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后游》阅读答案附赏析
时间:2015-10-23
后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释:
后游:杜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其时,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
寺:指修觉寺,在新津县的修觉山上。
如:好像。
暄:松软、松散。
(1)颈联两句,以时间的推移来分叙二景,是哪两景?请简析。(3分)
(2)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今日之游,下笔处处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人有意、物有情的?(4分)
(3)诗歌颔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2分)
(4)张上若《杜诗镜诠》中评价画线的两句诗说:“润”字从“薄”字看出,“喧”字从“迟”字看出。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为什么?(4分)
(5)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6)从全诗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试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①晨景、晚景。(1分)②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2分)(这两句表明时间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景色之美。润字从薄字看出,暄字从迟字看出,写景极细)
(2)①人有意: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忆”“怜”点出诗人对再游之地的爱怜之情,将“寺”“桥”两字提到句首,突出了游览之地,加深了情感。(2分)②物有情:颔联运用拟人手法。自从上次游览了之后,美好的江山也好像在那儿“忆”着我,“等待”我的再游;花也绽放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我再次登临。仿佛江山花柳都在等待着作者,奉献自己的美。(2分)
(3)(2分)如有待,江山好像有所等待,自无私,花柳本来就没有私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赞赏热爱之情。
(4)(4分)同意。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一个“薄”字,写出了晨雾像酥油一样滚滚着大地;日“迟“,才会有沙地的闪闪发光,暖气四散。
5.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作者将寺、桥、花、柳拟人化,用“忆”“怜”“待”“无私”描写山寺之景,山寺仿佛忆起我以前的游览,溪桥对我的再渡感到高兴,花绽开笑脸,柳舞动腰肢,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江山有情,好像在等待着“我”再度登临,(2分)生动形象,别具情味,表达作者再次游览此地的喜悦之情。(2分)
运用了反衬(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作者以此美景来衬托自己的“客愁”,以喜写悲,益增其哀。(2分)
(两种手法任选其一即可)
6.①作者通过描写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等,表现了景色的美好,从而表达了自己再度游览时的喜悦之情。(2分)
②在美好的景色中游览,暂将客愁忘却,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愁绪(或强作豁达)的情感。(2分)
③作者流落西南,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作者满腔愁愤,难以排遣,只好寄情山水,表达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2分)
二:
1.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2.从全诗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照应标题。(2分)“曾游”和“再渡”表明作者之前游历过此地,照应了标题中的“后游”。(1分)②引起下文景物描写。(1分)通过介绍“重游”之地,引出对下文“江山”“花柳”“润野”“烟光”“暄沙”“日色”等的描写。(1分)
2.①作者通过描写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等景象,表现了景色的美好,从而表达了自己再度游览时的喜悦之情。(2分)②在美好的景色中游览,暂将客愁忘却,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愁绪(或强作豁达)的情感。(2分)③作者流落西南,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作者满腔愁愤,难以排遣,只好寄情山水,表达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2分)
三:
(1)这首诗是杜甫战乱时第二次游修觉寺所作,诗中是如何体现“后游”的? (3分)
(2)再游修觉寺让诗人“客愁”全消,但也有人认为诗人的愁并未消减,反而更加浓重。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后两联分析。 (4分)
(3)诗歌颔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前两联紧扣“后游”来写。第一联“曾游处”点出曾经游过此地,“再渡时”说明是第二次来此游览;第二联则写出江山仍像以前一样等待着我,花柳也仍然无私地向我展现美丽,以点明“后游”。(答出第一联的两点2分,答出第二联内容1分,只写出词语而没有分析扣1分)
(2)答“客愁全消”“客愁更浓”均可。
示例:①我认为诗人的“客愁”全消。(1分)薄如轻纱的烟光滋润着大地,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未退,沙地闪闪发光。(1分)看到如此美好的景色,诗人流连忘返,(1分)这里让客居他乡的愁闷完全消减了,还要去哪儿呢?(1分)
②我认为诗人的“客愁”不仅没有消退,反而更加浓重了。(1分)薄如轻纱的烟光滋润着大地,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未退,沙地闪闪发光。(1分)而面对如此美景,我这客居他乡的垂暮之人倍感慰藉,愁苦暂时全消,(1分)可是中原未定,民生多艰,我除了栖身于这烟光日色之中还能去哪里呢?所以“消愁”只不过是以喜写悲,因景美而其愁更浓。(1分)
(3)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作者将江山、花柳拟人化,用“待”“无私”描写山寺之景,江山有情,好像在等待着“我”再度登临,花绽开笑脸,柳舞动腰肢,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2分),表达了诗人对此地景色的赞赏热爱之情。(2分)
赏析:
杜甫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此诗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后来之游,后四句写观景减愁之感。全篇景象鲜明,理趣盎然。
由于心态的不同,旧地重游往往会有绝异的感受,在《游修觉寺》中,杜甫客愁重重,在《后游》中,杜甫却又客愁全减。《后游》记叙了诗人重游修觉寺的见闻感受,重在抒写内心的情绪。诗人带着游修觉寺的回忆跨过可爱的小桥再次登山访古刹。壮丽秀美的山川好像下午等着诗人或游客去登临纵目,斗艳作姿的花柳无私地盼望着诗人或游客去领略白欣赏。《后游》虽重在抒情,但景语生动,情语深切,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词的“寺”和“桥”提到动词谓语“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自从上次游览之后,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忆”着诗人,“等待”着诗人的再游;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诗人再度登临。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这两句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细细品味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正如清人薛雪说“花柳自无私”,“下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一瓢诗话》)。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这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润字从薄字看出,暄字从迟字看出,写景极细。”(《杜诗镜诠》引张上若评语)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全诗以感慨作结,意思是:“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表面看来好像仍是赞美这儿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正因为如此,诗句感人更深。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释:
后游:杜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其时,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
寺:指修觉寺,在新津县的修觉山上。
如:好像。
暄:松软、松散。
(1)颈联两句,以时间的推移来分叙二景,是哪两景?请简析。(3分)
(2)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今日之游,下笔处处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人有意、物有情的?(4分)
(3)诗歌颔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2分)
(4)张上若《杜诗镜诠》中评价画线的两句诗说:“润”字从“薄”字看出,“喧”字从“迟”字看出。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为什么?(4分)
(5)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6)从全诗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试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①晨景、晚景。(1分)②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2分)(这两句表明时间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景色之美。润字从薄字看出,暄字从迟字看出,写景极细)
(2)①人有意: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忆”“怜”点出诗人对再游之地的爱怜之情,将“寺”“桥”两字提到句首,突出了游览之地,加深了情感。(2分)②物有情:颔联运用拟人手法。自从上次游览了之后,美好的江山也好像在那儿“忆”着我,“等待”我的再游;花也绽放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我再次登临。仿佛江山花柳都在等待着作者,奉献自己的美。(2分)
(3)(2分)如有待,江山好像有所等待,自无私,花柳本来就没有私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赞赏热爱之情。
(4)(4分)同意。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一个“薄”字,写出了晨雾像酥油一样滚滚着大地;日“迟“,才会有沙地的闪闪发光,暖气四散。
5.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作者将寺、桥、花、柳拟人化,用“忆”“怜”“待”“无私”描写山寺之景,山寺仿佛忆起我以前的游览,溪桥对我的再渡感到高兴,花绽开笑脸,柳舞动腰肢,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江山有情,好像在等待着“我”再度登临,(2分)生动形象,别具情味,表达作者再次游览此地的喜悦之情。(2分)
运用了反衬(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作者以此美景来衬托自己的“客愁”,以喜写悲,益增其哀。(2分)
(两种手法任选其一即可)
6.①作者通过描写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等,表现了景色的美好,从而表达了自己再度游览时的喜悦之情。(2分)
②在美好的景色中游览,暂将客愁忘却,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愁绪(或强作豁达)的情感。(2分)
③作者流落西南,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作者满腔愁愤,难以排遣,只好寄情山水,表达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2分)
二:
1.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2.从全诗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照应标题。(2分)“曾游”和“再渡”表明作者之前游历过此地,照应了标题中的“后游”。(1分)②引起下文景物描写。(1分)通过介绍“重游”之地,引出对下文“江山”“花柳”“润野”“烟光”“暄沙”“日色”等的描写。(1分)
2.①作者通过描写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等景象,表现了景色的美好,从而表达了自己再度游览时的喜悦之情。(2分)②在美好的景色中游览,暂将客愁忘却,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愁绪(或强作豁达)的情感。(2分)③作者流落西南,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作者满腔愁愤,难以排遣,只好寄情山水,表达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2分)
三:
(1)这首诗是杜甫战乱时第二次游修觉寺所作,诗中是如何体现“后游”的? (3分)
(2)再游修觉寺让诗人“客愁”全消,但也有人认为诗人的愁并未消减,反而更加浓重。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后两联分析。 (4分)
(3)诗歌颔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前两联紧扣“后游”来写。第一联“曾游处”点出曾经游过此地,“再渡时”说明是第二次来此游览;第二联则写出江山仍像以前一样等待着我,花柳也仍然无私地向我展现美丽,以点明“后游”。(答出第一联的两点2分,答出第二联内容1分,只写出词语而没有分析扣1分)
(2)答“客愁全消”“客愁更浓”均可。
示例:①我认为诗人的“客愁”全消。(1分)薄如轻纱的烟光滋润着大地,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未退,沙地闪闪发光。(1分)看到如此美好的景色,诗人流连忘返,(1分)这里让客居他乡的愁闷完全消减了,还要去哪儿呢?(1分)
②我认为诗人的“客愁”不仅没有消退,反而更加浓重了。(1分)薄如轻纱的烟光滋润着大地,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未退,沙地闪闪发光。(1分)而面对如此美景,我这客居他乡的垂暮之人倍感慰藉,愁苦暂时全消,(1分)可是中原未定,民生多艰,我除了栖身于这烟光日色之中还能去哪里呢?所以“消愁”只不过是以喜写悲,因景美而其愁更浓。(1分)
(3)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作者将江山、花柳拟人化,用“待”“无私”描写山寺之景,江山有情,好像在等待着“我”再度登临,花绽开笑脸,柳舞动腰肢,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2分),表达了诗人对此地景色的赞赏热爱之情。(2分)
赏析:
杜甫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此诗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后来之游,后四句写观景减愁之感。全篇景象鲜明,理趣盎然。
由于心态的不同,旧地重游往往会有绝异的感受,在《游修觉寺》中,杜甫客愁重重,在《后游》中,杜甫却又客愁全减。《后游》记叙了诗人重游修觉寺的见闻感受,重在抒写内心的情绪。诗人带着游修觉寺的回忆跨过可爱的小桥再次登山访古刹。壮丽秀美的山川好像下午等着诗人或游客去登临纵目,斗艳作姿的花柳无私地盼望着诗人或游客去领略白欣赏。《后游》虽重在抒情,但景语生动,情语深切,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词的“寺”和“桥”提到动词谓语“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自从上次游览之后,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忆”着诗人,“等待”着诗人的再游;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诗人再度登临。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这两句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细细品味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正如清人薛雪说“花柳自无私”,“下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一瓢诗话》)。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这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润字从薄字看出,暄字从迟字看出,写景极细。”(《杜诗镜诠》引张上若评语)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全诗以感慨作结,意思是:“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表面看来好像仍是赞美这儿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正因为如此,诗句感人更深。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