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23-10-24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韩魏公①以元勋旧德,夷夏具瞻。熙宁初,公在咸秦,平凉经略使蔡挺建议,欲城白塔,公许之。及本路兵马夫丁既兴,而虏骑亦至塞下,挺恐兵败而事不济,且己任其罪,乃走使京师,具事势如此,及其可忧之状,请命于朝廷。朝廷惟责公以不当增修保障,致一路沟城惧于奔冲,而不知始建谋者挺也。公亦不自辨明,洎城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乞加奖谕焉。公镇大名,魏②之牒诉甚剧,而事无大小,公亲视之。虽在疾病不出,亦许通问请命,而就决于卧内。人或以公任劳事过多勉其略于总劾委于佐属而少自便安。公曰:“两词在官,人之大事或生或死,或予或夺,至此一言而决,吾何敢略也?吾恐有所不尽,而未尝辄敢有以略也。况其可以委之人乎?”公当政府十有余年,赞辅三朝,黜陟群材,其入践台省,外总方镇,出于门下者过半矣。然其知恩感义于公者几稀,人或以此为说,公曰:“吾以至公之道荐人,而不求人知;以至公之道责人,而不避人怨。但无愧于天地,岂复要于人心也?”熙宁中,留守北都,辽使每过境,必先戒其下曰:“此韩侍中境内,慎勿乱需索,以辱我也。”辽使与京兆尹书,故事,纸尾止押字,至是,悉书名,其为辽人尊畏如此。每使至其国,必问侍中安否。其后,公子忠彦奉使辽,辽主问尝使中国者曰:“国使类丞相否?”或曰:“类。”即命工图之。
(节选自《宋朝事实类苑·名臣事迹》)
材料二:
韩公当国时,最被司马温公激恼,然韩公包容听受,无几微见于颜面。常朝一不押班,王陶至便指为跋扈,而公亦无愠色。盖己为侍从台谏,则能攻宰相之失;己为宰相,则能受侍从台谏之攻。此正无意无我、人已一视之道,实贤人君子之盛德,亦国家之美事也。
(节选自《鹤林玉露》)
【注】①韩魏公,即韩琦,封爵魏国公。②魏,即大名。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人或以公任劳A事过B多C勉其略D于总劾E委于佐属F而少G自便H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路”,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域名。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中的“路”与此意思相同。
B. “走”,使动用法,“走使”在文中指让使者赶赴京城。我们平常所说的“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中的“走”与此意思相同。
C. “见”通“现”,意思是“表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的“见”也通“现”,意思是“出现”。
D. “攻”,在文中是“指责,抨击”的意思。韩愈的《师说》中“术业有专攻”的“攻”字则是“研究,从事”的意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蔡挺先向韩公建议在白塔建城,后造使进京奏报以推贵免罪。朝廷只责备韩公修城时机不当,而韩公对此未加分辩。
B. 韩魏公主政大名,事无巨细,务必躬亲,即便卧病在床,依然亲自断案,不敢随意处事,唯恐用心不尽,有负百姓。
C. 韩魏公作为三朝重臣,提携众多才俊,受提拔的那些人虽身居台阁高位,把持地方军政,却很少有人对他感恩戴德。
D. 韩魏公赢得了辽国尊重:他镇守北都时,辽国使者不敢在他的辖区肆意妄为;后来辽主还让人为他画像以示纪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洎城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乞加奖谕焉。
(2)辽使与京兆尹书,故事,纸尾止押字。
14. 韩琦被称道有“贤人君子之盛德”,试简括两则材料用什么艺术手法来塑造其光辉形象。
【答案】10. CEF 11. B 12. C
13. (1)等到城池建成,没有战事,韩琦又上报蔡挺的功劳,还请求朝廷下达嘉奖诏令。
(2)辽国的使者给京兆尹写信,按照旧例,在书信的结尾只签上字。
14. ①正面描写,用其自身的言行等表现其德行;
②侧面烘托,如用“夷夏具瞻”和辽人敬畏来赞其德行;
③反面对比,如拿蔡挺的小人行径和被提携者不懂感恩来反衬其德行。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有人认为韩琦操心的事务过多,请他简化审核,将事务交托给辅佐的下属,从而让自己稍得便利安闲。
“人或以公任劳事过多”,兼语结构,“公”作前句的宾语,后句的主语,句意完整,C处断开;
“勉其略于总劾”,省略主语的谓宾结构,谓语“勉”后所接为宾语,句意完整,E处断开;
“委于佐属”,“佐属”是“委”的对象,句意完整,单独成句,F处断开。
故CEF三处需要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等到本路兵马夫丁已经准备好。/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地区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B.错误。“贩夫走卒”中的“走”并非使动用法,而是一般性的动词,“走卒”意为“跑腿的人”句意:于是派使者进京。/小贩和差役,拉大车的和做小买卖的。
C.正确。句意:有情绪几乎不表现在脸色上。/什么时候眼前能突然出现这样的屋子。
D.正确。句意:就能指责宰相的过失。/学问技艺各有专长。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受提拔的那些人虽身居台阁高位,把持地方军政”错误,原文为“其入践台省,外总方镇,出于门下者过半矣”,“身居台阁高位,把持地方军政”的不是“受提拔的那些人”,而是韩魏公本人。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洎”,等到;“事”,战事;“谕”,诏令。
(2)“书”,信;“故事”,旧例,惯例;“押”,签上,写上。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结合“洎城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乞加奖谕焉”“吾以至公之道荐人,而不求人知,以至公之道责人,而不避人怨。但无愧于天地,岂复要于人心也?”可知,正面描写,用其自身的言行等表现其德行;
结合“韩魏公以元勋旧德,夷夏具瞻”“……其为辽人尊畏如此”可知,侧面烘托,如用“夷夏具瞻”和辽人敬畏来赞其德行;
结合“挺恐兵败而事不济,且己任其罪,乃走使京师,具事势如此,及其可忧之状,请命于朝廷”“然其知恩感义于公者几稀”可知,反面对比,如拿蔡挺的小人行径和被提携者不懂感恩来反衬其德行。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国公韩琦因功勋卓著且久积厚望,让各族百姓都非常景仰他。熙宁初年,韩魏公在咸秦,平凉经略使蔡挺提建议,想在白塔建城,韩公答应了他。等到本路兵马夫丁已经准备好,敌军骑兵也到了塞下,蔡挺担心作战失败,建城之事不能办成,并且会让自己承担罪责,于是派使者进京,详细地上奏形势如此,以及战事值得担忧的情况,向朝廷请命。朝廷只责备韩琦不应当增修防御工事,致使全区的城池担心奔袭,却不知道最初建议谋划的是蔡挺。韩琦也不为自己辩白,等到城池建成,没有战事,韩琦又上奏蔡挺的功劳,还请求朝廷下令褒奖他。韩琦镇守大名,大名的诉讼案件很多,而事情无论大小,韩魏公都亲自处理。即使生病不能出来,也允许通报询问,请示决断,并且在卧室之内即定判决。有人认为韩琦操心的事务过多,请他简化审核,将事务交托给辅佐的下属,从而让自己稍得便利安闲。韩琦说:“双方讼词在官府,人生大事或者生,或者死;或者给予,或者夺取。到了这里,由一句话决断,我岂敢简单处置?我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尽心尽力,从来不敢找借口简单处置,更不用说把这些事交托给他人啦!”韩公主持政务十几年,辅佐三朝皇帝,负责群臣的晋升或降职,他在朝中总理台阁,在地方主管藩镇,出自他门下的官吏超过了朝廷官吏的一半。然而这些人懂得感念韩公恩义的很少,有人就此议论,韩公说:“我按最公正的标准推荐人才而不要求别人知道,按最公正的标准责罚人而不回避别人的怨恨。只求无愧于天地,难道还会要求别人有感激之心吗?”熙宁年间,韩公留下镇守北都,辽国的使者每次经过边境,一定先告诫他的属下说:“这里是韩侍中管辖的地方,千万不要胡乱勒索,而让我受辱。”辽国的使者给京兆尹写信,按照旧例,在信纸的结尾签字,到现在,写上全名,他被辽人敬畏到这种地步。每每有使者到国都,一定会询问侍中是否安康。后来,韩公的儿子韩忠彦奉命出使辽国,辽国君主问曾经到过中国的使者说:“宋朝的使者像丞相吗?”有人说:“相似。”就命画工画下他的画像。
材料二:
韩公掌权时,被司马温公激怒最多,然而韩公包涵他,听从和接受他的意见,有情绪几乎不表现在脸色上。常朝之日一旦不领班,王陶至就指责他跋扈,而韩公也没有怨怒的神色。大概是自己担任台谏侍从,就能指责宰相的过失;自己担任宰相,就能接受台谏侍从的指责。这正是无私忘我、视人如己的处世之道,实在是贤人君子的大德,也是国家的美事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①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飕飗(sōu liú):象声词,形容风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四联八句,每联均对仗工整,二、四、六、八句押同一个韵。
B. 首联“黄菊”“玄蝉”,点明“秋”的时令;“昔”“今”暗示一年已过,秋风又回。
C. 颔联前一句正面点题,后一句感慨秋风萧杀,不但使草木凋落,也使自己容颜衰老。
D. 首联和尾联用拟人手法写秋风,“为君”与“与君”首尾照应,两个“君”都指秋风。
16. 清代沈德潜评此诗:“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请结合全诗,谈谈沈德潜为什么说这首诗“下半首英气勃发”。
【答案】15. B 16. ①“英气勃发”是指诗人豪迈振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
②上半首(前四句)写秋去秋回,秋风依旧,自己却容颜衰老,这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
③下半首(后四句)先以比兴手法写出骏马、大雕雄健的形象,用力一转,激情勃发,尾联写自己虽病弱衰老,也要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大好秋色,表现了诗人豪情不减、自强不息的精神。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每联均对仗工整”错,首联大致对仗,尾联不对仗。
C.“使自己容颜衰老”错误,诗中有感慨自身衰老之意,但衰老的原因并非秋风使然,而是尾联所说的“病”。“后一句感慨秋风萧杀”,全诗是赞秋风劲爽,而非叹其肃杀,也没有“使草木凋落”之意。
D.“首尾照应”错误,首联写秋风去而复返,故“为君”照应的是整个首联,而非“与君”;“都指秋风”错误,首联中的“君”指诗人自己(“与君别”是写秋风作别诗人),尾联中的“君”才是指秋风。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手法、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着头,抖动拳曲的毛,大雕睁开睡眼看万里青云。这里“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表明诗人自己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豪迈形象。抒发了诗人不服老,想为国立功和积极进取的豪情。尾联“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
由此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
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明确指出了屈原诗作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的艺术特色。
(2)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其五》中留下“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名句,陆游在《书愤》中也留下了与此内容相关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 。”
(3)孟子倡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念,影响深远。你还知道哪些理念与此类似的古代名句呢?比如“________,________”两句。
【答案】 ①.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②. 举类迩而见义远 ③. 出师一表真名世 ④. 千载谁堪伯仲间 ⑤. 忧劳可以兴国 ⑥. 逸豫可以亡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指、迩、见、义、堪、逸、虑。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韩魏公①以元勋旧德,夷夏具瞻。熙宁初,公在咸秦,平凉经略使蔡挺建议,欲城白塔,公许之。及本路兵马夫丁既兴,而虏骑亦至塞下,挺恐兵败而事不济,且己任其罪,乃走使京师,具事势如此,及其可忧之状,请命于朝廷。朝廷惟责公以不当增修保障,致一路沟城惧于奔冲,而不知始建谋者挺也。公亦不自辨明,洎城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乞加奖谕焉。公镇大名,魏②之牒诉甚剧,而事无大小,公亲视之。虽在疾病不出,亦许通问请命,而就决于卧内。人或以公任劳事过多勉其略于总劾委于佐属而少自便安。公曰:“两词在官,人之大事或生或死,或予或夺,至此一言而决,吾何敢略也?吾恐有所不尽,而未尝辄敢有以略也。况其可以委之人乎?”公当政府十有余年,赞辅三朝,黜陟群材,其入践台省,外总方镇,出于门下者过半矣。然其知恩感义于公者几稀,人或以此为说,公曰:“吾以至公之道荐人,而不求人知;以至公之道责人,而不避人怨。但无愧于天地,岂复要于人心也?”熙宁中,留守北都,辽使每过境,必先戒其下曰:“此韩侍中境内,慎勿乱需索,以辱我也。”辽使与京兆尹书,故事,纸尾止押字,至是,悉书名,其为辽人尊畏如此。每使至其国,必问侍中安否。其后,公子忠彦奉使辽,辽主问尝使中国者曰:“国使类丞相否?”或曰:“类。”即命工图之。
(节选自《宋朝事实类苑·名臣事迹》)
材料二:
韩公当国时,最被司马温公激恼,然韩公包容听受,无几微见于颜面。常朝一不押班,王陶至便指为跋扈,而公亦无愠色。盖己为侍从台谏,则能攻宰相之失;己为宰相,则能受侍从台谏之攻。此正无意无我、人已一视之道,实贤人君子之盛德,亦国家之美事也。
(节选自《鹤林玉露》)
【注】①韩魏公,即韩琦,封爵魏国公。②魏,即大名。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人或以公任劳A事过B多C勉其略D于总劾E委于佐属F而少G自便H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路”,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域名。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中的“路”与此意思相同。
B. “走”,使动用法,“走使”在文中指让使者赶赴京城。我们平常所说的“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中的“走”与此意思相同。
C. “见”通“现”,意思是“表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的“见”也通“现”,意思是“出现”。
D. “攻”,在文中是“指责,抨击”的意思。韩愈的《师说》中“术业有专攻”的“攻”字则是“研究,从事”的意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蔡挺先向韩公建议在白塔建城,后造使进京奏报以推贵免罪。朝廷只责备韩公修城时机不当,而韩公对此未加分辩。
B. 韩魏公主政大名,事无巨细,务必躬亲,即便卧病在床,依然亲自断案,不敢随意处事,唯恐用心不尽,有负百姓。
C. 韩魏公作为三朝重臣,提携众多才俊,受提拔的那些人虽身居台阁高位,把持地方军政,却很少有人对他感恩戴德。
D. 韩魏公赢得了辽国尊重:他镇守北都时,辽国使者不敢在他的辖区肆意妄为;后来辽主还让人为他画像以示纪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洎城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乞加奖谕焉。
(2)辽使与京兆尹书,故事,纸尾止押字。
14. 韩琦被称道有“贤人君子之盛德”,试简括两则材料用什么艺术手法来塑造其光辉形象。
【答案】10. CEF 11. B 12. C
13. (1)等到城池建成,没有战事,韩琦又上报蔡挺的功劳,还请求朝廷下达嘉奖诏令。
(2)辽国的使者给京兆尹写信,按照旧例,在书信的结尾只签上字。
14. ①正面描写,用其自身的言行等表现其德行;
②侧面烘托,如用“夷夏具瞻”和辽人敬畏来赞其德行;
③反面对比,如拿蔡挺的小人行径和被提携者不懂感恩来反衬其德行。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有人认为韩琦操心的事务过多,请他简化审核,将事务交托给辅佐的下属,从而让自己稍得便利安闲。
“人或以公任劳事过多”,兼语结构,“公”作前句的宾语,后句的主语,句意完整,C处断开;
“勉其略于总劾”,省略主语的谓宾结构,谓语“勉”后所接为宾语,句意完整,E处断开;
“委于佐属”,“佐属”是“委”的对象,句意完整,单独成句,F处断开。
故CEF三处需要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等到本路兵马夫丁已经准备好。/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地区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B.错误。“贩夫走卒”中的“走”并非使动用法,而是一般性的动词,“走卒”意为“跑腿的人”句意:于是派使者进京。/小贩和差役,拉大车的和做小买卖的。
C.正确。句意:有情绪几乎不表现在脸色上。/什么时候眼前能突然出现这样的屋子。
D.正确。句意:就能指责宰相的过失。/学问技艺各有专长。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受提拔的那些人虽身居台阁高位,把持地方军政”错误,原文为“其入践台省,外总方镇,出于门下者过半矣”,“身居台阁高位,把持地方军政”的不是“受提拔的那些人”,而是韩魏公本人。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洎”,等到;“事”,战事;“谕”,诏令。
(2)“书”,信;“故事”,旧例,惯例;“押”,签上,写上。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结合“洎城成,无事,公复奏挺之功,而乞加奖谕焉”“吾以至公之道荐人,而不求人知,以至公之道责人,而不避人怨。但无愧于天地,岂复要于人心也?”可知,正面描写,用其自身的言行等表现其德行;
结合“韩魏公以元勋旧德,夷夏具瞻”“……其为辽人尊畏如此”可知,侧面烘托,如用“夷夏具瞻”和辽人敬畏来赞其德行;
结合“挺恐兵败而事不济,且己任其罪,乃走使京师,具事势如此,及其可忧之状,请命于朝廷”“然其知恩感义于公者几稀”可知,反面对比,如拿蔡挺的小人行径和被提携者不懂感恩来反衬其德行。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国公韩琦因功勋卓著且久积厚望,让各族百姓都非常景仰他。熙宁初年,韩魏公在咸秦,平凉经略使蔡挺提建议,想在白塔建城,韩公答应了他。等到本路兵马夫丁已经准备好,敌军骑兵也到了塞下,蔡挺担心作战失败,建城之事不能办成,并且会让自己承担罪责,于是派使者进京,详细地上奏形势如此,以及战事值得担忧的情况,向朝廷请命。朝廷只责备韩琦不应当增修防御工事,致使全区的城池担心奔袭,却不知道最初建议谋划的是蔡挺。韩琦也不为自己辩白,等到城池建成,没有战事,韩琦又上奏蔡挺的功劳,还请求朝廷下令褒奖他。韩琦镇守大名,大名的诉讼案件很多,而事情无论大小,韩魏公都亲自处理。即使生病不能出来,也允许通报询问,请示决断,并且在卧室之内即定判决。有人认为韩琦操心的事务过多,请他简化审核,将事务交托给辅佐的下属,从而让自己稍得便利安闲。韩琦说:“双方讼词在官府,人生大事或者生,或者死;或者给予,或者夺取。到了这里,由一句话决断,我岂敢简单处置?我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尽心尽力,从来不敢找借口简单处置,更不用说把这些事交托给他人啦!”韩公主持政务十几年,辅佐三朝皇帝,负责群臣的晋升或降职,他在朝中总理台阁,在地方主管藩镇,出自他门下的官吏超过了朝廷官吏的一半。然而这些人懂得感念韩公恩义的很少,有人就此议论,韩公说:“我按最公正的标准推荐人才而不要求别人知道,按最公正的标准责罚人而不回避别人的怨恨。只求无愧于天地,难道还会要求别人有感激之心吗?”熙宁年间,韩公留下镇守北都,辽国的使者每次经过边境,一定先告诫他的属下说:“这里是韩侍中管辖的地方,千万不要胡乱勒索,而让我受辱。”辽国的使者给京兆尹写信,按照旧例,在信纸的结尾签字,到现在,写上全名,他被辽人敬畏到这种地步。每每有使者到国都,一定会询问侍中是否安康。后来,韩公的儿子韩忠彦奉命出使辽国,辽国君主问曾经到过中国的使者说:“宋朝的使者像丞相吗?”有人说:“相似。”就命画工画下他的画像。
材料二:
韩公掌权时,被司马温公激怒最多,然而韩公包涵他,听从和接受他的意见,有情绪几乎不表现在脸色上。常朝之日一旦不领班,王陶至就指责他跋扈,而韩公也没有怨怒的神色。大概是自己担任台谏侍从,就能指责宰相的过失;自己担任宰相,就能接受台谏侍从的指责。这正是无私忘我、视人如己的处世之道,实在是贤人君子的大德,也是国家的美事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①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飕飗(sōu liú):象声词,形容风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四联八句,每联均对仗工整,二、四、六、八句押同一个韵。
B. 首联“黄菊”“玄蝉”,点明“秋”的时令;“昔”“今”暗示一年已过,秋风又回。
C. 颔联前一句正面点题,后一句感慨秋风萧杀,不但使草木凋落,也使自己容颜衰老。
D. 首联和尾联用拟人手法写秋风,“为君”与“与君”首尾照应,两个“君”都指秋风。
16. 清代沈德潜评此诗:“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请结合全诗,谈谈沈德潜为什么说这首诗“下半首英气勃发”。
【答案】15. B 16. ①“英气勃发”是指诗人豪迈振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
②上半首(前四句)写秋去秋回,秋风依旧,自己却容颜衰老,这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
③下半首(后四句)先以比兴手法写出骏马、大雕雄健的形象,用力一转,激情勃发,尾联写自己虽病弱衰老,也要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大好秋色,表现了诗人豪情不减、自强不息的精神。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每联均对仗工整”错,首联大致对仗,尾联不对仗。
C.“使自己容颜衰老”错误,诗中有感慨自身衰老之意,但衰老的原因并非秋风使然,而是尾联所说的“病”。“后一句感慨秋风萧杀”,全诗是赞秋风劲爽,而非叹其肃杀,也没有“使草木凋落”之意。
D.“首尾照应”错误,首联写秋风去而复返,故“为君”照应的是整个首联,而非“与君”;“都指秋风”错误,首联中的“君”指诗人自己(“与君别”是写秋风作别诗人),尾联中的“君”才是指秋风。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手法、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着头,抖动拳曲的毛,大雕睁开睡眼看万里青云。这里“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表明诗人自己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豪迈形象。抒发了诗人不服老,想为国立功和积极进取的豪情。尾联“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
由此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
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明确指出了屈原诗作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的艺术特色。
(2)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其五》中留下“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名句,陆游在《书愤》中也留下了与此内容相关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 。”
(3)孟子倡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念,影响深远。你还知道哪些理念与此类似的古代名句呢?比如“________,________”两句。
【答案】 ①.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②. 举类迩而见义远 ③. 出师一表真名世 ④. 千载谁堪伯仲间 ⑤. 忧劳可以兴国 ⑥. 逸豫可以亡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指、迩、见、义、堪、逸、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