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和萧判官东夫韵寄之》阅读答案
时间:2023-01-14
和萧判官东夫韵寄之
杨万里
湘江晓月照离裾,目送车尘至欲晡。
归路新诗合千首,几时乘兴更三吾①?
眼边俗物②只添睡,别后故人何似臞③?
尚策爬沙④追历块⑤,未甘直作水中凫!
【注】①三吾:永州有浯溪、峿台和峿亭,称为“三吾”,代指永州,杨万里时任永州零陵县丞。②俗物:对世俗庸人的鄙称。《世说新语·排调》记载:嵇康、阮籍、山涛等在竹林酣饮,王戎后至,阮籍便说:“俗物已复来败人意!”③臞:消瘦。④爬沙:形容螃蟹行走很迟钝。⑤历块:形容良马行走神速。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依友人前作原韵所写,首句点明写作缘由,诗人在湘江月夜送别友人,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
B.第二句写诗人目送友人离去,车马扬尘的细节真实可感,送别时间虽不长,却可见二人友情之深厚。
C.第三句写诗人在归途中作诗千首,用语夸张,突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第四句表达对友人再次乘兴来访的期待。
D.颈联写友人离开后,诗人感觉身边尽是“俗物”,反衬出友人高洁风雅;“何似臞”传达出对朋友的关切。
8.南宋张镃曾这样评价杨万里:“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是说杨万里诗作师法自然,饶有活趣,融通情思,如何理解这一观点?请结合本诗尾联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7.D
A.“月夜”错。由原文“晓月”可知,应为指拂晓。
B.“送别时间虽不长”错。由原文“至欲晡”可知,“晡”时,申时,即下午三点钟到五点钟的时间。由拂晓到将近申时,送别时间不可不谓不长。
C.“颔联写诗人在归途中作诗千首”错。颔联承接首联,诗人想象友人在归途中应该能够作诗千首,用夸张的手法赞美友人敏捷的才思与高雅的情趣。
8.①尾联写诗人愿驱策行走迟钝的爬沙螃蟹追赶行走神速的良马,不愿做水中的野鸭。描写生活中的事物,形象生动。
②诗人采用比喻,用“爬沙追历块”比喻鞭策自己向友人学习,又说自己不甘做“水中凫”,活泼有趣。
③诗人借物抒怀,抒发了对友人的赞美之情以及自己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高远志向。
杨万里
湘江晓月照离裾,目送车尘至欲晡。
归路新诗合千首,几时乘兴更三吾①?
眼边俗物②只添睡,别后故人何似臞③?
尚策爬沙④追历块⑤,未甘直作水中凫!
【注】①三吾:永州有浯溪、峿台和峿亭,称为“三吾”,代指永州,杨万里时任永州零陵县丞。②俗物:对世俗庸人的鄙称。《世说新语·排调》记载:嵇康、阮籍、山涛等在竹林酣饮,王戎后至,阮籍便说:“俗物已复来败人意!”③臞:消瘦。④爬沙:形容螃蟹行走很迟钝。⑤历块:形容良马行走神速。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依友人前作原韵所写,首句点明写作缘由,诗人在湘江月夜送别友人,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
B.第二句写诗人目送友人离去,车马扬尘的细节真实可感,送别时间虽不长,却可见二人友情之深厚。
C.第三句写诗人在归途中作诗千首,用语夸张,突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第四句表达对友人再次乘兴来访的期待。
D.颈联写友人离开后,诗人感觉身边尽是“俗物”,反衬出友人高洁风雅;“何似臞”传达出对朋友的关切。
8.南宋张镃曾这样评价杨万里:“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是说杨万里诗作师法自然,饶有活趣,融通情思,如何理解这一观点?请结合本诗尾联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7.D
A.“月夜”错。由原文“晓月”可知,应为指拂晓。
B.“送别时间虽不长”错。由原文“至欲晡”可知,“晡”时,申时,即下午三点钟到五点钟的时间。由拂晓到将近申时,送别时间不可不谓不长。
C.“颔联写诗人在归途中作诗千首”错。颔联承接首联,诗人想象友人在归途中应该能够作诗千首,用夸张的手法赞美友人敏捷的才思与高雅的情趣。
8.①尾联写诗人愿驱策行走迟钝的爬沙螃蟹追赶行走神速的良马,不愿做水中的野鸭。描写生活中的事物,形象生动。
②诗人采用比喻,用“爬沙追历块”比喻鞭策自己向友人学习,又说自己不甘做“水中凫”,活泼有趣。
③诗人借物抒怀,抒发了对友人的赞美之情以及自己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高远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