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河朔窦建德》阅读答案及翻译
时间:2023-01-09
先是,(窦)建德遗秦王世民书,请退军潼关,返郑侵地,复修前好。世民集将佐议之,皆请避其锋。郭孝恪曰:“世充穷蹙,垂将面缚,建德远来助之,此天意欲两亡之也。宜据武牢之险以拒之,伺间而动,破之必矣。”记室薛收曰:“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即日之患,但乏粮食耳。以是之故,为我所持,求战不得,守则难久。建德亲帅大众,远来赴援,亦当极其精锐,致死于我。若纵之至此,两寇合从,转河北之粟以馈洛阳,则战争方始,偃兵无日,混一之期,殊未有涯也。今宜分兵守洛阳,深沟高垒,世充出兵,慎勿与战。大王亲帅骁锐,先据成皋,厉兵训士,以待其至,以逸待劳,决可克也。建德既破,世充自下,不过二旬,两主就缚矣。”世民善之。收,道衡之子也。萧瑀、屈突通、封德彝皆曰:“吾兵疲老,世充凭守坚城,未易猝拔。建德席胜而来,锋锐气盛,吾腹背受敌,非完策也。不若退保新安,以承其弊。”世民曰:“世充兵摧食尽,上下离心,不烦力攻,可以坐克。建德新破海公,将骄卒惰。吾据武牢,扼其咽喉,彼若冒险争锋,吾取之甚易。若狐疑不战,自月之间,世充自溃。城破兵强,气势自倍,一举两克,在此行矣。若不速进,贼入武牢,诸城新附,必不能守。两贼并力,其势必强,何弊之承?吾计决矣。”通等又请解围据险以观其变,世民不许。中分麾下,使通等副齐王元吉围守东都,世民将骁勇三千五百人东趣武牢。时正昼出兵,历北邙,抵河阳,趋巩而去。王世充登城望见,莫之测也,竟不敢出。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唐平河朔窦建德》)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建德遗秦王世民书”与“采之欲遗谁”(《涉江采芙蓉》)中的“遗”含义相同。
B.“偃兵无日”与成语中成语“偃旗息鼓”中的“偃”含义相同。
C.“世充凭守坚城,未易猝拔”与“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拔”含义不同。
D.“世民将骁勇三千五百人东趣武牢”与“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兰亭集序》)中的“趣”含义不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记室,官名。东汉置,诸主、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B.江淮,地理名词,指江(长江)、淮(淮河)一带,广义上指江南、淮北地区。
C.咽喉,中医学名词,咽与喉的总称。在文中是喻指险固的、重要的地理位置。
D.东都,即洛阳。班固的《两都赋》中“两都”指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李世民和将佐商议窦建德求和一事,大家都说应避开敌人的锋芒,而郭孝恪认为应占据武牢之险阻挡他们,乘机而动,必能打败他们。
B.薛收指出王世充的困难是粮食不足,如果窦建德和王世充两军会和,帮助王世充解决了粮食问题,那么唐朝统一天下的日子遥遥无期。
C.萧瑞、屈突通、封德彝都肯定了薛收对战争形式的分析,他们认为李世民的部队疲惫劳顿,王世充凭借坚固的城池防守,不容易很快攻破。
D.李世民坚持自己的意见,采取分开兵力的策略,让屈突通等人作为齐王李元吉的副手包围东都,自己率领精兵勇士向东赶往武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世充穷蹙,垂将面缚,建德远来助之,此天意欲两亡之也。
②两贼并力,其势必强,何弊之承?
答案:
(1)B
(2)B
(3)C
(4)①王世充被困处境困窘,马上就要成为阶下囚,窦建德远来救助他,这是老天要郑夏两国都灭亡啊。
②两贼合力拼争,气势自然强大,还要承受什么害处呢?
【解答】(1)A.遗,送给。句意:窦建德写信给秦王李世民。/遗,送给。句意: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
B.偃,停止。句意:停战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偃,放倒。句意:放倒军旗,停止擂鼓,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偃”含义不同。
C.拔,攻取。句意:王世充凭借坚固的城池防守,不容易很快攻破。/拔,超出。句意: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D.趣,通“趋”,趋向,奔向。句意:李世民率领精兵勇士三千五百人向东赶往武牢。/趣,通“取”,取向。句意: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
故选B。
(2)B.“广义上指江南、淮北地区”说法错误,广义上指江南、淮南地区。
故选B。
(3)C.“萧瑀、屈突通、封德彝都肯定了薛收对战争形式的分析”分析错误,根据原文“萧瑀、屈突通、封德彝皆曰:‘吾兵疲老,世充凭守坚城,未易猝拔。建德席胜而来,锋锐气盛,吾腹背受敌,非完策也。不若退保新安,以承其弊。’”可知,应该是“萧瑀、屈突通、封德彝都不赞同薛收对战争形式的分析”。
故选C。
(4)①“穷”,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蹙”,紧迫,窘迫;“垂”,临近;“面缚”,双手被反绑在背后而面向前,指成为犯人;“此……也”,判断句。译文:王世充被困处境困窘,马上就要成为阶下囚,窦建德远来救助他,这是老天要郑夏两国都灭亡啊。
②“并力”,合力;“承”,接受,承受;“何弊之承”,宾语前置句,还要承受什么害处呢?译文:两贼合力拼争,气势自然强大,还要承受什么害处呢?
参考译文:
起先,窦建德写信给秦王李世民,请求唐军退到潼关,把占领的郑国土地归还给王世充,大家像过去那样和好。李世民集中将佐商议这件事,大家都说应该避开敌人的锋芒。郭孝恪说:“王世充被困危急,马上就要成为阶下囚,窦建德远来救助他,这是老天要郑夏两国都灭亡啊。我们应该占据武牢之险阻挡他们,乘机而动,必定能打败他们。”记室薛收说:“王世充保守占据东都,府库充实,他带的都是江、淮一带的精兵锐士,眼下的困难,只是粮食罢了。因为这一原因,才被我们牵制,使他求战不能,固守也难以长久。如今窦建德亲率大军,自远方赶来救援,也一定是带了他所有的精锐士卒,想置我们于死地。如果放任他到达这里,两方面的敌人会合在一起,把河北的粮食运来接济洛阳,那么这场战争就刚刚开始,停战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统一天下的日子,就遥遥无期了。现今应当分兵包围洛阳,深挖沟,高筑墙,王世充如果出兵,我们多加小心,不与他交战。大王你亲自率领勇敢善战的士兵,首先占据成皋,训练部队,等待窦建德到来。以逸待劳,一定能够克敌制胜。打败窦建德后,王世充自然失败,不过二十天,这两个人就会被我们擒获了。”李世民认为这一建议好。薛收是薛道衡的儿子。萧瑀、屈突通、封德彝都说:“我们的部队疲惫劳乏,王世充凭借坚固的城池防守,不容易很快攻破。窦建德乘胜席卷而来,锋芒锐利,气势强盛,我们腹背受敌,这并不是完美的策略。不如撤退保新安,找他们的漏洞攻打。”李世民说:“王世充损兵折将,粮食又吃尽,上下离心离德,不需多少力量,就能打败他。窦建德刚打败孟海公,将领骄傲,士兵疲惫懒惰。我们占据武牢,等于扼制他的咽喉,他如果冒险与我们争锋,我们攻取他也十分容易。如果他犹豫不决不与我们争战,十天半月间,王世充首先就会溃败。东都城破,我们兵强马壮,气势自然倍增,一举两得,就在这次行动了。如果不尽快进兵,敌人一旦进入武牢,其他各城又都是不久前才降附我们的,必定难以坚守。两贼合力拼争,气势自然强大,哪里还有什么漏洞可找?我的决心已定了。”屈突通等人又请求解除洛阳之围,占据险要地势,等待形势的变化,李世民不答应。于是分开兵力,让屈突通等人作为齐王李元吉的副手坚持包围东都,李世民率领精兵勇士三千五百人向东赶往武牢。从正午时出兵,经过北邙,抵达河阳,向巩县的方向赶去。王世充在城上远远看见,但不知唐军的意图,也不敢出去交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唐平河朔窦建德》)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建德遗秦王世民书”与“采之欲遗谁”(《涉江采芙蓉》)中的“遗”含义相同。
B.“偃兵无日”与成语中成语“偃旗息鼓”中的“偃”含义相同。
C.“世充凭守坚城,未易猝拔”与“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拔”含义不同。
D.“世民将骁勇三千五百人东趣武牢”与“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兰亭集序》)中的“趣”含义不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记室,官名。东汉置,诸主、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B.江淮,地理名词,指江(长江)、淮(淮河)一带,广义上指江南、淮北地区。
C.咽喉,中医学名词,咽与喉的总称。在文中是喻指险固的、重要的地理位置。
D.东都,即洛阳。班固的《两都赋》中“两都”指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李世民和将佐商议窦建德求和一事,大家都说应避开敌人的锋芒,而郭孝恪认为应占据武牢之险阻挡他们,乘机而动,必能打败他们。
B.薛收指出王世充的困难是粮食不足,如果窦建德和王世充两军会和,帮助王世充解决了粮食问题,那么唐朝统一天下的日子遥遥无期。
C.萧瑞、屈突通、封德彝都肯定了薛收对战争形式的分析,他们认为李世民的部队疲惫劳顿,王世充凭借坚固的城池防守,不容易很快攻破。
D.李世民坚持自己的意见,采取分开兵力的策略,让屈突通等人作为齐王李元吉的副手包围东都,自己率领精兵勇士向东赶往武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世充穷蹙,垂将面缚,建德远来助之,此天意欲两亡之也。
②两贼并力,其势必强,何弊之承?
答案:
(1)B
(2)B
(3)C
(4)①王世充被困处境困窘,马上就要成为阶下囚,窦建德远来救助他,这是老天要郑夏两国都灭亡啊。
②两贼合力拼争,气势自然强大,还要承受什么害处呢?
【解答】(1)A.遗,送给。句意:窦建德写信给秦王李世民。/遗,送给。句意: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
B.偃,停止。句意:停战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偃,放倒。句意:放倒军旗,停止擂鼓,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偃”含义不同。
C.拔,攻取。句意:王世充凭借坚固的城池防守,不容易很快攻破。/拔,超出。句意: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D.趣,通“趋”,趋向,奔向。句意:李世民率领精兵勇士三千五百人向东赶往武牢。/趣,通“取”,取向。句意: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
故选B。
(2)B.“广义上指江南、淮北地区”说法错误,广义上指江南、淮南地区。
故选B。
(3)C.“萧瑀、屈突通、封德彝都肯定了薛收对战争形式的分析”分析错误,根据原文“萧瑀、屈突通、封德彝皆曰:‘吾兵疲老,世充凭守坚城,未易猝拔。建德席胜而来,锋锐气盛,吾腹背受敌,非完策也。不若退保新安,以承其弊。’”可知,应该是“萧瑀、屈突通、封德彝都不赞同薛收对战争形式的分析”。
故选C。
(4)①“穷”,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蹙”,紧迫,窘迫;“垂”,临近;“面缚”,双手被反绑在背后而面向前,指成为犯人;“此……也”,判断句。译文:王世充被困处境困窘,马上就要成为阶下囚,窦建德远来救助他,这是老天要郑夏两国都灭亡啊。
②“并力”,合力;“承”,接受,承受;“何弊之承”,宾语前置句,还要承受什么害处呢?译文:两贼合力拼争,气势自然强大,还要承受什么害处呢?
参考译文:
起先,窦建德写信给秦王李世民,请求唐军退到潼关,把占领的郑国土地归还给王世充,大家像过去那样和好。李世民集中将佐商议这件事,大家都说应该避开敌人的锋芒。郭孝恪说:“王世充被困危急,马上就要成为阶下囚,窦建德远来救助他,这是老天要郑夏两国都灭亡啊。我们应该占据武牢之险阻挡他们,乘机而动,必定能打败他们。”记室薛收说:“王世充保守占据东都,府库充实,他带的都是江、淮一带的精兵锐士,眼下的困难,只是粮食罢了。因为这一原因,才被我们牵制,使他求战不能,固守也难以长久。如今窦建德亲率大军,自远方赶来救援,也一定是带了他所有的精锐士卒,想置我们于死地。如果放任他到达这里,两方面的敌人会合在一起,把河北的粮食运来接济洛阳,那么这场战争就刚刚开始,停战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统一天下的日子,就遥遥无期了。现今应当分兵包围洛阳,深挖沟,高筑墙,王世充如果出兵,我们多加小心,不与他交战。大王你亲自率领勇敢善战的士兵,首先占据成皋,训练部队,等待窦建德到来。以逸待劳,一定能够克敌制胜。打败窦建德后,王世充自然失败,不过二十天,这两个人就会被我们擒获了。”李世民认为这一建议好。薛收是薛道衡的儿子。萧瑀、屈突通、封德彝都说:“我们的部队疲惫劳乏,王世充凭借坚固的城池防守,不容易很快攻破。窦建德乘胜席卷而来,锋芒锐利,气势强盛,我们腹背受敌,这并不是完美的策略。不如撤退保新安,找他们的漏洞攻打。”李世民说:“王世充损兵折将,粮食又吃尽,上下离心离德,不需多少力量,就能打败他。窦建德刚打败孟海公,将领骄傲,士兵疲惫懒惰。我们占据武牢,等于扼制他的咽喉,他如果冒险与我们争锋,我们攻取他也十分容易。如果他犹豫不决不与我们争战,十天半月间,王世充首先就会溃败。东都城破,我们兵强马壮,气势自然倍增,一举两得,就在这次行动了。如果不尽快进兵,敌人一旦进入武牢,其他各城又都是不久前才降附我们的,必定难以坚守。两贼合力拼争,气势自然强大,哪里还有什么漏洞可找?我的决心已定了。”屈突通等人又请求解除洛阳之围,占据险要地势,等待形势的变化,李世民不答应。于是分开兵力,让屈突通等人作为齐王李元吉的副手坚持包围东都,李世民率领精兵勇士三千五百人向东赶往武牢。从正午时出兵,经过北邙,抵达河阳,向巩县的方向赶去。王世充在城上远远看见,但不知唐军的意图,也不敢出去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