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2023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3-05-20
马鞍山市2023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在城市发展史上,不同时代累积下来的牌坊、院落、街道、老民居等文化遗产构成了城市文明的基本形态。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活着的传统,更是代表城市独特性的历史文脉。保护、传承、利用好文化遗产,有利于激活城市活力、塑造城市品牌、增加城市魅力。
城市是一个活态的生命体,需要不断更新。可城市更新又面临着诸多悖论,比如大拆大建和不当的整治更新会导致老城风貌消失;若将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街区封存固化,又会使其失去活力和使用价值。保护文化遗产既不能进行大规模改造,也不能将文化遗产封存固化,而应采取一种渐进的、由点及面的城市更新方式。具体而言,应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和最大隐蔽原则,在保护城市整体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对老城进行必要的小尺度提升性改造,针对基础设施进行活态化改造,按照“点(文化遗产建筑)、线(历史文化街区)、面(活态城市空间)”的顺序进行老城更新。
文化是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中尤其要注意的因素。城市更新改造时,“被保留”的文化不应仅仅作为一种静态化修辞的“建筑”而存在。要想让文化遗产成为活的文化,不能对文化遗产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而必须依托人进行活态传承,即在百姓日常生活中进行自然传承,以“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的方式,激发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对特定的文化空间进行微改造,如增设社区美术馆、创意书店、生态绿地等,以实现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与百姓生活的活态融合。作家冯骥才在描述对历史名城巴黎的观感时曾说,巴黎的卢浮宫、凯旋门和圣母院等,只是“历史的几个耀眼的顶级的象征”,而巴黎真正的历史感则表现在城中一片片的老街和老屋中,因为这些昔日的空间中有活生生的历史,有血有肉,生动而真实。
因此,在探索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过程中,不仅要从保护文物的角度、追寻历史的角度、艺术审美的角度去操作,还要从关爱人、体谅人的角度出发,关心当下居住在历史街区中的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尽可能地延续历史街区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态,建立诸如“老北京文化活态博物馆”等以居住为主要形态的社区,使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街区不再是死气沉沉的硬件展示。
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就要通过文化遗产增加社会互动、突破传播的时空限制、建构新的传播模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文化遗产的价值脱离不了其原本的社会体系,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中,不仅要关注媒介对文化遗产器物层面的信息呈现与符号表达,更应利用新媒介的传播优势阐释文化遗产的符号所指和意涵。文化遗产传播是文化遗产价值增值的过程。因此,不能将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存量看待,例如将文化遗产看成文物、遗物、不动物、过时物等,而应将其看成动态的流量——随着多媒体、互联网、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运用,文化遗产的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将得到空前增强。
总的来看,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活化利用文化遗产,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也能产生社会效益,还具有凸显城市文化特色的文化效益,更能提升城市的魅力和国际影响力,更能增强文化自信。
(摘编自于小植《在城市更新中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材料二:
有着2800余年历史的平遥古城,宛若一幅行走的画卷,呈现出“明清时期汉民族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万千气象。古城内,大街小巷纵横,300余处文物、近3800座古民居错落其间,相映生辉。1997年,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自此,平遥有了世界坐标,中华血脉绵延未来。
古城南街窑门巷12号,历经300余年岁月,迎来了“逆生长”。政府出资6.7万元,将破损严重的地方修好,把西边倾斜的小二楼扶正。近10年间,平遥古城先后投入1500余万元财政资金修缮了104处院落。这些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挂上了“历史建筑”的标牌。
“80后”肖旭是土生土长的平遥人,在外从事文创产业多年,返回故里专事汉服研究与旅拍,复原了双林寺“供养人”服饰,少女们身穿这样的服饰在古城徜徉,“活起来”的文物走进更多年轻人的世界。像这样返乡创业的还有很多,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平遥漆器产业不断发展,“国礼”品牌快速发展……
走过2800余年,古城依然有着蓬勃生命力,至今,在这里还居住着4.2万城市居民。近年来,当地政府在开发旅游的同时,高度重视百姓生活。平遥人也为保护古城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平遥古城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历史样貌。
山西省政府下发文件,规划建设平遥非遗数字展示馆,打造中国文化遗产传承弘扬展示示范区,并将之发扬光大、推向世界。平遥古城历久弥新,未来可期。
(摘编自李倩倩、侯琎《山西平遥古城:守护千年 今又芳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市文明的基本形态,既包括各种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各类文化传统与历史文脉。
B. 文化遗产需要依赖于人,进行活态传承,而不是一味地采取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
C. 保护文化遗产要多方施策,这不仅要保护文物、追寻历史,还要关爱人、体谅人。
D. 文化遗产塑造城市品牌。传承传统文化,既要坚定文化自信,也要担承历史责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拆大建势必会封存固化历史文化街区,因而老城区更应该按照“点、线、面”的顺序进行有序更新。
B. 材料一用冯骥才描述巴黎的观感来说明,城市真正的历史感在于老街老屋,那里才是文化价值的所在。
C. 80后平遥人肖旭的创业故事,是年轻人参与文化传承的生动个例,也是平遥古城活化文化遗产的缩影。
D. 材料二引入具体数据,讲述真实故事,列举政府文件,运用对比论证,突出文化遗产传承的任重道远。
3. 以下做法中,不属于“活化文化遗产”的一项是( )
A. 在老城文化核心区域搭建实验性的舞台化互动与活动空间。
B. 平遥古城企事业机关单位搬出老城区,严格控制居住规模。
C. 开办社区艺术画廊,吸引当地居民和游客,共同学习交流。
D. 深入开展研学旅游活动,让更多人体验古城的淳朴之美。
4. 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角度,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 平遥古城在保护与发展中活化文化遗产,有很多成功之处,请结合材料一加以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红岩(节选)
罗广斌 杨益言
江姐走到店门口,又谨慎地向坐在柜台里的老板——一个老态龙钟的胡子老头探问:“老大爷,附近有卖伞的吗?”
随着店老板的指点,江姐从容地向城门口走去。城门口仍然挤着很多人。这情景,增添了江姐的戒心,她感到不安,渐渐加快了脚步。距城门愈来愈近,她发现在城门口聚集的人丛中,有光头赤足的挑夫,有戴着斗笠的农民,也有撑着雨伞的市民和商人。有的往城头望了望,低下头走开了;有些人,驻足瞧看着,还在交头接耳议论着。江姐心里更起了疑团。她似乎发现那雨雾蒙蒙的城楼上,像挂了一些看不清楚的东西。
又向前走了一段路,看得稍微清楚了。高高的城楼上,挂着几个木笼子。啊,这不是悬首示众吗?江姐一惊,紧走了几步,仔细一看,木笼子里,果然盛着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
江姐趋前几步,挨近围在城墙边的人群。她听见人丛里有低沉叹息,有愤慨的不平,这种同情和悲痛,深深注进她的心坎。又是一批革命者,为党为人民,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虽然还不太了解情况,但是凭着经验,她知道牺牲的定是自己的同志。她在心中喃喃地说:“安息吧,同志,我们定要为你们复仇!”
江姐想到自己的任务,尽量冷静下来,不愿久看,掉回头,默默地走开了。她刚走了几步,心里又浮现出一个念头:就这样走开,连牺牲者的姓名也不知道,这对得起死难的战友吗?应该仔细看看,了解他们的姓名,记住他们牺牲的经过,报告给党,让同志们永远纪念他们。
江姐转回头,再一次靠近拥挤的人群,强自镇定着脸上的表情,抑制着不断涌向心头的激怒。她的目光逡巡着,忽然看见城墙上,张贴着一张巨幅布告。布告被雨水淋透了,字迹有些模糊,几行姓名,一一被红笔粗暴地勾画过,经过雨水浸渍,仿佛变成朵朵殷红的血花……江姐挤过了几个人,靠近布告,她的目光,突然被第一行的姓名吸引住,一动不动地死盯在那意外的名字上。
是眼神晕眩,还是自己过于激动?布告上怎么会出现他的名字?她觉得眼前金星飞溅,布告也在浮动。江姐伸手擦去额上混着雨水的冷汗,再仔细看看,映进眼帘的,仍然是那行使她周身冰冷的字迹:
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
老彭?他不就是我多少年来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战友、同志、丈夫么!不会是他,他怎能在这种时刻牺牲?一定是敌人的欺骗!可是,这里挂的,又是谁的头呢?江姐艰难地,急切地向前移动,抬起头,仰望着城楼。目光穿过雨雾,到底看清楚了那熟悉的脸型。啊,真的是他!他大睁着一双渴望胜利的眼睛,直视着苦难中的人民!老彭,老彭,你不是率领着队伍,日夜打击匪军?你不是和我相约:共同战斗到天明!
江姐热泪盈眶,胸口梗塞,不敢也不愿再看。她禁不住要恸哭出声。一阵又一阵头昏目眩,使她无力站稳脚跟……
“姐姐!”
一个亲切的声音,响在耳边。江姐一惊,后退了一步。定定神,慢慢回过头,她看见了华为关切的目光。
“姐姐,我到处找你!”
江姐茫然的视线,骤然碰到华为手里的箱子……
“我在干什么?”一种自责的情绪,突然涌上悲痛的心头。这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自己肩负着党委托的任务!不!我没有权利在这里流露内心的痛苦,更没有权利逗留。江姐咬紧嘴唇,向旁边流动的人群扫了一眼,勉强整理了一下淋湿的头巾,低声地,但却非常有力地对华为说:
“走吧,不进城了。”
江姐接过行李卷,挥了挥手,叫华为快走。可是自己却站着不动,她再一次抬起头来,凝望着雨雾蒙蒙的城楼……
江姐终于离开了人群,默默地朝华为走过的方向走去,江姐的脚步愈走愈急,行李在她手上仿佛失去了重量,提着箱子伴随她的华为,渐渐地跟不上了……
选文二:
党员登记表①(节选)
峻青
鸡叫的时候,屋外响起了粗野的吆喝声,门上的铁锁丁丁当当一阵响,匪徒们进来了。
一生中最后的时刻来到了。
天还不亮,夜色还没有完全退去。街道在月光雪影下朦朦胧胧的,像罩上了一层烟雾。四面山头上的炮楼子里,还闪烁着红红的灯光。鸡在一声一声地长鸣。大雪封住了街道,他们走在雪上,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雪地上拖着一列淡淡的影子……
黎明前的山野,在淑英娘儿俩的面前展开。山野是一片雪白,真像个粉妆世界。大地是一片寂静。淑英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晨的新鲜空气,抬起头来仰望了一下天空,天空是乌蓝乌蓝的,寥寥的几颗晨星在闪烁着将熄的光芒。
“啊!妈妈,天晴啦!”
是的,天晴了,江山是无限美好,可是这一切,对于她只是最后的一瞥了。几分钟之后,她将与这无限美好的祖国山河,亲爱的妈妈,忠诚的同志,连同她那十九岁的青春,都要永远地诀别了。
在一条沟沿上,他们停住了。
这条沟,正是大夼据点的杀人场,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这沟里流出了他们的鲜血。就是大雪,也掩盖不住国民党匪徒们的罪恶的痕迹,仍然披着厚雪露出了它们的轮廓。饱吸了鲜血的土地,把一层层的白雪染成了红色。
“跪下!”粗野的喊声,在寂静的山谷里激荡着回音。 “要想活,现在还不算晚,想一想吧。”敌人还没有放弃他们最后的幻想。。
沉默,寂静。
“想好了没有?”敌人等得不耐烦了。
“早想好了,杀吧!”
就在这个时候,黄老妈妈看见女儿转过头来,向她微笑了一下,笑得那样自然、舒坦。老人突然觉得有什么话要和女儿说,可是还没有等到她张嘴,就看见刀光在女儿的头上打一个弧形的闪电,她大叫一声,就昏过去了……
当黄老妈妈苏醒过来的时候,她觉得有一个毛茸茸的东西在她的脸上呼哧呼哧地直嗅,她睁开眼睛,一只黄毛大狗,蓦地从她身旁惊跑了。她爬起身来,一眼就看见身子半垂在沟沿上的女儿。白皑皑的雪地上,汪着一滩鲜红的血水。她一头扑过去,抱着女儿的已经僵冷了的身体,放声大哭起来……
哭了一会,她默默地给女儿擦干了脸上的血迹,长久地看着那没有了血色的苍白的面孔,突然俯下头去,用嘴唇吻着女儿冰冷的脸腮。最后,轻轻地轻轻地把女儿放在地上。走到离沟远一点的地方,用她那干枯的手指,挖掘着冻得钢硬的泥土,一会儿,指甲挖掉了,指顶磨破了,十个手指都在流着鲜血,但是,她不觉得疼痛,她终于挖了一个土坑,把女儿埋葬下去,又在上面用大石头压上一丛棘子,然后,就呆呆地坐在女儿的坟边,沉思默想起来……
太阳已经转到西山顶去了。惨淡的光芒,照射着雪地上的血迹,也照射着茫茫的山野,山野间是一片雪白,看不见一点路的痕迹。她仓惶四顾,忍不住扯心般的悲痛。她几次爬到沟沿上,想一头碰下去,结束这痛苦的一生,可是,每一次当她的头向深沟里一探的时候,她的脑子里就响出了女儿的声音:“妈妈,你死不得,死不得!”
太阳落山的时候,她狠狠地擦了擦眼泪,又在女儿的坟上加了一把土,就把牙一咬,转回头去,拖着伤痕累累的身子,在白茫茫的雪地上,一步一步地向着黄家的方向爬去。在她身后,皎洁的白雪上留下一条长长的血的痕迹……
【注】①共产党员黄淑英因保存全区的党员登记表而遭到敌人的逮捕、拷打,直至被杀害。后来,她的母亲把党员登记表交给党组织,完成女儿留下的任务。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墙下百姓的围观与议论,表现出百姓心中对烈士牺牲的麻木与冷漠。
B. 城墙布告上的名字被“粗暴”地勾画掉,从细节上表现出敌人的凶残。
C. 两个“轻轻地”连用,柔缓的动作饱含黄老妈妈对淑英的爱怜和痛惜。
D. 淑英“自然、舒坦”微笑,表现出她面对敌人和死亡时的无惧无畏。
7. 关于选文二中环境描写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到清晨鸡鸣,月光朦胧,既显出环境的冷寂,也为下文淑英的牺牲烘托了氛围。
B. “寥寥的几颗晨星,在闪烁着将熄的光芒”,以象征手法暗示着淑英即将面临敌人的屠戮。
C. 在大夼据点杀人场的环境描写中,鲜血与白雪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出烈士们牺牲的壮烈。
D. 文末皎洁白雪上留下了血痕,既照应上文黄老妈妈受伤的情节,也表现出她对敌人的憎恨。
8. 在城门口,江姐的情绪随着她的所见而逐步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概括。
9. 根据江姐与黄老妈妈面对亲人牺牲时的反应,分析两人形象的异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在城市发展史上,不同时代累积下来的牌坊、院落、街道、老民居等文化遗产构成了城市文明的基本形态。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活着的传统,更是代表城市独特性的历史文脉。保护、传承、利用好文化遗产,有利于激活城市活力、塑造城市品牌、增加城市魅力。
城市是一个活态的生命体,需要不断更新。可城市更新又面临着诸多悖论,比如大拆大建和不当的整治更新会导致老城风貌消失;若将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街区封存固化,又会使其失去活力和使用价值。保护文化遗产既不能进行大规模改造,也不能将文化遗产封存固化,而应采取一种渐进的、由点及面的城市更新方式。具体而言,应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和最大隐蔽原则,在保护城市整体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对老城进行必要的小尺度提升性改造,针对基础设施进行活态化改造,按照“点(文化遗产建筑)、线(历史文化街区)、面(活态城市空间)”的顺序进行老城更新。
文化是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中尤其要注意的因素。城市更新改造时,“被保留”的文化不应仅仅作为一种静态化修辞的“建筑”而存在。要想让文化遗产成为活的文化,不能对文化遗产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而必须依托人进行活态传承,即在百姓日常生活中进行自然传承,以“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的方式,激发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对特定的文化空间进行微改造,如增设社区美术馆、创意书店、生态绿地等,以实现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与百姓生活的活态融合。作家冯骥才在描述对历史名城巴黎的观感时曾说,巴黎的卢浮宫、凯旋门和圣母院等,只是“历史的几个耀眼的顶级的象征”,而巴黎真正的历史感则表现在城中一片片的老街和老屋中,因为这些昔日的空间中有活生生的历史,有血有肉,生动而真实。
因此,在探索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过程中,不仅要从保护文物的角度、追寻历史的角度、艺术审美的角度去操作,还要从关爱人、体谅人的角度出发,关心当下居住在历史街区中的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尽可能地延续历史街区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态,建立诸如“老北京文化活态博物馆”等以居住为主要形态的社区,使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街区不再是死气沉沉的硬件展示。
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就要通过文化遗产增加社会互动、突破传播的时空限制、建构新的传播模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文化遗产的价值脱离不了其原本的社会体系,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中,不仅要关注媒介对文化遗产器物层面的信息呈现与符号表达,更应利用新媒介的传播优势阐释文化遗产的符号所指和意涵。文化遗产传播是文化遗产价值增值的过程。因此,不能将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存量看待,例如将文化遗产看成文物、遗物、不动物、过时物等,而应将其看成动态的流量——随着多媒体、互联网、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运用,文化遗产的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将得到空前增强。
总的来看,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活化利用文化遗产,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也能产生社会效益,还具有凸显城市文化特色的文化效益,更能提升城市的魅力和国际影响力,更能增强文化自信。
(摘编自于小植《在城市更新中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材料二:
有着2800余年历史的平遥古城,宛若一幅行走的画卷,呈现出“明清时期汉民族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万千气象。古城内,大街小巷纵横,300余处文物、近3800座古民居错落其间,相映生辉。1997年,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自此,平遥有了世界坐标,中华血脉绵延未来。
古城南街窑门巷12号,历经300余年岁月,迎来了“逆生长”。政府出资6.7万元,将破损严重的地方修好,把西边倾斜的小二楼扶正。近10年间,平遥古城先后投入1500余万元财政资金修缮了104处院落。这些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挂上了“历史建筑”的标牌。
“80后”肖旭是土生土长的平遥人,在外从事文创产业多年,返回故里专事汉服研究与旅拍,复原了双林寺“供养人”服饰,少女们身穿这样的服饰在古城徜徉,“活起来”的文物走进更多年轻人的世界。像这样返乡创业的还有很多,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平遥漆器产业不断发展,“国礼”品牌快速发展……
走过2800余年,古城依然有着蓬勃生命力,至今,在这里还居住着4.2万城市居民。近年来,当地政府在开发旅游的同时,高度重视百姓生活。平遥人也为保护古城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平遥古城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历史样貌。
山西省政府下发文件,规划建设平遥非遗数字展示馆,打造中国文化遗产传承弘扬展示示范区,并将之发扬光大、推向世界。平遥古城历久弥新,未来可期。
(摘编自李倩倩、侯琎《山西平遥古城:守护千年 今又芳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市文明的基本形态,既包括各种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各类文化传统与历史文脉。
B. 文化遗产需要依赖于人,进行活态传承,而不是一味地采取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
C. 保护文化遗产要多方施策,这不仅要保护文物、追寻历史,还要关爱人、体谅人。
D. 文化遗产塑造城市品牌。传承传统文化,既要坚定文化自信,也要担承历史责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拆大建势必会封存固化历史文化街区,因而老城区更应该按照“点、线、面”的顺序进行有序更新。
B. 材料一用冯骥才描述巴黎的观感来说明,城市真正的历史感在于老街老屋,那里才是文化价值的所在。
C. 80后平遥人肖旭的创业故事,是年轻人参与文化传承的生动个例,也是平遥古城活化文化遗产的缩影。
D. 材料二引入具体数据,讲述真实故事,列举政府文件,运用对比论证,突出文化遗产传承的任重道远。
3. 以下做法中,不属于“活化文化遗产”的一项是( )
A. 在老城文化核心区域搭建实验性的舞台化互动与活动空间。
B. 平遥古城企事业机关单位搬出老城区,严格控制居住规模。
C. 开办社区艺术画廊,吸引当地居民和游客,共同学习交流。
D. 深入开展研学旅游活动,让更多人体验古城的淳朴之美。
4. 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角度,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 平遥古城在保护与发展中活化文化遗产,有很多成功之处,请结合材料一加以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红岩(节选)
罗广斌 杨益言
江姐走到店门口,又谨慎地向坐在柜台里的老板——一个老态龙钟的胡子老头探问:“老大爷,附近有卖伞的吗?”
随着店老板的指点,江姐从容地向城门口走去。城门口仍然挤着很多人。这情景,增添了江姐的戒心,她感到不安,渐渐加快了脚步。距城门愈来愈近,她发现在城门口聚集的人丛中,有光头赤足的挑夫,有戴着斗笠的农民,也有撑着雨伞的市民和商人。有的往城头望了望,低下头走开了;有些人,驻足瞧看着,还在交头接耳议论着。江姐心里更起了疑团。她似乎发现那雨雾蒙蒙的城楼上,像挂了一些看不清楚的东西。
又向前走了一段路,看得稍微清楚了。高高的城楼上,挂着几个木笼子。啊,这不是悬首示众吗?江姐一惊,紧走了几步,仔细一看,木笼子里,果然盛着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
江姐趋前几步,挨近围在城墙边的人群。她听见人丛里有低沉叹息,有愤慨的不平,这种同情和悲痛,深深注进她的心坎。又是一批革命者,为党为人民,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虽然还不太了解情况,但是凭着经验,她知道牺牲的定是自己的同志。她在心中喃喃地说:“安息吧,同志,我们定要为你们复仇!”
江姐想到自己的任务,尽量冷静下来,不愿久看,掉回头,默默地走开了。她刚走了几步,心里又浮现出一个念头:就这样走开,连牺牲者的姓名也不知道,这对得起死难的战友吗?应该仔细看看,了解他们的姓名,记住他们牺牲的经过,报告给党,让同志们永远纪念他们。
江姐转回头,再一次靠近拥挤的人群,强自镇定着脸上的表情,抑制着不断涌向心头的激怒。她的目光逡巡着,忽然看见城墙上,张贴着一张巨幅布告。布告被雨水淋透了,字迹有些模糊,几行姓名,一一被红笔粗暴地勾画过,经过雨水浸渍,仿佛变成朵朵殷红的血花……江姐挤过了几个人,靠近布告,她的目光,突然被第一行的姓名吸引住,一动不动地死盯在那意外的名字上。
是眼神晕眩,还是自己过于激动?布告上怎么会出现他的名字?她觉得眼前金星飞溅,布告也在浮动。江姐伸手擦去额上混着雨水的冷汗,再仔细看看,映进眼帘的,仍然是那行使她周身冰冷的字迹:
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
老彭?他不就是我多少年来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战友、同志、丈夫么!不会是他,他怎能在这种时刻牺牲?一定是敌人的欺骗!可是,这里挂的,又是谁的头呢?江姐艰难地,急切地向前移动,抬起头,仰望着城楼。目光穿过雨雾,到底看清楚了那熟悉的脸型。啊,真的是他!他大睁着一双渴望胜利的眼睛,直视着苦难中的人民!老彭,老彭,你不是率领着队伍,日夜打击匪军?你不是和我相约:共同战斗到天明!
江姐热泪盈眶,胸口梗塞,不敢也不愿再看。她禁不住要恸哭出声。一阵又一阵头昏目眩,使她无力站稳脚跟……
“姐姐!”
一个亲切的声音,响在耳边。江姐一惊,后退了一步。定定神,慢慢回过头,她看见了华为关切的目光。
“姐姐,我到处找你!”
江姐茫然的视线,骤然碰到华为手里的箱子……
“我在干什么?”一种自责的情绪,突然涌上悲痛的心头。这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自己肩负着党委托的任务!不!我没有权利在这里流露内心的痛苦,更没有权利逗留。江姐咬紧嘴唇,向旁边流动的人群扫了一眼,勉强整理了一下淋湿的头巾,低声地,但却非常有力地对华为说:
“走吧,不进城了。”
江姐接过行李卷,挥了挥手,叫华为快走。可是自己却站着不动,她再一次抬起头来,凝望着雨雾蒙蒙的城楼……
江姐终于离开了人群,默默地朝华为走过的方向走去,江姐的脚步愈走愈急,行李在她手上仿佛失去了重量,提着箱子伴随她的华为,渐渐地跟不上了……
选文二:
党员登记表①(节选)
峻青
鸡叫的时候,屋外响起了粗野的吆喝声,门上的铁锁丁丁当当一阵响,匪徒们进来了。
一生中最后的时刻来到了。
天还不亮,夜色还没有完全退去。街道在月光雪影下朦朦胧胧的,像罩上了一层烟雾。四面山头上的炮楼子里,还闪烁着红红的灯光。鸡在一声一声地长鸣。大雪封住了街道,他们走在雪上,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雪地上拖着一列淡淡的影子……
黎明前的山野,在淑英娘儿俩的面前展开。山野是一片雪白,真像个粉妆世界。大地是一片寂静。淑英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晨的新鲜空气,抬起头来仰望了一下天空,天空是乌蓝乌蓝的,寥寥的几颗晨星在闪烁着将熄的光芒。
“啊!妈妈,天晴啦!”
是的,天晴了,江山是无限美好,可是这一切,对于她只是最后的一瞥了。几分钟之后,她将与这无限美好的祖国山河,亲爱的妈妈,忠诚的同志,连同她那十九岁的青春,都要永远地诀别了。
在一条沟沿上,他们停住了。
这条沟,正是大夼据点的杀人场,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这沟里流出了他们的鲜血。就是大雪,也掩盖不住国民党匪徒们的罪恶的痕迹,仍然披着厚雪露出了它们的轮廓。饱吸了鲜血的土地,把一层层的白雪染成了红色。
“跪下!”粗野的喊声,在寂静的山谷里激荡着回音。 “要想活,现在还不算晚,想一想吧。”敌人还没有放弃他们最后的幻想。。
沉默,寂静。
“想好了没有?”敌人等得不耐烦了。
“早想好了,杀吧!”
就在这个时候,黄老妈妈看见女儿转过头来,向她微笑了一下,笑得那样自然、舒坦。老人突然觉得有什么话要和女儿说,可是还没有等到她张嘴,就看见刀光在女儿的头上打一个弧形的闪电,她大叫一声,就昏过去了……
当黄老妈妈苏醒过来的时候,她觉得有一个毛茸茸的东西在她的脸上呼哧呼哧地直嗅,她睁开眼睛,一只黄毛大狗,蓦地从她身旁惊跑了。她爬起身来,一眼就看见身子半垂在沟沿上的女儿。白皑皑的雪地上,汪着一滩鲜红的血水。她一头扑过去,抱着女儿的已经僵冷了的身体,放声大哭起来……
哭了一会,她默默地给女儿擦干了脸上的血迹,长久地看着那没有了血色的苍白的面孔,突然俯下头去,用嘴唇吻着女儿冰冷的脸腮。最后,轻轻地轻轻地把女儿放在地上。走到离沟远一点的地方,用她那干枯的手指,挖掘着冻得钢硬的泥土,一会儿,指甲挖掉了,指顶磨破了,十个手指都在流着鲜血,但是,她不觉得疼痛,她终于挖了一个土坑,把女儿埋葬下去,又在上面用大石头压上一丛棘子,然后,就呆呆地坐在女儿的坟边,沉思默想起来……
太阳已经转到西山顶去了。惨淡的光芒,照射着雪地上的血迹,也照射着茫茫的山野,山野间是一片雪白,看不见一点路的痕迹。她仓惶四顾,忍不住扯心般的悲痛。她几次爬到沟沿上,想一头碰下去,结束这痛苦的一生,可是,每一次当她的头向深沟里一探的时候,她的脑子里就响出了女儿的声音:“妈妈,你死不得,死不得!”
太阳落山的时候,她狠狠地擦了擦眼泪,又在女儿的坟上加了一把土,就把牙一咬,转回头去,拖着伤痕累累的身子,在白茫茫的雪地上,一步一步地向着黄家的方向爬去。在她身后,皎洁的白雪上留下一条长长的血的痕迹……
【注】①共产党员黄淑英因保存全区的党员登记表而遭到敌人的逮捕、拷打,直至被杀害。后来,她的母亲把党员登记表交给党组织,完成女儿留下的任务。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墙下百姓的围观与议论,表现出百姓心中对烈士牺牲的麻木与冷漠。
B. 城墙布告上的名字被“粗暴”地勾画掉,从细节上表现出敌人的凶残。
C. 两个“轻轻地”连用,柔缓的动作饱含黄老妈妈对淑英的爱怜和痛惜。
D. 淑英“自然、舒坦”微笑,表现出她面对敌人和死亡时的无惧无畏。
7. 关于选文二中环境描写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到清晨鸡鸣,月光朦胧,既显出环境的冷寂,也为下文淑英的牺牲烘托了氛围。
B. “寥寥的几颗晨星,在闪烁着将熄的光芒”,以象征手法暗示着淑英即将面临敌人的屠戮。
C. 在大夼据点杀人场的环境描写中,鲜血与白雪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出烈士们牺牲的壮烈。
D. 文末皎洁白雪上留下了血痕,既照应上文黄老妈妈受伤的情节,也表现出她对敌人的憎恨。
8. 在城门口,江姐的情绪随着她的所见而逐步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概括。
9. 根据江姐与黄老妈妈面对亲人牺牲时的反应,分析两人形象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