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3-05-27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历来有着保护文化遗产的优良传统,《诗经》将民间歌谣与正声雅乐、宗庙祭祀舞曲歌词汇集传世就是例证。历朝历代文人笔下对市井民生业态、百工技艺等的记载也有大量文献,而且对我们今天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描述的物象情状和价值,亦有深刻揭示。像康有为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中讲“口头文学”的价值:“譬江汉游女之风诗,汉魏儿童之谣谚,自能蕴蓄古雅,有后世学士所不能为者。”清人徐沁在《明画录》里也说:“琴弈之有谱,而卒莫能发其间者何也?盖琴之妙,在于抚弦拳指之间,及鼓罢而音亡,了无可传矣。况求弈于推枰敛子之后,是何异于醒而说梦乎?”抚琴、弈棋无形的技艺及依托的文化意蕴,相比于可见的琴和棋子,更为重要。前人的认知,对我们今天的非遗保护仍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今天大家对它的概念已越来越清晰,但也仍常见一些人仅把物质的、可见的呈现形态当作非遗项目的全部。比如我们常看到的广告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酒”等此类的表述。这样的说法往往会使我们忽视了非遗的实质内涵。实际上,酒的酿造技艺及技艺的文化蕴涵才是非遗的核心。而这样的现象,也并非个例现象。因此,非遗保护要坚持科学保护的原则,今天仍然需要从它的基本概念、呈现形态、传承规律、保护原则与方式以及怎样认知非遗的价值、保护的意义等方面来正确认知非遗与非遗保护。
非遗与非遗传承人不可分离,非遗传承人保护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尊重传承人的传承(包括继承、延续、再创造)主体地位,尊重传承人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非遗保护也是理论研究最重要的命题之一。我们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讲它的共性价值,而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的传承人、社区、群体基于该项目而产生的个体的情感记忆和精神依归,更是具有个性和独特性的。这种蕴含人类智慧和精神血脉的文化情感记忆,因其个体性而愈加鲜明和独特。它具有在某一时期、某一文化区域内人类价值观交流的独特意义。它体现的共性价值我们要珍视,它基于个体感受的独特价值更应尊重。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非遗保护中真正尊重非遗项目的持有者(传承人、社区、群体)在项目认定、传承和享有相应权益中的主体地位,包括他们对非遗保护和管理范畴的话语权。有了这样一个原则,非遗保护才可能健康、持续,我们的理论研究才可能比较符合实际。
非遗保护为文化创新提供宝贵资源,也是非遗保护的初心之一。文化产业要借助非遗资源大力发展,充分开发利用非遗资源是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但非遗资源的产业利用,首先是要本真性地把非遗保护下来。不能以文化创意开发代替非遗保护,文化创意产业不属于非遗保护的范畴,不能以文化创意发展作为非遗传承的路径,非遗保护要防止文化创意化的倾向,要防止创意性的变异。否则,我们可能会以保护的名义加速失去我们本应珍视和保护的东西。同时,在现代社会的保护背景下,应通过各种方式宣传非遗,这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珍视和认知它,但传承本身是生活存在,不是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就表现在它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它的价值也表现在其日常存在和传承本身。
(摘编自王文章《非遗保护实践进程中理论思考的记录》)
材料二:
学术是具有使命的。对于非遗学,使命二字尤为重要。它不仅在学者身上,还在学术本身。这也是由遗产的本质决定的。遗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也是我们留给后人的,我们既要好好享用它,还要把它完好地交给后人,中间不能损坏。特别是非遗,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很容易变异和丢失,要分外呵护好和传承好,这个使命理所当然就落在非遗学中了。民俗学没有这个使命。民俗学的使命是记录民众生活和建构民间文化,再往深处是探寻和呈现一个民族的民族性。
民俗学注重民俗事象的过去,非遗学注重非遗活生生的现在。民俗学把民间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在民俗学者眼中,民间文化是相对静止的、稳定的、很少变化的。非遗学者把非遗作为一种文化生命;在非遗学者眼中,非遗是活态的、动态的、应用的,在时代转型中充满不确定性。民俗学的工作是总结历史与描述现在,而非遗学则要通过对现存的非遗的研究,来探索它们通往明天的合理的道路。
就像医学是为了守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一样,非遗学是为了非遗生命的存续、文化命脉的延续。学科的使命决定了学科的特征。于是,非遗学的使命首先决定了它的工具性。非遗学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它既是一种纯学术,追求精准、清晰、完整、谨严、高深;又是一种工具理论,为非遗构建知识,为非遗排难解纷,因而与当下的非遗的保护实践息息相通和紧密相关。
为此,非遗学是一门田野科学。在田野中认知,在田野中发现,在田野中探索,在田野中生效,从始至终都在田野。如果只是在田野中采风和搜集材料,就不是非遗学了。非遗学的教育也必须在田野中进行。田野就是民间,就是活生生的民间文化。只有问道于田野,才能得到切实的答案,才能感悟到非遗的精髓与神韵,彻悟到非遗的需要以及非遗学的学术使命是什么。
不肩负学术使命的是伪非遗学。因此说,非遗教育中一定包含着责任教育。非遗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两种人才。一是非遗的研究人才,二是非遗的管理人才。然而,对于21世纪初刚刚进入人类保护视野的非遗,既缺乏研究乃至认知,更缺少科学的管理和管理的人才。
(摘编自冯骥才《非遗学的原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量古文献记载了市井民生业态、百工技艺,全面揭示了我们今天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描述的物象情状和价值。
B.今天的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已越来越清晰,大家已经明白非遗的核心是那些物质的、可见的呈现形态。
C.我们要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性价值,更要重视其基于个体感受的独特价值,唯有如此,非遗保护才能健康发展。
D.民俗学侧重记录民众生活和建构民间文化;非遗学力求呵护、传承活态的非遗文化,探寻和呈现一个民族的民族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运用引用论证,引用康有为、徐沁的言论;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将非遗学与民俗学进行对比。
B.科学保护非遗,要研究非遗的基本概念、呈现形态、传承规律等,从而正确认知非遗与非遗保护。
C.对非遗学的认知、发现、探索等都不能离开田野,只有问道于田野,非遗学的一些问题才能找到答案。
D.非遗学认为非遗是动态的,在时代转型中充满不确定性,应将非遗固化,探索其未来发展的道路。
3.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材料一中的“科学保护”非遗的一项是( )
A.结合了高科技手段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展现了人们对盛唐时唐宫乐伎生活的历史想象。
B.忻州古琴依托非遗传承人杜威创建承弦堂古琴工作室,整理出版了《古琴漆艺》《古琴制作技艺》等书籍。
C.河南非遗项目黄河澄泥砚的第六代继承人张慧做了100多场公益培训,培训100多名聋哑大学生制作砚台。
D.中国彩瓷鼻祖长治八义通过非遗挖掘、校企合作、研学服务、文化旅游等举措,打造出非遗文化示范园。
4.非遗学的学术使命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5.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科普活动,邀请你围绕“非遗保护与当代文化”的主题做一个简短发言,请你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拟定发言提纲的要点(列出三点即可)。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创业史(节选)
柳青
头上包着头巾的梁生宝,用一个升子,把稻种从麻袋里,舀到他互助组的人们带来的器具里头。头上戴着黑制帽、庄稼人棉袄上结着军用宽皮带的冯有万,雄赳赳气昂昂地站在那里,用一杆钩子秤,确定各人的器具和稻种的分量。这个民兵队长的神气,很明显地给蛤蟆滩的庄稼人这样一种印象:他以本互助组的事情,吸引来这样多庄稼人参观为骄傲。
“哎!生宝,那不算个事呀!”任老四大声嚷着,大舌头嘴里溅着唾沫星子,“你一路的花销不合计在稻价里头,那不算个事呀!你出门好几天,为大伙劳累了就好了,再贴赔上些盘费?那算个啥理儿?……”
“你真烦人!”有万不满意地打断他,“要告诉你几遍呢?咱组长一路没进栈房,吃的是家里带去的馍,算啥盘费?”
“家里带去的馍,是泥捏的吗?”他认定稻种价里头,只算原价、车票和运费,而不计算生宝的盘费,这事不合理。任老四心下直怪有万太心粗,不能细察人情世故。他说:“你光管自家畅快,不顾人家的光景!”
“算哩!算哩!谁和你缠?咱组长不是小气鬼,人家是共产党员……”
“怎?共产党员不吃五谷,不穿布匹活着吗?”
生宝一只手捉着麻袋口,一只手捉着升子,看看任老四腰里结的稻草绳腰带,笑劝这个老实头庄稼人说:“你甭挂心我哩!你挂心你自家的光景吧!”
欢喜也不满意他四爹的这份啰唆劲儿。
“你尽废话!你连眼前这稻种钱,也是咱组长给你垫着哩。你这阵就要给钱?还是怎样?”
“我这阵给不起,欠也欠不起吗?”任老四嘴里溅着唾沫星子。
这工夫,郭世富戴毡帽的脸孔,在更远点的人头中间,呈现出鄙视的笑容。他胡髭剪得很齐的嘴唇扁了扁,鼻孔里头发出轻蔑的冷笑声。那样子等于用嘴巴明言:“你两年欠下我一石‘活跃借贷’粮没还。你还说‘欠’‘欠’,你光知道个‘欠’!”
任老四才看见郭世富戴毡帽的皱纹脸,脸色一下子黄了,很快又红了。任老四躲避着郭世富的目光,不声不响,跷出草棚院的街门,走了。
这时,早年的豆腐客梁大老汉,把一条口袋伸向冯有万,理直气壮地说:
“把这条口袋称一称。”
“这是做啥?”有万不明白老汉的意图。秃顶老汉不和有万说话。他软皮囊似的灰暗脸孔,带着盛气凌人的笑容,用家长兼富裕者的双重权威口气,命令生宝:
“给我弄上五升!”
“你?……”生宝迷惑地眨巴着眼睛,回忆着说,“你家的稻种,俺生禄哥拿回去了!”
“这是章村你大姐要的。尽说这稻种好,她要分些试试。”
全院庄稼人的眼睛,都盯着生宝作难的脸色。
有万气得鼓鼓,手里拿着秤,噘着嘴。
秃顶老汉盯着年轻的互助组长。生宝手里拿着空升子发呆。他想:“这不是倚老卖老吗?这叫人怎办哩?他仗着他家的马在全互助组最强,又只他一家有车,互助组离不得他家。这真是欺人太甚了!我就不给他分这稻种,看他能怎样?”
老头垂着软囊囊的眼皮挺厉害地说:“怎?起身的时光,俺家没给钱吗?这阵有富余的,旁人能分,门中人和亲戚倒不能分?俺拿多少稻种给多少钱,分文不欠人的!”
满院庄稼人群静悄悄的,好像看一出戏看到紧要的场面。
生宝心里又拐了弯:“算了吧,给他算了吧!为了这几升稻种的事,惹恼老汉要退组,太没意思了。容让了他这一回……”
“伯哎!”他开口说,努力做出和好的笑容,“是这样:你老人家既开了口,给章村俺大姐家,多少也分上点。”
“分多少?”
“二升,你老人家看怎样?”
“哼!插不到半亩地!”
“三升!”生宝狠一狠,又添了一升。“四升!”梁大老汉退让了一升。
“你老人家也给我留点情面!”生宝指着满院的人,强硬起来了,“叫大伙能看得下去!……”
秃顶老汉退让了。
“就是哩。三升就三升吧……”
生宝自己捉秤,打发走了这个胡子斑白而不能令人尊敬的老汉。
一群庄稼人严严实实把生宝挤在中间。大伙争着抢着,要分稻种。
一只出过了力的庄稼人手,从后面伸过来,扳生宝的肩膀。生宝扭头看时,是郭世富。
郭世富把胡髭剪得很齐的嘴巴,安置到生宝耳朵上来了。
“你能余多少稻种?”声音很低,很亲切。“二三斗……”生宝大声地回答。“一斗合计多少钱呢?”“两块六角多一点。”
“我给五块钱,你卖给我一斗,行不?”
“我不是稻种贩子嘛!”生宝对郭世富讽刺地笑说。
大伙嚷嚷起来了。
“世富老大!你说啥,大点声嘛!”
“没说啥,没说啥。”郭世富连忙声明着,见风头不顺,低头出了街门,离开这伙贫农。
生宝向大伙提出:蛤蟆滩的互助组长们,每人不超过二升稻种,去做试办。大伙同意了。
于是,生宝就开始给大伙分稻种了。人们拥挤着,喧嚷着,一霎时把生宝弄得头昏脑涨。……
当院里只留下生宝一个人的时候,他把剩下的稻种一称,不住地惋惜地咂嘴。
“把它的!弄下这事!”“怎呢?”妈在屋里问。“弄得咱不够了。”
“罢哩!咱用上一部分旧稻种算哩。”我们的互助组组长乐呵呵地说,因为自己对群众有用而情绪很高。
梁三老汉在磨棚子里磨玉米面,听见发生了什么事儿,再也忍耐不住,颠出磨棚,站在院里。罗面把他弄得头发、眉毛、胡子一片粉白。他用非常丧气的目光,指着“梁伟人”说:
“你呀!你太能了!能上天!你给互助组买稻种嘛,你给大伙夸稻种这好那好做啥?这阵弄得自家也不够了!好!好!精明人!”
给老汉这么一说,生宝反而呵呵地大笑了。他笑继父的做人标准——自私自利是精明,弄虚作假是能人,大公无私却是愚蠢……
(有删改)
文本二: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创作方法,真实性和客观性是其最本质的特点。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最大程度地还原一时一地的社会生活,展示社会生活不加掩饰的本质外貌。二是寻求和塑造特殊环境中的特殊人物,以最典型的人物和环境关系力求作品的深刻度和真实度。三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并不意味着如新闻和历史一样,是完全客观化的叙述,作者往往在客观真实的描写中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带有极强的个人思想倾向。四是现实主义在写作艺术上以其质朴自然的语言,深入真实地讲述故事,关注故事的细节叙述,通过细节的描写来深化作品的现实性。
(摘编自田淑玲《柳青、路遥现实主义创作论——以人物形象为中心》)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生宝考虑到互助组离不开梁大老汉的马和车,不得不多分给他几升稻种,体现了梁生宝处理事情灵活多变。
B.郭世富让梁生宝把稻种以五块的高价卖给他,而梁生宝只是讽刺地笑着说了句“我不是稻种贩子嘛”。
C.最后自家稻种不够了,梁三老汉指着“梁伟人”,说他“太能”“能上天”“精明人”,表现了梁三老汉的不满。
D.“软皮囊似的灰暗脸孔”“软囊囊的眼皮”写出了梁大老汉貌似衰老,实则长于算计、阴险凶残的特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使用了一些流行于关中地区的方言,如“怎”“甭”“把它的”,使作品更具有生活真实性,但也降低了小说的艺术性。
B.任老四“腰里结的稻草绳腰带”,这一细节意在表现他的朴实,这是他由“嘴里溅着唾沫星子”到“不声不响”的原因。
C.小说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无论是梁生宝与梁大老汉的对话,还是梁生宝与郭世富的对话,都是使人闻其声如见其人。
D.小说描写了一群“庄稼人”,与鲁迅小说中对看客的描写异曲同工,字里行间流露出讽刺与批判,发人深省。
8.文本一善于通过将不同的人物进行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三例并简要分析。
9.文本二阐述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特征,文本一是怎样体现“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请简要说明。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历来有着保护文化遗产的优良传统,《诗经》将民间歌谣与正声雅乐、宗庙祭祀舞曲歌词汇集传世就是例证。历朝历代文人笔下对市井民生业态、百工技艺等的记载也有大量文献,而且对我们今天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描述的物象情状和价值,亦有深刻揭示。像康有为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中讲“口头文学”的价值:“譬江汉游女之风诗,汉魏儿童之谣谚,自能蕴蓄古雅,有后世学士所不能为者。”清人徐沁在《明画录》里也说:“琴弈之有谱,而卒莫能发其间者何也?盖琴之妙,在于抚弦拳指之间,及鼓罢而音亡,了无可传矣。况求弈于推枰敛子之后,是何异于醒而说梦乎?”抚琴、弈棋无形的技艺及依托的文化意蕴,相比于可见的琴和棋子,更为重要。前人的认知,对我们今天的非遗保护仍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今天大家对它的概念已越来越清晰,但也仍常见一些人仅把物质的、可见的呈现形态当作非遗项目的全部。比如我们常看到的广告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酒”等此类的表述。这样的说法往往会使我们忽视了非遗的实质内涵。实际上,酒的酿造技艺及技艺的文化蕴涵才是非遗的核心。而这样的现象,也并非个例现象。因此,非遗保护要坚持科学保护的原则,今天仍然需要从它的基本概念、呈现形态、传承规律、保护原则与方式以及怎样认知非遗的价值、保护的意义等方面来正确认知非遗与非遗保护。
非遗与非遗传承人不可分离,非遗传承人保护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尊重传承人的传承(包括继承、延续、再创造)主体地位,尊重传承人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非遗保护也是理论研究最重要的命题之一。我们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讲它的共性价值,而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的传承人、社区、群体基于该项目而产生的个体的情感记忆和精神依归,更是具有个性和独特性的。这种蕴含人类智慧和精神血脉的文化情感记忆,因其个体性而愈加鲜明和独特。它具有在某一时期、某一文化区域内人类价值观交流的独特意义。它体现的共性价值我们要珍视,它基于个体感受的独特价值更应尊重。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非遗保护中真正尊重非遗项目的持有者(传承人、社区、群体)在项目认定、传承和享有相应权益中的主体地位,包括他们对非遗保护和管理范畴的话语权。有了这样一个原则,非遗保护才可能健康、持续,我们的理论研究才可能比较符合实际。
非遗保护为文化创新提供宝贵资源,也是非遗保护的初心之一。文化产业要借助非遗资源大力发展,充分开发利用非遗资源是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但非遗资源的产业利用,首先是要本真性地把非遗保护下来。不能以文化创意开发代替非遗保护,文化创意产业不属于非遗保护的范畴,不能以文化创意发展作为非遗传承的路径,非遗保护要防止文化创意化的倾向,要防止创意性的变异。否则,我们可能会以保护的名义加速失去我们本应珍视和保护的东西。同时,在现代社会的保护背景下,应通过各种方式宣传非遗,这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珍视和认知它,但传承本身是生活存在,不是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就表现在它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它的价值也表现在其日常存在和传承本身。
(摘编自王文章《非遗保护实践进程中理论思考的记录》)
材料二:
学术是具有使命的。对于非遗学,使命二字尤为重要。它不仅在学者身上,还在学术本身。这也是由遗产的本质决定的。遗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也是我们留给后人的,我们既要好好享用它,还要把它完好地交给后人,中间不能损坏。特别是非遗,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很容易变异和丢失,要分外呵护好和传承好,这个使命理所当然就落在非遗学中了。民俗学没有这个使命。民俗学的使命是记录民众生活和建构民间文化,再往深处是探寻和呈现一个民族的民族性。
民俗学注重民俗事象的过去,非遗学注重非遗活生生的现在。民俗学把民间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在民俗学者眼中,民间文化是相对静止的、稳定的、很少变化的。非遗学者把非遗作为一种文化生命;在非遗学者眼中,非遗是活态的、动态的、应用的,在时代转型中充满不确定性。民俗学的工作是总结历史与描述现在,而非遗学则要通过对现存的非遗的研究,来探索它们通往明天的合理的道路。
就像医学是为了守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一样,非遗学是为了非遗生命的存续、文化命脉的延续。学科的使命决定了学科的特征。于是,非遗学的使命首先决定了它的工具性。非遗学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它既是一种纯学术,追求精准、清晰、完整、谨严、高深;又是一种工具理论,为非遗构建知识,为非遗排难解纷,因而与当下的非遗的保护实践息息相通和紧密相关。
为此,非遗学是一门田野科学。在田野中认知,在田野中发现,在田野中探索,在田野中生效,从始至终都在田野。如果只是在田野中采风和搜集材料,就不是非遗学了。非遗学的教育也必须在田野中进行。田野就是民间,就是活生生的民间文化。只有问道于田野,才能得到切实的答案,才能感悟到非遗的精髓与神韵,彻悟到非遗的需要以及非遗学的学术使命是什么。
不肩负学术使命的是伪非遗学。因此说,非遗教育中一定包含着责任教育。非遗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两种人才。一是非遗的研究人才,二是非遗的管理人才。然而,对于21世纪初刚刚进入人类保护视野的非遗,既缺乏研究乃至认知,更缺少科学的管理和管理的人才。
(摘编自冯骥才《非遗学的原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量古文献记载了市井民生业态、百工技艺,全面揭示了我们今天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描述的物象情状和价值。
B.今天的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已越来越清晰,大家已经明白非遗的核心是那些物质的、可见的呈现形态。
C.我们要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性价值,更要重视其基于个体感受的独特价值,唯有如此,非遗保护才能健康发展。
D.民俗学侧重记录民众生活和建构民间文化;非遗学力求呵护、传承活态的非遗文化,探寻和呈现一个民族的民族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运用引用论证,引用康有为、徐沁的言论;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将非遗学与民俗学进行对比。
B.科学保护非遗,要研究非遗的基本概念、呈现形态、传承规律等,从而正确认知非遗与非遗保护。
C.对非遗学的认知、发现、探索等都不能离开田野,只有问道于田野,非遗学的一些问题才能找到答案。
D.非遗学认为非遗是动态的,在时代转型中充满不确定性,应将非遗固化,探索其未来发展的道路。
3.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材料一中的“科学保护”非遗的一项是( )
A.结合了高科技手段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展现了人们对盛唐时唐宫乐伎生活的历史想象。
B.忻州古琴依托非遗传承人杜威创建承弦堂古琴工作室,整理出版了《古琴漆艺》《古琴制作技艺》等书籍。
C.河南非遗项目黄河澄泥砚的第六代继承人张慧做了100多场公益培训,培训100多名聋哑大学生制作砚台。
D.中国彩瓷鼻祖长治八义通过非遗挖掘、校企合作、研学服务、文化旅游等举措,打造出非遗文化示范园。
4.非遗学的学术使命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5.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科普活动,邀请你围绕“非遗保护与当代文化”的主题做一个简短发言,请你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拟定发言提纲的要点(列出三点即可)。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创业史(节选)
柳青
头上包着头巾的梁生宝,用一个升子,把稻种从麻袋里,舀到他互助组的人们带来的器具里头。头上戴着黑制帽、庄稼人棉袄上结着军用宽皮带的冯有万,雄赳赳气昂昂地站在那里,用一杆钩子秤,确定各人的器具和稻种的分量。这个民兵队长的神气,很明显地给蛤蟆滩的庄稼人这样一种印象:他以本互助组的事情,吸引来这样多庄稼人参观为骄傲。
“哎!生宝,那不算个事呀!”任老四大声嚷着,大舌头嘴里溅着唾沫星子,“你一路的花销不合计在稻价里头,那不算个事呀!你出门好几天,为大伙劳累了就好了,再贴赔上些盘费?那算个啥理儿?……”
“你真烦人!”有万不满意地打断他,“要告诉你几遍呢?咱组长一路没进栈房,吃的是家里带去的馍,算啥盘费?”
“家里带去的馍,是泥捏的吗?”他认定稻种价里头,只算原价、车票和运费,而不计算生宝的盘费,这事不合理。任老四心下直怪有万太心粗,不能细察人情世故。他说:“你光管自家畅快,不顾人家的光景!”
“算哩!算哩!谁和你缠?咱组长不是小气鬼,人家是共产党员……”
“怎?共产党员不吃五谷,不穿布匹活着吗?”
生宝一只手捉着麻袋口,一只手捉着升子,看看任老四腰里结的稻草绳腰带,笑劝这个老实头庄稼人说:“你甭挂心我哩!你挂心你自家的光景吧!”
欢喜也不满意他四爹的这份啰唆劲儿。
“你尽废话!你连眼前这稻种钱,也是咱组长给你垫着哩。你这阵就要给钱?还是怎样?”
“我这阵给不起,欠也欠不起吗?”任老四嘴里溅着唾沫星子。
这工夫,郭世富戴毡帽的脸孔,在更远点的人头中间,呈现出鄙视的笑容。他胡髭剪得很齐的嘴唇扁了扁,鼻孔里头发出轻蔑的冷笑声。那样子等于用嘴巴明言:“你两年欠下我一石‘活跃借贷’粮没还。你还说‘欠’‘欠’,你光知道个‘欠’!”
任老四才看见郭世富戴毡帽的皱纹脸,脸色一下子黄了,很快又红了。任老四躲避着郭世富的目光,不声不响,跷出草棚院的街门,走了。
这时,早年的豆腐客梁大老汉,把一条口袋伸向冯有万,理直气壮地说:
“把这条口袋称一称。”
“这是做啥?”有万不明白老汉的意图。秃顶老汉不和有万说话。他软皮囊似的灰暗脸孔,带着盛气凌人的笑容,用家长兼富裕者的双重权威口气,命令生宝:
“给我弄上五升!”
“你?……”生宝迷惑地眨巴着眼睛,回忆着说,“你家的稻种,俺生禄哥拿回去了!”
“这是章村你大姐要的。尽说这稻种好,她要分些试试。”
全院庄稼人的眼睛,都盯着生宝作难的脸色。
有万气得鼓鼓,手里拿着秤,噘着嘴。
秃顶老汉盯着年轻的互助组长。生宝手里拿着空升子发呆。他想:“这不是倚老卖老吗?这叫人怎办哩?他仗着他家的马在全互助组最强,又只他一家有车,互助组离不得他家。这真是欺人太甚了!我就不给他分这稻种,看他能怎样?”
老头垂着软囊囊的眼皮挺厉害地说:“怎?起身的时光,俺家没给钱吗?这阵有富余的,旁人能分,门中人和亲戚倒不能分?俺拿多少稻种给多少钱,分文不欠人的!”
满院庄稼人群静悄悄的,好像看一出戏看到紧要的场面。
生宝心里又拐了弯:“算了吧,给他算了吧!为了这几升稻种的事,惹恼老汉要退组,太没意思了。容让了他这一回……”
“伯哎!”他开口说,努力做出和好的笑容,“是这样:你老人家既开了口,给章村俺大姐家,多少也分上点。”
“分多少?”
“二升,你老人家看怎样?”
“哼!插不到半亩地!”
“三升!”生宝狠一狠,又添了一升。“四升!”梁大老汉退让了一升。
“你老人家也给我留点情面!”生宝指着满院的人,强硬起来了,“叫大伙能看得下去!……”
秃顶老汉退让了。
“就是哩。三升就三升吧……”
生宝自己捉秤,打发走了这个胡子斑白而不能令人尊敬的老汉。
一群庄稼人严严实实把生宝挤在中间。大伙争着抢着,要分稻种。
一只出过了力的庄稼人手,从后面伸过来,扳生宝的肩膀。生宝扭头看时,是郭世富。
郭世富把胡髭剪得很齐的嘴巴,安置到生宝耳朵上来了。
“你能余多少稻种?”声音很低,很亲切。“二三斗……”生宝大声地回答。“一斗合计多少钱呢?”“两块六角多一点。”
“我给五块钱,你卖给我一斗,行不?”
“我不是稻种贩子嘛!”生宝对郭世富讽刺地笑说。
大伙嚷嚷起来了。
“世富老大!你说啥,大点声嘛!”
“没说啥,没说啥。”郭世富连忙声明着,见风头不顺,低头出了街门,离开这伙贫农。
生宝向大伙提出:蛤蟆滩的互助组长们,每人不超过二升稻种,去做试办。大伙同意了。
于是,生宝就开始给大伙分稻种了。人们拥挤着,喧嚷着,一霎时把生宝弄得头昏脑涨。……
当院里只留下生宝一个人的时候,他把剩下的稻种一称,不住地惋惜地咂嘴。
“把它的!弄下这事!”“怎呢?”妈在屋里问。“弄得咱不够了。”
“罢哩!咱用上一部分旧稻种算哩。”我们的互助组组长乐呵呵地说,因为自己对群众有用而情绪很高。
梁三老汉在磨棚子里磨玉米面,听见发生了什么事儿,再也忍耐不住,颠出磨棚,站在院里。罗面把他弄得头发、眉毛、胡子一片粉白。他用非常丧气的目光,指着“梁伟人”说:
“你呀!你太能了!能上天!你给互助组买稻种嘛,你给大伙夸稻种这好那好做啥?这阵弄得自家也不够了!好!好!精明人!”
给老汉这么一说,生宝反而呵呵地大笑了。他笑继父的做人标准——自私自利是精明,弄虚作假是能人,大公无私却是愚蠢……
(有删改)
文本二: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创作方法,真实性和客观性是其最本质的特点。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最大程度地还原一时一地的社会生活,展示社会生活不加掩饰的本质外貌。二是寻求和塑造特殊环境中的特殊人物,以最典型的人物和环境关系力求作品的深刻度和真实度。三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并不意味着如新闻和历史一样,是完全客观化的叙述,作者往往在客观真实的描写中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带有极强的个人思想倾向。四是现实主义在写作艺术上以其质朴自然的语言,深入真实地讲述故事,关注故事的细节叙述,通过细节的描写来深化作品的现实性。
(摘编自田淑玲《柳青、路遥现实主义创作论——以人物形象为中心》)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生宝考虑到互助组离不开梁大老汉的马和车,不得不多分给他几升稻种,体现了梁生宝处理事情灵活多变。
B.郭世富让梁生宝把稻种以五块的高价卖给他,而梁生宝只是讽刺地笑着说了句“我不是稻种贩子嘛”。
C.最后自家稻种不够了,梁三老汉指着“梁伟人”,说他“太能”“能上天”“精明人”,表现了梁三老汉的不满。
D.“软皮囊似的灰暗脸孔”“软囊囊的眼皮”写出了梁大老汉貌似衰老,实则长于算计、阴险凶残的特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使用了一些流行于关中地区的方言,如“怎”“甭”“把它的”,使作品更具有生活真实性,但也降低了小说的艺术性。
B.任老四“腰里结的稻草绳腰带”,这一细节意在表现他的朴实,这是他由“嘴里溅着唾沫星子”到“不声不响”的原因。
C.小说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无论是梁生宝与梁大老汉的对话,还是梁生宝与郭世富的对话,都是使人闻其声如见其人。
D.小说描写了一群“庄稼人”,与鲁迅小说中对看客的描写异曲同工,字里行间流露出讽刺与批判,发人深省。
8.文本一善于通过将不同的人物进行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三例并简要分析。
9.文本二阐述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特征,文本一是怎样体现“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