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滨州市高新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3-08-13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2.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四、(本大题3个小题,共10分)
21. 写出下面语段中空缺的名句。(限选3句)
(1)《致橡树》中“__________,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表达了诗歌的中心观点。
(2)“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__________”两句话,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3)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时空结合,写出了自己离家之远和客居之久,表达了暮年的漂泊之苦。
【答案】 ①.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②.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③. 万里悲秋常作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株,延。
22. 结合下面所给材料的信息,用一句话给“楼”下定义。(不超过30个字)
楼,是我国古代建筑形式中最为雄伟高大的一种。据历史文献记载,黄帝就曾建造了高大的十二楼,秦建造了齐云楼,汉武帝建造了井干楼,都非常高大。几千年来高楼巨构不知凡几。《说文解字》上解释说“楼,重屋也”,就是说重叠起来的房屋。《尔雅》上解释说“狭而修曲曰楼”,意思是楼的平面有曲折长短不同的变化。《释名》上解释说“牖户洞开,凄凄然也”。意思是楼的门窗开闭豁大通畅。古人每以“琼楼玉宇”来形容建筑物之华丽,可见楼不仅是高大修曲,而且也装饰华丽。
作为古代的一种高层建筑,楼的形式千姿百态,有城楼、角楼、观楼、钟楼、鼓楼等。各形式有各自的作用,如观楼登临眺望,钟楼鼓楼报时,角楼报警等。而城楼的用途除了显示财富和权势,主要是为了防御外敌。而且城楼在城门上也设有塔楼,如箭塔和炮塔,这些塔就是抵御外敌的战斗堡垒。
【答案】楼是一种高大修曲、装饰华丽、抵御外敌的建筑形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下定义的基本模式,“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一般表述为“……是……的……”模式。
给句子下定义,首先先找出句子的属概念,即“……是……”,由原文“楼,是我国古代建筑形式中最为雄伟高大的一种”,可得“楼是一种建筑形式”。
接着再去找句子的种差,就是宾语的定语。从“不仅是高大修曲,而且也装饰华丽”“如观楼登临眺望,钟楼鼓楼报时,角楼报警等。而城楼的用途除了显示财富和权势,主要是为了防御外敌”可概括“高大修曲、装饰华丽、抵御外敌”。
在下定义的基本模式框架下,结合字数的要求,按照一定的语法规范组合成一个单句:楼是一种高大修曲、装饰华丽、抵御外敌的建筑形式。
23. 下面是某职专教育处的一则简报的报头报尾,请找出在格式上的四处错误并改正。
校园安全主题班会简报
(职专教育处)
2023年4月11日 第8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各班级
发:学校各科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校园安全主题班会”下方正中写“简报”二字。
②“第8期”应该放在“简报”的正下方。
③日期应该放在横隔线的右上方位置。
④“(职专教育处)”写在期号下左侧的横线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简报报头的位置在首页上方,下面常用一条横线与报体隔开。它包括五项内容:简报名称、简报期号、编发单位、印发日期和编号。
1.简报名称。每个简报都有一个固定的名称,如“××动态”、“××简报”等,用醒目大字排写在报头中央位置。
2.简报期号。一般写在简报名称的正下方,居中排列。简报期号按顺序排列,如“第×期”。连续发行的简报还要注明期数,总期数用圆括号括入。若是增刊或专刊,则在期号下写“增刊”或“××专刊”。
3.编发单位。在期号下左侧的横线上写上编发单位名称,用全称。
4.印发日期。右侧是印发日期,与编发单位齐行,要注意写完整的年、月、日。
5.编号。写在简报名称的右上角。
对照以上内容,可得出答案:
①“校园安全主题班会”下方正中写“简报”二字。②“第8期”应该放在“简报”的正下方。③日期应该放在横隔线的右上方位置。④“(职专教育处)”写在期号下左侧的横线上。
五、(本大题5个小题,共15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狼共舞
唐俑
①在进出拉萨的必经之路上,我拦下了一辆拉柴火的卡车。我此行的目的地是四川。
②司机扎西是个强悍的藏族汉子。汽车平安无事地把险峻的念青唐古拉山抛在身后,进入相对平坦的羌塘草原反而出了麻烦。待我从梦中惊醒,汽车已经离开公路几十米被一块面积不大的沼泽地紧紧地包住了。扎西没解释出事的原因。他去了公路,希望能碰到一辆过路的车。但这种希望很渺茫,因为这条路常常是一整天也碰不到一辆车。
③太阳下山后气温骤然下降,估计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我们爬上汽车,往下扔了足够一个晚上用的柴火,不一会儿,熊熊燃烧的火焰就跳跃了起来。几颗寂寥的星星在头顶发出黯淡的光,草原在火光的映衬下更加苍茫辽阔。
④扎西拿出奶茶和干羊肉,请我共享食物。我只喝了一点奶茶,起身离开火堆。扎西叫住了我:“你不要命啦?如果不想让狼吃掉,就回来听我唱歌。”
⑤我惊讶于扎西歌声的柔情,以及从柔情里分娩出来的苍凉和无奈。我问扎西唱的是什么歌。“在那雪城高原,有我美丽的姑娘……,”扎西说,“还有……狼!”“还有狼?”“在你身后!”我一回头,果然看到两只阴森森的小灯笼,那是狼的眼睛。我知道几乎所有的野兽都怕火,狼也不例外,可是那只狼却不怕。我看到它的神情充满了哀怨。这个细微的发现相当重要,它直接改变了我对狼的态度。
⑥“你别动,待我把它解决了!”扎西这样吩咐的时候,我看到他已经把尖刀对准了狼腹,准备投掷。
⑦“等等!”我急忙阻止扎西,“它是一只母狼!它肚里有孩子。扎西师傅,难道您没看出来吗?”
⑧“管它是公是母,反正是狼。不杀死它,它就要吃掉我们。它肯定饿极了!
⑨“不对!它如果要吃掉我们,早就动手了,用不着等我们发现它。”
⑩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同情一只狼。难道就因为我们同为孤独者吗?孤独是一种力量,它可以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至少消除了我的防范。这是一种无法按常理解释的心理,姑且叫做同病相怜吧。
我相信那只狼是孤独的,否则它不会单独出现。我又发现,那只狼不仅是一个大腹便便且非常瘦弱的准母亲,还少了一条后腿,至少那条腿的脚掌不见了,这使它的腿看起来像一根弯曲的长了毛的棍子。
我试图说服扎西将他的羊肉分一点给那只狼。
扎西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同意了我的请求。当扎西把火拨旺时,我却发现狼不见了。扎西又唱了一些我听不懂的歌,喝光了那瓶酒,摇摇欲坠地睡觉去了。后来,我抗不住疲倦,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不过我很快就醒了,是被一种低沉的哀嚎惊醒的。是它,那只狼!这一回它再也不怕火了,因为它离火堆很近,近得伸手可触。就在那时,我意外地发现它身上结满了冰。
我知道我该怎么做了。我将扎西没有吃完的羊腿拿在手里,扔给了它。狼仿佛笑了一下,然后在离我一丈之地四肢伏地,抱着羊腿,啃了起来。我静静地看它吃肉。我很想知道它在想什么。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是一种强烈的母爱,才使它放弃了坚守了多年的某种特性,被迫跟它的天敌接近……
我感到这是一个极富诗意的夜晚。那只狼,就这样带着诗意,走入了我记忆的永恒。
24.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5. 文章第③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26. 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一回头,果然看到两只阴森森的小灯笼,那是狼的眼睛。
27. 概括一下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的好处。
28. 根据全文分析,为什么“那只狼,就这样带着诗意,走进了我记忆的永恒”?
【答案】24. 写“我”与扎西在羌塘草原,因为汽车出事而偶遇一只母狼的故事。
25. 环境描写,交代了当时时间、地点,突出了羌塘环境的凄凉;烘托“我”孤独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为那只临近死亡的“母狼”出现做了铺垫。
26. 运用比喻的手法,通过对狼的眼睛的刻画,表现了我看到狼时的最初感受。
27. 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便于抒发“我”内心的独特感受,读来真实可信。
28. 因为在那样的一个夜晚,我感受到了一只母狼的伟大,它为了孩子,放弃了坚守多年的特性,与人接近;人和动物要和平相处,你不杀它们,它们也不会威胁人类;人类的思维往往具有惯性,认为“不杀掉它们,它们就要吃掉我们”,这回使我们在毫无思考的情形下,做出错误的判断,而这一夜晚的事情给我们的思维方式带来了一个善意的提示,所以“我”感到这样的夜晚是极其富有诗意的定格在“我”的记忆里,变成永恒。
【解析】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
通读 全文,我们可以搜索到事件的人物——“我”和扎西,地点——羌塘草原,事件的起因——汽车被沼泽地包围,事件的经过和结果——偶遇一只母狼,它为了孩子,放弃了坚守了多年的特性,与人类接近。据此整合成句即可。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的把握能力。
画线句子描写太阳下山后气温、星星、草原,本是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通常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作用。“气温骤然下降,估计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写出了晚上的草原气温低的特点。“草原在火光的映衬下更加苍茫辽阔”写出了草原苍茫辽阔的特点。“几颗寂寥的星星在头顶发出黯淡的光”渲染了苍凉的氛围。
结合“但这种希望很渺茫,因为这条路常常是一整天也碰不到一辆车”可知,衬托了“我”孤独的心理状态。荒无人烟、气温极低的环境,为狼的出现起了铺垫作用。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
本句话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为狼的眼睛,喻体为阴森森的小灯笼。“阴森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狼眼睛给人的一种恐惧的感受,所以通过对狼的眼睛的刻画,表现了我看到狼时的最初感受。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叙述人称的把握能力。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我”与扎西在羌塘草原,因为汽车出事而偶遇一只母狼的故事,“我”是事情的亲历者,所以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本文写到“我”偶遇的这只母狼,为了孩子,放弃了坚守多年的特性,与人接近,感受到母狼的伟大,所以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也便于抒发“我”内心的独特感受。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根据 段“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是一种强烈的母爱,才使它放弃了坚守了多年的某种特性,被迫跟它的天敌接近……”可知,作者在这一夜,感受到了母爱伟大,为了肚中的孩子,放弃了吃人的天性,与人善意地接近;根据⑧段“管它是公是母,反正是狼。不杀死它,它就要吃掉我们。它肯定饿极了”及⑨段“不对!它如果要吃掉我们,早就动手了,用不着等我们发现它” 段“我将扎西没有吃究的羊腿拿在手里,扔给了它。狼仿佛笑了一下,然后在离我一丈之地四肢伏地,抱着羊腿,啃了起来”可知,我们往往会认为吃人是狼的天性,但事实告诉我们,我们没有杀害它,抱有善意地对待狼,对待动物们,它们同样也不会威胁人类,所以我们人类畅游的惯性思维可以适当地做调整,正是这些原因,才会让那个夜晚有诗意,令人难忘,让作者有感悟,更让我记忆深刻,成为永恒。
六、(本大题45分)
29.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材料一:学而不已,阖棺乃止。
——孔子
材料二: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
材料三:清华“学霸奶奶”李路,83岁时被阿里巴巴以40万年薪聘为资深体验师。李奶奶毕业于清华大学,她在退休之后开始学电脑,玩智能手机,学摄影、修图,熟练操作设计软件,掌握的技术能让许多年轻人都自愧不如。
上述材料能给正在学习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以“终身学习”为话题,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①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③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意思是学习是一件永无休止的事情,一直要到盖棺的时候为止。这说明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千年前的中国就有存在。材料二则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重大战略任务,说明了终身学习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材料三则举了清华“学霸奶奶”李路的具体事例,既展现了她不惧年龄,积极学习新技术的终身学习精神,也借其83虽高龄仍被阿里巴巴高薪聘为资深体验师的结果说明终身学习也能给人带来丰厚的回报。
由此看来,材料意在引出“终身学习”的概念,启发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而“终身学习”的写作话题,更是启发我们从时代角度再次感知“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只有努力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行文思路上,可采用并列式结构布局谋篇。提出要终身学习的论点后,第一强调社会上倡导“终身学习”的宗旨是立足于时代与面向未来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每一个人都要时时进步,不断学习,才能保证不被时代大潮淘汰;第二,要培养开阔的胸襟,包容不同的见解,接纳新兴事物的挑战,以适应社会的瞬息万变;第三,体认“终身学习,日新又新”的道理,社会在发展创新中进步,知识时刻处于更新换代的状态,必须终身学习,才能提升自我,才能助力于社会发展。论证过程中重点可用引证法,如俗语“活到老,学到老”,又如荀子《劝学》中“学不可以已”,朱熹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
立意:
1.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终身学习是时代的要求。
3.终身学习,为成功的人生奠基。
4.终身学习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