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
时间:2014-02-19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94年考的《菊花》诗,就是属于这一类作品。
1、弄清咏物言志诗的特点。要注意三点:①作者是怎样咏物的;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2、咏物言志诗的鉴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咏物言志诗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还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一个出色的咏物诗人,就应该像高明的摄影师那样,他的镜头要深入到对象的灵魂,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所以古人对于咏物诗有一个说法,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但又要切合所咏之物,写出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所以,读一首咏物诗,先要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第二,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我们在欣赏一首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的不同,所以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人诬陷入狱的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发出的是“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慨叹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一生平庸的文学宠臣虞世南:“垂蕤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清华(清高华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堪称咏物诗的上乘之作。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意识的寄托的,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分清。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都能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细加领悟。
第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我们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一般地说,咏物诗从整体构思上看,或用拟人(如上述的咏蝉诗),或用比喻(如贺知章的《咏柳》)。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作者自我形象不明显的客观咏物,往往采用比喻的手法,作者形象并不融入描写对象中。
此外,从具体描写方法看,对于所咏之物,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的《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作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94年考的《菊花》诗,就是属于这一类作品。
1、弄清咏物言志诗的特点。要注意三点:①作者是怎样咏物的;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2、咏物言志诗的鉴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咏物言志诗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还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一个出色的咏物诗人,就应该像高明的摄影师那样,他的镜头要深入到对象的灵魂,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所以古人对于咏物诗有一个说法,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但又要切合所咏之物,写出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所以,读一首咏物诗,先要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第二,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我们在欣赏一首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的不同,所以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人诬陷入狱的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发出的是“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慨叹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一生平庸的文学宠臣虞世南:“垂蕤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清华(清高华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堪称咏物诗的上乘之作。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意识的寄托的,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分清。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都能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细加领悟。
第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我们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一般地说,咏物诗从整体构思上看,或用拟人(如上述的咏蝉诗),或用比喻(如贺知章的《咏柳》)。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作者自我形象不明显的客观咏物,往往采用比喻的手法,作者形象并不融入描写对象中。
此外,从具体描写方法看,对于所咏之物,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的《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作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