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3-10-09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1.C 2.D 3.D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孔子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由材料一第一段“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可知,孔子是解释这一礼制,不是提出这一礼制的人。
B.“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错,由材料以第一段“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可知,孔子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给予它们新的解释。
D.“因为在《中庸》中……所以‘述’表达了……”错,属于因果倒置。材料二第二段“‘述’表达了‘孝’的德行”是因,“在《中庸》中,儒家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是果。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只要……就会……”说法绝对,材料三最后一段“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强调的是创新精神缺乏的原因,但不能得出转变这一教学方式,学生就会具备创新精神的结论。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出自《论语》,意思是,如果能够长时间地不改变父亲生前所坚持的准则,就可说做到了孝。是“孝”的表现。
B. 出自《孟子》,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是“孝”的表现。
C. 出自《礼记·内则》,意思是,父母所爱护的人或事物,作为子女也要同样去爱护它;父母所敬重、尊敬的人或事物,作为子女也同样去尊重它。是“孝”的表现。
D. 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严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这是说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是“孝”的表现。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孔子述的是天道。材料二中列举的事例《论语·八佾》和《论语·阳货》也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论点来展开论述。
论证结构上,先论证“述”的内涵,接着论证“述”表达了“孝”的德行,再接着论证孔子的“孝”就是对天道的传承,最后论证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论证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引用《中庸》《论语·八佾》和《论语·阳货》中的句子运用了引证法;举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事例运用了例证法;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运用了类比论证。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根据原文“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可知,“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
根据原文“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可知,“述而不作”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6.B 7.D 8.①先是清高、孤傲,鄙弃富贵。庄周丢掉微职,寄居陋巷,靠织草鞋为生。因难以糊口向河堤监督贷粟却被拒,以麻屑充饥。但他仍不改其道,坚持“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向世俗低头,卖身求荣,充当“供人利用的器皿”。②接着是向现实妥协,低头。饱受着物质世界的压迫,庄周产生了与现实妥协的念头,因而出走大梁,寻求“唯一的知己”惠施的友谊。③最终摒弃幻想,绝望失意。游梁访惠施却被捕,庄子举起那只带有“人的鲜味”的髑髅,“向白云流荡着的青天掷去”,在现实的打击下产生的人生幻灭感,使他彻底摒弃了对世俗残存的最后一丝幻想。
9.①历史:小说取材于《庄子》中的寓言故事,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庄子为原型,将庄子打草鞋等几个生活小故事串联在一起,这些生活小故事基本符合历史的真实性。②自我:作者在“庄子”的形象塑造中投射了自我的心绪,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生机、友谊的渴盼;在现实的打击下产生的人生幻灭感受;志向高远却不为世人理解与接纳所产生的绝望、愤懑的心态。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乐观主义思绪”错,由“我这打成的草鞋,被人践踏穿了的时候,又要委弃在不知道什么地方的污潴里了”可知应是绝望情绪;
C.“描绘出惠施惭愧后悔之情”错,应是反应了从政者的伪诈、弄权;
D.“反动知识分子……迂腐古板,老实懦弱,思想单纯,头脑简单”错,对庄周形象的概括不正确。庄周的形象是当时无依无靠、郁郁不得志、四处碰壁的令人同情的底层知识分子和思想家的形象。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笔调太直”“直接表述了自己的写作意图,也因此而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错,借庄周委婉传递自己的心声,并没有直接表述写作意图,也不会因此而影响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反而耐人寻味,极具感染力和启迪性。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筛选信息的能力。
①庄周丢掉微职,寄居陋巷,“把剩下的余钱去买了些个麻来打草鞋过活”,靠织草鞋为生。“我这里有几双草鞋作抵押,请你贳几升小米给我煮粥吃罢!”因难以糊口向河堤监督借米却被拒,以麻屑充饥。但他仍不改其道,坚持“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向世俗低头,卖身求荣,“成了可供人利用的器皿,也没有什么荣幸”,不再充当“供人利用的器皿”。此时的庄周还是能够坚持自我,清高、孤傲,鄙弃富贵。
②饱受着物质世界的压迫,庄周产生了与现实妥协的念头,“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呀”因而出走大梁,“一想起他的惠施,他恨不得立刻就飞去和他见面”,于是他去寻求“唯一的知己”惠施。此时的庄周向现实妥协,低头。
③在惠施三天三夜的搜捕中庄周失去了人生最后的希望,庄子举起那只带有“人的鲜味”的髑髅,“向白云流荡着的青天掷去”,在现实的打击下产生的人生幻灭感,使他彻底摒弃了对世俗残存的最后一丝幻想。最终摒弃幻想,绝望失意。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根据题干,由历史、现实、自我三种成分组合而成,本题要求分析历史和自我两个方面。
①历史:以《庄子》中的寓言故事为素材,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庄子为原型,庄子打草鞋的故事也是历史存在的,庄周贷粟、寻找惠施等几个生活小故事也是历史存在的,这些生活小故事基本符合历史的真实性。
②自我:作品是作者心情的一种反射,“当时,我和他(指郭沫若)穷极无聊,寄住在上海滩上,度比乞儿还不如的生活”,作者在“庄子”的形象塑造中投射了自我的心绪,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人的一生不就是这样的吗?青葱自乐的时代没有多时,成了可供人利用的器皿,也没有什么荣幸”,对生机、友谊的渴盼“他看见他的朋友,就好象炉火遇着油煤一样,热烈烈地便去接着”“麻屑嚼多了,虽然可以勉强充饥,但是有时总想要点有血有肉的鲜味。有血有肉的鲜味!”“一想起他的惠施,他恨不得立刻就飞去和他见面。于是,庄周提起那个髑髅,便一个人飘飘然往大梁走去”;在现实的打击下产生的人生幻灭感受“他举起手中的髑髅向白云流荡着的青天掷去:——‘唉,人的滋味就是这么样!人的滋味就是这么样!’”;志向高远却不为世人理解与接纳所产生的绝望、愤懑的心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D 11.A 12.B 13.(1)仁义之人为天下谋划,就像孝子为双亲谋划一样, (二者)没有什么不同。
(2)一旦做到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践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
14.①反复论说,重叠复沓。文本中“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等句子反复出现,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②语言浅显易懂,通俗明白。文章的语言整体浅显通俗,明白晓畅,易于理解。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后世的君子,有的认为应当厚葬久丧,并把它看作是仁义的事,是孝子(应该做)的事;有的认为不应当厚葬久丧,不把它看作是仁义的事,也不是孝子(应该做)的事。
“仁也”“义也”是并列结构,都是“以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C;
“非仁义”是“以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或者“以为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和“以为非仁义”“非孝子之事也”意思相对,结构相似,各自断开。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两个“子”意思解释正好应当互换。第一个“子”是先生、老师的意思,用以表达墨子弟子们对墨子的尊敬。第二个“子”表示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B.两个“从事”都是“认真做事,设法”的意思。句意:就设法使他们富裕。/认真地做文学创作事业。选项说法正确。
C.两个“劝”都是“劝勉、勉励”的意思。句意:替人谋划者不能不勉励(他)去做。/怎么能不去禁止相互仇恨,反而去劝导相爱呢 选项说法正确。
D.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天下动荡,人们不知何为仁义”错,原文是“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意思是,往古三代圣王已死,天下丧失了道义。并非“天下动荡”,“义”的含义解释也不同。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度”,谋划;“辟”,通“譬”;“无以”,没有什么;“亲”,父母,双亲。
(2)“一日”,一旦;“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归”,称赞、赞许;“为”,实践。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特点的能力。
“自成一家”就是有自己的特点,在文中的具体表现为:反复论说,重叠复沓;语言浅显易懂,通俗明白。
①反复论说,重叠复沓。比如文本第一段中有很多重复或者类似的句子,如“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也,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这些句子反复出现,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②语言浅显易懂,通俗明白。如“我意若使法其言,用其谋,厚葬久丧,实可以富贫众寡、定危治乱乎!此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为人谋者,不可不劝也。仁者将兴之天下,谁贾而使民誉之,终勿废也。意亦使法其言,用其谋,厚葬久丧,实不可以富贫众寡、定危理乱乎!此非仁非义、非孝子之事也。为人谋者,不可不沮也”,通俗易懂地说明是否厚葬久丧要取决于是否可以使贫者富、寡者众,可以使危者安、乱者治,是否符合仁义。总之,文章的语言整体浅显通俗,明白晓畅,易于理解。
参考译文:
墨子说道:“仁义之人为天下谋划,就像孝子为双亲谋划一样,(二者)没有什么不同。”现在的孝子为双亲谋划,将会怎么样做呢?即是:双亲贫穷,就设法使他们富裕;人数少了,就好好做事设法使人数增加;人多混乱,就设法治理。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会有力量不足、财用不够、智谋不足的情况,这样以后才罢了。但没有人敢于舍弃余力,隐藏智谋、遗留财利,而不为双亲办事的。像上面这三件事,孝子为双亲谋划,已经如此了。即使仁义之人为天下谋划,也应当像这样。即是:天下贫穷,就设法使之富足;人民稀少,就设法使之增多;人多混乱,就设法治理。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也会有力量不足、财用不够、智力不足的情况,这样以后才罢了。但没有人敢舍弃余力、隐藏智谋、遗留财利,而不为天下办事的。像上面这三件事,仁者为天下谋划,已经如此了。
由古而至今,(现在) 往古三代圣王已死,天下丧失了道义。后世的君子,有的认为应当厚葬久丧,并把它看作是仁义的事,是孝子(应该做)的事;有的认为不应当厚葬久丧,不把它看作是仁义的事,也不是孝子(应该做)的事。这两种人,言论相悖,行为相反,(但) 都说:“我是效法遵循尧、 舜,禹、汤、文王、武王的大道。”但是(他们)言论相悖,行为相反,因此后世的君子都对二者的说法感到疑惑。如果对二者的说法感到疑惑,那么姑且试着把他们的主张广泛地实施于治理国家和人民,从而加以考察。衡量厚葬久丧在哪一方面能符合(“富、众、治”)三件事的利益。我认为假使仿照他们的说法,采用他们的计谋,施行厚葬久丧,确实可以使贫者富、寡者众,可以使危者安、乱者治,这就是仁的,是孝子应做的事,替人谋划者不能不勉励(他)去做。仁义之人将在天下发扬它,设法宣扬而使百姓赞誉它,自始至终永不废弃。假使仿照他们的说法,采用他们的计谋,施行厚葬久丧,确实不能使贫者富、寡者众,不能使危者安、乱者治,这就是不仁义的,不是孝子应做的事。替人谋划者不能不阻止他去做。仁义之人将谋求在天下除掉它,废弃它并使人们指责它,终身不去做。所以说发扬天下的大利,除去天下的公害,而使国家百姓不能得到治理的,从古至今还不曾有过(这种情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 16.①得到朝廷调离诏书的喜悦之情。诗中以"霹雳收威"比喻朝廷对自己的责罚减轻,以"雄风"比喻朝廷的恩泽,诗人即将离开这偏僻荒凉的海岛,心中充满了喜悦。②为百姓丰收生活安定而欣喜。"野老已歌丰岁语",村野老人为庄稼丰收而歌,表达了诗人为自己治下百姓生活安定而感到欣慰。③年岁已老, 万念俱灰的伤感无奈。(如果回答"坦荡""豁达"之意,能自圆其说也可)诗人自叹"残年""东坡老",感慨年岁已高,再也难以实现理想抱负,只要能吃饱饭,有栖身之地就行了。
【解析】15.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C项,“诗人自称‘野老’”错误,“野老已歌丰岁语”的意思是:田间的老人发出丰年的赞歌颂语。所以“野老”指村野老人,而不是诗人自称。
故选C。
16.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读懂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鉴赏。
诗歌前两联的意思是:临近傍晚,云开雨散,雷电收起淫威,凭倚栏杆,我独自观赏大自然的瑰丽。一双彩虹自云端垂天而下,雄风从海上吹来顿感快意。诗中以“霹雳收威”比喻朝廷对自己的责罚减轻,以“雄风”比喻朝廷的恩泽,诗人即将离开这偏僻荒凉的海岛,心中充满了喜悦;
颈联的意思是:田间的老人发出丰年的赞歌颂语,圣上的赦书将把流放的大臣放回。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因在自己治理下百姓生活安定而感到欣慰;
尾联的意思是:苏东坡已经老去,只求余生吃饱饭。流露着诗人年岁已老, 万念俱灰的伤感无奈。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篇名句的识记能力。
注意以下重点字词的写法:“野”“庶”“壹”“利”。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C 19.B 20.①句式上:改句是一个长句,多个修饰成分并列在一起,表达直白,缺乏变化;原句由三个分句构成,将句子的内容分别呈现,层次更加鲜明,更有节奏感。
②手法上:改句采用陈述的语气,没有使用修辞手法,将事实状态描述清晰;原句使用了拟人手法,使餐桌及桌上的食物有了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传递出黄昏时“家”的温馨,具有浓烈的抒情意味。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组,“竿头日上”比喻学业进步很快。“日落而息”指太阳下山后就休息,形容作息有规律。根据文段语意,是形容故乡的生活有规律,应选“日落而息”。
第二组,“踽踽而行”指孤零零地独自走路,形容非常孤独。“款款而行”指慢慢地行走,悠闲自在。语段是形容老牛暮归的情形,应选“款款而行”。
第三组,“飘荡”指在空中随风摆动或在水面上随波浮动。“飘忽”指(风和云)等迅速移动,轻快迅疾的样子。语段是形容萤火虫,应选用“飘忽”。
第四组,“含蓄隽永”形容文章写得好,有风格。“委婉悠扬”形容声音高低起伏、悦耳和谐而传播得很远。根据语境“二胡和竹笛声”,应选“委婉悠扬”。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是搭配不当,在此语境中,动词“拉”不能与“铁犁”搭配,应为“扛着铁犁”,排除AD;
二是成分残缺,“回顾着一天”表意不够完整,应为“回顾着一天的辛劳”,排除C。
三是成分赘余,“不紧不慢”与“缓缓”语意重复,去掉其一。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赏析语句表达效果可以从修辞、句式、词语、语言风格等角度入手。
句式上:原句由三个分句构成,“展开温馨的胸怀”“立在庭院里”“呈现给家人”依次呈现餐桌展现出的具体形象,层次更加鲜明,更有节奏感。改句“为家人准备好了的清香的米饭与可口的菜肴摆放在立在庭院的餐桌上”将三个分句糅合为一个长句,表达直白,缺乏变化。
修辞手法上,原句“展开温馨的胸怀”“静静地立”“无私地呈现”使用了拟人手法,赋予餐桌以人的动作和情感,表达生动形象,更有利于表达出黄昏时“家”给人的温馨,抒情意味浓厚。改句直白描述,没有使用修辞手法,不够生动形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21.C 22.①我们的航天梦逐步实现;
②有了更充足的实力储备(或:实力越来越强 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多);
③中国足迹遍布太空。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A.先发展再重视不合逻辑,排除;
BD缺少主语,如果主语承前省,则主语为“梦想”,与后文“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不合逻辑,排除。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本句为总结句;“北斗实现全球组网”“探月工程”“将建成空间站、完成载人航天”是我国的航天梦,这三大工程的逐步落成,意味着我国航天梦的逐步实现,故可总结为“我们的航天梦逐步实现”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本句为照应句;根据“相比于上世纪,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的中国航天”分析可知,此处应填写的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现状,故可填写“有了更充足的实力储备(或:实力越来越强 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多)”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本句为总结句;根据“‘嫦娥’揽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可概括出我国航天事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以说遍布宇宙,故可填写“中国足迹遍布太空”之类的句子。
试卷第1页,共3页
四、写作(60分)
23.略
审题: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供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七句名句。考生写作前要先仔细理解每句话的含义,然后综合考虑确定立意。
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也不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这种思想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逃避,在行文中可以给予否定。
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两句说,如果自己得到重用的话,可以辅佐皇帝实现超过尧舜的事业,使已经败坏的社会风俗再恢复上古那样淳朴、敦厚社会风俗。这是当时一般儒者的最高政治理想,表达人要有大的理想愿望,因此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③“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意思是自己空有一身报国的热血,但却只能在这种滨水的地方隐居生活,表达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的苦闷,但作者虽然“身老沧州”,但仍然心怀天下,可见表现了一种矢志不渝的责任感。
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意思是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带上锋利的吴钩,去收复那黄河南北割据的关山五十州?强调人要有理想,好男儿志在四方,要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星稀,下雨,优美如画,作者被迫隐居后,暂时忘记烦恼,暂得闲适的快乐。
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豁达的情怀。
⑦“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意思是身体被肢解,我也不会改变理想,我的心哪是惩罚所能更改的。可见作者执着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
七句话有着各自的侧重,两两组合立意颇多,且大都有因果或对立关系。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并寻找诗句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立意上要有逻辑关联,自主组合立意。
行文上,可以借名言引出观点,然后列举相关事例进行论证,接着联系现实,最后回归材料,首尾呼应。
立意:
1、①②句结合立意:面对现实不逃避,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2、③⑦句结合立意:身处困境,也不放弃追求自己的理想。
3、①④句结合立意:坚持自我也要承担社会责任。
4、⑤⑥句结合立意:面对现实挫折,应豁达超然。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