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翁卷《山雨》与何绍基《山雨》咏雨诗比较赏析

时间:2013-09-18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前两句写山间的夜晚,星月皎洁,无云无雷,紧扣一个“晴”字下笔。这是写雨前之景。后两句,以“平明”二字与上文的“夜”字相照应,以“忽见溪流急”与上文的“星月白”,“ 亦无云气亦无雷”相照应,而“溪流急”又与“他山落雨来”互为因果,前者为果,后者为因。这是写雨后之景。显然,此诗在结构安排上是别出心裁的,写雨,不写雨中之景、雨本身,而由雨前之景一下子切换至雨后之景,跳跃性大,采用的颇似现代电影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令人眼目为之一新。
  写山雨,不从“雨”之本身着墨,而从侧面下笔。诗的前两句写雨前之景,后两句摹雨后之景,而下雨的过程也即雨本身则略而不写,看似与写雨无关,实却无不关涉一个“雨”字。诗人写雨前之景,强调昨夜天气晴朗,实言此山无雨。后两句写雨后之景,突出“忽见溪流急”,并以之推知“他山落雨来”,原来是他山之阵雨注入溪中,形成了“溪流急”的景象。清代刘熙载云:“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翁诗写山雨,正是采用了“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之法,且达到了“睹影知竿”之效,堪称咏雨妙作。
  翁卷的《山雨》,不仅描写了此山星白月朗,他山一霎雨过的奇异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惊异的感情。而这情又不是直接抒发的,而是寓于景中,在跳动的景物描写之中含蓄地抒写了出来。
                                              
 山 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何绍基《山雨》…….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有春雨、夏雨、秋雨、冬雨之分,有细雨、暴雨、雷雨、骤雨等之别,又有落在平原的雨、山区的雨与江河湖海的雨等之异。雨景,既是自然的,又往往是奇异的。因而,自古以来,诗人们大都喜欢以雨入诗,吟就了不少传世之作。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宋?苏轼《有美堂暴雨》),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咏雨名句。
  《山雨》结构上通篇紧扣诗题《山雨》,按雨前之景、雨中之景、雨后之景顺序写来,令人一目了然。开篇两句,写雨前之景,着重写诗人头戴以竹篾编织而成的圆形雨帽在秋天初凉时节漫行于山野林间,不时地闪避着树枝,字里行间透露出如此信息:秋高气爽,行者也心旷神怡。中间四句转入写雨中之景。“溪云到处自相聚”一句承上启下,由上文写未雨转入下文写遇雨。“山雨”句开始写山雨,“忽来”二字明言山雨骤来之特点,继之以“人不知”三字,则进一步凸现此特点。“马上”两句续写雨中之景,也完全切合秋日山雨之特征。最后两句写雨后之景,突出雨过天晴,山峰重现青翠,山野间万瀑齐飞。其景物描写,场面转换自然,与翁诗各具特色。
  《山雨》写山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溪云”两句,写溪上云雾,写山雨,用的是正面描写之法。“马上”两句,写雨水打湿了诗人的衣巾,淋得村边的瓜豆枝叶散乱纷披,似亦可理解为以正面描写为主。而“新晴”两句,则主要是侧面描写。“新晴尽放峰峦出”与“万瀑齐飞”,这些都是山雨所赐。山雨的洗礼,使得山峰在雨过天晴时更为青翠,而山雨的注入,又使得山野间万瀑齐飞。可见,写雨过天晴,山峰青翠重现,山野间万瀑齐飞,正是从侧面写山雨。诗中“放”、“飞”等字下得精妙,使画面动了,活了,尤其是结句“万瀑齐飞又一奇”,语奇景妙,从侧面写活写足了山雨,
  《山雨》感情更为丰富,诗人是以一个山行者、山雨的亲身体验者的身份写的。其感情也随着雨前、雨中、雨后景物描写的变化而变化。雨前,诗人野行,心旷神怡,这从“宜”字等可感受到。雨中,他“马上衣巾任沾湿”,委婉地表达了遇雨而喜雨之情。雨后,目睹山峰青翠重现、万瀑齐飞的奇景,诗人直抒胸臆,以一“奇”字,既明言雨后山景之奇妙,又直抒诗人的惊奇之情。全诗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将诗人的感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在结构安排上,按雨前、雨中、雨后之景顺序写来,脉络分明;在描写方法上,则以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在言情方面,则采用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抒写了诗人雨前的心旷神怡、雨中的喜雨、雨后的“奇”雨之情。
  



 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有春雨、夏雨、秋雨、冬雨之分,有细雨、暴雨、雷雨、骤雨等之别,又有落在平原的雨、山区的雨与江河湖海的雨等之异。雨景,既是自然的,又往往是奇异的。因而,自古以来,诗人们大都喜欢以雨入诗,吟就了不少传世之作。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有美堂暴雨》),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咏雨名句。宋代诗人翁卷的《山雨》与清代诗人何绍基的《山雨》也都是耐人玩味的咏雨佳作。这两首同题诗,都描写山间之雨,“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但其技法明显有别,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结构有别
    翁卷《山雨》,前两句写山间的夜晚,星月皎洁,无云无雷,紧扣一个“晴”字下笔。这是写雨前之景。后两句,以“平明”二字与上文的“夜”字相照应,以“忽见溪流急”与上文的“星月白”,“ 亦无云气亦无雷”相照应,而“溪流急”又与“他山落雨来”互为因果,前者为果,后者为因。这是写雨后之景。显然,此诗在结构安排上是别出心裁的,写雨,不写雨中之景、雨本身,而由雨前之景一下子切换至雨后之景,跳跃性大,采用的颇似现代电影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令人眼目为之一新。
    何绍基的《山雨》,在结构上有别于翁卷的《山雨》,不似翁诗跳跃性大,而是通篇紧扣诗题《山雨》,按雨前之景、雨中之景、雨后之景顺序写来,令人一目了然。开篇两句,写雨前之景,着重写诗人头戴以竹篾编织而成的圆形雨帽在秋天初凉时节漫行于山野林间,不时地闪避着树枝,字里行间透露出如此信息:秋高气爽,行者也心旷神怡。中间四句转入写雨中之景。“溪云到处自相聚”一句承上启下,由上文写未雨转入下文写遇雨。“山雨”句开始写山雨,“忽来”二字明言山雨骤来之特点,继之以“人不知”三字,则进一步凸现此特点。“马上”两句续写雨中之景,也完全切合秋日山雨之特征。最后两句写雨后之景,突出雨过天晴,山峰重现青翠,山野间万瀑齐飞。其景物描写,场面转换自然,与翁诗各具特色。
    2.描写方法有别
    翁卷的《山雨》,写山雨,不从“雨”之本身着墨,而从侧面下笔。诗的前两句写雨前之景,后两句摹雨后之景,而下雨的过程也即雨本身则略而不写,看似与写雨无关,实却无不关涉一个“雨”字。诗人写雨前之景,强调昨夜天气晴朗,实言此山无雨。后两句写雨后之景,突出“忽见溪流急”,并以之推知“他山落雨来”,原来是他山之阵雨注入溪中,形成了“溪流急”的景象。清代刘熙载云:“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①翁诗写山雨,正是采用了“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之法,且达到了“睹影知竿”之效,堪称咏雨妙作。
何绍基的《山雨》,写山雨,不似翁诗仅从侧面下笔,而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溪云”两句,写溪上云雾,写山雨,用的是正面描写之法。“马上”两句,写雨水打湿了诗人的衣巾,淋得村边的瓜豆枝叶散乱纷披,似亦可理解为以正面描写为主。而“新晴”两句,则主要是侧面描写。“新晴尽放峰峦出”与“万瀑齐飞”,这些都是山雨所赐。山雨的洗礼,使得山峰在雨过天晴时更为青翠,而山雨的注入,又使得山野间万瀑齐飞。可见,写雨过天晴,山峰青翠重现,山野间万瀑齐飞,正是从侧面写山雨。诗中“放”、“飞”等字下得精妙,使画面动了,活了,尤其是结句“万瀑齐飞又一奇”,语奇景妙,从侧面写活写足了山雨,与翁诗的“平明忽见溪流急”笔法相似,但更有气势。
    3.言情有别
    翁卷的《山雨》,不仅描写了此山星白月朗,他山一霎雨过的奇异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惊异的感情。而这情又不是直接抒发的,而是寓于景中,在跳动的景物描写之中含蓄地抒写了出来。
    何绍基的《山雨》,较之翁卷的《山雨》,感情更为丰富,其表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何绍基的诗写山雨,诗人是以一个山行者、山雨的亲身体验者的身份写的。其感情也随着雨前、雨中、雨后景物描写的变化而变化。雨前,诗人野行,心旷神怡,这从“宜”字等可感受到。雨中,他“马上衣巾任沾湿”,委婉地表达了遇雨而喜雨之情。雨后,目睹山峰青翠重现、万瀑齐飞的奇景,诗人直抒胸臆,以一“奇”字,既明言雨后山景之奇妙,又直抒诗人的惊奇之情。全诗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将诗人的感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翁卷的《山雨》与何绍基的《山雨》均描绘颇具特色的山雨,但二者技法明显有别:在结构安排上,前者由雨前之景一下子跳至雨后之景,而雨中之景则略而不写,别具匠心,后者则按雨前、雨中、雨后之景顺序写来,脉络分明;在描写方法上,前者采用侧面描写之法,后者则以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在言情方面,前者寓情于景,曲折地抒写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赞美之情,后者则采用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抒写了诗人雨前的心旷神怡、雨中的喜雨、雨后的“奇”雨之情。一言以蔽之,这两首诗吟咏山雨,同中有异,异曲同工,都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小题练习
  (1)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4分)
  此诗前两句描写了山林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2分)为后两句作者的惊异之情作铺垫
  (2)两首诗都描写了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景色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在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
  或者: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写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何诗则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写了诗人雨前的心旷神怡、雨中的喜雨、雨后的“奇”雨之情。   

【作者小传】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工诗,为[永喜四灵]之一。曾领乡荐(《四库提要》作[尝登淳佑癸卯乡荐],《乐清县志》承此,而近人以为是淳熙癸卯,相差一个甲子。衡诸翁卷生平,前者过早,后者过尽,疑都不确),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有《四岩集》,《苇碧轩集》。清光绪《乐清县志》卷八有传。翁卷诗,以明潘是仁辑刻《宋元四十三家集.苇碧轩诗集》四卷本为底本,校以清顾修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顾本)并酌采顾本校记(简称顾校)、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西岸集》(简称西岩集),编为第一卷;《西岩集》多出底本之诗及《诗渊》等书中所录诗,编为第二卷。
   何绍基(1799~1873) 清代诗人、学者、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何凌汉曾任户部尚书,是知名的藏书家。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古诗三百首 > 古诗赏析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