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广东省202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综合能力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3-05-27
广东省202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综合能力调研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国际传播是指由大众传播媒介所进行的具有特定经济、政治、文化目的的跨越国境的传播活动。“中国内容国际表达”是当前中国国际传播的主要特点。所谓“中国内容”,是指中国国际传播积极向世界介绍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教、军事、体育以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不断增加中外交流以及与中国有关的国际事务的内容。在具体报道中更加注重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国内外事务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所谓“国际表达”,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接受习惯、信息需求等,有针对性地设计传播形式;二是尽可能地通过国际人士、传播对象、国家人士的视角表达和解读中国内容;三是借用国际惯例和规则等对中国事务和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媒体在向世界介绍中国、展示中国良好形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和展会上,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突发事件等一系列重大国际事务的报道中,中国媒体也能很好地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的立场和观点,发出中国声音。
当然也要看到,目前中国国际传播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比如,在内容上仍是着重向世界介绍中国事务与立场、在表达上有时难免陷入以西方为主的思维范式。为了获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正确认识、消除偏见和误解,一些媒体在向世界介绍中国的过程中过分迁就和迎合西方价值标准,过于强调国际惯例、与国际接轨等,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中国国际传播的主体地位。在国际舆论格局仍然是“西强我弱”的背景下,中国国际传播需要更好地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努力改变国际传播中存在的碎片化、浅表化、边缘化现象,在突出中国立场和观点的基础上推动国际传播向更高层次发展。
当前,国际传播的主战场已由国内转移到海外。如何在传播中国事务之外,在对全球各类事务的传播中体现中国价值,就成为中国国际传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目前,中国国际传播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国际舆论话语权严重缺失,而争夺国际舆论话语权的关键因素是核心价值。中国国际传播要在国际舆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突出中国价值。
在新形势下,中国国际传播的内容不应限于中国事务,而应强调“全球内容、中国价值”,进一步放眼全球,用中国价值来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通过对全球事务的报道传递中国价值。传播理念既体现中国立场,又体现世界眼光,强调全球利益共享与合作,更好地让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传播视野强调开放与包容,通过更高层面的议程设置与角度选择,将中国立场寓于客观报道之中,润物无声地传递中国价值,体现中国影响。
一个国家走向强盛,既取决于强大的硬实力,也取决于强大的软实力。中国要走向强盛,不仅体现在世界各地的人们愿意接受来自中国的产品,更体现在世界各地的人们愿意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认同并推崇中国价值。
(摘编自《人民日报》王庚年《中国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材料二:
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大挑战就在于,在多数国家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并可能对社会主义存在较深误解的世界上,怎样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故事,让其听得进听得懂,可接受能认同。
一是在落实“真实立体全面”上创新理念实践。党的十九大对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项具体要求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真实立体全面”作为一个辩证的概念隐含着新的时代内涵。在“自塑”与“他塑”的关系层面,这首先是针对西方舆论场中“镜像中国”与立于东方大地上的“真实中国”之间的偏差和反差。更充分地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就是把中华民族昂扬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崭新姿态完整地呈现在世界面前。同时,相对于“没有发展起来”的过去,在“做好了中国事情”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更具坚持实事求是的底气。“真实立体全面”的多维空间里包含着中国发展独有的高度复杂性。这个“复杂性”正是“中国故事”的“戏剧性”所在。
二是在讲好“制度故事”上下功夫见实效。“中国故事”是一个快速发展、迅速崛起,有着最悠久的历史文明传统而走在一条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上的国家和民族的故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中国奇迹”概括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是中国故事的主体,而对世界来说,关注点在于“奇迹是怎样发生的”。几十年的历史经验显示,直到最近,西方关于中国的舆论轨迹基本表现为“垮台论”与“威胁论”的交替循环。但过去他们讲“垮台”很大程度是当真的,就是真认为中国会垮台;讲“威胁”比较牵强,心里未必真有多害怕。现在不同了,讲“垮台”讲不起来的,但讲“威胁”很焦虑。这可以理解为是对中国制度、中国道路的优越性和有效性的一种默认。这样的背景,为我们讲好中国制度故事提供了一种新的机遇。我们既要讲清楚中国制度与中国奇迹的关系,就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源于政治制度的成功,中国的发展优势和竞争力集中地体现在制度优势和制度竞争力上;又要讲清楚中国制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也就是“中国特色”与“世界价值”的关系。
(摘编自《对外传播》周树春《自觉把握新时代国际传播的特征规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内容、国际表达”是以国外受众易接受的传播形式,用受众视角、国际惯例和规则表达和解读中国内容。
B. 中国国际传播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强,主要原因是缺乏核心价值和主体地位,且西方国家掌控着国际舆论话语权。
C. 中国国际传播强调“全球内容、中国价值”就是要以更加开放与包容态度,在报道全球事务中传递中国价值。
D. 西方对中国的舆论由之前“垮台论”转为如今“威胁论”,是对中国制度优越性、道路有效性的一种无奈默认。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今国际舆论场“西强我弱”的格局,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中国自身在国际传播中重“自塑”、轻“他塑”的原因。
B. 中国媒体正通过对重大的国内国际事件报道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中国立场和观点,传递中国价值、重塑大国形象。
C. 中国国际传播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强导致国际舆论话语权严重缺失,要抢占有利的国际舆论地位,就必须突出中国价值。
D. 西方舆论场“镜像中国”与“真实中国”存在较大偏差和反差的原因,是所有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偏见,立场不公正、不客观。
3. 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2012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
C. 记录中国乡村生活的视频博主李子柒,收获全球亿万粉丝。
D. 中国在2021年2月25日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上的联系。
5. 作为一名青年学生,你对“中国内容、国际表达”是如何理解的?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年会邀请你作交流发言,请结合材料,列出发言纲要。
附: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成立于2004年,致力于增进中外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推动国际青年领域的务实合作,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环保、创新等领域,努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青年动力。
【答案】
1. B 2. B 3. D
4. ①论题一致。两则材料都是阐述“中国国际传播”的相关问题,论题相同。
②内容互补。材料一侧重论证中国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材料二侧重阐述中国如何在新时代做好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二者内容互补。
5. ①坚持道路自信,突出中国立场和观点,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坚持理论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落实“真实立体全面”理念。
③坚持制度自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缺乏核心价值和主体地位”转述不准确,原文“中国国际传播需要更好地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只是强调中国在国际传播中主体地位确立得不够,不等于“缺乏主体地位”,同时中国在国际传播中的主体价值就是国家核心价值的体现,而并不是缺乏。中国核心价值包括拥有国家独立主权,维护国家安全统一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等。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重‘自塑’、轻‘他塑’”不准确,原文是“一些媒体在向世界介绍中国的过程中过分迁就和迎合西方价值标准,过于强调国际惯例、与国际接轨等,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中国国际传播的主体地位。在国际舆论格局仍然是‘西强我弱’的背景下,中国国际传播需要……在突出中国立场和观点的基础上推动国际传播向更高层次发展”,从文本来看,应该是“重‘他塑’、轻‘自塑’”;
C.“中国国际传播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强导致国际舆论话语权严重缺失”错误,原文是“中国国际传播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国际舆论话语权严重缺失”,选项因果倒置;
D.“存在较大偏差和反差的原因,是所有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偏见”错误,根据“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大挑战就在于,在多数国家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并可能对社会主义存在较深误解的世界上,怎样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故事,让其听得进听得懂,可接受能认同”可知,有些是“偏差”不全是“偏见”,不同文明、文化的理解不同,造成偏差。“所有西方媒体”表述绝对,文中是“多数国家”,二者不同。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三段观点是讲好“制度故事”。D.体现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最能支撑观点。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从两则材料的标题“中国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自觉把握新时代国际传播的特征规律”可知,两则材料都是阐述“中国国际传播”的相关问题,论题相同。
根据材料一标题“中国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文章中“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媒体在向世界介绍中国、展示中国良好形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当然也要看到,目前中国国际传播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当前,国际传播的主战场已由国内转移到海外”“在新形势下,中国国际传播的内容不应限于中国事务,而应强调……”可知,材料一侧重论证中国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材料二“怎样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故事,让其听得进听得懂,可接受能认同”“一是……二是……”可知,材料二侧重阐述中国如何在新时代做好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二者内容互补。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可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自信”的角度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环保、创新”等方面任选三个角度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
例如,根据材料一“中国国际传播需要更好地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努力改变国际传播中存在的碎片化、浅表化、边缘化现象,在突出中国立场和观点的基础上推动国际传播向更高层次发展”,材料二“这可以理解为是对中国制度、中国道路的优越性和有效性的一种默认”可知,坚持道路自信,突出中国立场和观点,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根据“在落实‘真实立体全面’上创新理念实践”“‘真实立体全面’作为一个辩证的概念隐含着新的时代内涵”可知,坚持理论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落实“真实立体全面”理念。
根据“在讲好‘制度故事’上下功夫见实效”“讲清楚中国制度与中国奇迹的关系,就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源于政治制度的成功,中国的发展优势和竞争力集中地体现在制度优势和制度竞争力上”可知,坚持制度自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落花一同漂去
梅 寒
1904年道院,飞花漫天,一名道台和一名盐运使面对他们即将临盆的妻子立下了生死契约:若生女,此生为姐妹;若生男,此生做兄弟;若是一男一女,此生就是夫妻。他们是至交好友,希望那样的友谊能在子孙间世代传袭下去。
那一年,他和她呱呱坠地。男孩取名朱湘,女孩取名刘彩云。一对不谙世事的小人儿,还没来得及睁开好奇的眼睛打量一眼这个世界,爱情的命运已被双方的父母框定。
16岁,朱湘辞家北上,考入清华学堂,只为逃避那一段束缚他的姻缘,躲开那一个他厌恶至深的女子。
清华校园里,朱湘读书,写诗,诗人的浪漫天性与遮不住的才情渐渐显露。他的视线也越过家乡小镇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努力读书,取得公费赴美留学的名额,然后远渡重洋,永远脱离那桩婚姻的羁绊,找一个与自己心心相印的人携手度过一生……
那年冬天,大哥来到北京,山水迢迢,带着朱湘最不愿意见面的女子。那时,朱湘的父亲已经去世几年,大哥此行,是以家长的身份让朱湘回家与刘彩云结婚的。
在一间很窄小的旅馆里,朱湘与刘彩云以一种很尴尬的方式见面了。她很热烈地谈论着他的新诗,言语之间是压抑不住的崇拜与爱慕,他则始终冷若冰霜。她说,这一辈子她听从父母之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跟定他了。他闻听此言愤然拂袖而去,丝毫不顾及大哥在场,不顾及那个青春女子的尊严。
屋里,留下刘采云独自伤心哭泣。
最终,大哥无奈地带着刘彩云返回故乡。面对固执的小弟,这个年长他很多的哥哥也有些束手无策。
朱湘有很多事要忙,他参加学校里的文学社,与校园里几位同学兴致勃勃地写新诗,期待着半年之后的赴美留学。那时,他甚至已忘记自己还有一个叫刘彩云的未婚妻。可就在大哥他们离开北京不久,清华学堂的一纸布告让朱湘傻了眼——他被学校开除了。因为在学校斋务处的饭前点名中,他已经超过27次不到场——他公然与自己不喜欢的形式主义抗争。
赴美不成,连书也读不成了,同学们替朱湘惋惜,纷纷去向学校求情。鉴于朱湘平时优异的成绩,学校最终同意解除对他的开除处分,允许他继续留在学校读书。但朱湘却在那个冬天选择了离开。几年后,在给同窗好友的信中,他这样解释自己当初的举动:“你问我为何要离开清华,我可以简单回答一句,清华的生活是非人的。人生是奋斗的,而清华只钻分数;人生是变换的,而清华只有单调;人生是热辣辣的,而清华只有隔靴搔痒。至于清华中最高尚的生活,都逃不脱一个假:矫揉!”
1923年冬,朱湘拎着简单的行李,只身一人前往上海,开始了另一种人生。初到上海,茫然四顾,没有亲朋的资助,没有工作,所有的收入来源就是他呕心沥血写就的诗稿。那点微薄的稿酬,有时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一首诗换不回半袋充饥的米。然而他拒绝那些善意的资助,坚持卖文为生。诗歌,文学评论,诗人的胃饥饿难当,诗情却呈喷涌状。当时的上海名刊《文学周刊》上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朱湘”这个名字,他的收入也开始慢慢变得丰盈。
朱湘想不到自己能在那里再次见到刘彩云,更想不到彼时的刘彩云处境竟是如此艰难:父亲去世,所有家产被兄长独吞,一个青春弱女子,背井离乡到上海一家小纱厂里做洗衣工。朱湘按大哥告诉的地址,在那间雾气腾腾的洗衣房里找到了刘彩云。粗布衣,被水泡得肿胀发白的双手,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个女子哪里还有当初北京小旅馆里的模样?朱湘心里有隐隐的痛与内疚。刘彩云也沉默着,用自己的倔强挡回朱湘眼里的同情。当刘彩云转身,慢慢消失在雾气腾腾的小院深处,朱湘第一次因为这个女子感觉到心痛。
此后不久,当朱湘第二次踏进刘彩云工作的洗衣厂时,刘彩云正病倒在床上。潮湿发霉的小屋里,刘彩云烧得满脸通红。他轻轻伸出手,替她抹去腮边的泪。他对她说,我们结婚。
由讨厌到同情,由同情到爱情,由爱情到挚爱。那一段路,他们走了太久,又似乎只在一夕间抵达。
结婚了,一个人的日子变成了两个人的日子,此后变成了三个人,四个人……曾经让朱湘深深厌恶的包办婚姻成了他生命中一段最美丽的风景。与刘彩云结婚第二年,机缘凑巧,朱湘重新回到清华大学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并幸运地获得公费赴美留学的名额。天各一方的日子,一百多封家信见证了朱湘对刘彩云那份热烈的爱:“霓君,我如今凭了最深的良心告诉你,你有爱情,你对我有最深最厚的爱情,这爱情就是无价之宝。”他不再叫她彩云,而呼她霓君,因为在他的心里,她堪比最美丽多彩的虹。朱湘写给霓君的一百多封书信,后来结集为《海外寄霓君》出版,成为与鲁迅的《两地书》齐名的作家书信集之一。
漂泊海外的三年,是朱湘与他的霓君爱情花开最盛的三年,但朱湘的留学生涯却并不顺利。因为无法忍受同学对中国人的歧视,朱湘频频转学,曾经在劳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俄亥俄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等课程,最终又因经济拮据不得不中止未完成的学业。他于1928年秋天回国。
回国之后的日子仍然艰难。最初,朱湘去安徽大学任职,但由于校方将他主持的“英文文学系”更名为“英文学系”,他便发誓再也不教书了。此后,朱湘多次在上海、北平、长沙等各大城市间辗转求职,因为性格孤傲,屡屡得罪人,求职四处碰壁,最后只好退回上海,仍然靠写诗为文维持一家的生计。彼时,他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清华校园里的学习使朱湘的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不愿拘束于父母辈的约定。
B. 出自人性的同情与善良,朱湘改变了对刘彩云的看法,从同情发展为爱情,答应与刘彩云结婚。
C. 朱湘的人生命运坎坷,从包办婚姻、被校开除到留学不顺,再到求职碰壁,令人惋惜。
D. 朱湘的性格古怪,他对形式主义的反抗与对个人性格的孤傲是他命运悲惨的根本原因。
7. 下列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线索明确,以时间为主要线索贯穿全文,简述了朱湘的一生,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B. 文本开头的事件具有神秘主义色彩,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 1923年冬天的事件体现了朱湘对面子的看重,为文末其回国后日子艰难铺垫。
D. 刘彩云这个人物具有一定的封建性,但改变了朱湘部分性格,也推动了情节发展。
8. 文本题目“与落花一同漂去”具有深刻含义,请结合文本分析。
9. 在现实中朱湘最后的结局是“由于饥困朱湘最终决定与这个世界决裂。1933年12月5日朱湘在前往南京的渡轮上,他口中念着那些大放异彩的诗纵身跳江自尽。而在他离开人世后不久,他的妻子也削发为尼。”但文本却将这个结局删去,请你据此为文本补充一个结尾。(要求:照应题目、内容完整、结构清晰、文学色彩丰富)
【答案】
6. C 7. D
8. ①落花飘零是指花下落后飘向远方,预示朱湘悲惨命运。
②落花飘零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朱湘命运的悲惨很大程度上是其性格的缺陷造成的。
③暗含文章中心,在挫折与不满的时候应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敢于接纳包容,对现代人具有启示意义。
9. 示例:故事的最后,道院的花终究还是下落了,朱湘投江自溺而亡。而在那落花下,他的霓君修身入佛,逃避失去他的悲痛。唉!风又吹来了,落花乘风而起飘向远方,飘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解析】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C.“包办婚姻”说法错误。由文中“16岁,朱湘辞家北上,考入清华学堂,只为逃避那一段束缚他的姻缘,躲开那一个他厌恶至深的女子”“面对固执的小弟,这个年长他很多的哥哥也有些束手无策”可知,这桩包办婚姻并没有增加他命运的坎坷,且“曾经让朱湘深深厌恶的包办婚姻成了他生命中一段最美丽的风景”。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D.“刘彩云这个人物具有一定的封建性”错误,结合“她很热烈地谈论着他的新诗,言语之间是压抑不住的崇拜与爱慕……她说,这一辈子她听从父母之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跟定他了”可知,刘彩云并不具有封建性,“这一辈子她听从父母之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跟定他了”只是她的说辞而已,而她真正愿意嫁给刘彩云的原因是对朱湘的崇拜与爱慕;“改变了朱湘部分性格”错误,朱湘先反对、愿意与刘彩云结婚都是其顺从自己内心的结果。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
“落花飘零”本是描写凋落的花被风吹散,飘向远方。结合文本“朱湘频频转学,曾经在劳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俄亥俄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等课程,最终又因经济拮据不得不中止未完成的学业”等内容可知,朱湘命运悲惨,就如同落花一样,所以标题以落花的飘零预示了朱湘悲惨的命运。
“与落花一同漂去”的主语是朱湘,从这两者“飘去”的原因看,落花飘零可能是因为季节的更替,可能是天气的影响等多种因素,而结合文中“此后,朱湘多次在上海、北平、长沙等各大城市间辗转求职,因为性格孤傲,屡屡得罪人,求职四处碰壁”可知,朱湘命运的悲惨很大程度上是其性格孤傲这一缺陷造成的。
“与落花一同漂去”既暗示了人物的悲惨结局,也暗含了文章的中心,结合现实中朱湘的结局“由于饥困朱湘最终决定与这个世界决裂。1933年12月5日朱湘在前往南京的渡轮上,他口中念着那些大放异彩的诗纵身跳江自尽”可以启示现代人:在遇到挫折与不满的时候应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敢于接纳包容,而不是一味地逃避。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文章结尾的能力。
首先,要照应文章的标题。标题为“与落花一同漂去”,所以在结尾段的补写中,要有落花的飘落,更要有人物命运的“飘落”,要体现标题中“同”字的含义。
其次,要体现其内容的完整性。由文本最后一段的内容可知,彼时的朱湘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家庭负担很重,但他依然性格孤傲,屡屡得罪人,以致求职四处碰壁,只好退回上海,靠写诗为文勉强维持一家的生计,再结合现实中的结局“他口中念着那些大放异彩的诗纵身跳江自尽”“他的妻子也削发为尼”可知,补写的结尾要完整的交代出人物最后的命运。
最后,要使用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文章的标题“与落花一同漂去”与“花自飘零水自流”意境相似,颇富有诗意,所以结尾的语言要充满诗情画意,诸如“风又吹来了,落花乘风而起飘向远方,飘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表达,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同时还要注意结构层次的安排,做到层次清晰。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