达什么,而能默默地互相谅解。
他们就那么坐了一夜。
第二天,消息缓和了许多。杜亦甫回了家。他急于要看看父亲,父亲是国术馆的教师,平日他这个大学学生领袖很看不起父亲,到现在他还并没把父亲的身份提高多少,不过他隐隐的似有一点希冀,想在父亲身上找出一些平日被他忽略了的东西。这点东西,假若能找到,仿佛就能教他有一种新的希望。
第三天,只住着楼上两间小屋,屋外有个一张桌子大小的凉台,杜老拳师在凉台上坐着呢。
老人五十七八岁,矮个子;圆脸,黑中透亮,两眼一大一小,眼珠都极黑极亮,微笑着,两只皮糙骨硬的手在一块搓着:“想你也该来了!想你也该来了!坐下!”父子都坐下,老人还搓着手:“差点没见着你,春子!”他叫着儿子的乳名;“我让他们拿去了!”老人又笑了。
“没受委屈?”杜亦甫低声的问。
“哪还有不受委屈的?”老人似乎觉得受委屈是可笑的事,又笑了。“你看,正赶上我值班,在馆里过夜。大概有十二点吧,我听见些动静,我的门开了,灯也捻着了,一看,是伙计王顺。王顺干什么?我就问。王顺没言语,往后一闪身,喝,先进来一对刺刀。我哈哈地笑起来了,就凭一对刺刀,要我的命还不大老容易!紧跟着刺刀,是枪,紧跟着枪,是一对小鬼子,都戴着小铁盆,托着枪冲我来了。我往后望望,后边还有呢。又进来一个咱们的人,汉奸!他教我下来,跟着走。走到院里,那个汉奸奉了圣旨似的教我跪下。我不言语,也不跪下,那些王八羔子们又对着我开了空枪,专为吓吓我。”老人连那只小一点的眼也瞪起来,似乎是从心里憎恶那些王八羔子们。
“汉奸又传了圣旨,”老人接着说,“带回去收拾,反正早晚你得吃上一颗黑枣。我还是不言语,我研究好了,就是不出一声,咱们谁得手谁杀,用不着费话:是不是,春子?”
杜亦甫点了点头,没有话可说。
“出了大门,”老人又说下去:“我挺着腰板,教他们看看,你们要得了我的命,可要不了我的心气;这是一口气,这口气由我传给我的儿子孙子,永远不能磕膝盖儿着土!到了个什么地方,黑灯瞎火的我也没看清是哪里。我就是恨我的刀没能出鞘。死到临头,我得大大方方的,皱皱眉就不算练过功夫。是不是春子?”
杜亦甫又点了点头。
“待了不知好久,”老人又搓起双手来,仿佛要表演出那时怎样的不耐烦。“他们把我提到一间大厅上去,灯光很亮,人也不少,坐的是官儿,立着的是兵。他们又教我跪下,我还是不出声,也不跪。刺刀可就又戳在我胸口上,我纹丝不动。人生在世不能没骨头,骑着脖子拉屎,还教我说怪香的,我不能!磨烦了半天,哼,枪并没放。什么东西!今个天亮的时候,他们也不是怎么,把我放了,什么玩意儿!我不明白这是哪一出戏。一句话抄百遍吧,告诉你,春子,咱们得长志气,跟他们干!我不认字,不会细细的算计,我可准知道这么个理儿,只要挺起胸脯不怕死,谁也不敢斜眼看咱们!去泡壶茶喝好不好?”
杜亦甫点了点头。
(有删改)
6.关于天黑后杜、初、周三名大学生召开秘密会议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亦甫想象自己英勇杀敌的场景,与小说开头“想去拼命”的内容相呼应,表现出进步青年的反抗精神和斗争精神。
B.“院中已黑得可怕”,不仅写自然环境,也象征危险、黑暗的社会环境,而白光的出现则预示反抗力量的蓬勃发展。
C.杜亦甫三人清楚特务机关借侨民之狗被杀而兴师问罪的目的,在恐怖的气氛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内心有一些胆怯。
D.“像吃下一粒泻药,把心中的虚伪全打净了似的”,生动地写出进步青年杜亦甫面对现实的困境矛盾而坦诚的态度。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奉了圣旨似的”形象地再现了汉奸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丑态,与老人铁骨铮铮、威武不屈的气节形成强烈对比。
B.小说运用了“磕膝盖儿着土”“磨烦了半天”等通俗生动的北京方言,凸显出“人民艺术家”老舍作品的“京味”。
C.刚见面时老人“搓着手”的动作描写,突出了老人经历过生死边缘的后怕和庆幸,及急切地想要与儿子分享的心情。
D.小说以杜亦甫的所见所闻所思为线索,通过描写热血青年在斗争中成长的过程,暗示了只有勇敢无畏才能拯救民族。
8.外在的行为会折射人物的内心。在与父亲的对话过程中,杜亦甫三次“点了点头”,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9.中央领导人强调:“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请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杜亦甫父亲的形象来表现民族气节的。(6分)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