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淮南子·修务训》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时间:2023-05-13
圣人之从事也,殊体而合于理,其所由异路而同归,其存危定倾若一,志不忘于欲利人也。
何以明之?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襄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民挫锐,负天下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段干木辞禄而处家,魏文侯过其闾而轼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文侯曰:“段干木在,是以轼。”其仆曰:“段干木布衣之士,君轼其闾,不已甚乎?”文侯曰:“段干木不趋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施千里,寡人敢勿轼乎?段干木光于德,寡人光于势;段干木富于义,寡人富于财。势不若德尊,财不若义高。干木虽以已易寡人不为,吾日悠悠惭于影,子何以轻之哉!”其后秦将起兵伐魏,司马庾谏曰:“段干木贤者,其君礼之。天下莫不知,诸侯莫不闻,举兵伐之,无乃妨于义乎?”于是秦乃偃兵,辍不攻魏。
夫墨子跌蹴而趋千里以存楚、宋,段干木阖门不出以安秦、魏,夫行与止也,其势相反,而皆可以存国,此所谓异路而同归者也。今夫救火者,汲水而趋之,或以瓮瓴,或以盆盂,其方圆锐椭不同,盛水各异,其于灭火钧也。故秦、楚、燕、魏之歌也,异转而皆乐;九夷八狄之哭也,殊声而皆悲,一也。夫歌者,乐之徵也,哭者,悲之效也,愤于中则应于外,故在所以感。夫圣人之心,日夜不忘于欲利人,其泽之所及者,效亦大矣。
(节选自《淮南子·修务训》)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鲁趋A而B十日十夜C足D重E茧F而G不休息H裂I衣J裳K裹L足M至于郢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指明晓、知道,与“明道德之广崇”(《屈原列传》)中的“明”字意思相同。
B. 闻,指听闻、听说,与“臣拜表以闻”(《陈情表》)中的“闻”字意思不同。
C. 偃,指停止、停息,与“偃仰啸歌”(《项脊轩志》)中的“偃”字意思不同。
D. 轼,本义是指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文中是指魏文侯凭轼致敬。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听说楚国要攻打宋国后很担忧,为阻止楚国,他不惜疾行千里,率兵九次击败公输般,迫使楚国退兵。
B. 魏文侯认为段干木绝不会愿意拿自己的德行道义来换取权势财物,因此,常心生惭愧且对段干木非常敬重。
C. 墨子和段干木做事的功效一样,就像拿着不同的容器盛水灭火的人,虽器皿不一样,但灭火的目的是一致的。
D. 不同的曲调或不同的声音,都可以表达人们相同的情感,而无论歌与哭,都是人们内心感情的外在流露。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莫不知,诸侯莫不闻,举兵伐之,无乃妨于义乎?
(2)其势相反,而皆可以存国,此所谓异路而同归者也。
14. 如何评价墨子和段干木的“圣人之心”?
【答案】10. C、H、M 11. A 12. A
13. (1)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诸侯也没有不听说的,现在我们发动军队去攻打魏国,岂不是妨害了道义?
(2)他们表现的形式各有不同,但都可以保存国家,这就是所说的虽途径不同但结局一样(或“这就是所说的殊途同归”亦可)。
14. ①二人均不忘为人谋利,存危定倾;
②墨子维护正义,践行的是“兼爱”“非攻”思想;
③段干木坚守君子之道,重在修身克己。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就从鲁国出发赶路十天十夜,脚上打起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布包裹一下又向前赶路,到达楚都郢城。
“而”字连接“自鲁趋”和“十日十夜”,是写墨子的从哪里出发走了多久,中间不必断开,在“夜”后断开,即C处断开;
“而”字连接“足重茧”和“不休息”,表现墨子赶路的急迫和辛苦,中间不必断开,在“休息”后断开,即在H处断开;
“裂衣裳裹足”省略了主语,此处是谓语,后面“至于”也是谓语,分属两个句子,在“裹足”后断开,即M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意思不同,前者是明晓、知道,后者是阐明、表明。句意:怎么知道这一点呢?/阐明了道德的广大崇高。
B.正确,“闻”字意思不同,前者是听闻、听说,后者是使……知道,禀告。句意:墨子听说以后很哀伤。/我奉上表章禀告给朝廷。
C.正确,“偃”字意思不同,前者是停止、停息,后者是伏下、躺下。句意:这样使得楚王只得息兵。/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
D.正确。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率兵九次击败公输般”错,墨子只是在攻防演习中九次打败公输般,从本文看并未带兵。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举”,发动;“妨”,妨害;“无乃……乎”,岂不是……吧?
(2)“势”,形式、样子;“存”,使……存,保存;“归”,结局。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思想观念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文中最后一段“夫墨子跌蹴而趋千里以存楚、宋,段干木阖门不出以安秦、魏,夫行与止也,其势相反,而皆可以存国,此所谓异路而同归者也”,可见二人均不忘为人谋利,存危定倾;
墨子的行为体现的是他的思想,墨子主张“兼爱”,其实质是“爱利百姓”,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墨子体察到下层的民情,代表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张。墨子千里奔行阻止秦国攻打宋国,维护正义,践行的是“兼爱”“非攻”思想;
文侯和司马庾评价段干木“段干木不趋势利,怀君子之道”“段干木贤者,其君礼之”,可见段干木坚守君子之道,重在修身克己。
参考译文:
圣人处事,具体行为虽不同,但都合于事理,他们所采取的路数方法各不相同,但他们挽存危亡安定倾覆的目的是一致的,心里总是不忘记为人谋利。
怎么知道这一点呢?过去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哀伤,就从鲁国出发赶路十天十夜,脚上打起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布包裹一下又向前赶路,到达楚都郢城,马上拜会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兴兵攻打宋国,您是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后才决定攻打的呢?还是要使民众劳苦、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仍还进攻的呢?”楚王说:“如果必定占领不了宋国,又要蒙受不义之名声,我为什么还要进攻呢?”墨子说:“我看您大王一定是既得不到宋国又必定是名誉受损的。”楚王又说:“公输现在是天下有 名的工匠,由他来制造云梯这种器械来攻宋城,为什么不能取胜?”墨子回答说:“ 请让公输假设来攻城,我来防守。”于是公输般摆开器械来攻城,墨子也摆出守城的阵式和装备,公输般连攻九次城,被墨子打退九次,始终攻不进城内。这样使得楚王只得息兵,停止对宋的进攻。
段干木辞退官职隐居在家,魏文侯乘车经过段干木居住的里巷门外时总要起身扶轼表示敬意。文侯的仆人就问:“我们每次经过这个地方,大王您为什么要这样起立扶轼表示敬意?”魏文侯回答说:“因为段干木居住在这里,所以我要起立扶轼表示敬意。”他的仆人说:“段干木只是一个普通百姓,大王在他的里巷门口扶轼致意,不是有些过分了吗?”魏文侯回答说:“段干 木不追求权势名利,胸怀君子之道,却隐居在这鄙陋的巷子里,而他的名声又传遍天下,我怎么敢不起立扶轼表示敬意呢?段干木因拥有高尚德行而扬名,我却靠君王的权势而荣耀;段干木富于正义,我却富于财物。但地位权势比不上高尚品德,财物也比不上正义。现在让段干木拿德行道义来换我的权势财物,他是不愿意的。我每次都闷闷不乐对着自己的影子而忧思惭愧,你怎么能轻视他呢?”后来,秦国打算兴兵攻打魏国,司马庾劝告秦王说:“段干木是位有名的贤人,魏文侯以礼对待他。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诸侯也没有不听说的,现在我们发动军队去攻打魏国,岂不是妨害了道义?”于是秦王只得息兵,停止攻打魏国。
墨子疾行千里,为的是楚、宋两国安定;段干木闭门不出,也为的是安定秦、魏两国。他们一个是千里奔走、一个是隐居不出,他们表现出的形式路数各有不同,但都可以保存国家,这就是所说的虽形式不同但结局一样。现在人们去救火,提水往失火地点赶去,有的人用瓮,有的用瓴,有的用盆,有的用盂,其工具的形状也各异,或圆、或方、或尖、或椭,提水的数量也不一样,但赶着去灭火的目的是一致的。所以,秦、楚、燕、魏四地的歌曲音调不同,但都令人快乐;九夷八狄各族人的哭喊,声音不同,但表达的悲哀却相同。这唱歌表达欢乐,哭泣反映悲伤,这都是内心世界积郁着的感情的外在流露,也一定有什么东西触发了他们。而圣人内心日夜不忘着为民谋利,故他的恩泽遍及也必定功效很大。



位置:主页 > 古诗名文 > 高中古诗文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