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合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3-07-01
参考答案
1.C。A项,“思维的此岸性”指的是思维的真理性与现实性本身,而非“社会实践”。B项,“只能存在于客观世界”错,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也存在于人的思想。D项,原文是““知行合一”并非意味着“知”“行”同一”。
2.B。真理的客观性,推导不出思想、理论自身不能产生真理,只能推导出不能检验真理。可能产生本是真理的假说,假说是不是真理,需要实践检验。
3.D。只是提出了一种假说的理论推导,尚未得到实践的检验,不能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4.①引用论证,文章引用马克思、毛泽东的言论论证,具有说服力;②类比论证,以不能依原告自己的起诉为标准来论证不能单以思想、理论自身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通俗易懂;③举例论证,以科学史上门捷列夫和哥白尼学说以及马克思真理等都是实践证明是真理的事实,印证了观点,富有雄辩的说服力。
(答1种方法,举了例,说了效果,即得2分,答2种即4分)
5.①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反思与再认识,是一种在中国具体化的文化自觉;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的早期,人们以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在中国具体化的文化自觉;③将王阳明“致良知”的德性养成与道德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是一种在中国具体化的文化自觉。(每点2分,两则材料各1点,2点共4分)
6.C。这些动作不能表现其卓越的智慧。
7.A。B项,没有“软”的手段。C项,没有肖像描写。D项,暗示主题是牵强拔高的分析。
8.①塑造了栾匪愚蠢、张狂、无奈、绝望的典型形象,生动鲜活;②表达出作者对笔下人物爱憎分明的感情,使得小说情绪鲜明;③巧妙地表现匪徒命运的变化以及情节的发展,也揭示出匪徒下场。④衬托出主人公杨子荣一步步瓦解栾匪心理,成功化险的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9.①小说故事是杨子荣深入匪巢剿匪,塑造了杨子荣智勇双全的侦查英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其坚定崇高的精神信仰和革命信念,属于典型的革命题材,符合新的政治思想;②小说选择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叙述,通俗易懂,符合大众阅读心理;③小说注重白描和细节刻画,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扁平化,借鉴的是传统小说的表现形式。(每点2分,共6分)
10.GLP(涂对1处1分,共3分)
11.D。应是非常恐惧的意思,与诗句中“胁息”同义。
12.C。密信禀告的是要防备王毛仲久恐有变的事情。
13.(1)皇帝回头对李林甫说:“严挺之在哪里?这个人有才能可以任用。”(4分)
(2)于是欺骗严挺之让他假称有病,希望回到京师求医治病。(4分)
14.①严挺之看不起李林甫,三年没有私下拜访;②李林甫让人公开严挺之的私事导致其官职被贬;③李林甫用阴谋阻止了皇上起用严挺之的想法。(每点1分,共3分)
15.C 送别处、去处无月之说错误,衬托也不准确。
16.示例一:
赞成。①“谁见泣离群”意思是谁见过在离别时哭泣的呢?直抒胸臆,写得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②“江山此夜寒”意思是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寒凉,借景抒情,含蓄蕴藉,意境悠远,“寒”字写出离别之夜独有的凄凉寂寞的感受,诗人送走行人,远眺江山,感怀此夜,觉寒凉遍布。③虽然情感大体相同,但“江山此夜寒”更有一唱三叹的空灵蕴藉之美,更显艺术性。
示例二:
不赞成。①“谁见泣离群”意思是谁见过在离别时哭泣的呢?直抒胸臆,表达强化了诗人对行人牵挂和不舍的情感之浓烈;②“江山此夜寒”意思是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寒凉,借景抒情,以江山一片寒凉寄寓诗人别后内心的凄凉落寞。③诗人选择不同的抒情方式,是出于情感表达的需要,情感状态或有不同,但就抒情方式而言无高下之别。
(每点2分,共6分)
17.(1)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2)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3)烽火连三月 烽火扬州路(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8. A
19.①“无不”:双重否定,强调语气更重;②“历经千百年”:以时间久远来强调“真情实录”的影响力;③“仍然”:运用副词,强调“真情实录”的影响不因时间久远而丧失。(3分)
20.语病:①将“围绕”换为“以”,或者保留“围绕”,将“为目的”换为“写作”;②“抒发真实的感受”和“记叙真实的经历”交换位置。(2分)
标点:①删除冒号;②括号移至逗号与反引号之间。(2分)
21.①我们就难以平静 ②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 ③既要勇于怀疑(每处2分,共6分)
22.好奇是人类的习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
(逻辑顺序1分,表达重心1分,句式齐整2分,共4分)
23.
这是一道看似矛盾的二元思辨的作文命题。台湾教授强调要会讲话,说话让人舒服。而瑞士荣格却说最舒服的关系是有话直说。作文关涉的论题是说话的方式,也即如何说话才让人与人的关系舒服和谐。有话直说,意味着直陈其意,不讲说话艺术,不取悦于人。这种说话方式可能更适合听者有足够教养,能包容你,抑或发生在亲密的人之间。舒服关系更应该是有话直说的前提,而非结果。对于陌生人而言,说话讲点策略,倒是满足人性需求的办法。当然,无论直说还是艺术地说,都得讲求个分寸,人毕竟是有人性弱点的,忠言虽好,但毕竟逆耳。良言三冬暖,是听进去了而言,听不进去,有话直说的良言也让人不舒服。
审题时要注意“权衡与取舍”这一语句。权衡意味着要比照思辨,无论直说还是会说,都得看场合,场合不对,各有利弊。取舍,也就意味着作者有明确的态度,不宜和稀泥,把主题简单处理为直说好也不好,会说亦是好也不好,根据情况选择说话方式。这种所谓一分为二的假辩证等于没说,不足取。思辨意味着思考辨析后判断取舍是明确的。
参考立意:
1.有话直说,真诚就好;
2.话要会说,讲点技巧;
3.如何说话,关乎态度与场合。
参考译文:
严挺之,是华州华阴人。年少时就好学,姿质轩昂儒秀。举进士及第,制科也得中,调任义兴尉,时人称之为材吏,赞誉他很能干。那时,姚崇为州刺史,很赏识他。后来,姚崇任相位执政,引荐严挺之为右拾遗。睿宗爱好音律,每次听乐都能忘记疲劳。先天二年(713)的元宵节,由胡僧婆聗建议,点燃万千灯火,打开宫门,再补赐“元年”,(皇帝即位大宴臣民),玄宗与太上皇到延喜门、安福门观灯。其灯昼夜不息,一个月还未罢息。严挺之上疏劝谏,接着陈述了“五不可”。意诚词切,皇帝接纳。那时,侍御史任正名恃其上官的威仪,在廷中责骂缙绅,严挺之责备他不敬,反遭台司检举,贬为万州员外参军事。起先,殿中监王毛仲持节出使太原、朔方,统计登记兵马。事隔几年后,发文件到太原索取兵仗。严挺之不肯给,且认为王毛仲恃宠已久,恐生变故,于是向皇帝密奏。不久,改任他为濮、汴二州刺史。严挺之治州严整有威仪,吏不敢有越轨行为。后来王毛仲出事败死,皇帝因严挺之以前的奏言忠君为国,招他为刑部侍郎,升任太府卿。宰相张九龄很赏识他,任他为尚书左丞,要他主管吏部的人才选拔。李林甫与张九龄同时为相,因为张九龄那时正被皇帝看重,就表面讨好他,内心却颇忌恨。张九龄曾有意引荐严挺之共同辅政,要他去见李林甫。严挺之一向自负严正,鄙薄李林甫的为人。三年中,不是公事从来不登他家门,因此更遭李林甫嫉恨。其时,蔚州刺史王元琰犯法,严挺之为他辩解了几句,李林甫让人在廷中责问严挺之,于是降官为洛州刺史,后来调为绛州刺史。天宝初年,皇帝曾对李林甫说:“现在严挺之在哪里?这是个可用的人才。”李林甫乃把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招到家里叙旧,且许他美官,对他说:“天子对你哥哥很好,你可以用你哥哥的名义,去见天子,将会得到重用的。”于是欺骗严挺之让他假称有病,希望到京师来就医。李林甫拿到了严挺之的这一“请求”,就对皇帝说严挺之年纪大了,有病,可以给他一个闲官,让他就医养病。皇帝听说后,叹息惋惜了好久,于是任他员外詹事,令他回东都。严挺之郁郁不得志,终于成疾,自己写好墓志,遗令薄葬,大殓时就用平日穿的衣服。严挺之看重朋友交往,且生死不变。曾为旧友的孤女几十人安排出嫁,为当时人称道。但后来沉溺于佛,与僧人惠义友善,惠义死,严挺之竟着孝服为他送葬。后来遗嘱将自己葬在惠义塔之左侧。此举,君子以为有偏。
1.C。A项,“思维的此岸性”指的是思维的真理性与现实性本身,而非“社会实践”。B项,“只能存在于客观世界”错,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也存在于人的思想。D项,原文是““知行合一”并非意味着“知”“行”同一”。
2.B。真理的客观性,推导不出思想、理论自身不能产生真理,只能推导出不能检验真理。可能产生本是真理的假说,假说是不是真理,需要实践检验。
3.D。只是提出了一种假说的理论推导,尚未得到实践的检验,不能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4.①引用论证,文章引用马克思、毛泽东的言论论证,具有说服力;②类比论证,以不能依原告自己的起诉为标准来论证不能单以思想、理论自身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通俗易懂;③举例论证,以科学史上门捷列夫和哥白尼学说以及马克思真理等都是实践证明是真理的事实,印证了观点,富有雄辩的说服力。
(答1种方法,举了例,说了效果,即得2分,答2种即4分)
5.①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反思与再认识,是一种在中国具体化的文化自觉;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的早期,人们以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在中国具体化的文化自觉;③将王阳明“致良知”的德性养成与道德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是一种在中国具体化的文化自觉。(每点2分,两则材料各1点,2点共4分)
6.C。这些动作不能表现其卓越的智慧。
7.A。B项,没有“软”的手段。C项,没有肖像描写。D项,暗示主题是牵强拔高的分析。
8.①塑造了栾匪愚蠢、张狂、无奈、绝望的典型形象,生动鲜活;②表达出作者对笔下人物爱憎分明的感情,使得小说情绪鲜明;③巧妙地表现匪徒命运的变化以及情节的发展,也揭示出匪徒下场。④衬托出主人公杨子荣一步步瓦解栾匪心理,成功化险的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9.①小说故事是杨子荣深入匪巢剿匪,塑造了杨子荣智勇双全的侦查英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其坚定崇高的精神信仰和革命信念,属于典型的革命题材,符合新的政治思想;②小说选择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叙述,通俗易懂,符合大众阅读心理;③小说注重白描和细节刻画,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扁平化,借鉴的是传统小说的表现形式。(每点2分,共6分)
10.GLP(涂对1处1分,共3分)
11.D。应是非常恐惧的意思,与诗句中“胁息”同义。
12.C。密信禀告的是要防备王毛仲久恐有变的事情。
13.(1)皇帝回头对李林甫说:“严挺之在哪里?这个人有才能可以任用。”(4分)
(2)于是欺骗严挺之让他假称有病,希望回到京师求医治病。(4分)
14.①严挺之看不起李林甫,三年没有私下拜访;②李林甫让人公开严挺之的私事导致其官职被贬;③李林甫用阴谋阻止了皇上起用严挺之的想法。(每点1分,共3分)
15.C 送别处、去处无月之说错误,衬托也不准确。
16.示例一:
赞成。①“谁见泣离群”意思是谁见过在离别时哭泣的呢?直抒胸臆,写得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②“江山此夜寒”意思是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寒凉,借景抒情,含蓄蕴藉,意境悠远,“寒”字写出离别之夜独有的凄凉寂寞的感受,诗人送走行人,远眺江山,感怀此夜,觉寒凉遍布。③虽然情感大体相同,但“江山此夜寒”更有一唱三叹的空灵蕴藉之美,更显艺术性。
示例二:
不赞成。①“谁见泣离群”意思是谁见过在离别时哭泣的呢?直抒胸臆,表达强化了诗人对行人牵挂和不舍的情感之浓烈;②“江山此夜寒”意思是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寒凉,借景抒情,以江山一片寒凉寄寓诗人别后内心的凄凉落寞。③诗人选择不同的抒情方式,是出于情感表达的需要,情感状态或有不同,但就抒情方式而言无高下之别。
(每点2分,共6分)
17.(1)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2)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3)烽火连三月 烽火扬州路(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8. A
19.①“无不”:双重否定,强调语气更重;②“历经千百年”:以时间久远来强调“真情实录”的影响力;③“仍然”:运用副词,强调“真情实录”的影响不因时间久远而丧失。(3分)
20.语病:①将“围绕”换为“以”,或者保留“围绕”,将“为目的”换为“写作”;②“抒发真实的感受”和“记叙真实的经历”交换位置。(2分)
标点:①删除冒号;②括号移至逗号与反引号之间。(2分)
21.①我们就难以平静 ②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 ③既要勇于怀疑(每处2分,共6分)
22.好奇是人类的习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
(逻辑顺序1分,表达重心1分,句式齐整2分,共4分)
23.
这是一道看似矛盾的二元思辨的作文命题。台湾教授强调要会讲话,说话让人舒服。而瑞士荣格却说最舒服的关系是有话直说。作文关涉的论题是说话的方式,也即如何说话才让人与人的关系舒服和谐。有话直说,意味着直陈其意,不讲说话艺术,不取悦于人。这种说话方式可能更适合听者有足够教养,能包容你,抑或发生在亲密的人之间。舒服关系更应该是有话直说的前提,而非结果。对于陌生人而言,说话讲点策略,倒是满足人性需求的办法。当然,无论直说还是艺术地说,都得讲求个分寸,人毕竟是有人性弱点的,忠言虽好,但毕竟逆耳。良言三冬暖,是听进去了而言,听不进去,有话直说的良言也让人不舒服。
审题时要注意“权衡与取舍”这一语句。权衡意味着要比照思辨,无论直说还是会说,都得看场合,场合不对,各有利弊。取舍,也就意味着作者有明确的态度,不宜和稀泥,把主题简单处理为直说好也不好,会说亦是好也不好,根据情况选择说话方式。这种所谓一分为二的假辩证等于没说,不足取。思辨意味着思考辨析后判断取舍是明确的。
参考立意:
1.有话直说,真诚就好;
2.话要会说,讲点技巧;
3.如何说话,关乎态度与场合。
参考译文:
严挺之,是华州华阴人。年少时就好学,姿质轩昂儒秀。举进士及第,制科也得中,调任义兴尉,时人称之为材吏,赞誉他很能干。那时,姚崇为州刺史,很赏识他。后来,姚崇任相位执政,引荐严挺之为右拾遗。睿宗爱好音律,每次听乐都能忘记疲劳。先天二年(713)的元宵节,由胡僧婆聗建议,点燃万千灯火,打开宫门,再补赐“元年”,(皇帝即位大宴臣民),玄宗与太上皇到延喜门、安福门观灯。其灯昼夜不息,一个月还未罢息。严挺之上疏劝谏,接着陈述了“五不可”。意诚词切,皇帝接纳。那时,侍御史任正名恃其上官的威仪,在廷中责骂缙绅,严挺之责备他不敬,反遭台司检举,贬为万州员外参军事。起先,殿中监王毛仲持节出使太原、朔方,统计登记兵马。事隔几年后,发文件到太原索取兵仗。严挺之不肯给,且认为王毛仲恃宠已久,恐生变故,于是向皇帝密奏。不久,改任他为濮、汴二州刺史。严挺之治州严整有威仪,吏不敢有越轨行为。后来王毛仲出事败死,皇帝因严挺之以前的奏言忠君为国,招他为刑部侍郎,升任太府卿。宰相张九龄很赏识他,任他为尚书左丞,要他主管吏部的人才选拔。李林甫与张九龄同时为相,因为张九龄那时正被皇帝看重,就表面讨好他,内心却颇忌恨。张九龄曾有意引荐严挺之共同辅政,要他去见李林甫。严挺之一向自负严正,鄙薄李林甫的为人。三年中,不是公事从来不登他家门,因此更遭李林甫嫉恨。其时,蔚州刺史王元琰犯法,严挺之为他辩解了几句,李林甫让人在廷中责问严挺之,于是降官为洛州刺史,后来调为绛州刺史。天宝初年,皇帝曾对李林甫说:“现在严挺之在哪里?这是个可用的人才。”李林甫乃把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招到家里叙旧,且许他美官,对他说:“天子对你哥哥很好,你可以用你哥哥的名义,去见天子,将会得到重用的。”于是欺骗严挺之让他假称有病,希望到京师来就医。李林甫拿到了严挺之的这一“请求”,就对皇帝说严挺之年纪大了,有病,可以给他一个闲官,让他就医养病。皇帝听说后,叹息惋惜了好久,于是任他员外詹事,令他回东都。严挺之郁郁不得志,终于成疾,自己写好墓志,遗令薄葬,大殓时就用平日穿的衣服。严挺之看重朋友交往,且生死不变。曾为旧友的孤女几十人安排出嫁,为当时人称道。但后来沉溺于佛,与僧人惠义友善,惠义死,严挺之竟着孝服为他送葬。后来遗嘱将自己葬在惠义塔之左侧。此举,君子以为有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