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语文高考古诗词类阅读试题及阅读答案解析总结
时间:2014-02-18
全国卷1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数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升官做诸侯,而自己只能做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全国卷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从而表现美化的精神和品格。(烘托、渲染,2分,简要分析3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答出心情3分,简要分析3分。)
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
答案
12.(7分)①(3分) B
②(4分)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1分)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答案:
14.(1分)津亭
15.(3分)D
【A、单从试卷提供的材料看,很难断定诗歌有用典;即使对第2句作出注释,也不好说这首诗是用典和写实结合。从全诗看,应该是虚实结合或情景交融的写法。B、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而不是咏物诗。C、两联对仗并不工整】
16.(4分)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景色2分,情感1分,两者关系1分)
天津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答案
14.(8分)
(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重庆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 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
12.(7分)
(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轫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浙江卷
(二)阅读下面,完成21—22题。(7分)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讲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的名句“ ”一脉相承。(2分)
22.赏析这首诗对比的艺术特色。(5分)
21.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22.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领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江苏卷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⑴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解析】这句从写作对象上看,应是写“山”,写“山”的静,因为有一“静”字紧跟其后,而且还像“太古”一样“静”,如果考生就把这句翻译一遍——山像太古一样静——那一定是能得分的。
【评点】这题有点难,一是“太古”给人以“静”感,考生是不大明白的。二是由于不知道“太古”之有“静”意,当然就不知道此句是拿“太古”来写“山”之“静”的。所以此题没有从考生的实际出发。
⑵“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解析】这两句明显写的是两方面的事,一句一事一心境:前句“门常掩”是因为“世味”,表明对“世味”的厌恶;后句“簟[竹席,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已便”是因为“时光”——正值盛夏时光——醉卧竹席,已是非常地适宜:给人的是一种闲适、恬淡之感。
【评点】这道题是简单而适合考生的,只要稍微体会一下,考生应该能体会出其中的意绪。
⑶《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审题,而且题目也已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由此,考生答题时,就要形成这样的思路:哪些地方是“平淡”的,这“平淡”里蕴含着怎样的“激烈情感”,顺着这样的思路答下去,至少失分不是很严重。
【评点】所给答案有点答非所问——不是顺着这个思路来答的:“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不是从“山”“馀花”“好鸟”等这些闲适悠远的意象中得来,显然与题目所问有些出入。应该这么作答:醉于馀花、眠于好鸟之鸣中、不问世事、竹席醉眠、不闻世味、提笔忘言,表面则是悠闲恬淡,实则含有对世事的耿耿于怀、终不能忘的强烈意绪,其愈说闲淡,愈见其对世事的牵挂、谪居的怨愤。
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3分)
参考答案:①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储蓄的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
②修禊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而不能参加,增添愁绪,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回想亲人苏堤“折柳”送别之场景,更添思乡之愁苦,也就令人愁眉不展了。
江西卷
三、(9分,每小题3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听我楚狂声”出于《论语•微子》(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一节),表达了作者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富贵非吾事”出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新课标必修5第二单元),意为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营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表明自己的心迹。
安徽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招兵问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从景物来看,“孤独”是他们情感的共同的地方。但景物表现的意境略有不同,前者恬淡自适,后者孤独清冷。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考的是修辞手法。回答时,结合诗句点明修辞手法并具体分析,后简洁点明效果。
四川卷
1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13.(8分)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
(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福建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答: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解析】李纲是邵武人,本词是本地作家的作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一些关键词并不难解题。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可多元化,其中衬托的表现手法相当明显。第二小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抓住“空旷”“茅舍”“欢笑”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
【答案】(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示例: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山东卷
※※※14.【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答案】文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飘渺、流动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是因为水气自身的颜色,还因为水气是在月光普照衬托之下,更显出洁白。这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的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飘依无定的姿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这里考查的是物象——烟。烟,即雾气、云气,诗中有三个句子来表现。第二句重在做铺垫做映衬,第三句运用比喻,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回答时,除了要解释句意之外,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刻画了“烟”怎样的特点,并与主旨——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保持内在的一致。
(1)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答案】霜天月升,溪流潺潺,溪烟袅袅如云般洁白,自由流淌到野外的山寺前,诗人被这月夜景色打动,勾起无边的思乡之愁,于是起身寺外,举头望天,心中泛滥起自己背井离乡、羁旅漂泊的遭遇,思乡怀亲之愁不免更加深挚,所以“不眠”。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加以分析说明。回答要点:翻译最后两句,概括出失眠原因,写出诗歌的情感。
辽宁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8、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1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1分)
9、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2分:答全得2分,少1关键词扣1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4分:答全得4分,2条3分,1条2分。)
湖北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 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14.(8分)(1)(3分)
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2)(5分) 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湖南卷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1分)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分)
答: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4分)
答: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解析】(1)考查识记:桃花流水鳜鱼肥。
(2)考查炼字:结构、内容、主旨三点要答到位。
(3)考查情感: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了两个环境,再联想起张志和的《渔歌子》注意题目“钓船归”的暗示,“回归与隐居之乐”不用探究也可以回答出来。
鹊桥仙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数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升官做诸侯,而自己只能做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全国卷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从而表现美化的精神和品格。(烘托、渲染,2分,简要分析3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答出心情3分,简要分析3分。)
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
12.(7分)①(3分)
②(4分)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春江晚景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14.(1分)津亭
15.(3分)D
16.(4分)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景色2分,情感1分,两者关系1分)
天津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重庆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12.(7分)
(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轫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浙江卷
(二)阅读下面,完成21—22题。(7分)
秦中吟·歌舞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讲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的名句“
22.赏析这首诗对比的艺术特色。(5分)
21.朱门酒肉臭
22.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领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江苏卷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⑴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解析】这句从写作对象上看,应是写“山”,写“山”的静,因为有一“静”字紧跟其后,而且还像“太古”一样“静”,如果考生就把这句翻译一遍——山像太古一样静——那一定是能得分的。
【评点】这题有点难,一是“太古”给人以“静”感,考生是不大明白的。二是由于不知道“太古”之有“静”意,当然就不知道此句是拿“太古”来写“山”之“静”的。所以此题没有从考生的实际出发。
⑵“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解析】这两句明显写的是两方面的事,一句一事一心境:前句“门常掩”是因为“世味”,表明对“世味”的厌恶;后句“簟[竹席,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已便”是因为“时光”——正值盛夏时光——醉卧竹席,已是非常地适宜:给人的是一种闲适、恬淡之感。
【评点】这道题是简单而适合考生的,只要稍微体会一下,考生应该能体会出其中的意绪。
⑶《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审题,而且题目也已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由此,考生答题时,就要形成这样的思路:哪些地方是“平淡”的,这“平淡”里蕴含着怎样的“激烈情感”,顺着这样的思路答下去,至少失分不是很严重。
【评点】所给答案有点答非所问——不是顺着这个思路来答的:“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不是从“山”“馀花”“好鸟”等这些闲适悠远的意象中得来,显然与题目所问有些出入。应该这么作答:醉于馀花、眠于好鸟之鸣中、不问世事、竹席醉眠、不闻世味、提笔忘言,表面则是悠闲恬淡,实则含有对世事的耿耿于怀、终不能忘的强烈意绪,其愈说闲淡,愈见其对世事的牵挂、谪居的怨愤。
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参考答案:①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储蓄的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
②修禊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而不能参加,增添愁绪,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回想亲人苏堤“折柳”送别之场景,更添思乡之愁苦,也就令人愁眉不展了。
江西卷
三、(9分,每小题3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听我楚狂声”出于《论语•微子》(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一节),表达了作者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富贵非吾事”出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新课标必修5第二单元),意为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营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表明自己的心迹。
安徽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招兵问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从景物来看,“孤独”是他们情感的共同的地方。但景物表现的意境略有不同,前者恬淡自适,后者孤独清冷。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答案】“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考的是修辞手法。回答时,结合诗句点明修辞手法并具体分析,后简洁点明效果。
四川卷
1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13.(8分)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
(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福建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答:
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解析】李纲是邵武人,本词是本地作家的作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一些关键词并不难解题。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可多元化,其中衬托的表现手法相当明显。第二小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抓住“空旷”“茅舍”“欢笑”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
【答案】(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山东卷
※※※14.【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答案】文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飘渺、流动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是因为水气自身的颜色,还因为水气是在月光普照衬托之下,更显出洁白。这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的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飘依无定的姿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这里考查的是物象——烟。烟,即雾气、云气,诗中有三个句子来表现。第二句重在做铺垫做映衬,第三句运用比喻,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回答时,除了要解释句意之外,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刻画了“烟”怎样的特点,并与主旨——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保持内在的一致。
(1)
【答案】霜天月升,溪流潺潺,溪烟袅袅如云般洁白,自由流淌到野外的山寺前,诗人被这月夜景色打动,勾起无边的思乡之愁,于是起身寺外,举头望天,心中泛滥起自己背井离乡、羁旅漂泊的遭遇,思乡怀亲之愁不免更加深挚,所以“不眠”。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加以分析说明。回答要点:翻译最后两句,概括出失眠原因,写出诗歌的情感。
辽宁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8、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1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1分)
9、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2分:答全得2分,少1关键词扣1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4分:答全得4分,2条3分,1条2分。)
湖北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 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14.(8分)(1)(3分)
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2)(5分) 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湖南卷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答: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4分)
答: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解析】(1)考查识记:桃花流水鳜鱼肥。
(2)考查炼字:结构、内容、主旨三点要答到位。
(3)考查情感: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了两个环境,再联想起张志和的《渔歌子》注意题目“钓船归”的暗示,“回归与隐居之乐”不用探究也可以回答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