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3-03-13
邵阳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二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英国拍的电视剧《安娜·卡列尼娜》,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我认为基本上是忠实于原著的。但上映以来遭到一些观众的反对,有的说“安娜是破鞋”,卡列宁是“正人君子”。这和有人说“《红楼梦》是吊膀子的书”情况差不多。这反映了某些观众和读者对文艺作品的审美水平还很低,识别能力也很差。这里就有一个文学的启蒙和启蒙的文学的问题。我希望我们文艺理论工作者写一部文学的启蒙书,来提高读者的鉴赏力,使许多优秀作品不致变成卞和献玉那样不被理解,甚至蒙受不白之冤,而让那些趁潮趋时之作仅仅由于其本身迎合猎奇的趣味与别人对它的吹捧而享有虚妄的声誉。
文学需要启蒙,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对高级读物不能与启蒙的通俗读物一样看待,一样要求。文学作品如果不能诱发读者的想像,使他的想像生动活泼,广泛开阔,并产生一种欲望,要用自己的想像去补充作品中似乎言犹未尽的虚线,那就标志着它的失败。同样,文艺理论如果不能激起读者的思想,引起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头脑中出现许多从未想到过的问题,并渴望去解决它们,那也标志着它的失败。
过去,有些理论著作对佛学的论述有些简单化,认为佛学只是“迷信虚妄,蠹国殃民”,几乎一无是处。我觉得对佛学不能一概否定,佛学也有经过批判可以吸收的成分。比如鲁迅翻印的《百喻经》和其他一些佛书,其中一些故事如“唾面自干”、“瞎子摸象”等等,今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格言。我们实际上已受到不少佛书的影响,甚至在生活用语中也有不少成语、词汇来自佛书。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辩证法最早见于古希腊人和古代佛教徒的著作。魏晋时代有个著名僧人鸠摩罗什说过一句话,“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很足以发人深思。把嚼过的饭喂人,既不卫生,也不利于增强人的消化力。理论文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能采取嚼烂了喂的办法,使人一览无余,从而造成思想上的惰性,只知就现成、图省力,这不是好办法。因为思想是不能由别人来代替的。
我们要培养读者的思考能力,这和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是有关系的。提高精神文明就要善于独立思考,而不能随声附和,必须要有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的能力。
(摘自王元化《文学的启蒙与启蒙的文学》)
材料二:
古代文学历经二三千年,出现过伟大的作家作品,有丰厚的积淀,它的影响是覆盖性、弥漫性的,甚至培养出某种“集体无意识”,很自然化成了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与思维方式。古代文学传统经过一代又一代长期的筛选和不断地提炼,已经形成有非常稳定、不言而喻的“核心部分”,在民族的记忆和语言中成为某种象征性的建构,特别能得到人们的信奉、敬畏和依恋。如果说古代文学是个“大传统”,相对而言,现代文学还只是个“小传统”。这个新的传统因为时间距离还短,太过“亲近”了,反而缺少像面对古代传统那样的敬畏与信奉。即使事实上现代文学传统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结构的一个向度,并且发挥着切实的规范性影响,我们也可能习焉不察,不见得像对待古典传统那样的尊奉与重视。但现代文学传统也有不同于古代文学传统的地方,那就是仍然处在蓬勃的“生长期”,它的根须更丰茂地伸展到当代生活中,和当代有紧密的血肉联系,却又可能更多地受到现实的左右。
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新传统已经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最明显的,是以白话文为基础的现代文学语言的确定,这也是现代文学区别于古代文学的最重要方面。现代文学语言适度的欧化加上民间语言资源的吸收,逐步形成了更加适合表现现代人思想情感的文学语言形式与规范。毫无疑问,我们现今所享用的汉语文学语言变革的成果,构成了现代文学传统中重要而又稳定的部分。此外,现代所创造的许多作品,它的文学形象、文化内涵、艺术形式,乃至风格、技巧,许多也已经转化为当代普通社会生活的内容,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情感,甚至成为某种“共名”。再者,现代文学所形成的新的观念与评判方式,包括对于文学现象的各种“命名”,如“现实主义”“反映”“主题”“思想性”“典型”“教育意义”等等,虽然有的由于频繁使用而变型僵硬,但也有的已经派生出新的含义而成为普适性的概念,至今被批评家乃至普通人所沿用,甚至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也不乏使用这些概念。只不过是,人们似乎总不太在意这些“常识性”的东西,甚至无视这些常常在身边起作用的东西,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新的传统。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事现代文学研究者,最好都能想想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新传统”的命运和前景,以及我们是否有必要对这个“新传统”做些普及和转化的工作,让我们的专业更多地介入当代社会“文学生活”,也更加接地气,有生气。
(摘编自温儒敏《重视现代文学“新传统”对当代“文学生活”的介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因为拍成电影后存在缺陷,遭到了部分人的诋毁。
B.优秀文学作品像卞和献玉那样不被理解,甚至蒙受不白之冤,缘于文艺工作者没有能及时创作出文学启蒙书。
C.古代文学历史悠久,名家辈出,著作丰富,积淀丰厚,影响巨大,其核心部分非常稳定,因此被称为“大传统”。
D.现代文学时间距离短,尽管与当代生活紧密关联,但人们往往可能习焉不察,忽视其中一些“常识性”的东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学的普及与转化,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完全相同。
B.“唾面自干”、“瞎子摸象”等成了家喻户晓的格言,说明佛学也有值得吸收的成分。
C.无论是高级读物还是启蒙的通俗读物,都要能够诱发读者的想像,激起读者的思想。
D.文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我国古代文学甚至培养出了民族的某种“集体无意识”。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秋赏月,忆起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某大学科研团队运用大数据分析来解读唐诗宋词。
C.每逢六月高考,众多考点悬挂励志对联激励考生。
D.人们称在生活中遭遇挫折而又自欺欺人的人为阿Q。
4.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论证方法有何不同?请做简要分析。(4分)
5.阅读可以提升国民素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在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文艺工作者如何做好文学普及工作?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掌勺人
周福泉
夕阳染红了羊望镇,大街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这个时辰,店铺生意最红火的,还数朱怀武的“朱记羊肉馆”。
这家饭铺传承祖上手艺,在古镇有了年头。据传,那块门板大的金字招牌,是省城一位名人的墨宝。朱怀武既是厨师又是老板,人称朱掌柜,他的拿手菜是爆炒肚片、红烧禽口、凉拌羊杂。馆子从东山里买来纯正红山羊,煮炖出来的肉,细嫩可口,不腥不膻,羊汤乳白透明。一碗肉汤伴着两张烧饼下肚,可回味三晌。镇上过路客很多,酒足饭饱后,大都舔着嘴唇,竖起大拇指。因此,这家饭铺叫响运河两岸,声誉扩散鲁南十里八乡。
这年秋天,饭铺里来了一位身穿细布长衫的中年男人。只见他落座许久,不点菜,不叫酒,只是品着绿茶,静观满堂的食客。
朱掌柜看此人不俗,过来打招呼。中年男人说,您这羊肉七成出锅,回锅至九成才是绝佳呀。朱掌柜一听是行家,便附和道,您说得有道理,火候就在那一成上。中年男人笑了,转开话题说,您家大公子学贯中西,在省城学界那是大名鼎鼎。可惜呀,二公子痴迷拉魂腔,离家这么久,还是杳无音信。
朱掌柜愕然,这位先生对自家状况竟是了如指掌,便没法接他的话题了。中年男人呵呵一笑,说道,您这百年老店,恐怕是后继无人呀!朱掌柜脸色一沉,像鱼刺卡在了喉咙,这可是他的心病。
中年男人说,老哥,我想盘下这款老匾,如何?朱掌柜笑了笑,没有搭话。中年男人抿口茶,说,您可以出个高价。朱掌柜淡定地摇摇头说,这不是钱的事。中年男人说,您的意思?朱掌柜抬头看了匾额一眼,意味深长地说,这饭铺之所以能支撑三辈人,靠的就是饭铺里有一位掌得稳炒勺的人。中年男人摇摇头,一步三回头地离开饭铺。
眼看朱掌柜年事已高,掌勺力度跌落下来,已颠不出天女散花般的洒脱。这些年,他先后招了五六个伙计,只有两个伙计入了他的眼,他有意收他俩为徒。
李大顺眼勤、嘴勤,脑瓜子好使,遇事一看就透,负责面上的应酬。郭二平手勤、脚勤,但有些迟钝,厨艺不精。两个徒弟在朱掌柜的调教下,炖肉、熬汤都不会出半点差错。掌勺的关键时刻,朱掌柜会靠过来,拿起长勺,啪啪啪敲打三下铁锅沿,舀起六个作料盆里熬好的汤汁,洒进锅里,刺啦一声后,一阵白雾腾起,肉香立刻飘散出去。
朱掌柜拿这两个徒弟当亲儿子对待,兄弟俩学艺三年,明里用眼观察,暗里用脑琢磨,学了师父不少真传。左邻右舍称,有这俩徒弟,朱掌柜的手艺不会失传了。
朱掌柜古稀之年,众亲择日给他祝寿。朱掌柜邀来镇上业内三五好友,说有要事商议。亲朋聚齐,他亲自下厨掌勺,瞬息颠出六道拿手菜,剩余的,交给徒弟料理。
朱掌柜在八仙桌前坐下,看了大儿子一眼。两人对视的瞬间,儿子收回歉疚的目光。朱掌柜叹了口气,知道祖宗传下的手艺不能指望他了。
佳肴上齐,酒过三巡。众位夸赞,不愧名师出高徒。朱掌柜摇摇头,以示谦逊,说,岁月不饶人,这炒勺,我是掌不动了。随即,叫来两个徒弟立在桌旁。朱掌柜看着供奉在案上的长勺,对亲友说,今天,我要把这勺子传授给他们其中的一位。谁是将来的掌勺人,还需各位见证。
大儿子脸色红涨,低垂下头。众长辈面露惋惜,别有深意地点点头。大顺、二平站在师父面前,面色激动,手脚拘谨。朱掌柜对俩徒弟说,香菜是汤锅必不可少的佐料,都是咱后院种植的。种菜和掌勺一样,讲究一个心诚,做到一个心细。你对它使假,它就给你脸色看。
俩徒弟看着朱掌柜,一脸的虔诚,频频点头。
朱掌柜指着长勺说,我给你们每人十粒种子,一个月之后,至少要生出七棵菜苗。谁的苗多、苗壮,今后就由谁来掌勺。
种菜如种庄稼,两个徒弟都不是外行。大顺心细,种子用水浸泡,加少许养料,种在了盆中。二平把盆土松得如案板上的白面,定时浇水施肥。
一个月过去,朱掌柜和众位长辈到齐。大顺端出陶盆,只见六根香菜苗茁壮成长。大顺的脸上却写着不安,他没有达到师父的要求。二平忐忑地抱出一个泥盆,里面连棵苗芽也不见,他沮丧地望着师父。
这时,朱掌柜哈哈大笑起来,脸上溢出欣慰的表情。他上前拉住面红耳赤的郭二平,把长勺郑重地交到他手里。众位长辈脸上一片愕然。
郭二平泪流满面,双膝跪地,给朱掌柜连磕了三个响头。李大顺喃喃低语,师父,我的苗……
朱掌柜笑着掏出一把种子,右手捏出几粒,轻轻捻压,碎成油末。他说,做人,还是憨厚些好;做生意,讲究的就是诚实。
众人恍然大悟。
李大顺回到家,沮丧地对中年男人说,爹,你明知他在种子上做了手脚,都是煮熟的,压根生不出苗来,却给我换成咱家的种子。你盘店的心太急切了,咱是聪明过头了啊。中年男人仰天长叹,天意呀。
“朱记羊肉馆”生意一直红红火火。羊望镇的人都说,那位白发苍苍的朱老板很实在。有人抬杠说,他不姓朱,他是郭二平。
(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年男人首次出场,要盘下羊肉馆,朱掌柜笑着拒绝了,他要把绝活留给“掌得稳勺”的传承人。
B.朱掌柜本希望把朱记羊肉馆掌勺人的技艺传给自己的儿子,但两个儿子都不愿意,只能传给徒弟。
C.中年男人仰天长叹,说天意呀。他是在叹息自己虽然精心谋划,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被骗的命运。
D.当长勺交到郭二平手里时,他羞愧难当,没想到是这个结果,因此泪流满面,跪地连磕三个响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羊望镇上生意场景,推动了情节发展,展现了当地的饮食风俗文化,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B.小说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朱掌柜技艺高超、精明稳重、勤勉实在的形象。
C.小说描写了大儿子表情变化的细节,揭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朱掌柜对儿子的理解和宽容。
D.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在同中年男人、儿子和徒弟的对比中塑造朱掌柜,从而凸显其“掌勺人”形象。
8.小说在“众人恍然大悟”处即可结束,作者在文中画横线处添加了李大顺和中年男人的对话,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9.小说结尾,“羊望镇的人都说,那位白发苍苍的朱老板很实在。有人抬杠说,他不姓朱,他是郭二平。”你认为这位老板姓朱,还是姓郭?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英国拍的电视剧《安娜·卡列尼娜》,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我认为基本上是忠实于原著的。但上映以来遭到一些观众的反对,有的说“安娜是破鞋”,卡列宁是“正人君子”。这和有人说“《红楼梦》是吊膀子的书”情况差不多。这反映了某些观众和读者对文艺作品的审美水平还很低,识别能力也很差。这里就有一个文学的启蒙和启蒙的文学的问题。我希望我们文艺理论工作者写一部文学的启蒙书,来提高读者的鉴赏力,使许多优秀作品不致变成卞和献玉那样不被理解,甚至蒙受不白之冤,而让那些趁潮趋时之作仅仅由于其本身迎合猎奇的趣味与别人对它的吹捧而享有虚妄的声誉。
文学需要启蒙,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对高级读物不能与启蒙的通俗读物一样看待,一样要求。文学作品如果不能诱发读者的想像,使他的想像生动活泼,广泛开阔,并产生一种欲望,要用自己的想像去补充作品中似乎言犹未尽的虚线,那就标志着它的失败。同样,文艺理论如果不能激起读者的思想,引起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头脑中出现许多从未想到过的问题,并渴望去解决它们,那也标志着它的失败。
过去,有些理论著作对佛学的论述有些简单化,认为佛学只是“迷信虚妄,蠹国殃民”,几乎一无是处。我觉得对佛学不能一概否定,佛学也有经过批判可以吸收的成分。比如鲁迅翻印的《百喻经》和其他一些佛书,其中一些故事如“唾面自干”、“瞎子摸象”等等,今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格言。我们实际上已受到不少佛书的影响,甚至在生活用语中也有不少成语、词汇来自佛书。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辩证法最早见于古希腊人和古代佛教徒的著作。魏晋时代有个著名僧人鸠摩罗什说过一句话,“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很足以发人深思。把嚼过的饭喂人,既不卫生,也不利于增强人的消化力。理论文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能采取嚼烂了喂的办法,使人一览无余,从而造成思想上的惰性,只知就现成、图省力,这不是好办法。因为思想是不能由别人来代替的。
我们要培养读者的思考能力,这和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是有关系的。提高精神文明就要善于独立思考,而不能随声附和,必须要有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的能力。
(摘自王元化《文学的启蒙与启蒙的文学》)
材料二:
古代文学历经二三千年,出现过伟大的作家作品,有丰厚的积淀,它的影响是覆盖性、弥漫性的,甚至培养出某种“集体无意识”,很自然化成了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与思维方式。古代文学传统经过一代又一代长期的筛选和不断地提炼,已经形成有非常稳定、不言而喻的“核心部分”,在民族的记忆和语言中成为某种象征性的建构,特别能得到人们的信奉、敬畏和依恋。如果说古代文学是个“大传统”,相对而言,现代文学还只是个“小传统”。这个新的传统因为时间距离还短,太过“亲近”了,反而缺少像面对古代传统那样的敬畏与信奉。即使事实上现代文学传统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结构的一个向度,并且发挥着切实的规范性影响,我们也可能习焉不察,不见得像对待古典传统那样的尊奉与重视。但现代文学传统也有不同于古代文学传统的地方,那就是仍然处在蓬勃的“生长期”,它的根须更丰茂地伸展到当代生活中,和当代有紧密的血肉联系,却又可能更多地受到现实的左右。
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新传统已经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最明显的,是以白话文为基础的现代文学语言的确定,这也是现代文学区别于古代文学的最重要方面。现代文学语言适度的欧化加上民间语言资源的吸收,逐步形成了更加适合表现现代人思想情感的文学语言形式与规范。毫无疑问,我们现今所享用的汉语文学语言变革的成果,构成了现代文学传统中重要而又稳定的部分。此外,现代所创造的许多作品,它的文学形象、文化内涵、艺术形式,乃至风格、技巧,许多也已经转化为当代普通社会生活的内容,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情感,甚至成为某种“共名”。再者,现代文学所形成的新的观念与评判方式,包括对于文学现象的各种“命名”,如“现实主义”“反映”“主题”“思想性”“典型”“教育意义”等等,虽然有的由于频繁使用而变型僵硬,但也有的已经派生出新的含义而成为普适性的概念,至今被批评家乃至普通人所沿用,甚至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也不乏使用这些概念。只不过是,人们似乎总不太在意这些“常识性”的东西,甚至无视这些常常在身边起作用的东西,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新的传统。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事现代文学研究者,最好都能想想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新传统”的命运和前景,以及我们是否有必要对这个“新传统”做些普及和转化的工作,让我们的专业更多地介入当代社会“文学生活”,也更加接地气,有生气。
(摘编自温儒敏《重视现代文学“新传统”对当代“文学生活”的介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因为拍成电影后存在缺陷,遭到了部分人的诋毁。
B.优秀文学作品像卞和献玉那样不被理解,甚至蒙受不白之冤,缘于文艺工作者没有能及时创作出文学启蒙书。
C.古代文学历史悠久,名家辈出,著作丰富,积淀丰厚,影响巨大,其核心部分非常稳定,因此被称为“大传统”。
D.现代文学时间距离短,尽管与当代生活紧密关联,但人们往往可能习焉不察,忽视其中一些“常识性”的东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学的普及与转化,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完全相同。
B.“唾面自干”、“瞎子摸象”等成了家喻户晓的格言,说明佛学也有值得吸收的成分。
C.无论是高级读物还是启蒙的通俗读物,都要能够诱发读者的想像,激起读者的思想。
D.文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我国古代文学甚至培养出了民族的某种“集体无意识”。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秋赏月,忆起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某大学科研团队运用大数据分析来解读唐诗宋词。
C.每逢六月高考,众多考点悬挂励志对联激励考生。
D.人们称在生活中遭遇挫折而又自欺欺人的人为阿Q。
4.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论证方法有何不同?请做简要分析。(4分)
5.阅读可以提升国民素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在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文艺工作者如何做好文学普及工作?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掌勺人
周福泉
夕阳染红了羊望镇,大街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这个时辰,店铺生意最红火的,还数朱怀武的“朱记羊肉馆”。
这家饭铺传承祖上手艺,在古镇有了年头。据传,那块门板大的金字招牌,是省城一位名人的墨宝。朱怀武既是厨师又是老板,人称朱掌柜,他的拿手菜是爆炒肚片、红烧禽口、凉拌羊杂。馆子从东山里买来纯正红山羊,煮炖出来的肉,细嫩可口,不腥不膻,羊汤乳白透明。一碗肉汤伴着两张烧饼下肚,可回味三晌。镇上过路客很多,酒足饭饱后,大都舔着嘴唇,竖起大拇指。因此,这家饭铺叫响运河两岸,声誉扩散鲁南十里八乡。
这年秋天,饭铺里来了一位身穿细布长衫的中年男人。只见他落座许久,不点菜,不叫酒,只是品着绿茶,静观满堂的食客。
朱掌柜看此人不俗,过来打招呼。中年男人说,您这羊肉七成出锅,回锅至九成才是绝佳呀。朱掌柜一听是行家,便附和道,您说得有道理,火候就在那一成上。中年男人笑了,转开话题说,您家大公子学贯中西,在省城学界那是大名鼎鼎。可惜呀,二公子痴迷拉魂腔,离家这么久,还是杳无音信。
朱掌柜愕然,这位先生对自家状况竟是了如指掌,便没法接他的话题了。中年男人呵呵一笑,说道,您这百年老店,恐怕是后继无人呀!朱掌柜脸色一沉,像鱼刺卡在了喉咙,这可是他的心病。
中年男人说,老哥,我想盘下这款老匾,如何?朱掌柜笑了笑,没有搭话。中年男人抿口茶,说,您可以出个高价。朱掌柜淡定地摇摇头说,这不是钱的事。中年男人说,您的意思?朱掌柜抬头看了匾额一眼,意味深长地说,这饭铺之所以能支撑三辈人,靠的就是饭铺里有一位掌得稳炒勺的人。中年男人摇摇头,一步三回头地离开饭铺。
眼看朱掌柜年事已高,掌勺力度跌落下来,已颠不出天女散花般的洒脱。这些年,他先后招了五六个伙计,只有两个伙计入了他的眼,他有意收他俩为徒。
李大顺眼勤、嘴勤,脑瓜子好使,遇事一看就透,负责面上的应酬。郭二平手勤、脚勤,但有些迟钝,厨艺不精。两个徒弟在朱掌柜的调教下,炖肉、熬汤都不会出半点差错。掌勺的关键时刻,朱掌柜会靠过来,拿起长勺,啪啪啪敲打三下铁锅沿,舀起六个作料盆里熬好的汤汁,洒进锅里,刺啦一声后,一阵白雾腾起,肉香立刻飘散出去。
朱掌柜拿这两个徒弟当亲儿子对待,兄弟俩学艺三年,明里用眼观察,暗里用脑琢磨,学了师父不少真传。左邻右舍称,有这俩徒弟,朱掌柜的手艺不会失传了。
朱掌柜古稀之年,众亲择日给他祝寿。朱掌柜邀来镇上业内三五好友,说有要事商议。亲朋聚齐,他亲自下厨掌勺,瞬息颠出六道拿手菜,剩余的,交给徒弟料理。
朱掌柜在八仙桌前坐下,看了大儿子一眼。两人对视的瞬间,儿子收回歉疚的目光。朱掌柜叹了口气,知道祖宗传下的手艺不能指望他了。
佳肴上齐,酒过三巡。众位夸赞,不愧名师出高徒。朱掌柜摇摇头,以示谦逊,说,岁月不饶人,这炒勺,我是掌不动了。随即,叫来两个徒弟立在桌旁。朱掌柜看着供奉在案上的长勺,对亲友说,今天,我要把这勺子传授给他们其中的一位。谁是将来的掌勺人,还需各位见证。
大儿子脸色红涨,低垂下头。众长辈面露惋惜,别有深意地点点头。大顺、二平站在师父面前,面色激动,手脚拘谨。朱掌柜对俩徒弟说,香菜是汤锅必不可少的佐料,都是咱后院种植的。种菜和掌勺一样,讲究一个心诚,做到一个心细。你对它使假,它就给你脸色看。
俩徒弟看着朱掌柜,一脸的虔诚,频频点头。
朱掌柜指着长勺说,我给你们每人十粒种子,一个月之后,至少要生出七棵菜苗。谁的苗多、苗壮,今后就由谁来掌勺。
种菜如种庄稼,两个徒弟都不是外行。大顺心细,种子用水浸泡,加少许养料,种在了盆中。二平把盆土松得如案板上的白面,定时浇水施肥。
一个月过去,朱掌柜和众位长辈到齐。大顺端出陶盆,只见六根香菜苗茁壮成长。大顺的脸上却写着不安,他没有达到师父的要求。二平忐忑地抱出一个泥盆,里面连棵苗芽也不见,他沮丧地望着师父。
这时,朱掌柜哈哈大笑起来,脸上溢出欣慰的表情。他上前拉住面红耳赤的郭二平,把长勺郑重地交到他手里。众位长辈脸上一片愕然。
郭二平泪流满面,双膝跪地,给朱掌柜连磕了三个响头。李大顺喃喃低语,师父,我的苗……
朱掌柜笑着掏出一把种子,右手捏出几粒,轻轻捻压,碎成油末。他说,做人,还是憨厚些好;做生意,讲究的就是诚实。
众人恍然大悟。
李大顺回到家,沮丧地对中年男人说,爹,你明知他在种子上做了手脚,都是煮熟的,压根生不出苗来,却给我换成咱家的种子。你盘店的心太急切了,咱是聪明过头了啊。中年男人仰天长叹,天意呀。
“朱记羊肉馆”生意一直红红火火。羊望镇的人都说,那位白发苍苍的朱老板很实在。有人抬杠说,他不姓朱,他是郭二平。
(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年男人首次出场,要盘下羊肉馆,朱掌柜笑着拒绝了,他要把绝活留给“掌得稳勺”的传承人。
B.朱掌柜本希望把朱记羊肉馆掌勺人的技艺传给自己的儿子,但两个儿子都不愿意,只能传给徒弟。
C.中年男人仰天长叹,说天意呀。他是在叹息自己虽然精心谋划,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被骗的命运。
D.当长勺交到郭二平手里时,他羞愧难当,没想到是这个结果,因此泪流满面,跪地连磕三个响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羊望镇上生意场景,推动了情节发展,展现了当地的饮食风俗文化,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B.小说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朱掌柜技艺高超、精明稳重、勤勉实在的形象。
C.小说描写了大儿子表情变化的细节,揭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朱掌柜对儿子的理解和宽容。
D.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在同中年男人、儿子和徒弟的对比中塑造朱掌柜,从而凸显其“掌勺人”形象。
8.小说在“众人恍然大悟”处即可结束,作者在文中画横线处添加了李大顺和中年男人的对话,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9.小说结尾,“羊望镇的人都说,那位白发苍苍的朱老板很实在。有人抬杠说,他不姓朱,他是郭二平。”你认为这位老板姓朱,还是姓郭?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