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阅读答案附赏析

时间:2015-08-26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注释
⑴业师:法名业的僧人。一作“来公”。山房:僧人居所。期:一作“待”。
⑵度:过、落。
⑶壑:山谷。倏:一下子。
⑷满清听:满耳都是清脆的响声。
⑸樵人:砍柴的人。

1.前六句是如何表现时间的变化的?请赏析其中第二联的妙处。
2.“孤琴”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发挥联想和想像,把.“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所描写的景象描绘出来。 
答案
1.①前六句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形象,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变化。②第二联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清泉而感山幽,细致人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很有韵味。(或“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角度表现日暮山间的清幽,表达了作者等友而心不急的闲适的心境”)
2.以“孤”修饰琴,更添了孤清之感。“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孤独形象。(意对即可)
3.示例:月光倾泻松间,静静的夜晚平添些许凉意;清风与流泉相和,在耳畔奏鸣。(意象2分,少两个扣1分;表达1分)

二:
1.请赏析颔联中“生”“满”两字的妙处。(3分)
2.对尾联中诗人表现出来的心态,有人认为是焦急,有人认为是平和。你认为是哪一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生”即生发,阵阵凉意从松林、月光中生出,弥漫整个山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夜色的清冷。(2分)“满”即充满,清风鸣泉交相呼应,萦绕耳际,以动衬静,精妙地写出了山中的幽静。(2分)
2.观点1:焦急。诗歌前三联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了时间的推移,夜色已深;(2分)故人期而未至,“孤”字更流露出诗人的焦急心态。(2分)
观点2:平和。诗歌前三联描写了一幅静谧清幽的山中美景,表现了诗人心境的闲适;(2分)故人期而未至,诗人抚琴等待,足见诗人心态的平和。(2分)

赏析: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写在山间夜宿,期待友人不至。前六句尽写夜色:夕阳西下,万壑蒙烟,凉生松月,清听风泉,樵人归尽,暮鸟栖定;后两句写期待故人来宿而未至,于是抱琴等待。全诗不仅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令特征,而且融合着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境界清新幽静,语言委婉含蓄。
此诗写诗人在山中等候友人到来而友人仍不至时的情景。前六句展示了山寺一带黄昏时美丽的自然景色。诗人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渲染环境气氛。随着景致的流动,时间在暗中转换,环境越来越清幽。孟浩然在山水诗中,很善于表现自然景物在时间中的运动变化。山区寻常的景物,一经作者妙笔点染,便构成一幅清丽幽美的图画。


二:
宿夜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①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梧桐影
吕 岩
明月斜,西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 教人立尽梧桐影。
【注】①"之子:此君,这位先生。
唐代诗人孟浩然,五代词人吕岩,二人所处时代不同,但写的都是等待朋友而不得的焦急期盼的情感。
(1)虽然写的都是等候的情感,但各自用不同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表达。试抓住两首诗词的末句(或联)中的关键词来分析这个特点。
(2)两首诗词都能够运用形象来表达情感,你认为哪一首的形象更美一些,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前者重点在“孤”和“候”,后者重点在“立尽”和“ 影”。(2分)孟诗用“孤琴候萝径”来表达,一个人孤独抚琴,虽不遇友人但自得其乐,显得格调高雅,婉转含蓄;吕词用“ 教人立尽梧桐影”直接感叹,一 个“ 立尽”倍感惆怅而孤独之余,多了些幽怨,而一个“影”字更显出夜之深、夜之冷和抒情主人的无限怅惘与孤独,手法直接热烈。
(2)孟诗充满诗情画意。诗中的形象都围绕“待丁大不至”这一情怀。夕阳、群山、樵夫、烟鸟,都紧扣山中薄暮的环境。松林中的月色清凉,山风中的流泉幽响,樵夫尽走而栖鸟初定,张开素琴,静候朋友归来。此情此景,阅读诗歌,如见其人。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古诗考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