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阳狱中上梁王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时间:2014-12-26
【作者小传】
邹阳,齐人,活动于汉文帝、景帝时期。初仕吴王刘濞,因刘濞阴谋叛乱,上书婉谏,吴王不听,离吴从梁孝王。梁孝王刘武是文帝窦皇后的小儿子,汉景帝的同母弟,有嗣位之意。邹阳力争以为不可,羊胜、公孙诡乘隙进谗,邹阳被捕下狱。他在狱中上书,慷慨陈辞。梁王见书,立即释放了他。后来汉景帝听从爰盎进言,立七岁的刘彻为太子。羊胜、公孙诡为梁王献谋,派人刺杀爰盎。景帝追查凶手,梁王不得不令二人自杀以谢罪。于是对邹阳敬为上客。邹阳为梁王求救于景帝宠妃王美人的兄长王长君,请为说情,起了一定的效果。司马迁赞邹阳“抗直不挠”;班固评邹阳“有智略,慷慨不苟合”。
【题 解】
邹阳被系狱中,身罹杀身之祸,但并不迎合媚上,哀求乞怜,而在上书中继续谏诤,字里行间,还很有些“不逊”(司马迁语),充分显示了他的“抗直”“不苟合”的性格,也是他“有智略”的表现。文章历举史实,借古喻今,雄辩地揭示了人主沈谗谀则危,任忠信则兴的道理。全文善用比喻,富于文采,是汉代散文名篇之一。
原文
邹阳从梁孝王游。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胜等疾阳,恶之孝王。孝王怒,下阳狱,将杀之。阳乃从狱中上书曰: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昴①,昭王疑之。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孰察之。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勿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
“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②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何则?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人恶之于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者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感于心,合于行,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
夫晋文亲其仇,强伯诸侯;齐桓用其仇,而一匡天下。何则?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则桀之犬可使吠尧,跖之客可使刺由,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之资乎!然则荆轲湛七族,要离燔妻子,岂足为大王道哉!
“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私污义;砥砺名号者,不以利伤行。故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笼于威重之权,胁于位势之贵,回面污行,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堀③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注】①昴,mǎo,“昴”是星宿名。《天文大象赋》有‘自胃仓而昴毕,实赵之交衢’,昴即指赵国。②白圭,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将军。③堀,同“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 画,划分。B.义不苟取比周于朝 比周,结党营私。
C.然则荆轲湛七族 湛,通“沉”,灭。D.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 寥廓,气度宽宏。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阳乃从狱中上书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B.少加怜焉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为燕尾生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则桀之犬可使吠尧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11.以下是对本文的评论,指出有失偏颇的一项
A.邹阳狱中上书自明,然其所语,多亟力称忠喊冤,吁天而自白心迹,而不能辩其所以忠耳。纵使奸邪之人,临危之际,亦能作斯语。
B. 本文辞藻丰赡,文采熠熠,使人读之目眩,却不免失于做作,由于其辞婉而善辨,终使“孝王立出之,卒为上客。”
C.文章历举史实,借古喻今,雄辩地揭示了人主沉谗谀则危,任忠信则兴的道理,充分显示了邹阳的“抗直”“不苟合”的性格。
D.邹阳被系狱中,身罹杀身之祸,因而一再迎合媚上,哀求乞怜;同时,上书中继续谏诤,字里行间,虽有些“不逊”(司马迁语),但这是他“有智略”的表现。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
(2)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3)则士有伏死堀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13.梁王想当皇帝,邹阳因上书劝谏而蒙冤下狱,于是邹阳上书自白心迹,但文中不直接反对梁王继承皇位, 而是大谈自己如何受到委屈。请结合全文,写出作者在文中陈述的委屈内容。(4分)
参考答案
9.A
10.D
11.D
12.(1)我听说“忠心的人无不得到好的报答,诚信的人不会遭到怀疑”,我平常认为这说法是对的,现在才明白这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能准确译出“见”“虚语”各1分,整句通畅1分。 )
(2)是因为两位君主和两位臣子,披肝沥胆,相互信任,哪里会因为一些没有根据的言论而改变看法呢?(能准确译出“剖心析肝”“ 移”各1分,整句通畅1分。)
(3)那么,士人只有隐伏在岩洞水泽而死,哪里会有人到宫廷来尽忠守信呢?(能准确译出“薮”“阙”各1分,整句通畅1分。)
13.(1)我是信而见疑,忠而获罪;(2)我是不被您所了解而获罪;(3)小人结党营私,我是受人诬陷;(4)人主当慈仁殷勤,亲贤远佞,施德布恩,不应该轻信谄谀小人。
参考译文:
邹阳跟随孝王做谋士。邹阳做人很有智慧和才略,性格慷慨不屈就求全不是好好先生,地位和羊胜、公孙诡相当。羊胜他们讨厌邹阳,在孝王那诬蔑他。孝王恼怒,将邹阳交给官吏治罪,将要杀死他。邹阳从狱中写信给孝王说:
我听说“忠心的人无不得到好的报答,诚信的人不会遭到怀疑”,我平常认为这说法是对的,现在才明白这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从前荆轲爱慕燕太子丹的义气,准备替他去刺杀秦王的时候,天上白虹贯穿太阳,而太子丹还害怕他不想去;卫先生为秦王谋画乘长平之捷一举灭赵,天上太白金星掩蔽了昴星,秦昭王却还要怀疑他。荆轲、卫先生的精诚之心感动天地,使得天上出现了异常现象,可是他们的忠信却不被燕太子丹和秦昭王理解,这难道不使人伤心吗!现在我竭尽忠诚,把我的主张全说出来,希望你能了解,可你身边的人不明白我的用心,结果让我去接受官吏的审讯,被世人怀疑。这就是即令荆轲、卫先生复活,而燕太子丹、秦昭王还是会不理解他们的事情啊。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一下。从前玉人卞和献宝,楚王砍掉他的脚;李斯竭尽忠心,胡亥却把他处以极刑。因此箕子假装发疯,接舆隐居不仕,都是害怕遇到这种祸患。希望大王考虑一下玉人卞和与李斯的本意,去掉楚王、胡亥那样的偏听偏信,不要让我被箕子、接舆讥笑。希望大王仔细考虑,对我稍加怜惜吧。
俗话说:“有的人从初相识到头发白了还象刚认识一样;有的人在路上碰见,停车交谈,就象老朋友一般。”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彼此了解和不了解的缘故。所以樊於期从秦国逃到燕国,把自己的头交给荆轲,让他去完成替燕太子丹刺杀秦王的任务;王奢离开齐国到魏国,登城自刎,为的是使齐国退兵,保全魏国。王奢、樊於期对于齐王、秦王来说,并不是新交,对于燕太子丹和魏王来说,也不是老朋友,他们离开齐、秦二国,为燕太子丹和魏王而死的原因,在于这种行动合乎他们的志向,和他们无限向往义气的本性。因此苏秦对天下的人不讲信用,而对燕国却象尾生那样讲究信用;白圭在战争中丢掉了中山国六座城池,却为魏文侯攻取了中山国。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君臣之间确实相互了解啊。苏秦在燕国作相,有人在燕五面前说他的坏话,燕王按着剑发脾气,还把駃騠的肉赏给他吃;白圭在中山国地位显贵,有人在魏文侯面前说他的坏话,文侯却赏给白圭夜光璧。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两位君主和两位臣子,披肝沥胆,相互信任,哪里会因为一些没有根据的言论而改变看法呢?
所以女子无论美丑,一进皇宫就受人嫉妒;做官的人无论是贤还是不贤,一提拔到朝廷也受到别人的非议。从前申徒狄自沉于雍州河中,徐衍背着石头自沉入海,他们不被世人所容,坚持正义,并不随随便便在朝廷结党,用来改变君主的想法。他们是和君主心心相印,行为相合,象胶漆一样坚固,兄弟都不能离间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难道众人的言辞能使他们生疑吗!所以听信片面的言辞就会出现坏事,单单信任一个人就会出乱子。
晋文公亲近往日的仇人,却能在诸侯国中称霸;齐桓公任用他往日的仇人,却匡正了天下。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确实具备仁慈诚恳的心意,这种心情不能用空话来代替。现在君主确实能除去骄傲的心情,怀有可以使人报答的心意,披露心腹,情真意实,披肝沥胆,厚施恩惠,始终和人同甘共苦,对人毫不吝啬,那么桀的狗也可以让它去吠尧,柳下跖的门客可以让他去刺杀许由。何况还凭着君主的权势,借着圣王的能力呢?这样,那么荆轲刺秦王,听凭秦王诛杀他的七族,要离为了谋杀庆忌而情愿烧死妻子儿女,哪还值得向大王一提呢?
我听说穿戴得整整齐齐进入朝廷的人,不会用他的私心去玷污道义;修身立名的人,不会因为贪利而去伤害他的品行。所以听说里弄名叫“胜母”,曾子就不进去;听说城名“朝歌”,墨子便掉转行车的方向。现在想使天下气度宽宏的人士,受到威重权力的笼络,受到高贵势力地位的胁迫,转过脸来,改变节操、玷污品行,来侍奉进谗献谀的人,求得亲近君主的机会,那么,士人只有隐伏在岩洞水泽而死,哪里会有人到宫廷来尽忠守信呢?
邹阳,齐人,活动于汉文帝、景帝时期。初仕吴王刘濞,因刘濞阴谋叛乱,上书婉谏,吴王不听,离吴从梁孝王。梁孝王刘武是文帝窦皇后的小儿子,汉景帝的同母弟,有嗣位之意。邹阳力争以为不可,羊胜、公孙诡乘隙进谗,邹阳被捕下狱。他在狱中上书,慷慨陈辞。梁王见书,立即释放了他。后来汉景帝听从爰盎进言,立七岁的刘彻为太子。羊胜、公孙诡为梁王献谋,派人刺杀爰盎。景帝追查凶手,梁王不得不令二人自杀以谢罪。于是对邹阳敬为上客。邹阳为梁王求救于景帝宠妃王美人的兄长王长君,请为说情,起了一定的效果。司马迁赞邹阳“抗直不挠”;班固评邹阳“有智略,慷慨不苟合”。
【题 解】
邹阳被系狱中,身罹杀身之祸,但并不迎合媚上,哀求乞怜,而在上书中继续谏诤,字里行间,还很有些“不逊”(司马迁语),充分显示了他的“抗直”“不苟合”的性格,也是他“有智略”的表现。文章历举史实,借古喻今,雄辩地揭示了人主沈谗谀则危,任忠信则兴的道理。全文善用比喻,富于文采,是汉代散文名篇之一。
原文
邹阳从梁孝王游。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胜等疾阳,恶之孝王。孝王怒,下阳狱,将杀之。阳乃从狱中上书曰: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昴①,昭王疑之。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孰察之。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勿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
“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②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何则?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人恶之于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者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感于心,合于行,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
夫晋文亲其仇,强伯诸侯;齐桓用其仇,而一匡天下。何则?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则桀之犬可使吠尧,跖之客可使刺由,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之资乎!然则荆轲湛七族,要离燔妻子,岂足为大王道哉!
“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私污义;砥砺名号者,不以利伤行。故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笼于威重之权,胁于位势之贵,回面污行,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堀③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注】①昴,mǎo,“昴”是星宿名。《天文大象赋》有‘自胃仓而昴毕,实赵之交衢’,昴即指赵国。②白圭,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将军。③堀,同“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 画,划分。B.义不苟取比周于朝 比周,结党营私。
C.然则荆轲湛七族 湛,通“沉”,灭。D.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 寥廓,气度宽宏。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阳乃从狱中上书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B.少加怜焉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为燕尾生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则桀之犬可使吠尧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11.以下是对本文的评论,指出有失偏颇的一项
A.邹阳狱中上书自明,然其所语,多亟力称忠喊冤,吁天而自白心迹,而不能辩其所以忠耳。纵使奸邪之人,临危之际,亦能作斯语。
B. 本文辞藻丰赡,文采熠熠,使人读之目眩,却不免失于做作,由于其辞婉而善辨,终使“孝王立出之,卒为上客。”
C.文章历举史实,借古喻今,雄辩地揭示了人主沉谗谀则危,任忠信则兴的道理,充分显示了邹阳的“抗直”“不苟合”的性格。
D.邹阳被系狱中,身罹杀身之祸,因而一再迎合媚上,哀求乞怜;同时,上书中继续谏诤,字里行间,虽有些“不逊”(司马迁语),但这是他“有智略”的表现。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
(2)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3)则士有伏死堀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13.梁王想当皇帝,邹阳因上书劝谏而蒙冤下狱,于是邹阳上书自白心迹,但文中不直接反对梁王继承皇位, 而是大谈自己如何受到委屈。请结合全文,写出作者在文中陈述的委屈内容。(4分)
参考答案
9.A
10.D
11.D
12.(1)我听说“忠心的人无不得到好的报答,诚信的人不会遭到怀疑”,我平常认为这说法是对的,现在才明白这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能准确译出“见”“虚语”各1分,整句通畅1分。 )
(2)是因为两位君主和两位臣子,披肝沥胆,相互信任,哪里会因为一些没有根据的言论而改变看法呢?(能准确译出“剖心析肝”“ 移”各1分,整句通畅1分。)
(3)那么,士人只有隐伏在岩洞水泽而死,哪里会有人到宫廷来尽忠守信呢?(能准确译出“薮”“阙”各1分,整句通畅1分。)
13.(1)我是信而见疑,忠而获罪;(2)我是不被您所了解而获罪;(3)小人结党营私,我是受人诬陷;(4)人主当慈仁殷勤,亲贤远佞,施德布恩,不应该轻信谄谀小人。
参考译文:
邹阳跟随孝王做谋士。邹阳做人很有智慧和才略,性格慷慨不屈就求全不是好好先生,地位和羊胜、公孙诡相当。羊胜他们讨厌邹阳,在孝王那诬蔑他。孝王恼怒,将邹阳交给官吏治罪,将要杀死他。邹阳从狱中写信给孝王说:
我听说“忠心的人无不得到好的报答,诚信的人不会遭到怀疑”,我平常认为这说法是对的,现在才明白这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从前荆轲爱慕燕太子丹的义气,准备替他去刺杀秦王的时候,天上白虹贯穿太阳,而太子丹还害怕他不想去;卫先生为秦王谋画乘长平之捷一举灭赵,天上太白金星掩蔽了昴星,秦昭王却还要怀疑他。荆轲、卫先生的精诚之心感动天地,使得天上出现了异常现象,可是他们的忠信却不被燕太子丹和秦昭王理解,这难道不使人伤心吗!现在我竭尽忠诚,把我的主张全说出来,希望你能了解,可你身边的人不明白我的用心,结果让我去接受官吏的审讯,被世人怀疑。这就是即令荆轲、卫先生复活,而燕太子丹、秦昭王还是会不理解他们的事情啊。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一下。从前玉人卞和献宝,楚王砍掉他的脚;李斯竭尽忠心,胡亥却把他处以极刑。因此箕子假装发疯,接舆隐居不仕,都是害怕遇到这种祸患。希望大王考虑一下玉人卞和与李斯的本意,去掉楚王、胡亥那样的偏听偏信,不要让我被箕子、接舆讥笑。希望大王仔细考虑,对我稍加怜惜吧。
俗话说:“有的人从初相识到头发白了还象刚认识一样;有的人在路上碰见,停车交谈,就象老朋友一般。”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彼此了解和不了解的缘故。所以樊於期从秦国逃到燕国,把自己的头交给荆轲,让他去完成替燕太子丹刺杀秦王的任务;王奢离开齐国到魏国,登城自刎,为的是使齐国退兵,保全魏国。王奢、樊於期对于齐王、秦王来说,并不是新交,对于燕太子丹和魏王来说,也不是老朋友,他们离开齐、秦二国,为燕太子丹和魏王而死的原因,在于这种行动合乎他们的志向,和他们无限向往义气的本性。因此苏秦对天下的人不讲信用,而对燕国却象尾生那样讲究信用;白圭在战争中丢掉了中山国六座城池,却为魏文侯攻取了中山国。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君臣之间确实相互了解啊。苏秦在燕国作相,有人在燕五面前说他的坏话,燕王按着剑发脾气,还把駃騠的肉赏给他吃;白圭在中山国地位显贵,有人在魏文侯面前说他的坏话,文侯却赏给白圭夜光璧。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两位君主和两位臣子,披肝沥胆,相互信任,哪里会因为一些没有根据的言论而改变看法呢?
所以女子无论美丑,一进皇宫就受人嫉妒;做官的人无论是贤还是不贤,一提拔到朝廷也受到别人的非议。从前申徒狄自沉于雍州河中,徐衍背着石头自沉入海,他们不被世人所容,坚持正义,并不随随便便在朝廷结党,用来改变君主的想法。他们是和君主心心相印,行为相合,象胶漆一样坚固,兄弟都不能离间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难道众人的言辞能使他们生疑吗!所以听信片面的言辞就会出现坏事,单单信任一个人就会出乱子。
晋文公亲近往日的仇人,却能在诸侯国中称霸;齐桓公任用他往日的仇人,却匡正了天下。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确实具备仁慈诚恳的心意,这种心情不能用空话来代替。现在君主确实能除去骄傲的心情,怀有可以使人报答的心意,披露心腹,情真意实,披肝沥胆,厚施恩惠,始终和人同甘共苦,对人毫不吝啬,那么桀的狗也可以让它去吠尧,柳下跖的门客可以让他去刺杀许由。何况还凭着君主的权势,借着圣王的能力呢?这样,那么荆轲刺秦王,听凭秦王诛杀他的七族,要离为了谋杀庆忌而情愿烧死妻子儿女,哪还值得向大王一提呢?
我听说穿戴得整整齐齐进入朝廷的人,不会用他的私心去玷污道义;修身立名的人,不会因为贪利而去伤害他的品行。所以听说里弄名叫“胜母”,曾子就不进去;听说城名“朝歌”,墨子便掉转行车的方向。现在想使天下气度宽宏的人士,受到威重权力的笼络,受到高贵势力地位的胁迫,转过脸来,改变节操、玷污品行,来侍奉进谗献谀的人,求得亲近君主的机会,那么,士人只有隐伏在岩洞水泽而死,哪里会有人到宫廷来尽忠守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