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唐诗欣赏:李白《东鲁门泛舟》配图赏析

时间:2013-04-27
李白的作品《东鲁门泛舟》,带您欣赏这首诗。这是作者寓居东鲁时的作品,诗中写的是月下泛舟的情景。

东鲁门泛舟——李白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东鲁门泛舟

 

李白曾东游齐鲁,在兖州也就是现在的曲阜住过一段时间。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放逸生活的写照。诗从日落时着笔:西山衔着半边红日,残阳把最后一抹光亮投向大地,天影入水,水碧沙明。晚风轻轻地吹来,吹皱了溪水,漾起了微波。那水波拍打着沙洲,轻舔着溪石,水中的石影也随波摇荡,随水萦回。这奇妙的景色激起了诗人的游兴。于是,他驾着轻舟,乘兴沿溪而下。这时,月轮已经挂上中天,月光清凉如水,水面澄明如天。任船儿在这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飘荡,任船儿把我载去又送回!一阵阵飘然欲仙的快感使诗人忘情自问:这儿莫不是雪后的山阴?我莫不就是那访友归来的王子猷?为什么豪情、逸兴、溪景、夜色都如此的相似?如此的相似!

 

(注)山阴雪后: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王徽之(子猷)曾雪夜乘舟从山阴到剡中去探望好友戴逵,到了戴家门口却又掉头返回,别人问他问什么,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朗诵:孙道临;撰稿:陈文华;配乐:林友仁。

 

诗词赏析:

 

“日落沙明天倒开”。第一句写景就奇妙。常言“天开”往往与日出相关,把天开与日落联在一起,则闻所未闻。但它确乎写出一种实感:“日落”时回光反照的现象,使水中沙洲与天空的倒影分外眼明,给人以“天开”之感。这光景通过水中倒影来写,更是奇中有奇。此句从写景中已间接展示“泛舟”之事,又是很好的发端。

“波摇石动水萦回”。按常理应该波摇石不动。而“波摇石动”,同样来自弄水的实感。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时,往往会产生各种错觉。波浪的轻摇,水流的萦回,都可能造成“石动”的感觉。至于石的倒影更是摇荡不宁的。这样通过主观感受来写,一下子就抓住使人感到妙不可言的景象特征,与前句有共同的妙处。

夜里水上的景色,因“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而特别美妙。月光映射水面,铺上一层粼粼的银光,船儿好象泛着月光而行。这使舟中人陶然心醉,忘怀一切,几乎没有目的地沿溪寻路,信流而行。“轻舟泛月寻溪转”,这不仅是写景记事,也刻画了人物精神状态。一个“轻”字,很好地表现了那种飘飘然的感觉。

到此三句均写景叙事,末句才归结到抒情。这里,诗人并未把感情和盘托出,却信手拈来一个著名故事,予以形容。事出《世说新语·任诞》,说的是东晋王徽之(字子猷)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时,在一个明朗的雪夜,忽然思念住在剡地的好友戴逵,便连夜乘舟造访,隔了一宿才到达。王到后,却不入见,反而掉过船头回去了。别人问他何以如此,他答道:“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乘兴而行”,正是李白泛舟时的心情。苏轼《赤壁赋》写月下泛舟有一段精彩的抒写:“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正好用来说明李白泛月时那物我两忘的情态。那时,他原未必有王子猷那走朋访友的打算,用访戴故事未必确切;然而,他那忘乎其形豪兴,却与雪夜访戴的王子猷颇为神似,而那月夜与雪夜的境界也很神似。无怪乎诗人不禁胡涂起来,我是李太白呢,是王子猷呢,一时自己也不甚了然了。一个“疑”字运用得极为传神。这里的用典之妙,在于自如,在于信手拈来,因而用之,借其一端,发挥出无尽的诗意。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古诗配图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