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时间:2014-07-10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试题】
1.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 。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3.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一说。(2分)
4.请你谈谈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2分)
5.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2分)
“异”统领的景物有:
6.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3分)
7.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C
3.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
4.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5.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答出4个景物可得2分)
6.(3分)参考示例: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意象正确,画面内容描述生动形象且语意通畅,可得3分,如直接翻译扣1 分)
7、【答案:对家乡的怀念和忠贞的爱国情谊】
二:
8.发挥你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描绘出来。(2分)
9、理解填空: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 ;词的下片重在抒情,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 。(2分)
10、“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请谈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2分)
1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12.结合全词,说说“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2分)
参考答案:
8.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戈壁延绵千里,大漠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已是夕阳时刻,荒芜的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禁闭的城们隐隐。
9、塞下秋景、征人之情(共2分,每空1分)
10、这两句正面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2分,大意相同即可)
11. 答案:表达了作者及守边将士思念家乡而又慨叹功业未立的复杂情感,表现了他们的爱国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情感把握。要注意从题目、作者、背景和名句等方面来体会作者情感。
12.答案:描绘了西北边塞的荒凉景象,暗示了军情的紧急,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具体语句的作用。要注意从上下文的联系、与中心、情感的关系中着手。
三:
1.本文哪一句词完成了上景与下情的过渡?(1)
2.上阕写景,一个“异”字领起。这里的“风景”异在何处?突出了西北边镇什么特点?(3)
3.下阕引用“燕然未勒”典故抒情,主要抒发怎样的情怀?(3)
4.这首词的上片描写 ,以一个“ ”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2分)
5.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浊酒一杯家万里。
2.首句点明“塞下”这一地域性特征,由“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组成了一幅“塞外关山图”,突出了边塞关山时刻备战以防不测的特点;
3.抒发了诗人的报国之志。是说现在敌军未退,边境未宁,尽管厌战思归,但又怎能有回乡的打算呢?既写出了作者为国建功的远大抱负,也是对戍边战士的激励鼓舞。
4.边塞秋景 异(每空1分,满分2分)
5.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思念家乡”、“功业难成”、“愤懑不平”各1分,满分3分)
四:
1、①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__雁云 ___、__边声 __、__长烟____、__落日__、___孤城__,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②词的下片抒情,“将军白发征发泪”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将士虽思家但更愿报国之心)
2.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发挥想象,用一段话来表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致。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4.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答: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6、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1、长烟|落日|孤城闭
7、全词的上片写景,“异”一字统领下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边境环境孤寂荒凉 的特点。
8、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理解。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
9、“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为什么戍边将士彻夜无眠、头生白发?
答: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
10、赏析《渔家傲》“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远望重重叠叠的关山,苍茫的暮霭之中,落日的余晖之下,一座紧闭城门的孤城。这是“异”于内地的边城,一座被西夏军包围的宋朝将士守卫着的孤城。这是多么悲壮的氛围,也渲染了守边将士的艰苦。表现守边将士英雄气概,全词苍凉悲壮又豪放慷慨。
11、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答:抒发了守边将士们的建功之志和思乡之情。
12、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答:将士们都没有睡觉,听着悠悠笛声哀婉动人,满地的霜映照着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情景。思乡之情和渴望建功,以及如此长的艰苦生活,交织在一起,人怎么能入睡,人怎么能入睡?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记载着宋代帝王对外软弱,消极防御,长期征战无果的史实。有人认为此词可以作为“词史”来读,是有道理的。
13、《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深刻展示了戍边战士的内心世界。一杯浊酒,怎能排遣这离家万里的乡愁呢?但不能因为思乡忘了为国分忧。接着写自己还没有像窦宪那样打败匈奴勒石纪功、班师回朝,所以还没有回家的打算。词人写出了边防将士以国事为重,勇敢保卫边疆的高度责任感。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宋朝“安内虚外”忍辱求和政策的不满,以及功业未就、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五: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 ,下阕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答案:
1、边塞秋色 思乡之情
2、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3、D
4、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北宋着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参知政事,诗文俱佳,散文《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也是一位优秀的词人。他的词只有六首传世,其中以《渔家傲》最为脍炙人口。有《范文正公文集》。
【注释】
1.渔家傲,词牌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2.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表明边塞风景的奇异。
3.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4.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泛指边塞所特有的各种声音。
5.角:军中的号角。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荒漠上的孤烟。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3000多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暗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11.羌管:羌笛。
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译文】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照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闭。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卒泪流不尽。
【赏析】
宋人魏泰《东轩笔录》云:“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这则宝贵资料告诉我们,范仲淹在庆历初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时,曾写过好几首反映“边镇之劳苦”的《渔家傲》。可惜今天能看到的只有以“秋思”为题的一首了。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了边塞奇特的自然景观,又表现了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
词的上片着重写塞外秋景,而景中有情;下片写塞外乡思,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秋思”二字,是全篇纲领。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地点,时指范仲淹驻防地——延州的所在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防重地,也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作者此处实借鸟写人,边塞将士见此情景不由发出了“鸟且如此,况人乎?”的感叹,下阕写思乡之情实由此发端。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所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暗含当时与西夏的军事斗争,形势紧迫。“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出宋朝处于不利地位的军事形势。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要取得对西夏战争的胜利,谈何容易,也就暗示众将士归乡无望。“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爱国的激情,壮志难酬的悲痛,浓重的乡思,兼而有之,全都化成了这沉甸甸的七个字。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又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
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这首《渔家傲》绝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欧阳修对这首词的负面评价,是很不公平的。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试题】
1.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 。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3.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一说。(2分)
4.请你谈谈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2分)
5.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2分)
“异”统领的景物有:
6.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3分)
7.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C
3.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
4.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5.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答出4个景物可得2分)
6.(3分)参考示例: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意象正确,画面内容描述生动形象且语意通畅,可得3分,如直接翻译扣1 分)
7、【答案:对家乡的怀念和忠贞的爱国情谊】
二:
8.发挥你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描绘出来。(2分)
9、理解填空: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 ;词的下片重在抒情,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 。(2分)
10、“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请谈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2分)
1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12.结合全词,说说“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2分)
参考答案:
8.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戈壁延绵千里,大漠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已是夕阳时刻,荒芜的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禁闭的城们隐隐。
9、塞下秋景、征人之情(共2分,每空1分)
10、这两句正面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2分,大意相同即可)
11. 答案:表达了作者及守边将士思念家乡而又慨叹功业未立的复杂情感,表现了他们的爱国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情感把握。要注意从题目、作者、背景和名句等方面来体会作者情感。
12.答案:描绘了西北边塞的荒凉景象,暗示了军情的紧急,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具体语句的作用。要注意从上下文的联系、与中心、情感的关系中着手。
三:
1.本文哪一句词完成了上景与下情的过渡?(1)
2.上阕写景,一个“异”字领起。这里的“风景”异在何处?突出了西北边镇什么特点?(3)
3.下阕引用“燕然未勒”典故抒情,主要抒发怎样的情怀?(3)
4.这首词的上片描写 ,以一个“ ”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2分)
5.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浊酒一杯家万里。
2.首句点明“塞下”这一地域性特征,由“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组成了一幅“塞外关山图”,突出了边塞关山时刻备战以防不测的特点;
3.抒发了诗人的报国之志。是说现在敌军未退,边境未宁,尽管厌战思归,但又怎能有回乡的打算呢?既写出了作者为国建功的远大抱负,也是对戍边战士的激励鼓舞。
4.边塞秋景 异(每空1分,满分2分)
5.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思念家乡”、“功业难成”、“愤懑不平”各1分,满分3分)
四:
1、①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__雁云 ___、__边声 __、__长烟____、__落日__、___孤城__,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②词的下片抒情,“将军白发征发泪”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将士虽思家但更愿报国之心)
2.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发挥想象,用一段话来表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致。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4.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答: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6、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1、长烟|落日|孤城闭
7、全词的上片写景,“异”一字统领下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边境环境孤寂荒凉 的特点。
8、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理解。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
9、“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为什么戍边将士彻夜无眠、头生白发?
答: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
10、赏析《渔家傲》“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远望重重叠叠的关山,苍茫的暮霭之中,落日的余晖之下,一座紧闭城门的孤城。这是“异”于内地的边城,一座被西夏军包围的宋朝将士守卫着的孤城。这是多么悲壮的氛围,也渲染了守边将士的艰苦。表现守边将士英雄气概,全词苍凉悲壮又豪放慷慨。
11、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答:抒发了守边将士们的建功之志和思乡之情。
12、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答:将士们都没有睡觉,听着悠悠笛声哀婉动人,满地的霜映照着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情景。思乡之情和渴望建功,以及如此长的艰苦生活,交织在一起,人怎么能入睡,人怎么能入睡?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记载着宋代帝王对外软弱,消极防御,长期征战无果的史实。有人认为此词可以作为“词史”来读,是有道理的。
13、《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深刻展示了戍边战士的内心世界。一杯浊酒,怎能排遣这离家万里的乡愁呢?但不能因为思乡忘了为国分忧。接着写自己还没有像窦宪那样打败匈奴勒石纪功、班师回朝,所以还没有回家的打算。词人写出了边防将士以国事为重,勇敢保卫边疆的高度责任感。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宋朝“安内虚外”忍辱求和政策的不满,以及功业未就、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五: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 ,下阕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答案:
1、边塞秋色 思乡之情
2、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3、D
4、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北宋着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参知政事,诗文俱佳,散文《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也是一位优秀的词人。他的词只有六首传世,其中以《渔家傲》最为脍炙人口。有《范文正公文集》。
【注释】
1.渔家傲,词牌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2.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表明边塞风景的奇异。
3.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4.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泛指边塞所特有的各种声音。
5.角:军中的号角。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荒漠上的孤烟。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3000多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暗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11.羌管:羌笛。
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译文】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照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闭。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卒泪流不尽。
【赏析】
宋人魏泰《东轩笔录》云:“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这则宝贵资料告诉我们,范仲淹在庆历初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时,曾写过好几首反映“边镇之劳苦”的《渔家傲》。可惜今天能看到的只有以“秋思”为题的一首了。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了边塞奇特的自然景观,又表现了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
词的上片着重写塞外秋景,而景中有情;下片写塞外乡思,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秋思”二字,是全篇纲领。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地点,时指范仲淹驻防地——延州的所在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防重地,也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作者此处实借鸟写人,边塞将士见此情景不由发出了“鸟且如此,况人乎?”的感叹,下阕写思乡之情实由此发端。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所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暗含当时与西夏的军事斗争,形势紧迫。“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出宋朝处于不利地位的军事形势。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要取得对西夏战争的胜利,谈何容易,也就暗示众将士归乡无望。“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爱国的激情,壮志难酬的悲痛,浓重的乡思,兼而有之,全都化成了这沉甸甸的七个字。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又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
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这首《渔家傲》绝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欧阳修对这首词的负面评价,是很不公平的。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