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洽,字和仲,临邑人”阅读答案
时间:2019-09-18
王洽,字和仲,临邑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天启初,诸贤汇进,洽有力焉。迁太常少卿。三年冬,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洽本赵南星所引,及魏忠贤逐南星,洽乞罢,不许。五年四月,御史李应公希忠贤指劾洽,遂夺职闲住。崇祯元年,召拜工部右侍郎,摄部事。兵部尚书王在晋罢,帝召见群臣,奇洽状貌,即擢任之。上疏陈军政十事,帝并褒纳。寻上言:“祖宗养兵百万,不费朝廷一钱,屯田是也。总督张佳允、巡抚张国彦行之蓟镇,为豪右所阻。遗天施地生之利,而日讲生财之术,为养军资,不大失策乎!乞敕诸道监司,遵先朝七分防操、三分屯垦之制,实心力行,庶国计有裨。”帝称善,即命行之。尝奏汰年深武弁无荐者四十八人,以边才举监司杨嗣昌、梁廷栋,后皆大用。二年十月,大清兵由大安口入,都城戎严。洽急征四方兵入卫,督师袁崇焕、巡抚解经传、总兵官祖大寿等先后至,不能拒,大清兵遂深入。帝忧甚,十一月召对廷臣。侍郎周延儒言:“本兵备御疏忽,调度乖张。”检讨项煜继之,且曰:“世宗斩一丁汝夔,将士震悚,强敌宵遁。”帝颔之,遂下洽狱。明年四月,洽竟瘐死。寻论罪,复坐大辟。洽清修伉直,雅负时望,而应变非所长。骤逢大故,以时艰见绌。遵化陷,再日始得报,帝怒其侦探不明,又以廷臣玩祗,拟用重典,故于洽不少贷。厥后都城复三被兵,枢臣咸获免,人多为洽惜之。
(节选自《明史·王洽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B. 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C. 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D. 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常,秦时又称为奉常;古代多为九卿之一,主要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
B. 摄,代理、兼职,一般指低级官员代行较高职权,也用于长官兼理部属职责
C. 豪右,文中指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朝以右为上,所以称豪右。
D. 敕,原专指皇帝自上而下的命令诏书,后也指官长告诫僚属或子孙的训令。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洽宦海沉浮,身不由己。在魏忠贤斥逐赵南星时,他主动请求辞去官职,却没有得到批准,但最终还是被魏忠贤的党羽弹劾,因此免官。
B. 王洽勇于进言,多获认可。他向朝廷呈奏的十条军政建议都得到采纳,他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的屯田建议也得到了皇上认可并被立即推行。
C. 王洽选贤荐能,慧眼识才。天启初年,许多贤才在他的举荐之下才得以进用;任职兵部时,他所举荐的杨嗣昌、梁廷栋,后来都获得重用。
D. 王洽受到诬陷,含冤而死。清兵进逼北京城,他并无失职之处,却遭到周延儒和项煜的诬告,最终被判处大辟之罪,人们后来都很同情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遵先朝七分防操、三分屯垦之制,实心力行,庶国计有裨
(2)洽清修伉直,雅负时望,而应变非所长。骤逢大故,以时艰见绌。
【参考答案】
10. C 本句“洽”为人名,“东光”“任丘”“长垣”为地名,“稽勋主事”为官职名称;“服阕”解释为“服丧期满”,在句中作状语,应该独立成句,排除AB;“吏民望之若神明”这句话的意思是“管理百姓把它看作神明”,这里的“神明”是名词,不可拆开,排除D。故选C。
11. D 本题D项,“敕,原专指皇帝自上而下的命令诏书,后也指官长告诫僚属或子孙的训令”表述错误,根据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敕,指皇帝、帝王自上命下之词,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敕;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题中缺少限定性的时间条件“南北朝以后”。故选D。
12. D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分析有误。联系原文看,在清兵入侵之时,“洽急征四方兵入卫”,加上督师袁崇焕等人的兵力,也未能阻止清兵进逼北京。这是事实。从文中“而应变非所长。骤逢大故,以时艰见绌”这句话看,作者认为王洽不擅长临机应变,突然遇到重大变故,时间紧迫下他表现出了不足。有不足,那在抗清这事上便有失职之处。另外,侍郎周延儒言:“本兵备御疏忽,调度乖张。”这是说王洽调度上的不足,项煜紧跟着说的建议是他自己认为可行的退敌之术,二者在此并无诬告王洽之意。结尾句“人多为洽惜之”意为人们大多为王洽感到可惜。可惜是因为“厥后都城复三被兵,枢臣咸获免”,而王洽却因病死在狱中,不能与他人一样获得免罪机会。“瘐死”,古代指犯人在监狱中因饥寒而死,后来也泛指在监狱中病死。后文说“寻论罪,复坐大辟”,朝廷论罪处以王洽死刑,其实未待执行死刑,王洽就已去世。但是选项认为“人们后来都很同情他”语意范围扩大,表述不准确。综合分析看,选项中“他并无失职之处,却遭到周延儒和项煜的诬告”,“人们后来都很同情他”是曲解文意。故选D。
13. (1)让他们遵守先朝军队七分用来防御操练、三分用来开垦屯田的制度,尽心尽力地施行,希望对国家经济有所裨益。
(2)王洽品行高洁,为人刚正,当时很有声望,但是应对事变并不是他的长处。突然遭遇重大变故,因为时局艰难而被罢黜。
(节选自《明史·王洽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B. 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C. 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D. 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常,秦时又称为奉常;古代多为九卿之一,主要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
B. 摄,代理、兼职,一般指低级官员代行较高职权,也用于长官兼理部属职责
C. 豪右,文中指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朝以右为上,所以称豪右。
D. 敕,原专指皇帝自上而下的命令诏书,后也指官长告诫僚属或子孙的训令。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洽宦海沉浮,身不由己。在魏忠贤斥逐赵南星时,他主动请求辞去官职,却没有得到批准,但最终还是被魏忠贤的党羽弹劾,因此免官。
B. 王洽勇于进言,多获认可。他向朝廷呈奏的十条军政建议都得到采纳,他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的屯田建议也得到了皇上认可并被立即推行。
C. 王洽选贤荐能,慧眼识才。天启初年,许多贤才在他的举荐之下才得以进用;任职兵部时,他所举荐的杨嗣昌、梁廷栋,后来都获得重用。
D. 王洽受到诬陷,含冤而死。清兵进逼北京城,他并无失职之处,却遭到周延儒和项煜的诬告,最终被判处大辟之罪,人们后来都很同情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遵先朝七分防操、三分屯垦之制,实心力行,庶国计有裨
(2)洽清修伉直,雅负时望,而应变非所长。骤逢大故,以时艰见绌。
【参考答案】
10. C 本句“洽”为人名,“东光”“任丘”“长垣”为地名,“稽勋主事”为官职名称;“服阕”解释为“服丧期满”,在句中作状语,应该独立成句,排除AB;“吏民望之若神明”这句话的意思是“管理百姓把它看作神明”,这里的“神明”是名词,不可拆开,排除D。故选C。
11. D 本题D项,“敕,原专指皇帝自上而下的命令诏书,后也指官长告诫僚属或子孙的训令”表述错误,根据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敕,指皇帝、帝王自上命下之词,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敕;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题中缺少限定性的时间条件“南北朝以后”。故选D。
12. D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分析有误。联系原文看,在清兵入侵之时,“洽急征四方兵入卫”,加上督师袁崇焕等人的兵力,也未能阻止清兵进逼北京。这是事实。从文中“而应变非所长。骤逢大故,以时艰见绌”这句话看,作者认为王洽不擅长临机应变,突然遇到重大变故,时间紧迫下他表现出了不足。有不足,那在抗清这事上便有失职之处。另外,侍郎周延儒言:“本兵备御疏忽,调度乖张。”这是说王洽调度上的不足,项煜紧跟着说的建议是他自己认为可行的退敌之术,二者在此并无诬告王洽之意。结尾句“人多为洽惜之”意为人们大多为王洽感到可惜。可惜是因为“厥后都城复三被兵,枢臣咸获免”,而王洽却因病死在狱中,不能与他人一样获得免罪机会。“瘐死”,古代指犯人在监狱中因饥寒而死,后来也泛指在监狱中病死。后文说“寻论罪,复坐大辟”,朝廷论罪处以王洽死刑,其实未待执行死刑,王洽就已去世。但是选项认为“人们后来都很同情他”语意范围扩大,表述不准确。综合分析看,选项中“他并无失职之处,却遭到周延儒和项煜的诬告”,“人们后来都很同情他”是曲解文意。故选D。
13. (1)让他们遵守先朝军队七分用来防御操练、三分用来开垦屯田的制度,尽心尽力地施行,希望对国家经济有所裨益。
(2)王洽品行高洁,为人刚正,当时很有声望,但是应对事变并不是他的长处。突然遭遇重大变故,因为时局艰难而被罢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