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鹧鸪天》阅读答案附全词注释翻译赏析
时间:2015-01-24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
本诗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在黄州所作。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2.乱蝉:形容蝉声嘈杂。.
3.衰草:枯萎的野草。
4.翻空:在空中翻飞,飞翔在空中。
5.蕖:荷花的别名。
6.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7.杖藜: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8.殷勤:形容雨能体贴人意,下得及时。
9.浮生: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谓人生在世,虚浮无定。后来相沿称人生为“浮生”。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译文】
茂林的尽头露出秀丽的青山,扶疏的竹影遮住了围墙,蝉声嘈杂衰草长满小小的池塘,翻腾翱翔在空中的鸥鸟时隐时见,映照在水面的粉红荷花散发着微微的清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老的城旁,我拄着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昨夜三更的时候,殷殷勤勤地下过一阵霖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清凉。
【赏析】
这首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在黄州时,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时感悲凉。这首词就是他在黄冈时过隐逸生活的自我写照,在表现失意心境和形象刻画方面,有独到的艺术特色。
上片写景:“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小小池塘尽收眼底。这里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雨后的景物,镜头由远及近,令人目不暇接,给人以密不透风之感。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翻空白鸟时时现,照水红蕖细细香”。 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动一静,对仗工整。一个诉诸视觉:“时时现”,一个诉诸嗅觉:“细细香”, 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充满了诗情画意,含意更深邃,意境如此清新淡雅。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一副如诗如画的江村小景就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下片写散步:“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江村小景绘好之后,则陡然一转,作者带我们步入画中:雨后初晴,拄着藜杖,踏着斜阳,漫步在古城旁,徜徉于乡村外,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诗画般的美景,哦,这是何等的清闲安逸。通过作者的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此乃点睛之笔,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词人的感慨 。 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犹言“多承”。细细品评,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殷勤”两字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显露的一句。“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庄子·刻意》篇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苏轼的这种消极思想,就是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又得浮生一日凉”中的“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总观全词,从词作对特定环境的描写和作者形象的刻画,就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上片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了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片直接描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相关试题及答案
(1)这首词上阕写景,词人可谓一个妙手的大画家,短短几句就画出了多种景物。你认为这首词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分析。(4分)
(2)这首词下阕写人,你从中看到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2分)
3、词的上片,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6分)
4、下片刻画出诗人怎样的形象?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分)
5、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 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请对此作简要说明.(6分)
6、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4分)
阅读答案:
(1)(4分)这道试题分析的角度很多,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入手分析,也可以从写景方式入手分析,还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考生分析时联系具体诗句,且能分不同层次或角度表述,给4分。下面示例中所例句的4个方面的特点,学生任答出一点,给2分,只有概括,没有联系诗句具体分析,给1分。
示例:这首词写景上的特点一是词人善于从多个角度写景,有远景,如山、林;有近景,如竹、墙;有仰望,如“翻空白鸟”,有俯瞰,如“照水红蕖”,有听觉,如“乱蝉”,还有嗅觉,如“细细香”。这样多角度的写景就使景物显得很有层次,做到了诗中有画。二是在景中含请,如“乱蝉”“衰草”就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是包含了词人苦闷的心境。
(2)(2分)这首词中的苏轼是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着岁月而又无可奈何的形象,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1分,意思相同即可)从“杖藜徐步转斜阳”和“又得浮生一日凉”等诗句中可以看出。(1分,任例举一句即可)
3、写景的角度: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来写景;远近结合(由远而近);仰看俯察。 (3分)描写了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既开阔深邃,又清幽淡雅,充满野趣。(3分)
4、手拄藜杖缓步游赏的闲居者(或“隐逸者”、“贬谪者”)形象。(2分)表达了诗人超然俗务、悠闲自适的志趣,又流露出百无聊赖、得过且过的无可奈何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5、从视觉写声:"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衬托:远近分明,动静结合.
6、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失落情绪.
二:
1.本词在写景方面手法丰富多样,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6分)
2.本词的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请结合句子中的词语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1)远近结合:从远处的山林到近处的竹墙,仰视白鸟翻空,俯看照水红蕖,层次丰富,视角多样;(2)动静结合:白鸟翻空为动,芙蓉照水为静,一动一静,使画面动感十足;(3)对比鲜明:山明墙隐,一明一暗,乱蝉聒噪,以声衬寂;(4)视听结合:调动多种感官,山景、蝉叫、荷香惟妙惟肖,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写出3条即可;每条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2.反映了作者被贬黄州、百般寂寥、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凄凉之感。(2分)①“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含有自嘲之意,而“三更雨”则烘托了凄凉的气氛与作者夜不能寐的落寞心境;②“浮生“表达了作者对贬谪生活无所作为以及飘忽人生的感慨;③“凉”字一语双关既是天气凉,更是作者内心的凄凉;④一个“又”字加重了这层凄苦,表现了词人被贬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空虚之感。
三:
4.第____句对仗工整严密,颇有诗情画意,营造了一种____的氛围。(2分)
5.对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之景。
B.下片写人,通过人物的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
C.纵观全词,作品中的人物是一个身闲心苦的不得志者。
D . 尽管人物形象抑郁不得志,但字里行间仍不失豪放风格。
6.结合作品,赏析“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句。(4分)
参考答案
4.(2分)2清新淡雅(或明丽生趣、天朗气清)
5.(2分)D
6.(4分)本句是词的画龙点睛之笔(1分)。“殷勤”是拟人化的手法;天公有情义,昨夜下了一场好雨,使人度过了凉爽的一天。(1分)但细细品味,这个“凉”字,却含有自嘲的辛酸,隐藏着作者的人生感慨。(2分)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
本诗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在黄州所作。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2.乱蝉:形容蝉声嘈杂。.
3.衰草:枯萎的野草。
4.翻空:在空中翻飞,飞翔在空中。
5.蕖:荷花的别名。
6.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7.杖藜: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8.殷勤:形容雨能体贴人意,下得及时。
9.浮生: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谓人生在世,虚浮无定。后来相沿称人生为“浮生”。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译文】
茂林的尽头露出秀丽的青山,扶疏的竹影遮住了围墙,蝉声嘈杂衰草长满小小的池塘,翻腾翱翔在空中的鸥鸟时隐时见,映照在水面的粉红荷花散发着微微的清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老的城旁,我拄着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昨夜三更的时候,殷殷勤勤地下过一阵霖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清凉。
【赏析】
这首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在黄州时,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时感悲凉。这首词就是他在黄冈时过隐逸生活的自我写照,在表现失意心境和形象刻画方面,有独到的艺术特色。
上片写景:“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小小池塘尽收眼底。这里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雨后的景物,镜头由远及近,令人目不暇接,给人以密不透风之感。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翻空白鸟时时现,照水红蕖细细香”。 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动一静,对仗工整。一个诉诸视觉:“时时现”,一个诉诸嗅觉:“细细香”, 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充满了诗情画意,含意更深邃,意境如此清新淡雅。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一副如诗如画的江村小景就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下片写散步:“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江村小景绘好之后,则陡然一转,作者带我们步入画中:雨后初晴,拄着藜杖,踏着斜阳,漫步在古城旁,徜徉于乡村外,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诗画般的美景,哦,这是何等的清闲安逸。通过作者的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此乃点睛之笔,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词人的感慨 。 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犹言“多承”。细细品评,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殷勤”两字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显露的一句。“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庄子·刻意》篇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苏轼的这种消极思想,就是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又得浮生一日凉”中的“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总观全词,从词作对特定环境的描写和作者形象的刻画,就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上片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了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片直接描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相关试题及答案
(1)这首词上阕写景,词人可谓一个妙手的大画家,短短几句就画出了多种景物。你认为这首词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分析。(4分)
(2)这首词下阕写人,你从中看到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2分)
3、词的上片,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6分)
4、下片刻画出诗人怎样的形象?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分)
5、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 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请对此作简要说明.(6分)
6、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4分)
阅读答案:
(1)(4分)这道试题分析的角度很多,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入手分析,也可以从写景方式入手分析,还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考生分析时联系具体诗句,且能分不同层次或角度表述,给4分。下面示例中所例句的4个方面的特点,学生任答出一点,给2分,只有概括,没有联系诗句具体分析,给1分。
示例:这首词写景上的特点一是词人善于从多个角度写景,有远景,如山、林;有近景,如竹、墙;有仰望,如“翻空白鸟”,有俯瞰,如“照水红蕖”,有听觉,如“乱蝉”,还有嗅觉,如“细细香”。这样多角度的写景就使景物显得很有层次,做到了诗中有画。二是在景中含请,如“乱蝉”“衰草”就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是包含了词人苦闷的心境。
(2)(2分)这首词中的苏轼是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着岁月而又无可奈何的形象,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1分,意思相同即可)从“杖藜徐步转斜阳”和“又得浮生一日凉”等诗句中可以看出。(1分,任例举一句即可)
3、写景的角度: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来写景;远近结合(由远而近);仰看俯察。 (3分)描写了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既开阔深邃,又清幽淡雅,充满野趣。(3分)
4、手拄藜杖缓步游赏的闲居者(或“隐逸者”、“贬谪者”)形象。(2分)表达了诗人超然俗务、悠闲自适的志趣,又流露出百无聊赖、得过且过的无可奈何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5、从视觉写声:"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衬托:远近分明,动静结合.
6、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失落情绪.
二:
1.本词在写景方面手法丰富多样,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6分)
2.本词的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请结合句子中的词语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1)远近结合:从远处的山林到近处的竹墙,仰视白鸟翻空,俯看照水红蕖,层次丰富,视角多样;(2)动静结合:白鸟翻空为动,芙蓉照水为静,一动一静,使画面动感十足;(3)对比鲜明:山明墙隐,一明一暗,乱蝉聒噪,以声衬寂;(4)视听结合:调动多种感官,山景、蝉叫、荷香惟妙惟肖,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写出3条即可;每条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2.反映了作者被贬黄州、百般寂寥、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凄凉之感。(2分)①“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含有自嘲之意,而“三更雨”则烘托了凄凉的气氛与作者夜不能寐的落寞心境;②“浮生“表达了作者对贬谪生活无所作为以及飘忽人生的感慨;③“凉”字一语双关既是天气凉,更是作者内心的凄凉;④一个“又”字加重了这层凄苦,表现了词人被贬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空虚之感。
三:
4.第____句对仗工整严密,颇有诗情画意,营造了一种____的氛围。(2分)
5.对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之景。
B.下片写人,通过人物的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
C.纵观全词,作品中的人物是一个身闲心苦的不得志者。
D . 尽管人物形象抑郁不得志,但字里行间仍不失豪放风格。
6.结合作品,赏析“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句。(4分)
参考答案
4.(2分)2清新淡雅(或明丽生趣、天朗气清)
5.(2分)D
6.(4分)本句是词的画龙点睛之笔(1分)。“殷勤”是拟人化的手法;天公有情义,昨夜下了一场好雨,使人度过了凉爽的一天。(1分)但细细品味,这个“凉”字,却含有自嘲的辛酸,隐藏着作者的人生感慨。(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