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及赏析
时间:2015-09-24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赏析颈联中“分”和“挂”的妙处。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道出了此诗的妙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分”本意为分开,意思是野竹刺破了空中的青色云气,表现了野竹的高大参天,描绘出翠竹与云气相浑然一体的景色。“挂”字化动为静,把白色的飞泉比作挂于碧峰的白练,一方面写出视距之远,一方面以白泉与碧峰相映衬,两个字生动形象,突出了道士居所之景的奇丽壮观。
(2)全诗各句都不明言“道士”和“不遇”,却都是围绕“访道士不遇”而展开的。首联写访道士时所见之景,只闻犬吠,不见道士出。颔联“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不闻钟”暗示无人。颈联是在道院所观之景,这显然是不遇道士而出现的观赏动作。尾联是以问讯的方式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
二:
1.诗的首联与《荷塘月色》中写“月下荷塘”的宁静写法相同,请简要分析。(5分)
2.前人评论这首诗: “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作者是如何写“不遇”的?请结合诗歌后三联的任意两联作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本诗的首联与“月下荷塘”一节都采用了动静相衬的手法。(1分)本诗的首联以潺潺的水声,时有时无狗叫声,写出了山乡黎明特有的宁静和寂僻。(2分)“月下荷塘”用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来表现月下荷塘的静谧。(2分)
(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也可。如果写出“反衬”手法,而内容分析不合理只给1分)
2.(6分)① 颔联既写景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又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② 颈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纵目四顾,细细观赏起眼前的景色。
③ 尾联诗人以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表现“不遇”的惆怅。
译文
山泉流水声透过阵阵犬吠,桃花围着流水盛开。幽深的树丛里时而有野鹿跑过,静静的溪边午间没有钟声传来。飞泉挂在远处的碧绿山峰,野竹浮现于山间的青霭。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只好失意地在两三株松间徘徊。
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读书时所作的五律。此诗主要写作者上戴天山的所闻所见,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全诗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题目中有“戴天山”,我们千万不要因为一个“戴”字,把它理解为道士的名字。戴天山是山名,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由“访道士不遇”,可知此诗定然写戴天山之景,写不遇道士之遗憾。
首联写的是前往戴天山路上所闻所见。“犬吠水声中”为所闻,水声为溪水淙淙,犬吠该是何方之音?大约是山中人家之犬。一路之上,有犬吠水声,可见山中是何其幽静。水声让人想见溪水从山间奔泻而下,犬吠则让的感到山的幽深,不见人家,而人家自在山中。“桃花带露浓”是所见。一边前行,一边观赏,只见桃花灼灼,露水团团,桃花告诉我们这是春天,露浓告诉我们这是早晨。这两句从声与色两方面写道士所居之山环境之美,乃是正衬,以环境之美衬人之高雅。
颔联之“树深”实是林深,时见鹿,真是让人心情畅快到极致。树林阴翳,鹿儿出没,我们现代人还能见到这般情景么?这是一幅多么静谧多么幽静的情景啊,自然万物,自然与人,达到了高度的和谐。“溪午”与“林深”对应的并不好,不是严格的对偶关系,不过,诗人不肯以辞害意。所谓“溪午”是说诗人到达溪边时已是正午。这与首联的“带露浓”相呼应,暗示出行已有一上午的时间。因为访的时间长,所以当访不到时,心情之不悦也就相对更大了。“不闻钟”是说道院中无人。它和后面的“无人知所去”一起照应了题目中的“不遇”。
颈联中的“分”本意是分开,青霭其实是无法分开的,所以这里的“分”,其实是因为野竹高大,直上云霄,让人觉得青霭被绿竹分成了左右两半。其实,它表现的是云气在竹林上空氤氲流转的状态,描绘出翠竹与云气相浑然一体的景色。飞泉本是动态的,结果让一个“挂”字,写成了不动之物,则此字化动为静,让人看到青山之中一条白练垂下的情景。它暗示出诗人所站之处与飞泉距离之远,同时以白泉与碧峰相映衬,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这两句,前句可谓近景,后句必是远景,远景近景相结合,画面显得很有层次。它写出了道士所居之处景色的奇丽可爱。
尾联转入抒情。“无人知所去”说明诗人已经向人问过道士去了哪里。它说明前文的暗示是正确的,侧面道出“不遇”的事实。同时引出了下文五个字:“愁倚两三松。”“愁”表明情感,“倚两三松”写出愁的情态。在这松上靠一会儿,在那松上倚一会儿,真是生动形象,写出了因为不遇道士而百无聊赖、爽然若失的样子。诗人惆怅之态如在目前。
全诗前六句写景,重在“访”字,突出风景之美,以风景之美衬道士之风雅。后两句抒情,重在“不遇”,暗点主旨。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赏析颈联中“分”和“挂”的妙处。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道出了此诗的妙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分”本意为分开,意思是野竹刺破了空中的青色云气,表现了野竹的高大参天,描绘出翠竹与云气相浑然一体的景色。“挂”字化动为静,把白色的飞泉比作挂于碧峰的白练,一方面写出视距之远,一方面以白泉与碧峰相映衬,两个字生动形象,突出了道士居所之景的奇丽壮观。
(2)全诗各句都不明言“道士”和“不遇”,却都是围绕“访道士不遇”而展开的。首联写访道士时所见之景,只闻犬吠,不见道士出。颔联“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不闻钟”暗示无人。颈联是在道院所观之景,这显然是不遇道士而出现的观赏动作。尾联是以问讯的方式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
二:
1.诗的首联与《荷塘月色》中写“月下荷塘”的宁静写法相同,请简要分析。(5分)
2.前人评论这首诗: “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作者是如何写“不遇”的?请结合诗歌后三联的任意两联作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本诗的首联与“月下荷塘”一节都采用了动静相衬的手法。(1分)本诗的首联以潺潺的水声,时有时无狗叫声,写出了山乡黎明特有的宁静和寂僻。(2分)“月下荷塘”用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来表现月下荷塘的静谧。(2分)
(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也可。如果写出“反衬”手法,而内容分析不合理只给1分)
2.(6分)① 颔联既写景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又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② 颈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纵目四顾,细细观赏起眼前的景色。
③ 尾联诗人以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表现“不遇”的惆怅。
译文
山泉流水声透过阵阵犬吠,桃花围着流水盛开。幽深的树丛里时而有野鹿跑过,静静的溪边午间没有钟声传来。飞泉挂在远处的碧绿山峰,野竹浮现于山间的青霭。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只好失意地在两三株松间徘徊。
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读书时所作的五律。此诗主要写作者上戴天山的所闻所见,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全诗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题目中有“戴天山”,我们千万不要因为一个“戴”字,把它理解为道士的名字。戴天山是山名,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由“访道士不遇”,可知此诗定然写戴天山之景,写不遇道士之遗憾。
首联写的是前往戴天山路上所闻所见。“犬吠水声中”为所闻,水声为溪水淙淙,犬吠该是何方之音?大约是山中人家之犬。一路之上,有犬吠水声,可见山中是何其幽静。水声让人想见溪水从山间奔泻而下,犬吠则让的感到山的幽深,不见人家,而人家自在山中。“桃花带露浓”是所见。一边前行,一边观赏,只见桃花灼灼,露水团团,桃花告诉我们这是春天,露浓告诉我们这是早晨。这两句从声与色两方面写道士所居之山环境之美,乃是正衬,以环境之美衬人之高雅。
颔联之“树深”实是林深,时见鹿,真是让人心情畅快到极致。树林阴翳,鹿儿出没,我们现代人还能见到这般情景么?这是一幅多么静谧多么幽静的情景啊,自然万物,自然与人,达到了高度的和谐。“溪午”与“林深”对应的并不好,不是严格的对偶关系,不过,诗人不肯以辞害意。所谓“溪午”是说诗人到达溪边时已是正午。这与首联的“带露浓”相呼应,暗示出行已有一上午的时间。因为访的时间长,所以当访不到时,心情之不悦也就相对更大了。“不闻钟”是说道院中无人。它和后面的“无人知所去”一起照应了题目中的“不遇”。
颈联中的“分”本意是分开,青霭其实是无法分开的,所以这里的“分”,其实是因为野竹高大,直上云霄,让人觉得青霭被绿竹分成了左右两半。其实,它表现的是云气在竹林上空氤氲流转的状态,描绘出翠竹与云气相浑然一体的景色。飞泉本是动态的,结果让一个“挂”字,写成了不动之物,则此字化动为静,让人看到青山之中一条白练垂下的情景。它暗示出诗人所站之处与飞泉距离之远,同时以白泉与碧峰相映衬,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这两句,前句可谓近景,后句必是远景,远景近景相结合,画面显得很有层次。它写出了道士所居之处景色的奇丽可爱。
尾联转入抒情。“无人知所去”说明诗人已经向人问过道士去了哪里。它说明前文的暗示是正确的,侧面道出“不遇”的事实。同时引出了下文五个字:“愁倚两三松。”“愁”表明情感,“倚两三松”写出愁的情态。在这松上靠一会儿,在那松上倚一会儿,真是生动形象,写出了因为不遇道士而百无聊赖、爽然若失的样子。诗人惆怅之态如在目前。
全诗前六句写景,重在“访”字,突出风景之美,以风景之美衬道士之风雅。后两句抒情,重在“不遇”,暗点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