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安国字君倚”阅读答案及翻译
时间:2019-02-16
杨安国字君倚,密州安丘人。父光辅,居马耆山,学者多从受经,州守王博文荐为太学助教。孙奭知兖州,又荐为太常寺奉礼郎,州学讲书。既而奭与冯元荐安国为国子监直讲,并召光辅至。
安国《五经》及第,为枝江县尉,后迁大理寺丞。光辅教授兖州,请监兖州酒税,徙监益州粮料院,入为国子监直讲。景祐初,置崇政殿说书,安国以国子博士预选。久之,进天章阁侍讲、直龙图阁,遂为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皆兼侍讲。进翰林侍讲学士,历判尚书刑部、太常寺,纠察在京刑狱,累迁给事中。年七十余,卒,赠尚书礼部侍郎。
安国讲说,一以注疏为主,无它发明,引喻鄙俚,世或传以为笑。尤喜纬书及注疏所引纬书,则尊之与经等。在经筵二十七年,仁宗称其行义淳质,以比先朝崔遵度。
尝讲《周官》至“大荒大札,则薄征缓刑”,因进言曰:“古所谓缓刑,乃贳过误之民尔。今众持兵仗取民廪食,一切宽之,恐无以禁奸。”帝曰:“不然,天下皆吾赤子,迫于饿莩,至起为盗,州县既不能振恤,乃捕而杀之,不亦甚乎。”尝请书《无逸篇》于迩英阁之后屏,帝曰:“朕不欲背圣人之言。”命蔡襄书《无逸》、王洙书《孝经》四章列置左右。
论曰:冯元质直博雅,有古君子之风,欧阳修称师民醇儒硕学,在仁宗时,并繇宿望,先后执经劝讲,庶有所补益矣。张锡清慎敛晦,晚始见知。揆[注]及安国父子俱侍经幄考求其说亡过人者夫博习修洁之士潜德隐行不闻于世者多矣由是言之士遇不遇岂非命哉!
(选自《宋史·杨安国传》,有删改)
[注]揆:张揆(990——?),北宋文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揆及安国父子俱侍/经幄考求其说/亡过人者/夫博习修洁之士/潜德隐行/不闻于世者多矣/由是言之士遇/不遇岂非命哉
B.揆及安国父子俱侍/经幄考求其说/亡过人者/夫博习修洁之士/潜德隐行/不闻于世者多矣/由是言之/士遇不遇/岂非命哉
C.揆及安国父子俱侍经幄/考求其说/亡过人者/夫博习修洁之士/潜德隐行/不闻于世者多矣/由是言之/士遇不遇/岂非命哉
D.揆及安国父子俱侍经幄/考求其说/亡过人者/夫博习修洁之士/潜德隐行/不闻于世者多矣/由是言之士遇/不遇岂非命哉
10. C(原句标点:揆及安国父子俱侍经幄,考求其说,亡过人者。夫博习修洁之士,潜德隐行,不闻于世者多矣。由是言之,士遇不遇,岂非命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也叫表字,指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一般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
B.五经,是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论语》《春秋》五部典籍的合称。
C.注疏,注和疏的合称。注是指对经书正文中字句的注解,疏则是指对注的注解。
D.君子,先秦典籍中的君子常强调地位崇高;后代君子常强调德才兼备。
11. B(五经,指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典籍的合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安国熟谙五经,官职屡获升迁。杨安国以《五经》科考及第,任枝江县尉,后升迁大理寺丞;后历任天章阁待制、翰林侍讲学士等等。
B.杨安国讲说多年,人们褒贬不一。他在讲说的时候,因为引喻庸俗、尊崇纬书遭到了世人的嘲笑;但是他在经筵二十七年,却得到了仁宗的高度认可。
C.杨安国讲学有悟,于是进谏君王。他曾经在讲说《周官》到“大荒大札,则薄征缓刑”之时有所感悟,于是针对“缓刑”一事向皇帝提出了看法。
D.杨安国曾有奏请,颇得皇帝宠信。他曾奏请在迩英殿的后屏上书写《无逸篇》,皇帝虽然说“朕不欲背圣人之言”,但还是一定程度上采纳了他的奏请。
12. B(“因为引喻庸俗、尊崇纬书遭到了世人的嘲笑”错,“尊崇纬书”并没有遭到世人的嘲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众持兵仗取民廪食,一切宽之,恐无以禁奸。(5分)
(2)迫于饿莩,至起为盗,州县既不能振恤,乃捕而杀之,不亦甚乎。(5分)
13.(1)现在众人手执武器抢劫百姓的粮食,如一律赦免,恐怕没有什么用来制止奸邪了。(“取”“宽”“无以”各1分,句意2分)
(2)(他们)迫于饥饿,以致起事做盗贼,州县既不能赈济抚恤,就捕杀他们,不也太过分了吗。(“至”“振恤”“甚”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杨安国字君倚,是密州安丘人。他的父亲杨光辅住在马耆山,有许多做学问的人跟从他学习经书,州守王博文举荐他为太学助教。孙奭任兖州知州时,又举荐他为太常寺奉礼郎,在州学讲书。不久孙奭与冯元举荐杨安国为国子监直讲,并征召杨光辅到京城。
杨安国以《五经》科考中选,任枝江县尉,后升任大理寺丞。杨光辅在兖州任教授,请求监理兖州酒税,调往益州监理粮料院,入朝担任国子监直讲。景祜初年,设置崇政殿说书一职,杨安国以国子博士的身份参预考选。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升为天章阁侍讲、直龙图阁,于是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都兼任侍讲。升为翰林侍讲学士,历判尚书刑部、太常寺,纠察京城刑狱,屡经升迁为给事中。年龄到了七十多,去世,追赠为尚书礼部侍郎。
杨安国讲论经史,一概以其注疏为主,没有别的解说,他的引喻庸俗,有的被世人传为笑谈。尤其喜欢纬书和注疏中所引用的纬书,将它和经书一样尊崇。在御前讲席为皇帝讲读经史二十七年,仁宗称许他品行纯厚质朴,把他比为先朝的崔遵度。
曾经讲解《周官》到“大灾大疫之年,就减轻赋税放宽刑罚”,于是进言说:“古代所说的放宽刑罚,是指赦免有过失的百姓。现在众人手执武器抢劫百姓的粮食,如一律赦免,恐怕没有什么用来制止奸邪了。”皇帝说:“不是这样,天下人都是我的百姓,(他们)迫于饥饿,以致起事做盗贼,州县既不能赈济抚恤,就捕杀他们,不也太过分了吗。”(杨安国)曾经奏请在迩英阁的后屏上书写《无逸篇》,皇帝说:“朕不想背对圣人之言。”于是就令蔡襄书写《无逸》、王洙书写《孝经》四章并将其设置在迩英阁的左右两侧。
论曰:冯元朴实正直博学高尚,具有古代君子的风范,欧阳修称赞赵师民为学识渊博的鸿儒,在仁宗时代,他们二人都一向负有重望,先后为皇帝讲读经史,多少有所补益。张锡清廉谨慎不事张扬,晚年才被人所知。张揆和杨安国父子都在御前讲席为皇帝讲论经史,但考察推究其对经书的解说,并无过人之处。然而博学多才品德高尚的文人士子,具有鲜为人知的美德,不著称于世的太多了。由此而言,士人的得志与否,难道不是命运吗?
安国《五经》及第,为枝江县尉,后迁大理寺丞。光辅教授兖州,请监兖州酒税,徙监益州粮料院,入为国子监直讲。景祐初,置崇政殿说书,安国以国子博士预选。久之,进天章阁侍讲、直龙图阁,遂为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皆兼侍讲。进翰林侍讲学士,历判尚书刑部、太常寺,纠察在京刑狱,累迁给事中。年七十余,卒,赠尚书礼部侍郎。
安国讲说,一以注疏为主,无它发明,引喻鄙俚,世或传以为笑。尤喜纬书及注疏所引纬书,则尊之与经等。在经筵二十七年,仁宗称其行义淳质,以比先朝崔遵度。
尝讲《周官》至“大荒大札,则薄征缓刑”,因进言曰:“古所谓缓刑,乃贳过误之民尔。今众持兵仗取民廪食,一切宽之,恐无以禁奸。”帝曰:“不然,天下皆吾赤子,迫于饿莩,至起为盗,州县既不能振恤,乃捕而杀之,不亦甚乎。”尝请书《无逸篇》于迩英阁之后屏,帝曰:“朕不欲背圣人之言。”命蔡襄书《无逸》、王洙书《孝经》四章列置左右。
论曰:冯元质直博雅,有古君子之风,欧阳修称师民醇儒硕学,在仁宗时,并繇宿望,先后执经劝讲,庶有所补益矣。张锡清慎敛晦,晚始见知。揆[注]及安国父子俱侍经幄考求其说亡过人者夫博习修洁之士潜德隐行不闻于世者多矣由是言之士遇不遇岂非命哉!
(选自《宋史·杨安国传》,有删改)
[注]揆:张揆(990——?),北宋文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揆及安国父子俱侍/经幄考求其说/亡过人者/夫博习修洁之士/潜德隐行/不闻于世者多矣/由是言之士遇/不遇岂非命哉
B.揆及安国父子俱侍/经幄考求其说/亡过人者/夫博习修洁之士/潜德隐行/不闻于世者多矣/由是言之/士遇不遇/岂非命哉
C.揆及安国父子俱侍经幄/考求其说/亡过人者/夫博习修洁之士/潜德隐行/不闻于世者多矣/由是言之/士遇不遇/岂非命哉
D.揆及安国父子俱侍经幄/考求其说/亡过人者/夫博习修洁之士/潜德隐行/不闻于世者多矣/由是言之士遇/不遇岂非命哉
10. C(原句标点:揆及安国父子俱侍经幄,考求其说,亡过人者。夫博习修洁之士,潜德隐行,不闻于世者多矣。由是言之,士遇不遇,岂非命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也叫表字,指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一般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
B.五经,是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论语》《春秋》五部典籍的合称。
C.注疏,注和疏的合称。注是指对经书正文中字句的注解,疏则是指对注的注解。
D.君子,先秦典籍中的君子常强调地位崇高;后代君子常强调德才兼备。
11. B(五经,指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典籍的合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安国熟谙五经,官职屡获升迁。杨安国以《五经》科考及第,任枝江县尉,后升迁大理寺丞;后历任天章阁待制、翰林侍讲学士等等。
B.杨安国讲说多年,人们褒贬不一。他在讲说的时候,因为引喻庸俗、尊崇纬书遭到了世人的嘲笑;但是他在经筵二十七年,却得到了仁宗的高度认可。
C.杨安国讲学有悟,于是进谏君王。他曾经在讲说《周官》到“大荒大札,则薄征缓刑”之时有所感悟,于是针对“缓刑”一事向皇帝提出了看法。
D.杨安国曾有奏请,颇得皇帝宠信。他曾奏请在迩英殿的后屏上书写《无逸篇》,皇帝虽然说“朕不欲背圣人之言”,但还是一定程度上采纳了他的奏请。
12. B(“因为引喻庸俗、尊崇纬书遭到了世人的嘲笑”错,“尊崇纬书”并没有遭到世人的嘲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众持兵仗取民廪食,一切宽之,恐无以禁奸。(5分)
(2)迫于饿莩,至起为盗,州县既不能振恤,乃捕而杀之,不亦甚乎。(5分)
13.(1)现在众人手执武器抢劫百姓的粮食,如一律赦免,恐怕没有什么用来制止奸邪了。(“取”“宽”“无以”各1分,句意2分)
(2)(他们)迫于饥饿,以致起事做盗贼,州县既不能赈济抚恤,就捕杀他们,不也太过分了吗。(“至”“振恤”“甚”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杨安国字君倚,是密州安丘人。他的父亲杨光辅住在马耆山,有许多做学问的人跟从他学习经书,州守王博文举荐他为太学助教。孙奭任兖州知州时,又举荐他为太常寺奉礼郎,在州学讲书。不久孙奭与冯元举荐杨安国为国子监直讲,并征召杨光辅到京城。
杨安国以《五经》科考中选,任枝江县尉,后升任大理寺丞。杨光辅在兖州任教授,请求监理兖州酒税,调往益州监理粮料院,入朝担任国子监直讲。景祜初年,设置崇政殿说书一职,杨安国以国子博士的身份参预考选。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升为天章阁侍讲、直龙图阁,于是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都兼任侍讲。升为翰林侍讲学士,历判尚书刑部、太常寺,纠察京城刑狱,屡经升迁为给事中。年龄到了七十多,去世,追赠为尚书礼部侍郎。
杨安国讲论经史,一概以其注疏为主,没有别的解说,他的引喻庸俗,有的被世人传为笑谈。尤其喜欢纬书和注疏中所引用的纬书,将它和经书一样尊崇。在御前讲席为皇帝讲读经史二十七年,仁宗称许他品行纯厚质朴,把他比为先朝的崔遵度。
曾经讲解《周官》到“大灾大疫之年,就减轻赋税放宽刑罚”,于是进言说:“古代所说的放宽刑罚,是指赦免有过失的百姓。现在众人手执武器抢劫百姓的粮食,如一律赦免,恐怕没有什么用来制止奸邪了。”皇帝说:“不是这样,天下人都是我的百姓,(他们)迫于饥饿,以致起事做盗贼,州县既不能赈济抚恤,就捕杀他们,不也太过分了吗。”(杨安国)曾经奏请在迩英阁的后屏上书写《无逸篇》,皇帝说:“朕不想背对圣人之言。”于是就令蔡襄书写《无逸》、王洙书写《孝经》四章并将其设置在迩英阁的左右两侧。
论曰:冯元朴实正直博学高尚,具有古代君子的风范,欧阳修称赞赵师民为学识渊博的鸿儒,在仁宗时代,他们二人都一向负有重望,先后为皇帝讲读经史,多少有所补益。张锡清廉谨慎不事张扬,晚年才被人所知。张揆和杨安国父子都在御前讲席为皇帝讲论经史,但考察推究其对经书的解说,并无过人之处。然而博学多才品德高尚的文人士子,具有鲜为人知的美德,不著称于世的太多了。由此而言,士人的得志与否,难道不是命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