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宋苏文忠公全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

时间:2020-12-31
宋苏文忠公全集叙
[明]茅维
自古文士之见道者,必推眉山苏长公其人。在昔论文者,咸以梁昭明《文选》为指南,而长公独非之。盖其书出而士习益趋于文,譬之曦薄虞渊①,质丧旨淆,莫之能挽者。以隋炀之不君,特患文之无节,史氏嘉之,殆骎骎乎启唐风之一变。五季承唐之靡,而宋复振之,以绍唐之元和。其间庐陵②先鸣,而眉山、南丰②为辅。卒之士人所附,萃于长公,而庐陵不自功矣。然文之变也,变则创,创则离,离其章而壹其质,是谓唐、宋之复古。顾徇名之士,求其离而瑕之,哓哓然援古以自多,将谓越唐、宋而逼秦、汉,其合者直章焉尔,而质不唐、宋若也,奚其古?
先大夫患之,辑唐、宋八家行于世,而眉山氏居其三。则尝授诸维曰:“吾以长公合八家,姑举其要,要以长公成一家,必举其赢。然吾已矣,小子维识之。”昔长公被逮于元丰间,文之秘者,朋游多弃去,家人恐怖而焚之者,殆无算。逮高宗嗜其文,汇集而陈诸左右,逸者不复收矣。迄今遍搜楚、越,并非善本,既嗟所缺,复憾其讹。丐诸秣陵焦太史所藏阁本《外集》。太史公该博而有专嗜,出示手板,甚核。参之《志林》《仇池笔记》等书,增益者十之二三,私加刊次,再历寒燠而付之梓。即未能复南宋禁中之旧,而今之散见于世者,庶无挂漏。
盖长公之文,若无意而意合,若无法而法随,澹而腴,浅而蓄,奇不诡于正,激不乖于和,殆无位而摅隆中之抱,无史而毕龙门之长,至乃羁愁濒死之际,而居然乐香山之适,享黔娄③之康,偕柴桑之隐也者,岂文士能乎哉!噫,世能穷长公于用,而不能穷长公于文;能不用长公,而不能不为长公用。当其纷然而友粲然而布弥宇宙而亘今古肖化工而完真气无一不从文焉出之而读之澹乎若无文也长公其有道者欤!又尝语人以文之旨,第举夫子所谓“辞达而已矣”。盖文止乎达,而达外无文,原六艺而等于万代,旨其蔽之哉!彼所指离不离者抑末耳。在昭明固云“老、庄、管、晏之书,以意为宗,不以文为本”者,无庸进退之也。若长公者,非其亚耶?藉令起昭明以进退其文,吾知难乎为政矣。则不佞是役也,盖不徒以先大夫之成命在。
【注】①虞渊,传说中日没之处。②庐陵,这里指代王安石;南丰,这里指代曾巩,南丰是他的出生地。③黔娄,战国时期齐国有名的隐士。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其间庐陵先鸣 先鸣:首先倡导
B. 哓哓然援古以自多 多:重视
C. 必举其赢 赢:剩余(的文章)
D. 激不乖于和 乖:背离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特患文之无节 诸侯之所大患
B. 而今之散见于世者 虽又槁曝,不复挺者
C. 若无意而意合 穷山之高而止
D. 盖文止乎达 相与枕藉乎舟中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称赞苏轼被“文士之见道者”推崇,以他和众人对待《昭明文选》的态度不同为例加以证明,亦侧面可见苏轼文风,尚古而不喜雕琢。
B.作者叙述隋唐以来文风的变化和父亲的嘱托、文集出版的经过,于此可见长公文集的收集、整理、出版之不易,作者在艰辛之余又感到欣慰。
C.作者对苏轼的文章推崇备至,将其与诸多历史名人贤士相提并论,称其有诸葛亮那样的政治怀抱,有史学家司马迁的才华,称赞其有白居易陶渊明的乐观豁达。
D.作为“唐宋派”代表人物茅坤之子,作者的文学观念深受其父之影响,在本文中,他提倡学习唐宋古文,反对奢靡浮艳的文风。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当其纷然而友粲然而布弥宇宙而亘今古肖化工而完真气无一不从文焉出之而读之澹乎若无文也长公其有道者欤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文之变也,变则创,创则离,离其章而壹其质,是谓唐、宋之复古。(4分)
(2)逮高宗嗜其文,汇集而陈诸左右,逸者不复收矣。(4分)

参考答案
14.B(多,赞美)
15.D(介词,在,到。 A.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用于定 语和名词性中心语之 间,组成名词性偏正短语,的。B.第一个“者”,结构助词,用在动词性 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用来指人、事、物;第二个“者”,语气词,用在复句的前面分句 之末,复句的前面分句陈述结果,后面分句表明原因。C.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第二 个“而”,连词,表顺承,才。)
16.A(“文士之见道者”是指像苏轼那样的有见地的人。后文的例子也是证明其有见识。)
17.当其纷然而友/粲然而布/弥宇宙而亘今古/肖化工而完真气/无一不从文焉出之/而读之澹乎 若无文也/长公其有道者欤!
18.(1)然而文风转变,有转变就有创建,有创建就有脱离,脱离(对)文章藻饰(的追求)而 专一于(对)它的本质(的追求),这是说唐宋的复古。(然:转折连词,然而、但是;壹:动词, 专一、统一;质:本质、实质;句式“是谓”;句意通顺。1 点 1 分)
(2)到了宋高宗非常喜欢他的文章,(把他的文章)汇集摆列在身边(的时候),那些散失了的 文章就不能再收集回来了。(逮,到了;陈:摆列;诸:兼词,之于;句意通顺。1 点 1 分) (二)(8 分)

参考译文:
自古明白道理的文人当中,必定要推崇眉山苏长公这个人。昔日评论文章,都以梁朝 的《昭明文选》为指导,而唯独长公非难了它。因为此书一出,文人更加追求文章辞藻华美,而 追求辞藻华美好比日薄西山,文章的本质丧失,意旨混乱,而没人能扭转这风气。隋炀帝(追求 奢靡)虽不行君王之道,但也忧虑文章(追求辞藻华美)没有节制,而史官大加称道,这大概迅 速引导了后来唐代文风的转变吧。五代继承唐朝(晚年)奢靡的文风,而宋朝再次整治了这种奢 靡的文风,继承唐朝元和时期的文风。那时王安石首先倡导,苏轼、曾巩从旁佐助。最后文人都 依附聚集在苏轼身边,而王安石也不自我居功。然而文风转变,有转变就有创建,有创建就有脱 离,脱离(对)文章藻饰(的追求)而专一于(对)它的本质(的追求),这是说唐宋的复古。 但是那些追求名声之人,只看到它脱离(对)文章藻饰(的追求)而挑它的毛病,叫嚷着援引古 人来自我赞美,说(自己)超越唐宋而逼近秦汉,那些所谓的合者,也不过是文章的藻饰罢了, 文章的本质却不像唐宋文章那样,它们的古风在哪里? 先父(茅坤)很担心这种风气,就编辑了唐宋八人的文集让它们在社会上流传,而苏轼位居第三。他曾经将这些文集交给我,说:“我将长苏公合在八家之中,暂且列举其大要,而要把长 公单独成一家,就一定找到他其余的那些文章。然而我一生已经快完了,年轻人你要记住这一点。”
昔日长公在元丰年间被逮捕时,那些不公开的文章,好友大多把它们丢弃了,家人害怕而焚烧的 文章,大概无法计算吧。到了宋高宗非常喜欢他的文章,(把他的文章)汇集摆列在身边(的时 候),那些散失了的文章就不能再收集回来了。我至今广泛搜索楚地、越地,都不是理想的版本, 既感叹文章缺失不全,又对那些错误之处感到遗憾。我向秣陵焦太史所收藏的《外集》讨要。焦 太史学识渊博而又有专门嗜好,他拿出自己手抄写的文集给我看,非常翔实正确。我参照《志林》 《仇池笔记》等书籍,增加了十分之二三,私下里刻板编排,历经两年而将文集刊印发行。虽然 不能恢复南宋宫中版本的原貌,而现今散见在社会上的文章,几乎没什么遗漏了。 苏长公的文章,似乎没有意味而意味却契合在其中,好像没有文法而文法却相伴相随,恬淡 而意蕴丰满,语言浅显而意味深长,变幻莫测而又不与正道背离,激昂而不背离和谐。苏长公虽 无高官显位却有诸葛亮的怀抱,虽无史书著述却完全拥有司马迁的的文才,甚至沦落他乡临死之 时,居然有白居易的舒适自得,享受黔娄那样的安宁,拥有陶渊明那样的隐逸旷达,这些一般的 文人能做得到吗?唉,社会能够让长公在经世致用上郁郁不得志,却不能让长公在文才上贫乏浅 薄;能够不重用长公,却不能不为长公所享有。当他与众人相交往时,光鲜闪亮,充满世间万物, 绵延古今,像是自然天成,尽显刚正之气,无一不从他的文章中流露出来,读来平淡仿佛不成文 章,长公真是有道之人啊。又曾经告诉别人为文的宗旨,只是提出孔夫子所说的“文辞畅达罢了”。
文章达到顺畅境界就够了,顺畅之外就没有文章了。推此源于六艺而适用于万世万代,这个宗旨 如今已经被遮蔽了。他们所指的“离不离”也就是舍本逐末了。《昭明文选》里坚持认为“老 子庄子管子晏子这些书,把思想作为根本,而不把文辞作为主”,是指不必增添或删减其言辞。 像长公(苏轼)这样的人,不就是位于其后吗?假使让昭明(太子)来增添或删减他的文章,我知 道他(昭明太子)也很难做得恰如其分的。那么不才我做此事,不仅仅因为有先大夫(先父茅坤) 已作出的决定在身了(不能辜负先父在世时的嘱托)。



位置:主页 > 古诗名文 > 高中古诗文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