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曾《汉关夫子春秋楼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时间:2021-09-15
汉关夫子春秋楼记
(清)刘曾
夫楼胡以“春秋”名也?考《春秋》系鲁史,东周以还,王纲欲坠,我孔子惧万世君臣之大义不明,不得已而以宗鲁者尊周,托《春秋》以见志,此“春秋”之所以有其书也。
若汉自灵、献守府,无异东迁,而当时汉统在蜀,我关夫子欲以存蜀者存汉,志《春秋》之志,此“春秋”之所以有其人也。
汉阴之西北隅,秦、晋诸君子建夫子庙,面江背湖,创开巨丽,后起危楼,宏模壮规,与晴川、黄鹤二楼,鼎峙相望,肖夫子读《春秋》像于其上,此“春秋”之所以有其楼也。
嗟乎!《春秋》一书,系万古纲常。当其时,笔削独断,非所称游、夏不能赞一词,而《公》《谷》《左》胡仅得其貌焉者也?我夫子以布衣起戎行,抢攘于金戈铁马之间,而讨贼大义,如揭日月,东鲁心传,若合符节。是岂必斤斤焉取二百四十二年之事,如经生家占毕穷年,皓首一室,搜遗迹于往帙,讨故实于残编也耶?则夫子所读之书,必谓《春秋》也。然因之重有慨矣。
凡天之生圣人,必极穷其数。如当日周德虽衰,而鲁有仲尼;汉祚虽微,而蜀有夫子。乃一则坐老洙、泗,而东周之志,托诸空言;一则固守弹丸,而歼吴灭魏,竟成遗憾。岂天之所以位置圣人者,独有此杏坛一片席、荆襄一块土也哉?亦何遭遇之穷如是耶!
今试登楼而望,彼武昌夏口之间,月明星稀,横槊而赋者,犹有存焉者乎?东指吴会,彼楼船铁锁,拥三世之业而据长江之险者,犹有存焉者乎?于乎!铜台湮销吴宫草埋亦知数千百年后摩荡日月倚仗乾坤巍巍然与鲁之东山遥峙而有此春秋楼者乎!吾愿登斯楼者,无徒咏汉阳芳草与晴川黄鹤,同作眺览嬉游之想,盖所以作忠臣义士之气,而非以供骚人墨士之娱。此春秋楼之所以有记也。
(选自《古文笔法百篇》)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肖夫子读《春秋》像于其上 肖:刻画
B.笔削独断 削:删除
C.非所称游、夏不能赞一词 赞:夸奖
D.汉祚虽微 祚:福气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托《春秋》以见志 能以足音辨人
B.搜遗迹于往帙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然因之重有慨矣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今试登楼而望 吾尝跂而望矣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起笔不凡,第一句对此楼命名为“春秋楼”发出疑问,既扣住标题,又便于下文展开议论,起到一石二鸟之功。
B.当时汉朝的血统在蜀国,所以关夫子保存蜀国的真正目的是借此保存汉朝血统,而这也是《春秋》的忠义精神体现。
C.经学专家讨论汉朝242年的历史,仅仅搜寻往帙残编,作者认为这是错误的,而应该遵循《春秋》的纲常去发掘。
D.文章虽题为“记”,实际上以“议”为主,议中有史实,议中有见识,议中洋溢着充沛的情感,读来顿生无限感慨。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铜 台 湮 销 吴 宫 草 埋 亦 知 数 千 百 年 后 摩 荡 日 月 倚 仗 乾 坤 巍 巍 然 与 鲁 之 东 山 遥 峙 而 有 此 春 秋 楼 者 乎!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凡天之生圣人,必极穷其数。
(2)岂天之所以位置圣人者,独有此杏坛一片席、荆襄一块土也哉?
参考答案
14.C
15.B
16.C
17.铜台湮销/吴宫草埋/亦知数千百年后/摩荡日月/倚仗乾坤/巍巍然与鲁之东山遥峙/而有此春秋楼者乎!
18.(1)凡是上天滋生圣人,一定要极力使他的命运困厄。
(2)难道上天用来安置圣人的方法,只有这教育界的一席之地、荆州襄阳的一方土地吗?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不能赞一词”意思是“不能添加一句话”,“赞”可以联系成语“不赞一词”,“赞”意思是“添加”。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于”都是介词,“在”“从”。
A.“以”,连词,“来”;/介词,“用”“凭借”。
C.“之”,代词“它”;/助词,表取消句子独立性。
D.“而”,连词,表承接“接着”;/连词,表修饰“地”。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C.“作者认为这是错误的”错误,作者并没有判断“搜遗迹于往帙,讨故实于残编”这种做法的对错,“《春秋》一书,系万古纲常”与汉学家无关。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从句式结构一致的角度来看,“铜台湮销”和“吴宫草埋”都是主谓结构,二者形成对称,分别断开;“摩荡日月”和“倚仗乾坤”都是动宾结构,二者形成对称,分别断开。
从句子内容及句子结构的角度来看,“而”是连词,表承接,先是说“巍巍然与鲁之东山遥峙”,然后“有此春秋楼者乎”,二者内容各自独立,且前一句谓语是“峙”,“巍巍然”“与鲁之东山”“遥”都做“峙”的状语,后一句的谓语是“有”,宾语是“此春秋楼”,这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句子,所以“遥峙”和“而”之间断开。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第一句中,“生”,滋生;“穷”,使动用法,使……困厄;“数”,命数,命运。
第二句中,“岂”,难道;“所以”,用来……的;“位置”,古今异义,安置;“独有”,只有;“杏坛”,教育界。
参考译文:
楼为什么用“春秋”来命名呢?考据《春秋》是鲁国历史,东周以来,周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先圣孔子担心年代久远君臣大义不能阐明,不得已用尊崇鲁国的方式来尊崇周王朝,借助《春秋》来表达心志,这就是有“春秋”这本书的原因。
像汉代从汉灵帝、汉献帝以来能保守先王的府藏,不以向东迁都为异,当时汉朝的血统在蜀国,所以关夫子想要用保存蜀国的方式来保存汉朝血统,记述《春秋》的志向,而这也是有“春秋”之人的原因。
汉水南边的西北角,秦晋的君子在那里建夫子庙,面朝大江,背对湖水,开阔美好,后边建起高楼,规模宏伟壮丽,和晴川楼、黄鹤楼形成三方对立之势,在上面刻上夫子读《春秋》的画像,这就是有“春秋”这座楼的原因。
唉!《春秋》这本书是万世的道德标准。当创作之时,删改决断,就是像子游、子夏那样有文学才华的人也不能添加一词,《公》《谷》《左》怎么能够得其全貌?关夫子以平民百姓的身份起自行伍之间,在战争之中忙忙碌碌,讨伐贼子的节义像日月运行一样光明,与孔子的想法完全吻合。难道一定要像经学专家那样穷其一生,钻研经典到老,讨论汉朝242年的历史,仅仅搜寻往帙残编?夫子所读的书籍一定是《春秋》,然而对此我还有感慨啊。
凡是上天滋生圣人,一定要极力使他的命运困厄。就像当初周王朝虽然衰微,但是鲁国有孔子;汉朝虽然衰微,但是蜀国有关夫子。但是一个老于洙水泗水,东周之志只能寄托于文词议论;一个固守弹丸之地,歼吴灭魏的志向最终成了遗憾。难道上天用来安置圣人的方法,只有这教育界的一席之地、荆州襄阳的一方土地吗?为什么遭遇的困窘像这样!
现在试着登楼远望,那武昌夏口之间,月命星稀,横握长矛作赋之人还在吗?向东指向吴会之间,那楼船铁锁,拥有三代功业占据长江天险的人还在吗?唉!铜雀台已经湮灭不在,吴宫已被荒草埋没,也同样知道几千几百年后,振荡日月,仗恃乾坤,高大巍然和鲁国的东山遥相对峙的还有这春秋楼吗?我希望登上这座楼的人,不要只吟诵感叹汉阳芳草和晴川黄河,一同抒发观赏游玩的想法,能够用来抒发忠臣义士的志气,不仅仅来供文人墨客的娱乐。这就是我创作这篇春秋楼记的原因。
(清)刘曾
夫楼胡以“春秋”名也?考《春秋》系鲁史,东周以还,王纲欲坠,我孔子惧万世君臣之大义不明,不得已而以宗鲁者尊周,托《春秋》以见志,此“春秋”之所以有其书也。
若汉自灵、献守府,无异东迁,而当时汉统在蜀,我关夫子欲以存蜀者存汉,志《春秋》之志,此“春秋”之所以有其人也。
汉阴之西北隅,秦、晋诸君子建夫子庙,面江背湖,创开巨丽,后起危楼,宏模壮规,与晴川、黄鹤二楼,鼎峙相望,肖夫子读《春秋》像于其上,此“春秋”之所以有其楼也。
嗟乎!《春秋》一书,系万古纲常。当其时,笔削独断,非所称游、夏不能赞一词,而《公》《谷》《左》胡仅得其貌焉者也?我夫子以布衣起戎行,抢攘于金戈铁马之间,而讨贼大义,如揭日月,东鲁心传,若合符节。是岂必斤斤焉取二百四十二年之事,如经生家占毕穷年,皓首一室,搜遗迹于往帙,讨故实于残编也耶?则夫子所读之书,必谓《春秋》也。然因之重有慨矣。
凡天之生圣人,必极穷其数。如当日周德虽衰,而鲁有仲尼;汉祚虽微,而蜀有夫子。乃一则坐老洙、泗,而东周之志,托诸空言;一则固守弹丸,而歼吴灭魏,竟成遗憾。岂天之所以位置圣人者,独有此杏坛一片席、荆襄一块土也哉?亦何遭遇之穷如是耶!
今试登楼而望,彼武昌夏口之间,月明星稀,横槊而赋者,犹有存焉者乎?东指吴会,彼楼船铁锁,拥三世之业而据长江之险者,犹有存焉者乎?于乎!铜台湮销吴宫草埋亦知数千百年后摩荡日月倚仗乾坤巍巍然与鲁之东山遥峙而有此春秋楼者乎!吾愿登斯楼者,无徒咏汉阳芳草与晴川黄鹤,同作眺览嬉游之想,盖所以作忠臣义士之气,而非以供骚人墨士之娱。此春秋楼之所以有记也。
(选自《古文笔法百篇》)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肖夫子读《春秋》像于其上 肖:刻画
B.笔削独断 削:删除
C.非所称游、夏不能赞一词 赞:夸奖
D.汉祚虽微 祚:福气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托《春秋》以见志 能以足音辨人
B.搜遗迹于往帙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然因之重有慨矣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今试登楼而望 吾尝跂而望矣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起笔不凡,第一句对此楼命名为“春秋楼”发出疑问,既扣住标题,又便于下文展开议论,起到一石二鸟之功。
B.当时汉朝的血统在蜀国,所以关夫子保存蜀国的真正目的是借此保存汉朝血统,而这也是《春秋》的忠义精神体现。
C.经学专家讨论汉朝242年的历史,仅仅搜寻往帙残编,作者认为这是错误的,而应该遵循《春秋》的纲常去发掘。
D.文章虽题为“记”,实际上以“议”为主,议中有史实,议中有见识,议中洋溢着充沛的情感,读来顿生无限感慨。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铜 台 湮 销 吴 宫 草 埋 亦 知 数 千 百 年 后 摩 荡 日 月 倚 仗 乾 坤 巍 巍 然 与 鲁 之 东 山 遥 峙 而 有 此 春 秋 楼 者 乎!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凡天之生圣人,必极穷其数。
(2)岂天之所以位置圣人者,独有此杏坛一片席、荆襄一块土也哉?
参考答案
14.C
15.B
16.C
17.铜台湮销/吴宫草埋/亦知数千百年后/摩荡日月/倚仗乾坤/巍巍然与鲁之东山遥峙/而有此春秋楼者乎!
18.(1)凡是上天滋生圣人,一定要极力使他的命运困厄。
(2)难道上天用来安置圣人的方法,只有这教育界的一席之地、荆州襄阳的一方土地吗?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不能赞一词”意思是“不能添加一句话”,“赞”可以联系成语“不赞一词”,“赞”意思是“添加”。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于”都是介词,“在”“从”。
A.“以”,连词,“来”;/介词,“用”“凭借”。
C.“之”,代词“它”;/助词,表取消句子独立性。
D.“而”,连词,表承接“接着”;/连词,表修饰“地”。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C.“作者认为这是错误的”错误,作者并没有判断“搜遗迹于往帙,讨故实于残编”这种做法的对错,“《春秋》一书,系万古纲常”与汉学家无关。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从句式结构一致的角度来看,“铜台湮销”和“吴宫草埋”都是主谓结构,二者形成对称,分别断开;“摩荡日月”和“倚仗乾坤”都是动宾结构,二者形成对称,分别断开。
从句子内容及句子结构的角度来看,“而”是连词,表承接,先是说“巍巍然与鲁之东山遥峙”,然后“有此春秋楼者乎”,二者内容各自独立,且前一句谓语是“峙”,“巍巍然”“与鲁之东山”“遥”都做“峙”的状语,后一句的谓语是“有”,宾语是“此春秋楼”,这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句子,所以“遥峙”和“而”之间断开。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第一句中,“生”,滋生;“穷”,使动用法,使……困厄;“数”,命数,命运。
第二句中,“岂”,难道;“所以”,用来……的;“位置”,古今异义,安置;“独有”,只有;“杏坛”,教育界。
参考译文:
楼为什么用“春秋”来命名呢?考据《春秋》是鲁国历史,东周以来,周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先圣孔子担心年代久远君臣大义不能阐明,不得已用尊崇鲁国的方式来尊崇周王朝,借助《春秋》来表达心志,这就是有“春秋”这本书的原因。
像汉代从汉灵帝、汉献帝以来能保守先王的府藏,不以向东迁都为异,当时汉朝的血统在蜀国,所以关夫子想要用保存蜀国的方式来保存汉朝血统,记述《春秋》的志向,而这也是有“春秋”之人的原因。
汉水南边的西北角,秦晋的君子在那里建夫子庙,面朝大江,背对湖水,开阔美好,后边建起高楼,规模宏伟壮丽,和晴川楼、黄鹤楼形成三方对立之势,在上面刻上夫子读《春秋》的画像,这就是有“春秋”这座楼的原因。
唉!《春秋》这本书是万世的道德标准。当创作之时,删改决断,就是像子游、子夏那样有文学才华的人也不能添加一词,《公》《谷》《左》怎么能够得其全貌?关夫子以平民百姓的身份起自行伍之间,在战争之中忙忙碌碌,讨伐贼子的节义像日月运行一样光明,与孔子的想法完全吻合。难道一定要像经学专家那样穷其一生,钻研经典到老,讨论汉朝242年的历史,仅仅搜寻往帙残编?夫子所读的书籍一定是《春秋》,然而对此我还有感慨啊。
凡是上天滋生圣人,一定要极力使他的命运困厄。就像当初周王朝虽然衰微,但是鲁国有孔子;汉朝虽然衰微,但是蜀国有关夫子。但是一个老于洙水泗水,东周之志只能寄托于文词议论;一个固守弹丸之地,歼吴灭魏的志向最终成了遗憾。难道上天用来安置圣人的方法,只有这教育界的一席之地、荆州襄阳的一方土地吗?为什么遭遇的困窘像这样!
现在试着登楼远望,那武昌夏口之间,月命星稀,横握长矛作赋之人还在吗?向东指向吴会之间,那楼船铁锁,拥有三代功业占据长江天险的人还在吗?唉!铜雀台已经湮灭不在,吴宫已被荒草埋没,也同样知道几千几百年后,振荡日月,仗恃乾坤,高大巍然和鲁国的东山遥相对峙的还有这春秋楼吗?我希望登上这座楼的人,不要只吟诵感叹汉阳芳草和晴川黄河,一同抒发观赏游玩的想法,能够用来抒发忠臣义士的志气,不仅仅来供文人墨客的娱乐。这就是我创作这篇春秋楼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