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配图及翻译赏析
时间:2015-01-23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⑺立:站立。
参考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作者
袁枚(1716——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今杭州市人。辞官后定居于江宁,在小仓山下筑“随园”著诗论赋,自号随园老人。他主张诗应抒写性情。著有《随园诗话》、《小仓山房集》和《子不语》等。
赏析:
《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清代诗人袁枚力主“性灵说”,强调作诗要有真性情,辞贵自然、独创,后人总结中国古诗词认为,诗多“无我之境”,词多“有我之境”,曲则大都是非常突出的“有我之境”,而袁枚则主张作诗不可无我。
《所见》是袁枚这种美学主张的具体呈现。诗作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牧童刻画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情趣盎然。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 写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在蓝天白云之间悠然自得。天空蓝、绿荫浓、花儿明丽、牛儿金黄,悠然自得的小牧童性之所至,情不自禁地在牛背上放声高歌。嘹亮欢快的歌声在绿荫中回荡传向飘渺白云,传向悠远碧蓝。“骑黄牛”表现牧童悠然自得的神态,“歌声”表现牧童愉快轻松的心情,情景交融、声色俱备。诗人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一片悠然自得中的牧童突然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是谁,竟然比他的歌声悠扬?“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盛夏绿荫里,正有一只知了“引吭高歌”,牧童立即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树上的鸣蝉。“意欲捕鸣蝉”并非写诗人所见,而是写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他不是要捕捉树上的知了吧?“忽然闭口立”写牧童机灵敏捷的神态变化,写孩子对自然的直觉。诗作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的细节,又为人们勾画出一幅生动形象的“牧童捕蝉图”。
袁枚和诸多中国古代诗人不同,他不好禅学,但诗作却在无意中应循了禅宗之道。反对傍人门户,立 性灵诗 说时,前有神韵诗说,近有格调诗说。此外,还有宗崇汉、宋两学考据之风,性灵说能脱颖而出的确需要过人的见地和绝不盲从的治学观。
这位真性情的诗人曾因不识国书(即满洲文字)而与高爵无缘,沦为布衣,其身价与清王室子弟不知相距几何?谁想二百余年后,北京中国古籍善本拍卖会上有袁枚诗稿一册,估价八千到一万二千元人民币,而同时拍卖的清成亲王书札不过六千到八千元人民币。布衣而今不让王侯,身份有价美无价,幸亏当初袁子才做了布衣,一腔真性情才化为两个古典美学意象:“牧童行歌图”和“牧童捕蝉图”。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⑺立:站立。
参考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作者
袁枚(1716——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今杭州市人。辞官后定居于江宁,在小仓山下筑“随园”著诗论赋,自号随园老人。他主张诗应抒写性情。著有《随园诗话》、《小仓山房集》和《子不语》等。
赏析:
《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清代诗人袁枚力主“性灵说”,强调作诗要有真性情,辞贵自然、独创,后人总结中国古诗词认为,诗多“无我之境”,词多“有我之境”,曲则大都是非常突出的“有我之境”,而袁枚则主张作诗不可无我。
《所见》是袁枚这种美学主张的具体呈现。诗作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牧童刻画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情趣盎然。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 写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在蓝天白云之间悠然自得。天空蓝、绿荫浓、花儿明丽、牛儿金黄,悠然自得的小牧童性之所至,情不自禁地在牛背上放声高歌。嘹亮欢快的歌声在绿荫中回荡传向飘渺白云,传向悠远碧蓝。“骑黄牛”表现牧童悠然自得的神态,“歌声”表现牧童愉快轻松的心情,情景交融、声色俱备。诗人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一片悠然自得中的牧童突然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是谁,竟然比他的歌声悠扬?“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盛夏绿荫里,正有一只知了“引吭高歌”,牧童立即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树上的鸣蝉。“意欲捕鸣蝉”并非写诗人所见,而是写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他不是要捕捉树上的知了吧?“忽然闭口立”写牧童机灵敏捷的神态变化,写孩子对自然的直觉。诗作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的细节,又为人们勾画出一幅生动形象的“牧童捕蝉图”。
袁枚和诸多中国古代诗人不同,他不好禅学,但诗作却在无意中应循了禅宗之道。反对傍人门户,立 性灵诗 说时,前有神韵诗说,近有格调诗说。此外,还有宗崇汉、宋两学考据之风,性灵说能脱颖而出的确需要过人的见地和绝不盲从的治学观。
这位真性情的诗人曾因不识国书(即满洲文字)而与高爵无缘,沦为布衣,其身价与清王室子弟不知相距几何?谁想二百余年后,北京中国古籍善本拍卖会上有袁枚诗稿一册,估价八千到一万二千元人民币,而同时拍卖的清成亲王书札不过六千到八千元人民币。布衣而今不让王侯,身份有价美无价,幸亏当初袁子才做了布衣,一腔真性情才化为两个古典美学意象:“牧童行歌图”和“牧童捕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