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衡水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3-10-10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16分)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但对毛泽东的关注让他不想多费口舌去纠正”错误,结合原文“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想想又收住了口。他看看桌上的姓名,认真打量了毛泽东一眼”可知,杨昌济是因为初识学生,不便直接批评,且也不宜太早下结论。选项“让他不想多费口舌去纠正”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
故选B。
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杨开慧认为这跟看相一样不可靠”错误,结合原文“‘爸,你怎么知道他就有鸿鹄之志?说不定是燕雀之志呢?’开慧和爸爸开起了玩笑”可知,这是杨开慧在跟父亲开玩笑。选项“认为这跟看相一样不可靠”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D。
3.①小说取材于以天下为己任的新中国的开创者的读书生活,以杨昌济、毛泽东、杨开慧等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为原型,符合小说的真实性。(2分,此条写出取材现实1分,写出真实人物名字1分。)
②作者通过想象对历史人物之间的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叙写杨昌济老师引导学生们谈志向的故事,具体描绘了他们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体现了小说艺术合理的虚构性。(2分,此条写出想象等表明虚构术语1分,写出具体手法1分。如有其他答案,且能自圆其说,可以酌情给分。)
4.①他德才兼备,言传身教。他谆谆教诲,指引学生立志,还以自己的志向情怀感染和激励学生。②他循循善诱,因材施教。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他耐心引导,因材施教。③他目光如炬,慧眼识英。对待毛泽东这样个性突出的学生,他能细心观察发现其卓尔不群之处,有伯乐的慧眼。(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一条2分,三条6分。)
二、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一
5.B 句意为:曾公刚刚升任时,天下共同庆贺,认为(国家)得到德才兼备的人,定会委以重任。等到听闻曾公去世,大家都感叹惋惜,认为曾公的才志最终不能在世间大加施展,这是命啊!
6.D(“实公是赖”,与“沛公安在?”都是宾语前置)
7.A(“引领”在文中看不出,“其”指曾巩。)
8.(8分)(1)曾巩给他衣袍和酒食,给他马和随从,(还)用车载着金帛跟随他,(让他)在辖区内四处巡行夸耀。(4分,假、辇、徇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对那些无力治疗疫病的民众或军士,他就用官府办公的地方让他们住下,资助他们饮食、衣物、床铺等用品。(4分,定语后置、舍、资各1分,语意通顺1分。资译为提供、供给亦可。)
9.(3分)恰当。(1)曾巩孝顺母亲,养育弟妹,为官清廉,为人正直不依附权贵,充分体现了德美。(2)曾巩文采出众,能与一代宗师欧阳修齐名,一人修撰五朝大典,足见其才秀。(3)曾巩公正执法,纠正错案,长于治理,灾荒时又能救助受困军民,他的治所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足以体现安民大虑。(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答不恰当不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曾公名巩,字子固,是建昌军南丰人。当时宋朝兴起八十余年,有特殊才能的人间或出现。欧阳文忠公声名鹊起,成为求学者尊崇的楷模。曾公紧随文忠公之后,于是与文忠公齐名。曾公写的文章,刚刚写成就被人传诵开去,不超过一个月就传遍天下。
曾公的才能虽然没有完全施展,治理的成果却常超过其他人。掌管司法,判决罪行轻重,都能完全体现法律的意旨。制定策略,明确悬赏征求的方案,急速追查搜捕,而且鼓励主动向官府投案,所以案(刚一)发生就能破案。有个叫葛友的,多次劫掠百姓,(官府)通缉却缉捕不到。一天,自己投案告发了同党。曾巩给他衣袍和酒食,给他马和随从,(还)用车载着金帛跟随他,(让他)在辖区内四处巡行夸耀。别的盗贼听说后,大多主动投案。葛友的才智和勇力超过一般人,曾巩(将其奖赏)置于明显之处,实际是想离间他的同伙,让他们无法再勾结在一起。至此,州郡清平无事,家家户户(晚上)不用关大门,财物遗失在路上没人会据为己有。襄州连续有重大的案件,拘囚填满牢房,有被逮捕判死罪的,曾公到任,披阅刑狱案卷,按照法律应当不追究的,当日放走,一起被释放的有百余人。在洪州,赶上那年瘟疫流行,从州到县镇的驿舍,全都要准备药物给病人。那些无力治疗疫病的民众或军士,用官府办公的地方让他们住下,资助他们饮食、衣物床铺等用品,用官府的库银来补助救济的费用,(并且)责令医生诊治,(当地)百姓靠(这些措施)得以存活。
曾公清廉自守,持身正直、无所攀附,远离权贵。所幸天子明达,了解曾公贤明,对曾公说“以你的才学,合该被众人忌妒。”于是将曾公留在京师。多次在便殿奉诏陈述意见,说的都是从大局出发,务求开阔皇上胸怀,皇上没有不欣然接纳的,(且)打算委以重任。一日,(皇上)亲手写诏书下达到中书门下:“曾公凭借史学修养被士人称赞,应当掌管(修订太祖至英宗的)五朝史事。”于是任命曾公为修撰。近代修撰国史,一定广泛选拔有文才的士人,让大臣监督统管,没有像曾公这样把五朝重要典籍都只交给他一个人的。曾公日夜研究探讨,还没等到起草文稿,(又)赶上官制正名,(曾公)被提拔为中书舍人,还未等到入朝(接受任命),就接到皇帝诏令要求立刻就职。在任百余天,不幸连续生病,以至于一病不起。曾公刚刚升任时,天下共同庆贺,认为(国家)得到德才兼备的人,定会委以重任。等到听闻曾公去世,大家都感叹惋惜,认为曾公的才志最终不能在世间大加施展,这是命啊!
当初,父亲不幸过早去世,母亲健在,全家有数十口人需要养活。母亲凭着勤劳俭朴料理家中事务,而教育培养四个弟弟,使(他们)先后为官,安排九个妹妹都适龄出嫁,都有很好的归宿,(让家族)从衰败无依的境况中,奋起振作并且强大起来,靠的全是曾公。平时,不曾远离母亲左右,他在外为官,多次为方便照顾母亲而请求迁徙官职,母亲特别喜爱他。
文言文阅读二
10.B 【解析】句意:乘机向楚国提出郑城与宋水问题,楚国没有同意。于是后退七十里屯驻军队。命令军队在郑国的南边筑城,在那里设立百代城。
“不许”为“楚人”的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谓语后断开,排除CD;
“城郑南之地”为“城于郑南之地”的省略,“于郑南之地”为“城”的地点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B。
11.C 【解析】 A.正确。文本中“害”是伤害,《屈原列传》中“害”是嫉妒
B.正确句意:我不吝惜用一个封侯的君长赐给他。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
C.错误。用法和意思不相同。“要”,同“邀”,半腰拦截,截断;“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要”索求。句意: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
D.正确。故选C。
12.D 【解析】 D.“齐桓公派军队南下保全宋国和郑国,楚国才……”错误。由“自此而北至于河者,郑自城之,而楚不敢隳也。东发宋田,夹两川,使水复东流,而楚不敢塞也”可知,只是下令说楚国不敢拆毁郑国的城郭和堵塞宋国的河流,前后也没因果关系。故选D。
13.(1)现在楚王对我太好了,我不对他好,将违背道义。
(2)在国(朝廷)内智谋失误,军队被困于外(或在朝廷外军队被困),这不是一个好办法。
【解析】第一个“善”,友善对待;“甚”,表程度,太;第二个“善”,与……修好;“拂”,违背。(一点一分)
(2)“知”通“智”,智谋,计谋;“困”,含被动,被困;“善举”,好办法;“非善举也”判断句。(一点一分)
14.成就霸业;社会安定;百姓和乐。
【解析】由“遂南伐,及逾方城,济于汝水,望汶山,南致楚越之君,而西伐秦,北伐狄。兵车之会六,乘车之会三,九合诸侯,反位已霸”可得出:成就霸业;由“修钟磬而复乐”可得出:社会安定,百姓和乐。
参考译文:
楚国想吞并宋、郑而害怕齐国,但考虑人众兵强而能加害于自己的,一定是齐国。于是楚王在国内发令说:“我认为圣明的国君没有比得上桓公的;贤能的人臣没有比得上管仲的。国君圣明而且臣子贤能,我愿意事奉他们。谁能替我与齐国交好,我不吝惜用一个封侯的君长赐给他。”于是楚国的贤士都拿贵重的宝物和布帛来侍奉齐国。
桓公的近臣们,没有不接受贵重的宝物和钱财的。于是桓公召见管仲说:“我听说,对人好人家也对他好。现在楚王对我太好了,我不对他好,将违背道义。仲父何不就同楚国交好呢?”管子回答说:“不可以。楚人攻伐宋国和郑国,火烧郑地,使城池毁坏不能重建。房屋烧毁不能再修筑。又让男女丧其配偶,居室如同鸟巢鼠洞;拦截宋国的农田,从两旁堵塞两道河流,使水不得东流,结果东山的西面,水深没墙,四百里以外才能种地。楚国要吞并宋国和郑国,但考虑人众兵强而能加害于自己的,一定是齐国。所以要用文的办法战胜齐,而用武的办法取得宋、郑。楚国攻取宋、郑,而我们不知禁止,就等于脱离宋国和郑国;予以禁止,则又失信于楚国。智谋失误于内,军队被困于处,这不是一个好办法。”桓公说:“好,那么又怎么办呢?”管子回答说:“请派军队南下保全宋、郑,同时下令说:‘不要攻打楚国,说我将与楚王相会。’到相会的地方,就向楚王提出郑城和宋水的问题。楚国若答应,就等于我们用文的方式命令他;楚国若不答应,就用武力命令他。”桓公说:“好。”
于是便派军队南下保全宋国和郑国,与楚王在召陵相会。桓公在相会之处下令说:“不要囤积粮食,不要在水湾处修筑提坝,不要擅自废除嫡子,不要立妾为妻。”乘机向楚国提出郑城与宋水问题,楚国没有同意。于是后退七十里屯驻军队。命令军队在郑国的南边筑城,在那里设立百代城。说:“从此处往北到黄河,由郑国自己建立城郭,楚国没有敢于拆毁的;东面开放了宋国的田地,从两面处理两道河流,使水再向东流,而楚国也没有敢于堵塞。”于是向南攻打楚国,越过方城,渡过汝水,奔向汶山,在南方召见楚、越的国君,向西讨伐秦国,向北攻打狄国。兵车会集诸侯有六次,乘车会集诸侯有三次,共九次会集诸侯,桓公反位已成霸业,又修治钟磬乐器并重新宴乐起来,管子说:“这才是我所说的乐啊!”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9分)
15.C(“享受云烟美景”错误,“岭外云烟随梦远”的意思是被贬到南方所经历的波折都像梦一样远去了,“云烟”的意象是波折之意,并非美景。)
16.①作者想象王巩回家后为女儿操办婚事,阅读诗书,不再与世交往;②祝福王巩能享受天伦之乐与读书之趣;③也希望王巩不再卷入官场是非。(每条2分。)
解析:尾联“还家嫁女都无事,卧读诗书尽掩扉”意思是,回家后为女儿操办婚事,阅读诗书,远离世事。
首先,这是作者想象王巩返乡后的画面,前文写朋友王巩被贬南方而后终于返回故乡,希望所有的波折都像梦一样远去,尽情享受生活。这里所写为女儿操办婚事、阅读诗书的场景都是作者的想象画面。
然后,结合“还家嫁女”“卧读诗书”可知,这是作者想象着王巩回家后享受天伦之乐与读书之趣,画面美好而和谐,饱含着对王巩归乡生活的祝福。
最后,结合“都无事”“尽掩扉”可知,作者希望王巩少与世俗官场之人交往,不要参与是非之争,能够远离世俗官场,过与世无争的生活。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分)
17.(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3)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五、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8、①束之高阁/弃如敝履②一曝十寒/三心二意③水滴石穿/坚持不懈(一空一分,如有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19、毛泽东是一位坚持读书的楷模。他从少年开始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临终前几个小时还在读书,他把爱读书的习惯保持了一生。(一句一分,共4分。)
20、(1)原句使用的是让步和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表意更严谨科学,更突出了早年阅读对人生的影响;
原句使用了比喻修辞,喻体“宝藏库”,形象生动的体现了长期阅读的储蓄作用,修改后,只是客观表述,略显枯燥。(每条2分如有其他答案,能自圆其说可酌情给分)
21.C 原文中画横线处的“你”是泛指。 A项,“你”是特指,指香雪。B项,“你”是特指,指对方。D项,“你”是特指,指对方。C项,“你”是泛指,与原文中的“你”用法相同。故选C。
22.【示例】①在台风来临前 ②转移到安全地带 ③如果你在外面(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解析】①处,从后文“居民要及时收听、收看或上网查询台风预报预警信息;储备好食物和水,备好移动电源、手电筒等应急物品;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等内容可知,这是台风到来前人们要做的准备,据此推断,该处可填“在台风来临前”之类的语句。②处,从前文“居住在各类危旧住房、厂房、工棚的居民”可知,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在台风中面临着建筑物倒塌的危险,所以应该在台风到来前搬到安全的地方。据此可以填入“转移到安全地带”之类的语句。③处,从前文“尽量减少外出”以及后文“千万不要在临时建筑物、广告牌、铁塔、大树等附近避风避雨”可知,此处填入的内容应表示“你”正好在外面的假设,故此处可以填“如果你在外面”之类的语句。
23.
审题:
这是一则漫画作文,改编自假期作业第十套作文题。也是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写作任务。漫画寓意的理解比较简单,核心词是“底线”,底线之上是善,之下是恶,是从人性的角度对底线的形象化表述。写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什么是“底线”?可以阐述守住底线的重要性。“底线”这个话题有何现实意义?为什么不能越过“底线”(越过“底线”有什么危害?)怎样才能守住“底线”?万一不小心越过了“底线”,该怎么办?如果可以,该怎样补救?
底线,即最低界线,是一个人在能力范围前的临界值。孟子说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告诉我们,做人必须光明磊落,问心无愧。所以,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均有一条守之即成,过之即败的底线。底线可以是道德的、政治的、国家的、社会的、文化的、行业的、学术的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是红色的临界线,是不能突破的。思想的底线,即健康、向上;道德的底线,即诚实、善良;法律的底线,即奉公、守法。守住底线,就可以确保自己的言行在道德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反之,越出底线,思想就会蜕变,道德就会沦丧,甚至走上违法或犯罪的道路。
立意:能“围绕坚守人性的底线”或者“升华到关照人性善恶底线思维”立意的均可。如果抛开底线转换关键词,如规则、善恶、标准登等,归为三等立意,为偏离中心。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