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山东省部分名校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质量检测联合调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3-06-09
山东省部分名校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质量检测联合调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下午5点准时打卡下班,只做指定的日常工作,对加班说不……这是美国职场近期新词“安静辞职”(Quiet Quitting)的显著特征。
很多人认为,“安静辞职”不是消极怠工,而是重新为自己设定界限,防止精疲力竭。另一个方面,相比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年轻人对工作怀有更多期待,他们更加希望从工作中获得目的和意义。如果找不到,就会更容易从工作中抽离。《华尔街日报》指出,“安静辞职”是别把工作看得太重的新表达。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报道指出:在某种程度上,“安静辞职”可能是“大辞职潮”的新范式,美国职员不愿再迎合雇主的乐观期望;至于这一趋势是否会由“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改变美国的工作文化,可能还得看未来职员能否比雇主更有优势。
“安静辞职”看似美好,却也折射出很多问题。许多美国职员,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职员看不到希望,工资跟不上通胀,租金飙升和住房负担加重,他们已经无法保证基本的生活质量,像买房、晋升等重大目标也变得遥不可及。可他们却要因休假而感到内疚,本该朝九晚五的生活里密集地完成朝七晚八的工作,还要在半夜为一封语气可能不恰当的电子邮件而惊慌失措。因而,有些人选择了“安静辞职”,以此摆脱所有可能因工作而产生的额外情绪包袱。美国锡拉丘兹大学心理学教授凯文·安特谢尔指出,随着美国经济出现放缓迹象,通货膨胀率达到40年来的最高水平,许多工人目前可能没有足够的安全感离开工作岗位,“因此,美国有一场‘完美风暴'推动‘安静辞职'形成趋势”。
(摘编自网络)
材料二:
其实,“安静辞职”是一个虚假的趋势。每家公司都有“安静辞职的员工”,这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民意调查组织盖洛普(Gallup)近二十多年来一直在跟踪员工在公司的工作状态。在此期间,符合“安静辞职”的员工的比例基本保持稳定,在13%到20%之间。而几十年来,敬业员工的比例也一直保持稳定,约占员工的30%。从公司角度出发,他们其实非常需要“安静辞职“的员工,他们满足于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也不会为了奖金或者升职而纠缠管理层。他们可以接受以较慢的职业晋升作为低压力生活的代价。
我们总是假定,一个敬业的好员工不会对工作倦怠,但事实上这并不太可能。根据耶鲁大学的研究,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员工觉得自己有很高的工作责任感,同时也有很高的疲惫感。况且很多职场人在生活中并不能百分之百疯狂投入工作,疯狂内卷。这样伴随而来的只有极高的健康风险和职业倦怠。而且工作量和工作热情有所起伏也是很正常的表现。
公司总是会赋予员工过多的期望,希望他们在本职工作外还能多做点什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安静辞职”不过是“希望员工能够低工资,高产出超预期工作”的无声反抗罢了。或许老板们应该少担心一点这些安静辞职者,多担心一点那些站出来表达自己不满的员工。
毋庸置疑,“躺平”或者“安静辞职”这些概念还是会继续在网上流行。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为自己和他人争取更多的权利和薪水。也只有越来越多的“双休侠”“00后整顿职场”"安静辞职”出现,这个世界才有可能终有一天发生改变。
(摘编自《“安静辞职”在海外爆火,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
材料三:
“安静辞职”现象已成为“奋斗文化”(hustle culture)的反面,也是年轻人面对职场倦怠时,可能选择的解决方案。
“安静解雇”为“安静辞职”的对立面。主管可能会透过一些方法试图让员工主动辞职,如指派员工较困难的任务,或不让员工参加重要会议,也不会给予晋升或加薪机会。让员工意识到无论再怎么努力,待遇永远不会改变,最后主动离开。安静解雇的动机可能有各种原因,小至雇主不喜欢某个员工,大至组织不想付资遣费。
然而不少专家都指出,以“安静辞职”“安静解雇”这些消极方式远离或结束职场关系的风气,可能摧毁健康正向的工作文化。心理学家贾尼丝·维尔豪耶(JenniceVilhauer)在心理学杂志《Psychology Today》表示,这种“慢慢淡出”的处理方式,反而会让对方充满困惑、产生自我怀疑,造成反效果。不仅职场关系,当人们以“安静退出”面对生活人际互动时,也可能影响并伤害亲密关系;长期看甚至有害个人及他人心理健康。也有研究表示,清楚掌握事态有助于人们稳定心理状态,不确定性会加剧情绪起伏,使对某事件不愉快的感受更恶化。
为什么职场关系会走到这个地步?《Fortune》认为,原因可能是出于疫情后,职场互动被在线会议及远程工作取代,屏幕背后,人们更容易避开老板及同事;面对面沟通机会愈来愈少,可能导致人们愈来愈不愿意正面面对职场人际关系。
所以,开启对话,别再让被动攻击文化伤害职场关系。
(摘编自《“安静辞职”“安静解雇”不是好方法》)
1.下列各项对材料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静辞职”是年轻人面对职场倦怠时可能选择的解决方案,CBS认为其有可能成为燎原之势,改变美国文化。
B.“安静辞职”是职员们因各种原因暂时无法辞职而又想摆脱因工作产生的额外情绪包袱的无奈之举。
C.公司需要适量的“安静辞职”的员工,可能的原因是公司中的有些工作不需要员工额外付出。
D.作为“安静解雇”的对立面,“安静辞职”在本质上与健康正向的工作文化相背离,虽不影响心理,但有可能影响人际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换个角度看“安静辞职”,年轻人从现有工作中抽离其实是为了在重新调整中为自己设定新的界限,从而获得期待的工作目的和意义。
B.经济放缓、通货膨胀率高是“安静辞职”的重要推手,“安静辞职”在美国形成趋势,说明美国的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C.工作责任感很强的员工也有可能产生极高的疲惫感,可见敬业与倦怠并不完全对立,老板也无须过多担心员工“安静辞职”。
D.从被“安静解雇”到现在的“安静辞职”,不管它成不成趋势,都说明劳动者的心理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也许就是世界改变的开始。
3.下列对材料论述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凯文·安特谢尔用“完美风暴”比喻美国经济现状对职员们工作心态的影响,“完美”一词表现出凯文期待“安静辞职”这一趋势的形成。
B.材料二先提出“安静辞职是一个虚假的趋势”这一论断,然后用调查数据和专业研究结果进行佐证,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提出建议,展望未来,层次清晰。
C.材料三将“安静辞职”与“安静解雇”对举,既展现出其本质上的相同点,也暗示了作者的某种态度:不必对"安静辞职"过多指责。
D.三则材料都引用了权威机构或人物的数据、观点来论述,借此提升自己观点的可靠性,增强了说服力。
4.根据文中信息,给“安静辞职”下一个定义。(4分)
5.文中“‘安静辞职’看似美好,却也折射出很多问题”。该如何避免“安静辞职”的负面影响呢?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陶渊明写《挽歌》(节选)
陈翔鹤
在六朝时,宋文帝元嘉四年,陶渊明已经满过六十二岁,快达六十三岁的高龄了。近三四年来,由于田地接连丰收,今年又是一个丰年,陶渊明家里的生活似乎比以前要好过一些。尤其是在去年颜延之被朝廷任命去做始安郡太守,路过浔阳时,给他留下了两万钱,对他生活也不无小补。虽说陶渊明叫儿子把钱全拿去寄存到镇上的几家酒店,记在账上,以便随时取酒来喝,其实那个经营家务的小儿子阿通,却并未照办,只送了半数前去,其余的便添办了些油盐和别的家常日用物。这种情形,陶渊明当然知道,不过在向来不以钱财为意的陶渊明看来,这也算不得什么,因此并不再过问。
在身体健康方面,虽说陶渊明自四十一岁归田以后,即“躬耕自资,遂抱赢疾”,但在六十岁以前,他却仍然不断地参加部分劳动。只是当他满过六十岁之后,他才把锄头交给儿子,说:“不成不成,手脚骨头都松了,使用不得力,这些事只好交给你们来做了!"此后即很少自己动手,只早晚间负手到田垄间去看看桑麻禾黍,一面温习温习自己心爱的诗篇。
这一年浔阳的秋天,来得似乎比哪年都早;每到早晚间,八月里的瑟瑟秋风便使人倍加有畏缩之感。这天早晨,天刚放亮,陶渊明便起来了。昨夜他在床上翻腾了一整夜。昨天在庐山东林寺给他的不愉快的印象实在太深了,这不能不逼使他去思考一些问题。因为他去庐山,本来是想同慧远法师①谈谈,同时也想在庙里住上几天,静静脑筋,换换空气。却不料一到东林寺,就遇见那里正在大办法事,来烧香的人,真有如穿梭一般,进进出出,十分闹杂。而尤其令他不愉快的,便是那盘腿打坐在大雄宝殿正中的慧远和尚的那种近于傲慢、淡漠而又装腔作势的态度。这与他平时的为人是完全两样的。他头戴昆卢帽,身披绯色罗袈裟,前后左右还围着一大群年轻俊美的小和尚,手中各持着铜唾盂、白玉柄尘尾、紫丝布巾帨等类的东西,俨然是另一种达官贵人的派头。只见他半闭着眼睛,两手合十,让香客们在他座前四礼八拜,脸上纹风不动,连点表情都没有;真不知他是在睡觉呢还是在闭目养神。法会一会儿正式开始了,首先由僧徒们高声嗪诵一通《无量寿佛经》,然后又由刘遗民②来大念一遍他自己作的所谓“发愿文”,次即由白莲神社③中的社友们一齐向慧远和尚顶礼膜拜,然后又由会众大声宣扬一阵“南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佛号,便算散会。这时他才微微地动了一下眼皮,在钟鼓齐鸣中,喃喃念道:“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普提萨婆诃!”念毕这种神秘而又令人难懂的咒语之后,他什么也没有说,便下得座来起身入内了。对于那些匍匐在地面上的会众,连正眼都不曾看一眼,更不用说和气地来同大家打招呼了!这种毫不理会大家的态度,给陶渊明以一种大有“我慢”之概的印象。而这种“我慢”,又正是慧远本人对陶渊明时常提起,认为是违反佛理的。
“渊明公,你看这个念佛法会怎样?”到禅堂里坐下喝茶时,刘遗民对他这样地问。还不等他回答,周续之④接着便说:“真正是名山胜会,世间少有啊!我看渊明公还是加入我们白莲社的好。慧远法师不是说你加入之后,还是特许可以喝酒吗?"“对,对!还是加入的好。‘浔阳三隐⑤中有两位都已经加入,渊明公再加入,那便算是全数了!”只听得张野、张铨、宗炳、雷次宗等陶渊明儒学中的朋友,当时所谓知名之士的,都一齐异口同声地来劝说。“让我再想想看。人生本来就很短促,并且活着也多不容易啊!在我个人想,又何必用敲钟敲鼓来增加它的麻烦呢?"陶渊明边说边立起身来,打算出去。“你不坐坐,吃过午斋,去同法师谈谈再走吗?”大家齐声说。“不用啦,今天人多,他也很忙,改天再来。”陶渊明记得自己昨天正是这样起身回家的。
虽说“肯负炉峰(香炉峰),旁带瀑布”的东林寺离陶渊明的住处柴桑山的栗里只不过二十多里地,可是陶渊明这次走起来却觉得比往常任何一次都吃力。他停停走走一直到将近黄昏时候才回到了家。在喝过一碗稀粥之后,他便上床睡觉了。他一方面虽然觉得自己腿酸腰疼,疲乏不堪,但一方面想睡却又睡不着。而更可恶的是那种“铛、铛、铛、铛”的东林寺的钟声,于蒙眬半睡中,还不住阴一下阳一下的在他耳边鸣响。“看来东林寺以后是不能再去啦,这些和尚真作孽,总是想拿敲钟敲鼓来吓唬人。最可笑的还有刘遗民、周续之那一班人,平时连朝廷的征辟也都不应,可是一见了慧远和尚就那样地磕头礼拜,五体投地!是不是这可以说明,他们对于生死道理还有所未达呢?死,死了便了,一死百了,又算得个什么!哪值得那样敲钟敲鼓地大惊小怪!佛家说超脱,道家说羽化,其实这些都是自己仍旧有解脱不了的东西。”陶渊明就像这样地想着想着,直翻腾了一整夜。
(有删改)
[注]①慧远法师:东晋著名佛学领袖。法师,对佛教僧侣的敬称。②刘遗民:东晋隐士,陶潜的朋友。③白莲神社:慧远、刘遗民等在庐山结社专修念佛法门,因掘池植白莲,故称白莲社。④周续之:东晋隐士。⑤浔阳三隐:陶渊明、刘遗民、周续之,因三人同隐居于江西浔阳而得名。
6.下列关于小说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十多岁的陶渊明隐居在江西浔阳,过着清贫、闲适但满足的生活,喝酒、作诗、散步成为他老年生活中的乐趣。
B.陶渊明本打算去东林寺拜访慧远法师,再小住几天,不料那里正大办法事,人多吵闹,慧远法师又很忙,他只好改天再来。
C.陶渊明在庐山法会上,看到自己昔日好友慧远和尚一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我慢”之态时,他心里感到失望。
D.陶渊明拒绝了朋友让他加入白莲社的邀请,也谢绝了几位朋友的挽留,提前回了家,并决定再也不去东林寺了。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前两段的描绘,再现了陶渊明的日常生活场景和心理状态,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背景。
B.小说详细叙述了陶渊明去东林寺的经过,通过描写陶渊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表现陶渊明的思想和性格。
C.陶渊明从东林寺回来,走了二十多里地,他“觉得比往常任何一次都吃力”,只是因为他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了。
D.小说结尾“直翻腾了一整夜”与前文“昨夜他在床上翻腾了一整夜”相照应,也强调了陶渊明从东林寺回来后的反应。
8.陶渊明从东林寺回来后,为什么表示再也不去东林寺了呢?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原因。(6分)
9.小说是如何塑造陶渊明的形象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