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贞《李于鳞先生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时间:2021-08-27
李于鳞先生传
(明)王世贞
李于鳞者,讳攀龙,其家近东海,因自号沧溟云。当其业成时,海内学士大夫无不知有沧溟先生者。
于鳞九岁而孤,其母张(1)影相吊也。家无余资,捕鲈不足以资脩脯,而自其挟册请益,塾师为之逊席者数矣。晋江王慎中来督山东学,奇于鳞文,擢诸首。然于鳞益厌时师训诂学,间侧弁而哦若古文辞,诸弟子不晓何语,咸相指于鳞“狂生狂生”,于鳞夷然不屑也,曰:“吾而不狂,谁当狂者?”
于鳞既以古文辞创起齐鲁间,意不可一世学,而属居曹无事,悉取诸名家言读之,以为纪述之文厄于宋,班氏姑其佼佼者耳。不以规矩不能方圆,拟议成变,日新富有。今夫《尚书》《庄》《左氏》《檀弓》《考工》,其成言班如也,法则森如也。于鳞摭其华而裁其衷,琢字成辞,属辞成篇,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
俄出守顺德(2),问所以守顺德者,于鳞曰:“晨兴坐堂,属吏考计,延见乡老,问疾苦,为兴除,脱若承蜩矣。”于鳞皓皓自濯洗,勤于大要。居久之,政声流通三辅。于鳞尝蠲马牧地(3)垂三千金,留永济仓粟,毋灌输京师,以饷戍卒。于鳞又谓:“京师仰东南饷,不时至,而燕、齐、汴、赵边河百里而近者,毋出赋钱,皆赋菽粟,浮于河,达京师,缓急一策也。”时颇是之。
寻擢陕西按察副使,视其学政。于鳞谓:“陕,古西京也。先朝士大夫北地外,多阳浮慕古文辞,而时离之。”亡何,其乡人殷中丞来督抚,以檄致于鳞,使属文。于鳞不怿曰:“文可檄致耶?”会其地多震动,念太恭人老家居,遂上疏乞骸骨,拂衣东归。
于鳞归,则构一楼田居,东眺华不注,西揖鲍山,曰:“它无所溷吾目也。”无何而太恭人捐馆,匍匐还里,不胜毁,病困。久之,小间,寻暴心痛,一日卒。年五十七。所著《白雪楼集》三十卷行于世。
王子曰:世能名于鳞,莫能名于鳞所以其旁睨(4)千古。或谓其声不畅,实位不配望,寿不竟志,以为恨。夫漆园、玄亭(5),杜门著书而生,寥寥者岂一于鳞也?呜呼!何恨哉?
(取材于《沧溟先生集》)
注释:(1)李于鳞母亲张氏,被尊为“太恭人”。(2)顺德:河北顺德府。(3)马牧地:地名。(4)旁睨:傲视。(5)漆园,战国时庄周为吏之处,这里代指庄子。玄亭,汉代文学家扬雄的住所,这里代指扬雄。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鳞摭其华而裁其衷 摭:选取
B.鳞尝蠲马牧地垂三千金 蠲:免除
C.寻擢陕西按察副使 擢:提拔
D.于鳞不怿曰 怿:生气
7.下列对句中“于”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为纪述之文厄于宋 于:从
B.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 于:被
C.勤于大要 于:对于
D.所著《白雪楼集》三十卷行于世 于:在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间侧弁而哦若古文辞 有时歪戴着帽子像吟咏古文辞
B.班氏姑其佼佼者耳 (汉代)班氏姑且算是写这类文章的优秀人物了
C.脱若承蜩矣 像蝉一样脱身而去
D.它无所溷吾目也 它不会使我的眼睛混浊
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于鳞幼年时家贫交不起学费,但他读书认真勤奋,痴迷古文辞。
B.李于鳞感慨先朝北地外的文人士大夫,多数只是表面仰慕古文辞。
C.文章记述李于鳞对母亲情感深厚,母亲逝后他伤痛过度抱病而终。
D.文章结尾作者对李于鳞在世没有真正完成大志,深表遗憾和痛心。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2分)
吾而不狂,谁当狂者?
11.作者说李于鳞“旁睨千古”。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这样评价的依据。(4分)
参考答案
6.D
7.B
8.C
9.D
10.如果我不狂放,谁算是狂放的人呢?
11.文风上主张学古复古,古文辞创作颇有成就,有著作流传于世。
处理政事应对自如,治绩突出,为人推崇。
性情狂放,品性高洁,不屈从权贵。
翻译
李于鳞,讳名攀龙,他的家临近东海,于是自号沧溟。当李于鳞事业有成时,海内读书人没有人不知道沧溟先生。
于鳞九岁时父亲去世,和母亲张氏相依为命。(他)家里没有多余的资产,捕的鱼(指收入)不够用来交学费,可是自己携带书籍(向老师)请教,老师多次替他留出座位。晋江的王慎中到山东来督学,对于鳞的文章感到惊奇,把它列为第一名。然而于鳞渐渐不喜欢学习训诂,有时歪戴着帽子像吟咏古文辞,弟子们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话,都指着于鳞说:“狂生狂生”,于鳞平静而不屑地说:“如果我不狂放,谁算是狂放的人呢?”
于鳞凭借古文辞创作在齐鲁间有了名声后,想着不能够一生(只)学习它,而(现在)身居官位,清闲无事,就把各名家的书籍全都拿来阅读,他认为纪述类的文章从宋代就困厄不前了,(汉代)班氏姑且算是写这类文章的优秀人物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计划地改变,(才能)一天天地革新文风,(好文章)越来越多。现在《尚书》《庄子》《左传》《檀弓》《考工》等文章,它们的语言已经(好得)不能再好了,章法严谨。于鳞选取它们中的精华,裁夺它们的思想情感,琢磨字成为辞,再把辞连成篇,来追求和古代作者相匹配罢了。
不久李于鳞出守顺德,问他靠什么镇守顺德,于鳞说:“早上起来坐在公堂上,考核下属官吏,接见乡村父老,慰问他们的疾苦,为他们兴利除弊,轻松洒脱,如同以竿取蝉。”于鳞高洁自清,勤于治理要务。在顺德居官久了,(他的)政绩声望流传到了京城附近的地区。他曾经免除马牧地的赋税接近三千金,把粮食留在永济仓,不运到京师,以作为戍卒的粮饷。于鳞又说:“京师依靠东南地区的粮饷,(往往)不能按时到,而燕、齐、汴、赵离河百里的地方,不用出税钱,都用粮食代替赋税,放在河面漂浮运到京师,作为一种缓解急困的方法。”时人很赞同他的观点。
不久于鳞被提拔为陕西按察副使,视察那里的学政。于鳞说:“陕西是古代的西京,先朝北地之外的士大夫,大多表面上仰慕古文辞,可往往背离它。”不久,他的同乡殷中丞来督抚,用檄文招于鳞来,让他写文章。于鳞不高兴地说:“文章可以用下檄文的方式得到的吗?”正赶上这个地方多次地震,于鳞挂念年迈在家的母亲,于是以年老为由请求退职,拂衣归去。
于鳞归乡后,就建了一处房子在田园居住,向东可远眺华不注山,向西揖拜鲍山,他说:“它不会使我的眼睛混浊。”不久,于鳞母亲去世,他一路匍匐回到家乡,极度悲哀,得了重病。过了很久,病稍愈,不久突发心痛,一天就去世了,终年五十七岁。于鳞所著《白雪楼集》三十卷,流传于世。
我认为:世人能够知道于鳞,没有人能知道于鳞傲视千古的原因。有人认为于鳞的名声不畅达,实际地位配不上他的名望,在世时也没有完成他的志向,以此为憾事。像庄子和扬雄那样,关门著书而活着,难道仅仅只有于鳞一个人寂寥吗?唉!有什么遗憾的呢?
(明)王世贞
李于鳞者,讳攀龙,其家近东海,因自号沧溟云。当其业成时,海内学士大夫无不知有沧溟先生者。
于鳞九岁而孤,其母张(1)影相吊也。家无余资,捕鲈不足以资脩脯,而自其挟册请益,塾师为之逊席者数矣。晋江王慎中来督山东学,奇于鳞文,擢诸首。然于鳞益厌时师训诂学,间侧弁而哦若古文辞,诸弟子不晓何语,咸相指于鳞“狂生狂生”,于鳞夷然不屑也,曰:“吾而不狂,谁当狂者?”
于鳞既以古文辞创起齐鲁间,意不可一世学,而属居曹无事,悉取诸名家言读之,以为纪述之文厄于宋,班氏姑其佼佼者耳。不以规矩不能方圆,拟议成变,日新富有。今夫《尚书》《庄》《左氏》《檀弓》《考工》,其成言班如也,法则森如也。于鳞摭其华而裁其衷,琢字成辞,属辞成篇,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
俄出守顺德(2),问所以守顺德者,于鳞曰:“晨兴坐堂,属吏考计,延见乡老,问疾苦,为兴除,脱若承蜩矣。”于鳞皓皓自濯洗,勤于大要。居久之,政声流通三辅。于鳞尝蠲马牧地(3)垂三千金,留永济仓粟,毋灌输京师,以饷戍卒。于鳞又谓:“京师仰东南饷,不时至,而燕、齐、汴、赵边河百里而近者,毋出赋钱,皆赋菽粟,浮于河,达京师,缓急一策也。”时颇是之。
寻擢陕西按察副使,视其学政。于鳞谓:“陕,古西京也。先朝士大夫北地外,多阳浮慕古文辞,而时离之。”亡何,其乡人殷中丞来督抚,以檄致于鳞,使属文。于鳞不怿曰:“文可檄致耶?”会其地多震动,念太恭人老家居,遂上疏乞骸骨,拂衣东归。
于鳞归,则构一楼田居,东眺华不注,西揖鲍山,曰:“它无所溷吾目也。”无何而太恭人捐馆,匍匐还里,不胜毁,病困。久之,小间,寻暴心痛,一日卒。年五十七。所著《白雪楼集》三十卷行于世。
王子曰:世能名于鳞,莫能名于鳞所以其旁睨(4)千古。或谓其声不畅,实位不配望,寿不竟志,以为恨。夫漆园、玄亭(5),杜门著书而生,寥寥者岂一于鳞也?呜呼!何恨哉?
(取材于《沧溟先生集》)
注释:(1)李于鳞母亲张氏,被尊为“太恭人”。(2)顺德:河北顺德府。(3)马牧地:地名。(4)旁睨:傲视。(5)漆园,战国时庄周为吏之处,这里代指庄子。玄亭,汉代文学家扬雄的住所,这里代指扬雄。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鳞摭其华而裁其衷 摭:选取
B.鳞尝蠲马牧地垂三千金 蠲:免除
C.寻擢陕西按察副使 擢:提拔
D.于鳞不怿曰 怿:生气
7.下列对句中“于”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为纪述之文厄于宋 于:从
B.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 于:被
C.勤于大要 于:对于
D.所著《白雪楼集》三十卷行于世 于:在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间侧弁而哦若古文辞 有时歪戴着帽子像吟咏古文辞
B.班氏姑其佼佼者耳 (汉代)班氏姑且算是写这类文章的优秀人物了
C.脱若承蜩矣 像蝉一样脱身而去
D.它无所溷吾目也 它不会使我的眼睛混浊
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于鳞幼年时家贫交不起学费,但他读书认真勤奋,痴迷古文辞。
B.李于鳞感慨先朝北地外的文人士大夫,多数只是表面仰慕古文辞。
C.文章记述李于鳞对母亲情感深厚,母亲逝后他伤痛过度抱病而终。
D.文章结尾作者对李于鳞在世没有真正完成大志,深表遗憾和痛心。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2分)
吾而不狂,谁当狂者?
11.作者说李于鳞“旁睨千古”。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这样评价的依据。(4分)
参考答案
6.D
7.B
8.C
9.D
10.如果我不狂放,谁算是狂放的人呢?
11.文风上主张学古复古,古文辞创作颇有成就,有著作流传于世。
处理政事应对自如,治绩突出,为人推崇。
性情狂放,品性高洁,不屈从权贵。
翻译
李于鳞,讳名攀龙,他的家临近东海,于是自号沧溟。当李于鳞事业有成时,海内读书人没有人不知道沧溟先生。
于鳞九岁时父亲去世,和母亲张氏相依为命。(他)家里没有多余的资产,捕的鱼(指收入)不够用来交学费,可是自己携带书籍(向老师)请教,老师多次替他留出座位。晋江的王慎中到山东来督学,对于鳞的文章感到惊奇,把它列为第一名。然而于鳞渐渐不喜欢学习训诂,有时歪戴着帽子像吟咏古文辞,弟子们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话,都指着于鳞说:“狂生狂生”,于鳞平静而不屑地说:“如果我不狂放,谁算是狂放的人呢?”
于鳞凭借古文辞创作在齐鲁间有了名声后,想着不能够一生(只)学习它,而(现在)身居官位,清闲无事,就把各名家的书籍全都拿来阅读,他认为纪述类的文章从宋代就困厄不前了,(汉代)班氏姑且算是写这类文章的优秀人物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计划地改变,(才能)一天天地革新文风,(好文章)越来越多。现在《尚书》《庄子》《左传》《檀弓》《考工》等文章,它们的语言已经(好得)不能再好了,章法严谨。于鳞选取它们中的精华,裁夺它们的思想情感,琢磨字成为辞,再把辞连成篇,来追求和古代作者相匹配罢了。
不久李于鳞出守顺德,问他靠什么镇守顺德,于鳞说:“早上起来坐在公堂上,考核下属官吏,接见乡村父老,慰问他们的疾苦,为他们兴利除弊,轻松洒脱,如同以竿取蝉。”于鳞高洁自清,勤于治理要务。在顺德居官久了,(他的)政绩声望流传到了京城附近的地区。他曾经免除马牧地的赋税接近三千金,把粮食留在永济仓,不运到京师,以作为戍卒的粮饷。于鳞又说:“京师依靠东南地区的粮饷,(往往)不能按时到,而燕、齐、汴、赵离河百里的地方,不用出税钱,都用粮食代替赋税,放在河面漂浮运到京师,作为一种缓解急困的方法。”时人很赞同他的观点。
不久于鳞被提拔为陕西按察副使,视察那里的学政。于鳞说:“陕西是古代的西京,先朝北地之外的士大夫,大多表面上仰慕古文辞,可往往背离它。”不久,他的同乡殷中丞来督抚,用檄文招于鳞来,让他写文章。于鳞不高兴地说:“文章可以用下檄文的方式得到的吗?”正赶上这个地方多次地震,于鳞挂念年迈在家的母亲,于是以年老为由请求退职,拂衣归去。
于鳞归乡后,就建了一处房子在田园居住,向东可远眺华不注山,向西揖拜鲍山,他说:“它不会使我的眼睛混浊。”不久,于鳞母亲去世,他一路匍匐回到家乡,极度悲哀,得了重病。过了很久,病稍愈,不久突发心痛,一天就去世了,终年五十七岁。于鳞所著《白雪楼集》三十卷,流传于世。
我认为:世人能够知道于鳞,没有人能知道于鳞傲视千古的原因。有人认为于鳞的名声不畅达,实际地位配不上他的名望,在世时也没有完成他的志向,以此为憾事。像庄子和扬雄那样,关门著书而活着,难道仅仅只有于鳞一个人寂寥吗?唉!有什么遗憾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