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阅读答案及翻译
时间:2020-08-22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1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兽相食,且人恶之 恶:以……为凶恶
B.长子死焉 死:为……而死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孝悌:孝顺父母,恭顺兄长
D.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 陷溺:使其陷到井里,淹在水里
19.下面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南辱于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夫谁与王敌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20.下面各句全都属于孟子实行“仁政”措施的一项是( )
①省刑罚 ②彼夺其民时 ③薄税敛 ④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⑤深耕易耨
A.①③④B.①③⑤
C.②④⑤D.③④⑤
21.下面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愿比死者壹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
B.在文中,孟子认为只有法治清明,减轻刑罚;降低税率,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
C.孟子提出的“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体现了其“仁政”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教民”。
D.孟子通过对“彼夺其民时”一针见血的分析,得出只有“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
2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2)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3)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参考答案
18.A
19.D
20.B
21.A
22.(1)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2)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
(3)(如果)斧子按一定的时节入山林(砍伐),木材就会用不尽。
【解析】
【分析】
18.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A项,恶:厌恶。句意: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
故选A。
19.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A项,以:介词,用/介词,拿。
B项,于:介词,被/介词,在。
C项,夫:发语词/指示代词,那个。
D项,为:均为动词,作为。
故选D。
20.
本题要求选出全都属于孟子实行“仁政”措施的一项,②指秦国的做法,④是实行“仁政”后的效果。排除②④。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A项,“体现了其爱民之心”错误。报仇雪恨的基础就是动员民众为他打仗,这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百姓的死活的行为;“愿比死者壹洒之”的真实意图是称霸。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杀人以梃与刃,状语后置句;有以……乎,有什么……吗。
(2)入,在家;事,侍奉;出;在外;挞,对抗;秦楚之坚甲利兵,定语后置句。
(3)以时,按照时节;胜,尽。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愿意高兴地听您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应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能被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以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欺侮。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孟子回答道:“在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因为)他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各自逃散。他们坑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它,有谁能跟大王较量呢?因此说:‘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1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兽相食,且人恶之 恶:以……为凶恶
B.长子死焉 死:为……而死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孝悌:孝顺父母,恭顺兄长
D.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 陷溺:使其陷到井里,淹在水里
19.下面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南辱于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夫谁与王敌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20.下面各句全都属于孟子实行“仁政”措施的一项是( )
①省刑罚 ②彼夺其民时 ③薄税敛 ④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⑤深耕易耨
A.①③④B.①③⑤
C.②④⑤D.③④⑤
21.下面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愿比死者壹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
B.在文中,孟子认为只有法治清明,减轻刑罚;降低税率,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
C.孟子提出的“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体现了其“仁政”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教民”。
D.孟子通过对“彼夺其民时”一针见血的分析,得出只有“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
2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2)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3)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参考答案
18.A
19.D
20.B
21.A
22.(1)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2)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
(3)(如果)斧子按一定的时节入山林(砍伐),木材就会用不尽。
【解析】
【分析】
18.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A项,恶:厌恶。句意: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
故选A。
19.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A项,以:介词,用/介词,拿。
B项,于:介词,被/介词,在。
C项,夫:发语词/指示代词,那个。
D项,为:均为动词,作为。
故选D。
20.
本题要求选出全都属于孟子实行“仁政”措施的一项,②指秦国的做法,④是实行“仁政”后的效果。排除②④。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A项,“体现了其爱民之心”错误。报仇雪恨的基础就是动员民众为他打仗,这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百姓的死活的行为;“愿比死者壹洒之”的真实意图是称霸。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杀人以梃与刃,状语后置句;有以……乎,有什么……吗。
(2)入,在家;事,侍奉;出;在外;挞,对抗;秦楚之坚甲利兵,定语后置句。
(3)以时,按照时节;胜,尽。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愿意高兴地听您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应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能被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以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欺侮。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孟子回答道:“在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因为)他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各自逃散。他们坑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它,有谁能跟大王较量呢?因此说:‘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