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贵州省高考作文范文集锦
时间:2014-08-19
2014年贵州省高考作文题: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他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范文——
对生命更完美的诠释
动物与生俱来具有生存能力,生存需要食物,于是它们捕食;生存需要空间,于是它们竞争和攻击,如果不再让动物去捕食去竞争,那么它们会逐渐地丧失生存的能力,无法独立,任何需要不靠自身的努力就可得来,这样的不劳而获久而久之会使之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当它们再次失去这种依靠时,那么面对丧失生存能力的动物的,就是死亡和毁灭。
曾在假期看电视时看过这样的一篇报导,人工饲养的老虎狮子,在放生前,必须经受残酷的训练,重新培养它们的生存能力,因为对于这样的肉食动物来说,没有捕食能力它们就会饿死;这样的事实是残酷的。可这样的实例在大千社会中应有尽有,曾经在网络上流行的言论:对于长期人工养殖的动物,“放生就等于放死”。道理是同样的,在对待如此宝贵的生命时,也许培养它们的生存能力和独立性,是珍爱生命最好的方法。
而这也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界,对于我们人类社会,生存能力和独立性更为关键。
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许多的父母就有意无意地娇惯、迁就、溺爱自己的孩子,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百依百顺,这使孩子产生了过分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甚至到了小升初时还不懂得自理生活。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吸取任何的生活经验,这就为长大成人后的他布下了绊脚石,离开父母后,也许生活对他们来说,举步维艰。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许多的父母就是在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中失了职,但这其中并不包括我的父母,从小到现在,我的父母虽然解决我的温饱但同时也在培养我的生活能力,或是说让我尝试着去一个人独立完成所有的事,我知道这对我来说是种锻炼,失去依赖性,也就是对我的未来有个保障,能让我在没有任何人帮助的情况下,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如今我能够在学校里和谐融洽地与同学交往,能够独自充实地生活,离不开生活环境对我的影响。
对生命对教育更完美的诠释,在于能力的培养,而溺爱和依赖则是对未来最大的阻挠。
一只野生动物的自述
和煦的阳光照暖了人间大地,铁网外面有的人来去匆匆;有的人充当摄影师,不停的对铁网内的“我”或其他小伙伴拍照;有的人摆着不同姿势等待同行人的拍照。如此场景日复一日,渐渐是去新鲜感,我也在日复一日,感叹为何“我”如今的生活变得如此安逸,“我”却觉得别样的狼狈不堪。懒洋洋的躺在铁网中,沐浴阳光,回想起祖辈对对“我”讲诉了那些“我”遥不可及的生活经历。
自有记忆起,“我”便生活在铁笼之中,如井底之蛙一般,未知外面的天空,而且外面的天空看起来并不如祖辈讲诉的那般广阔无边,在这铁笼里“我”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野生动物的秉性逐渐被消磨,原本的“森林之王”也蜕变为“摆设之王”在铁笼里人人摆设。
奋斗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打破原有的生活习性规律,就是扼杀的生命力。远离森林,被关在露天的铁笼子中,任由他人观赏,这简直就是断送了我们的余生。
在铁笼里,有人专门给我们准备食物,无须外出觅食,还有些名为游客的群众会向铁笼子投掷食物,就这样“我”的野生动物的觅食技能就没有学习起来。而且据“我”所知,祖祖辈辈的觅食技能是在森林里,通过捕食获得的,而“我”在铁笼里的觅食技能根本就不是野生动物的觅食本领。野生动物真正的觅食生存能力不是在铁笼子里训练而获得的。
管理“我”的人美曰其名说是为了“我”的生存觅食技能,禁止游客向我投掷食物,否则将依法惩处。知晓这个消息后,“我”一直在想这游客向我投掷食物的行为与管理“我”的人的行为毫无差别,为何他们要以这种借口竖立警示牌呢?他们所竖立的法又是什么法呢?这些“我”不得而知。
“我”早已接受这种安逸的生活,在铁笼子里的余生丧失的不仅仅是捕食技能,更多的野生能力技能也丧失了。野生动物不需要被圈养的生活,放置到野外便是最好的培养“我们”觅食技能最好的方法。
至今“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们的背道而驰做法,让我们失去原本的觅食技能捕食他们的初衷,可他们的作法确实已经伤害到“我们”的觅食技能了。“我”原本就该生活在茂密的森林里,整日与伙伴穿梭在森林的每一个角落,学习祖传的各种野外生存技能,防身健体,而不是在铁笼子度过我的一生。
世间有很多事情就如这般,以为野生动物拥有野生觅食技能初衷,禁止或不允许其他人投掷食物,俗不知将野生动物圈养在铁笼子之中,是对野生动物生存觅食技能最大的伤害。
授之以渔摆脱依赖
人活世上,总有自己的追求。总有自己的理想,想做大事业,想登上顶峰。然而,人性的深处,总有那么一丝慵懒。明知守株待不来兔,却总想天上掉馅饼。于是,长辈怜悯后辈奋斗不易者,总是千方百计给自己的后辈开辟前路,寻求捷径,殊不知,捷径尽头,总有一头猛虎,要你付出更大的代价。
捷径易走,人生难求,滚滚红尘之间。许多人摆脱了对上辈的依赖,不懈地摸爬打滚,努力接近人生的巅峰。他们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汗水,却阅尽了世间沧桑,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他们走过了崎岖艰险的人生之路,却览遍了大好河山,鸟语花香。一路的美好,皆尽收眼底。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在告诫为师者。引导学生前行时,要点到即止,指示一条明路,却要学生独自前行和摸索。最后得到属于自己的成果。为师者如此,为人父母者又何尝不是此道?母鹰总是毫不留情地将小鹰抛出巢外,老虎在年幼时便要惨遭父母遗弃。引到适宜处即放手。这是大爱,是情至深处似无情的大智慧。
倘若为人父母者毫无原则的溺爱,为子女亲手铺平开道。规划人生,子女一直活在父母的庇佑之下。又怎能一展翅膀,搏击社会的风风雨雨,领略世道的苦辣酸甜?倘若为师者一路带领学生前行,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所遇到的每一个困难,学生又怎能独立思考。独立去解决困难,并从中找到自己的创新之路?
更甚者,就如那古代故事所说的饭来张口的儿子,母亲出远门前做一张饼挂在儿子的脖子上,儿子不会做饭,甚至不会用手举起饼来吃,只会啃到嘴边的食物,最后落得了个凄惨死去的下场。活在父母庇佑下的子女,倘若有一天,父母离去,无非就是坐吃山空,败光家业,落了个穷困潦倒干干净净。这并非耸人听闻,而确确实实是许多富二代的最终结局。一直走在老师的老路上的学生,最终不过是师长的一个复制品。没有自己的成就,那就只能活在老师的阴影下碌碌无为了。
捷径易走,而代价如此惨重,不如自己动手,求一场丰衣足食的人生。与其将后辈护在身后,亲历亲为地为他们开辟前路,不如放手,远观他们披荆斩棘,并在山穷水尽时给予明示。与其守着父母的丰厚家产,不如自己另立门户。享受一场属于自己的成功。比尔盖茨早早就散了自己的万贯家财,而儿女们无一垂涎这唾手可得的财富。都已经寻到了自己的路途。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前辈不留财富,因为授之以渔。他们不接受前辈的馈赠。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人生
授之以渔,为后辈指示一条明路。放手任其经受风雨的洗礼。摆脱依赖。独自行走。让一路的经验累积成看破红尘的睿智。一路艰辛铸就了风雨不惊的平稳。最后,站在路的尽头,即使没有轰轰烈烈。也能笑对命运。不留遗憾。
爱的过错
崔瑾哲
爱,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美好的情感,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那种无私的爱,更是人间至善之美好事物。但如果爱的方式不当,这最柔软的感情随时都会变成一把尖锐的钢刀,刺伤父母以及他们的孩子。
就像那些给野生动物喂食的人们,是出于喜欢才这么做的一样,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甚至是溺爱,也正是出于对孩子深深的爱。但人们没有想到的是,给野生动物喂食却是剥夺了它们觅食的天性,最终导致它们觅食能力的丧失;父母也没有意识到,他们自以为细致的关爱,却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孩子们自由生长的权利,也会最终导致孩子们对困难抵抗能力的丧失;他们更没有意识到,爱也会有错,而且爱得越急切,错的也就越深。
近年来,中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到溺爱的孩子也越来越多,父母把原来分散给几个孩子的爱全部给了一个孩子,甚至出现了一个孩子摔倒了,三个大人去扶的夸张现象。有多少孩子,在上大学前都没有真正离开过父母?又有多少孩子因为劳动锻炼而拥有强健的体魄?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听到第一天上大学的女儿因适应不了环境而哭着要回家;我们才会看到仅半小时的开学典礼就晒晕了十五个人;我们才会发现,孩子们面对困难说的越来越多的是“怎么办”而不是真正地去解决问题……现在的孩子们到底怎么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有人会问:“爱难道也会有错吗?”我想,爱本身没有错,错的是爱的方式。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却没有留一分钱给自己的女儿,而是留给女儿自己创造的机会。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爱,是让女儿一生受益的爱。其实,大部分美国的家长都奉行让儿女独立成长的爱的原则,从小就让他们知道,跌倒了,是可以自己爬起来的。难道说,美国的家长不爱孩子吗?其实,爱是一样的,只是方式不同,而结果也截然不同。
肆意喂野生动物食物的人会受到惩罚,错误地爱孩子的人也会自食其果。磨难是一个生命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父母却无情地夺走了这一部分,让孩子的生命不再完整,这便是父母爱的过错,所以他们理应受到惩罚。
就像几十年前的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也想呼吁:“救救孩子。”
救救孩子,不要再犯爱的过错,也许我们的未来会更美好。
人生有权享受苦难
孙贺
野生动物保护区中,人们出于对动物的喜爱而喂食它们,但是却要受到警告和惩罚。原因是这种行为会让野生动物失去觅食的能力。
同动物要学会觅食一样,我们每个人都要在这个纷扰繁华的世界中学会如何生存,我们倘若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悠闲生活,没有经历过任何的波折和磨难,没有任何经历生活风吹浪打的能力,当屏障消失,供养中断,我们只能像水中浮萍,无依无靠,空虚如艾略特笔下的空心人。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苦难的浇铸,需要挫折的捶打,正如无风无浪的海载不走船只一样,没有苦难的人生也不会精彩。
人生有权享受苦难,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他曾对这份不期而至的考验痛恨至极。可是逐渐的,他坦然接受了这份苦难,“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虽然命运无情地夺走了他的双腿,但也正是这份苦难,让他更能泰然面对生死,更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他虽然无法站立行走,但他却能在灵魂的国度自由徘徊翱翔。
人生有权享受苦难,泰戈尔曾激昂地写下:“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难,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界上的绝唱。”倘若没有苦难的考验,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脆弱,像一触就碎的瓷娃娃,没有任何抗击打的能力。坚硬如钢铁,是在经历过上千度的高温和不计其数的捶打中才炼成的。正如坚强的保尔·柯察金,在经历过生活的各种打击和考验后才铸就了他钢铁般不屈的性格。
人生有权享受苦难,这种权利就像生命的权利一样不容剥夺,所以当我们看到那些处在困境中的“可怜人”,当我们对待那些无助的人或物,不要因为一时的心软而铸成大错,有些事情是他们必须要经历的。正如沙漠中的植被才能将根扎得很深,正如在暴风中存活下来的植物才能长存不灭。一时的苦难对于他们不是厄运,反而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垫脚石。切记不要像泰戈尔所言那样:“我把花热烈地放在我的心上,结果花谢了。”
脆弱是顺境造成的。人们有权享受苦难,充实自己,锤炼自己,正如沉潜是为了更好的腾飞一样,苦难的存在也是为了让人生拥有更清晰美好的未来。
独立使人成长
李鑫
某自然保护区出台的严禁给野生动物喂食的规定看似不近人情,实则用心良苦。我想,此举旨在防止动物对“嗟来之食”过度依赖,意在培养动物独立觅食的能力。其实,在自然界,无论是被老鹰摔下悬崖才得以学会飞翔的雏鹰,还是只有挣扎后破茧而出才能够拥有美丽翅膀的蝴蝶,动物们无不都是在独立面对并解决困境后才得以成长从而更加强大。
但反观人类社会,太多的孩子在亲人无微不至的“周到服务”下散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太多的学生在老师“填鸭式”的教学中散失了独立思考的渴望。泰戈尔说:“我把花热烈地放在我的心上,结果花谢了。”老师与家长对孩子的爱毋庸置疑,但正是这种过度的关爱将原本应在广阔天地中接受风雨洗礼的“花儿们”束缚在了温室。而一旦他们所依赖倚仗的条件不再存在,那些丧失独立能力的“祖国花朵”又该如何面对烈日骄阳,冰雪冷霜?恐怕,他们难逃凋谢的命运。
当你享受着亲人朋友的庇护不愿独立时,请不要忘了,世界是一片海,命运是风,所有的相遇与离别,不过是瞬间的波涛。那个供我们安逸的小舟总有一天会分崩离析,而我们最终只有也只能靠自己与命运的风浪搏击。正如海子所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跟稚嫩的自己告别,也许路途有点艰辛,有点孤独,但熬过了痛苦,我们才能得以成长。”尽管那段拒绝依赖,通往独立的旅途并不平坦,但唯有经历过我们才能收获成长,而这一路上的磅礴与宏伟,也定会渗入我们的骨髓,让我们自此拥有在天地间傲然挺立的根基。
用独立拥抱成长,我们需要如沈尹默所说的“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并没有靠着的”魄力,亦需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追求,需要如罗蒙诺索夫一般14岁就一人步行几千俄里求学的执着,亦需要像平凡女孩孟佩杰一样十几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养母的责任与担当。让我们勇敢地迈出独立的步伐,在艰难困苦中体味生命在砥砺自我中收获成长。
沧溟先生在诗中写道:“你如不勇敢,谁替你坚强/你若不潜心,谁替你思想/你若不投入,谁替你幸福/你若不振翅,谁替你飞翔。”独立使人成长,独立让人坚强,让我们做自己的光芒,在这浩渺的天地间倔强发光。
喂以苦难
王婉听
来两斤黄连,不加糖。
——题记
小鹿柔软如苔的舌头急切地在掌心舔舐,猿猴灵巧的手爪贪婪地抓取着囊中的点心……我们陶然于这喂食过程中给予的满足,怜惜于野生动物渴盼的目光,却在无形中扼杀了它们独立生存的能力。
于是,麋鹿的伶俐细腿愈发迟钝,猿猴逐渐失去了树间飞跃、逐抢蜜桃的姿态,没有学会觅食的小熊食了满腹的塑料袋后在冬季里悄然死去……它们被喜爱着,却因这份喜爱而被剥夺了在自然中竞争、吃亏、受伤,继而成长的权利。正如那挣扎破茧的蛾被“好心人”帮忙剪破了茧壳,失去了与苦难相拼撞的过程,翅膀无法在剧痛中充血膨胀,只能作为一只羽化失败的巨虫俯在地上奄奄死去,再也不能化作亮丽的蝶冲向蓝天。
所幸,我们意识到了不从苦难中汲取的营养是多么单一,于是野生动物园旁的警示牌昂然立起,严惩的法规也纷纷建立。可又有谁在我们自己心中树一个“禁止喂食”的牌子?难道我们不像那无知待哺的动物一样,也正眼巴巴地盯着那来路不明的安逸,极力地张大嘴巴等待馈赠吗?
是啊,我们是一样的。我们喜爱野生动物正如同我们喜爱自己——或者,可以称这种变了质的“喜爱”为溺爱与纵容。枕在不劳而获的天鹅绒中,我们没有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惕,却多了那“身体强壮,东张西望”的“风筝人”,我们没有了巴尔扎克那般勇于品尝苦难的“缺口精神”,却多了艾略特笔下虚浮而无所依靠的“空心人”。爱因斯坦曾把那没有理想,缺乏困难的贪图安逸享乐者的愿望讽刺为“猪栏理想”,我们的确已在蜜罐中泡得太久,可又怎能真正甘心做那连翻身都无力的家畜?要知道我们缺的并非饲料,而是以苦难喂食心灵的勇气。“心也许会受伤,会流血,但那正是心的功能啊!”毕淑敏如是说道,“愈合之后,它必定会比以往更加强大。”
“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正如罗曼•罗兰所言,我们能喂给自己最好的食物,便是那苦似黄连的磨难。唯有此,才能锻炼出一条坚强的舌头,在尝遍天下酸甜苦辣百般滋味之后,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份花蜜的香甜。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他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范文——
对生命更完美的诠释
动物与生俱来具有生存能力,生存需要食物,于是它们捕食;生存需要空间,于是它们竞争和攻击,如果不再让动物去捕食去竞争,那么它们会逐渐地丧失生存的能力,无法独立,任何需要不靠自身的努力就可得来,这样的不劳而获久而久之会使之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当它们再次失去这种依靠时,那么面对丧失生存能力的动物的,就是死亡和毁灭。
曾在假期看电视时看过这样的一篇报导,人工饲养的老虎狮子,在放生前,必须经受残酷的训练,重新培养它们的生存能力,因为对于这样的肉食动物来说,没有捕食能力它们就会饿死;这样的事实是残酷的。可这样的实例在大千社会中应有尽有,曾经在网络上流行的言论:对于长期人工养殖的动物,“放生就等于放死”。道理是同样的,在对待如此宝贵的生命时,也许培养它们的生存能力和独立性,是珍爱生命最好的方法。
而这也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界,对于我们人类社会,生存能力和独立性更为关键。
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许多的父母就有意无意地娇惯、迁就、溺爱自己的孩子,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百依百顺,这使孩子产生了过分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甚至到了小升初时还不懂得自理生活。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吸取任何的生活经验,这就为长大成人后的他布下了绊脚石,离开父母后,也许生活对他们来说,举步维艰。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许多的父母就是在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中失了职,但这其中并不包括我的父母,从小到现在,我的父母虽然解决我的温饱但同时也在培养我的生活能力,或是说让我尝试着去一个人独立完成所有的事,我知道这对我来说是种锻炼,失去依赖性,也就是对我的未来有个保障,能让我在没有任何人帮助的情况下,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如今我能够在学校里和谐融洽地与同学交往,能够独自充实地生活,离不开生活环境对我的影响。
对生命对教育更完美的诠释,在于能力的培养,而溺爱和依赖则是对未来最大的阻挠。
一只野生动物的自述
和煦的阳光照暖了人间大地,铁网外面有的人来去匆匆;有的人充当摄影师,不停的对铁网内的“我”或其他小伙伴拍照;有的人摆着不同姿势等待同行人的拍照。如此场景日复一日,渐渐是去新鲜感,我也在日复一日,感叹为何“我”如今的生活变得如此安逸,“我”却觉得别样的狼狈不堪。懒洋洋的躺在铁网中,沐浴阳光,回想起祖辈对对“我”讲诉了那些“我”遥不可及的生活经历。
自有记忆起,“我”便生活在铁笼之中,如井底之蛙一般,未知外面的天空,而且外面的天空看起来并不如祖辈讲诉的那般广阔无边,在这铁笼里“我”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野生动物的秉性逐渐被消磨,原本的“森林之王”也蜕变为“摆设之王”在铁笼里人人摆设。
奋斗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打破原有的生活习性规律,就是扼杀的生命力。远离森林,被关在露天的铁笼子中,任由他人观赏,这简直就是断送了我们的余生。
在铁笼里,有人专门给我们准备食物,无须外出觅食,还有些名为游客的群众会向铁笼子投掷食物,就这样“我”的野生动物的觅食技能就没有学习起来。而且据“我”所知,祖祖辈辈的觅食技能是在森林里,通过捕食获得的,而“我”在铁笼里的觅食技能根本就不是野生动物的觅食本领。野生动物真正的觅食生存能力不是在铁笼子里训练而获得的。
管理“我”的人美曰其名说是为了“我”的生存觅食技能,禁止游客向我投掷食物,否则将依法惩处。知晓这个消息后,“我”一直在想这游客向我投掷食物的行为与管理“我”的人的行为毫无差别,为何他们要以这种借口竖立警示牌呢?他们所竖立的法又是什么法呢?这些“我”不得而知。
“我”早已接受这种安逸的生活,在铁笼子里的余生丧失的不仅仅是捕食技能,更多的野生能力技能也丧失了。野生动物不需要被圈养的生活,放置到野外便是最好的培养“我们”觅食技能最好的方法。
至今“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们的背道而驰做法,让我们失去原本的觅食技能捕食他们的初衷,可他们的作法确实已经伤害到“我们”的觅食技能了。“我”原本就该生活在茂密的森林里,整日与伙伴穿梭在森林的每一个角落,学习祖传的各种野外生存技能,防身健体,而不是在铁笼子度过我的一生。
世间有很多事情就如这般,以为野生动物拥有野生觅食技能初衷,禁止或不允许其他人投掷食物,俗不知将野生动物圈养在铁笼子之中,是对野生动物生存觅食技能最大的伤害。
授之以渔摆脱依赖
人活世上,总有自己的追求。总有自己的理想,想做大事业,想登上顶峰。然而,人性的深处,总有那么一丝慵懒。明知守株待不来兔,却总想天上掉馅饼。于是,长辈怜悯后辈奋斗不易者,总是千方百计给自己的后辈开辟前路,寻求捷径,殊不知,捷径尽头,总有一头猛虎,要你付出更大的代价。
捷径易走,人生难求,滚滚红尘之间。许多人摆脱了对上辈的依赖,不懈地摸爬打滚,努力接近人生的巅峰。他们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汗水,却阅尽了世间沧桑,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他们走过了崎岖艰险的人生之路,却览遍了大好河山,鸟语花香。一路的美好,皆尽收眼底。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在告诫为师者。引导学生前行时,要点到即止,指示一条明路,却要学生独自前行和摸索。最后得到属于自己的成果。为师者如此,为人父母者又何尝不是此道?母鹰总是毫不留情地将小鹰抛出巢外,老虎在年幼时便要惨遭父母遗弃。引到适宜处即放手。这是大爱,是情至深处似无情的大智慧。
倘若为人父母者毫无原则的溺爱,为子女亲手铺平开道。规划人生,子女一直活在父母的庇佑之下。又怎能一展翅膀,搏击社会的风风雨雨,领略世道的苦辣酸甜?倘若为师者一路带领学生前行,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所遇到的每一个困难,学生又怎能独立思考。独立去解决困难,并从中找到自己的创新之路?
更甚者,就如那古代故事所说的饭来张口的儿子,母亲出远门前做一张饼挂在儿子的脖子上,儿子不会做饭,甚至不会用手举起饼来吃,只会啃到嘴边的食物,最后落得了个凄惨死去的下场。活在父母庇佑下的子女,倘若有一天,父母离去,无非就是坐吃山空,败光家业,落了个穷困潦倒干干净净。这并非耸人听闻,而确确实实是许多富二代的最终结局。一直走在老师的老路上的学生,最终不过是师长的一个复制品。没有自己的成就,那就只能活在老师的阴影下碌碌无为了。
捷径易走,而代价如此惨重,不如自己动手,求一场丰衣足食的人生。与其将后辈护在身后,亲历亲为地为他们开辟前路,不如放手,远观他们披荆斩棘,并在山穷水尽时给予明示。与其守着父母的丰厚家产,不如自己另立门户。享受一场属于自己的成功。比尔盖茨早早就散了自己的万贯家财,而儿女们无一垂涎这唾手可得的财富。都已经寻到了自己的路途。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前辈不留财富,因为授之以渔。他们不接受前辈的馈赠。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人生
授之以渔,为后辈指示一条明路。放手任其经受风雨的洗礼。摆脱依赖。独自行走。让一路的经验累积成看破红尘的睿智。一路艰辛铸就了风雨不惊的平稳。最后,站在路的尽头,即使没有轰轰烈烈。也能笑对命运。不留遗憾。
爱的过错
崔瑾哲
爱,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美好的情感,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那种无私的爱,更是人间至善之美好事物。但如果爱的方式不当,这最柔软的感情随时都会变成一把尖锐的钢刀,刺伤父母以及他们的孩子。
就像那些给野生动物喂食的人们,是出于喜欢才这么做的一样,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甚至是溺爱,也正是出于对孩子深深的爱。但人们没有想到的是,给野生动物喂食却是剥夺了它们觅食的天性,最终导致它们觅食能力的丧失;父母也没有意识到,他们自以为细致的关爱,却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孩子们自由生长的权利,也会最终导致孩子们对困难抵抗能力的丧失;他们更没有意识到,爱也会有错,而且爱得越急切,错的也就越深。
近年来,中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到溺爱的孩子也越来越多,父母把原来分散给几个孩子的爱全部给了一个孩子,甚至出现了一个孩子摔倒了,三个大人去扶的夸张现象。有多少孩子,在上大学前都没有真正离开过父母?又有多少孩子因为劳动锻炼而拥有强健的体魄?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听到第一天上大学的女儿因适应不了环境而哭着要回家;我们才会看到仅半小时的开学典礼就晒晕了十五个人;我们才会发现,孩子们面对困难说的越来越多的是“怎么办”而不是真正地去解决问题……现在的孩子们到底怎么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有人会问:“爱难道也会有错吗?”我想,爱本身没有错,错的是爱的方式。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却没有留一分钱给自己的女儿,而是留给女儿自己创造的机会。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爱,是让女儿一生受益的爱。其实,大部分美国的家长都奉行让儿女独立成长的爱的原则,从小就让他们知道,跌倒了,是可以自己爬起来的。难道说,美国的家长不爱孩子吗?其实,爱是一样的,只是方式不同,而结果也截然不同。
肆意喂野生动物食物的人会受到惩罚,错误地爱孩子的人也会自食其果。磨难是一个生命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父母却无情地夺走了这一部分,让孩子的生命不再完整,这便是父母爱的过错,所以他们理应受到惩罚。
就像几十年前的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也想呼吁:“救救孩子。”
救救孩子,不要再犯爱的过错,也许我们的未来会更美好。
人生有权享受苦难
孙贺
野生动物保护区中,人们出于对动物的喜爱而喂食它们,但是却要受到警告和惩罚。原因是这种行为会让野生动物失去觅食的能力。
同动物要学会觅食一样,我们每个人都要在这个纷扰繁华的世界中学会如何生存,我们倘若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悠闲生活,没有经历过任何的波折和磨难,没有任何经历生活风吹浪打的能力,当屏障消失,供养中断,我们只能像水中浮萍,无依无靠,空虚如艾略特笔下的空心人。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苦难的浇铸,需要挫折的捶打,正如无风无浪的海载不走船只一样,没有苦难的人生也不会精彩。
人生有权享受苦难,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他曾对这份不期而至的考验痛恨至极。可是逐渐的,他坦然接受了这份苦难,“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虽然命运无情地夺走了他的双腿,但也正是这份苦难,让他更能泰然面对生死,更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他虽然无法站立行走,但他却能在灵魂的国度自由徘徊翱翔。
人生有权享受苦难,泰戈尔曾激昂地写下:“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难,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界上的绝唱。”倘若没有苦难的考验,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脆弱,像一触就碎的瓷娃娃,没有任何抗击打的能力。坚硬如钢铁,是在经历过上千度的高温和不计其数的捶打中才炼成的。正如坚强的保尔·柯察金,在经历过生活的各种打击和考验后才铸就了他钢铁般不屈的性格。
人生有权享受苦难,这种权利就像生命的权利一样不容剥夺,所以当我们看到那些处在困境中的“可怜人”,当我们对待那些无助的人或物,不要因为一时的心软而铸成大错,有些事情是他们必须要经历的。正如沙漠中的植被才能将根扎得很深,正如在暴风中存活下来的植物才能长存不灭。一时的苦难对于他们不是厄运,反而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垫脚石。切记不要像泰戈尔所言那样:“我把花热烈地放在我的心上,结果花谢了。”
脆弱是顺境造成的。人们有权享受苦难,充实自己,锤炼自己,正如沉潜是为了更好的腾飞一样,苦难的存在也是为了让人生拥有更清晰美好的未来。
独立使人成长
李鑫
某自然保护区出台的严禁给野生动物喂食的规定看似不近人情,实则用心良苦。我想,此举旨在防止动物对“嗟来之食”过度依赖,意在培养动物独立觅食的能力。其实,在自然界,无论是被老鹰摔下悬崖才得以学会飞翔的雏鹰,还是只有挣扎后破茧而出才能够拥有美丽翅膀的蝴蝶,动物们无不都是在独立面对并解决困境后才得以成长从而更加强大。
但反观人类社会,太多的孩子在亲人无微不至的“周到服务”下散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太多的学生在老师“填鸭式”的教学中散失了独立思考的渴望。泰戈尔说:“我把花热烈地放在我的心上,结果花谢了。”老师与家长对孩子的爱毋庸置疑,但正是这种过度的关爱将原本应在广阔天地中接受风雨洗礼的“花儿们”束缚在了温室。而一旦他们所依赖倚仗的条件不再存在,那些丧失独立能力的“祖国花朵”又该如何面对烈日骄阳,冰雪冷霜?恐怕,他们难逃凋谢的命运。
当你享受着亲人朋友的庇护不愿独立时,请不要忘了,世界是一片海,命运是风,所有的相遇与离别,不过是瞬间的波涛。那个供我们安逸的小舟总有一天会分崩离析,而我们最终只有也只能靠自己与命运的风浪搏击。正如海子所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跟稚嫩的自己告别,也许路途有点艰辛,有点孤独,但熬过了痛苦,我们才能得以成长。”尽管那段拒绝依赖,通往独立的旅途并不平坦,但唯有经历过我们才能收获成长,而这一路上的磅礴与宏伟,也定会渗入我们的骨髓,让我们自此拥有在天地间傲然挺立的根基。
用独立拥抱成长,我们需要如沈尹默所说的“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并没有靠着的”魄力,亦需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追求,需要如罗蒙诺索夫一般14岁就一人步行几千俄里求学的执着,亦需要像平凡女孩孟佩杰一样十几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养母的责任与担当。让我们勇敢地迈出独立的步伐,在艰难困苦中体味生命在砥砺自我中收获成长。
沧溟先生在诗中写道:“你如不勇敢,谁替你坚强/你若不潜心,谁替你思想/你若不投入,谁替你幸福/你若不振翅,谁替你飞翔。”独立使人成长,独立让人坚强,让我们做自己的光芒,在这浩渺的天地间倔强发光。
喂以苦难
王婉听
来两斤黄连,不加糖。
——题记
小鹿柔软如苔的舌头急切地在掌心舔舐,猿猴灵巧的手爪贪婪地抓取着囊中的点心……我们陶然于这喂食过程中给予的满足,怜惜于野生动物渴盼的目光,却在无形中扼杀了它们独立生存的能力。
于是,麋鹿的伶俐细腿愈发迟钝,猿猴逐渐失去了树间飞跃、逐抢蜜桃的姿态,没有学会觅食的小熊食了满腹的塑料袋后在冬季里悄然死去……它们被喜爱着,却因这份喜爱而被剥夺了在自然中竞争、吃亏、受伤,继而成长的权利。正如那挣扎破茧的蛾被“好心人”帮忙剪破了茧壳,失去了与苦难相拼撞的过程,翅膀无法在剧痛中充血膨胀,只能作为一只羽化失败的巨虫俯在地上奄奄死去,再也不能化作亮丽的蝶冲向蓝天。
所幸,我们意识到了不从苦难中汲取的营养是多么单一,于是野生动物园旁的警示牌昂然立起,严惩的法规也纷纷建立。可又有谁在我们自己心中树一个“禁止喂食”的牌子?难道我们不像那无知待哺的动物一样,也正眼巴巴地盯着那来路不明的安逸,极力地张大嘴巴等待馈赠吗?
是啊,我们是一样的。我们喜爱野生动物正如同我们喜爱自己——或者,可以称这种变了质的“喜爱”为溺爱与纵容。枕在不劳而获的天鹅绒中,我们没有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惕,却多了那“身体强壮,东张西望”的“风筝人”,我们没有了巴尔扎克那般勇于品尝苦难的“缺口精神”,却多了艾略特笔下虚浮而无所依靠的“空心人”。爱因斯坦曾把那没有理想,缺乏困难的贪图安逸享乐者的愿望讽刺为“猪栏理想”,我们的确已在蜜罐中泡得太久,可又怎能真正甘心做那连翻身都无力的家畜?要知道我们缺的并非饲料,而是以苦难喂食心灵的勇气。“心也许会受伤,会流血,但那正是心的功能啊!”毕淑敏如是说道,“愈合之后,它必定会比以往更加强大。”
“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正如罗曼•罗兰所言,我们能喂给自己最好的食物,便是那苦似黄连的磨难。唯有此,才能锻炼出一条坚强的舌头,在尝遍天下酸甜苦辣百般滋味之后,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份花蜜的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