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东野,字德广,丹阳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时间:2023-05-31
汤东野,字德广,丹阳人。崇宁间张怀素谋倡乱,范寥知之,欲驰入京言状,无以为道里费,东野资之。怀素伏诛。寥起布衣,召对,白上:“臣非汤东野无以见陛下。”上问:“东野何人?”即对镇江府学内舍生,且具道所以资送之恩。有诏,乘递马赴阙。既对,言契上心,即授忠义郎。
靖康中,知平江。车驾幸杭,苗、刘作难。明受①敕至,东野疑之。时张浚以礼部侍郎参赞御营军事,留平江。东野谋于浚,欲匿敕不宣。浚曰:“事已如此,胡可匿?”因相与谋,阴取故府所藏登极敕书置舆中,迎登谯门,读而张之,即捐其阶,禁,无敢登者。乃与浚议勤王之师。皇帝复位,以功超拜徽猷阁待制,入为工部侍郎。
周望宣抚浙西,将屯军平江,奏言“非东野莫可为守者”。东野知望不足与立功,辞至七八,不得已而行。既至,乃修治城垒、楼橹,为战守之具甚备。望束手无策,东野所言,悉弃不用。即以蜡书具所与望议论本末,驰奏,乞别自将,不然只与俱死。奏凡十余上。上手敕报曰:“朕仗卿甚重宜与望协心共力以捍一方勿轻相同异。”于是不敢复言。望果败事,引咎自劾。寝不报,而台评继上,请正失守之罪。上为之特下诏曰:“汤东野昨累有奏,陈措置守御,颇有伦理。只缘事权不专,遂致失守。与其他弃城不同,可止落职。”
绍兴初,从张浚讨李成。初,成之叛也,鄂州李允文擅杀知岳州袁植,欲与成连横。成败,浚欲遂取之,惮其强。时有枢密院属官汪若海者,被罪谪英州。行至临川,东野知其与允文善,引之谒浚,使贻书允文,允文遂伏罪。
复奉祠,起知扬州。会伪齐宿迁令张泽拔众四千自归。朝论以国家方屈好于豫②,不宜生衅,欲还之。东野不可,章三上,得请,四千人皆免死。
(选自《京口耆旧传》,有删节)
【注】①明受:南宋皇帝赵剪的年号。赵剪是苗傅、刘正彦兵变拥立的新皇帝,在位26天。②豫,指金太宗册立的大齐皇帝刘豫。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3分)
朕A仗B卿C甚D重E宜F与G望H协I心J共K力L以M捍N一O方P勿Q轻R相S同T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契,意谓投合、切合。《短歌行》中“契阔谈蘸”的“契阔”意思是指聚散,在诗中指久别重逢。
B.车驾,本指马驾的车,也指帝王所乘的车,用作帝王的代称。“御驾”“驾崩”中的“驾”都是此意。
C.本末,本指树的根和梢,比喻事情的始末和原委,史书体例中的“纪事本末体”就是根据此意命名。
D.连横,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联合起来抗击秦国的外交策略,后泛指结盟,本文中用的就是这个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汤东野得知范寥想赴京举报张怀素却苦于没有路费,认为通过帮助范寥可以得到皇上召见,便资助了范寥,后来果然如愿。
B.汤东野与张浚商定用旧诏书替换新诏书,登上谯门宣读并张贴在上面;又怕人知道真相,便拆去阶梯,禁止人们登上谯门。
C.汤东野虽是不得已而出守平江,但一到任就着手修治军事设施,做好攻守准备,还多次向周望建言,可惜都没有被其采纳。
D.宿迁县令张泽率众归附南宋,朝廷担心与刘豫产生事端而想遣返他们,汤东野再三进言劝止,张泽等四千人因此幸免一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寥起布衣,召对,白上:“臣非汤东野无以见陛下。”
(2)寝不报,而台评继上,请正失守之罪。
14.文中“上为之特下诏”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0.ELP(句意:我对你很是倚仗,你应和周望同心协力,来捍卫一方,不要轻易地发表相同或不同的意见。)
11.D(连横,秦国离间六国的外交策略,使其各自与秦国结盟,从而各个击破。)
12.A.(“认为通过帮助范寥可以得到皇上召见,便资助了范寥"错,原文“东野资之”在前,范寥举荐在后,帮助范寥不带有目的性。)
13.(1)范寥从普通人里崛起,皇上召见他让他回答问题,(范寥)对皇上说:"我如果没有汤东野就没办法见到陛下。"
(“起”,崛起;"召对”,皇上召见他让他回答问题;“白”,禀告;"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2)皇上(把这事)搁置起来未作答复,但是御史台的弹劾接连不断地进呈皇上,请求定汤东野平江失守的罪责。("寝",搁置;"报",答复、回复;"继上",接连不断地呈上;"正",定。)
14.①汤东野在守卫平江时,多次上书,安排防御,颇有条理,但事权不专以致失守。②皇上也自知有过失,故下诏作出从轻处理的决定,并说明理由,以此平息台评,保护汤东野。(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
参考译文:
汤东野,字德广,丹阳人。崇宁年间,张怀素谋划造反,范寥知道了这件事,想奔赴京城把事情告诉皇上,但是没有路费,汤东野资助了他。张怀素被处以死刑。范寥从普通人里崛起,皇上召见他让他回答问题,(范寥)对皇上说:“我如果没有汤东野就没办法见到陛下。”皇上问:“汤东野是什么人?”范寥就回答说是镇江府学的内舍生,并且详细地说了汤东野出资相送之恩。皇上下诏,汤东野乘驿马赶赴京城。回答皇上问题,所言投合皇上心意,就授以忠义郎一职。
靖康年间,汤东野任平江知府。皇上临幸杭州,苗傅、刘正彦作乱(拥立赵勇为皇帝)。明受(赵勇)即位诏书送到平江,汤东野对此感到疑惑。当时张浚以礼部侍郎参赞一职掌管军务,留在平江。汤东野与张浚商量,想隐瞒新皇帝的即位诏书而不向百姓公开。张浚说:“事情已经这样了,怎么能隐瞒呢?”于是一起谋划,暗中拿郡府中所收藏的旧诏书取代伪诏放在车中,登上谯门对百姓宣读并张贴在上面,随即命人拆去阶梯,禁止人们登谯门,没有人敢登上谯门。于是和张浚商议起兵勤王。皇帝复位,汤东野凭借功劳被越级授予徽猷阁待制,入朝担任工部侍郎。
周望任浙西宣抚使,将在平江驻扎军队,上奏皇上说,“除了汤东野没有可任平江太守的人”。汤东野知道不能够和周望合作而立功,推辞了七八次,(后来)没有办法只得前去平江任职。到了以后,就修整城池营垒、瞭望和攻守用的高台,准备战守的器械很是完备。周望对守卫平江毫无办法,汤东野的建议,都弃而不用。(汤东野)就将和周望商讨之事原原本本地写在信里并用蜡封好,派人驰奏皇上,乞求自己另外率领军队,不然只能和周望一起死。奏章总共上了十多次。皇上亲手写诏书答复说:“我对你很是倚仗,你应和周望同心协力,来捍卫一方,不要轻易地发表相同或不同的意见。”于是汤东野不敢再说。周望果然坏了事,汤东野把过失归于自己而请求罢去官职。皇上(把这事)搁置起来未作答复,但是御史台的弹劾接连不断地进呈皇上,请求定汤东野平江失守的罪责。皇上为他特地下诏书说:“汤东野先前连续有奏章,陈述安排防御之事,很有条理。只是因为决策处理事情的权力不能集中,就导致平江失守,和其他人弃守城池不一样,只罢官就可以了。”
绍兴初年,汤东野跟随张浚讨伐李成。开始,李成叛变,鄂州李允文擅自杀了岳州知州袁植,想和李成结盟。李成失败,张浚想就此攻打李允文,忌惮他的强大。这时有枢密院属官汪若海,因罪贬谪英州。行至临川时,汤东野知道他和李允文交好,带他去见张浚,(张浚)让他写信给李允文,李允文于是认罪。
汤东野又任奉祠,起用为扬州知州。适逢伪齐宿迁县令张泽带领四千人归附朝廷。朝廷上的议论认为国家正和刘豫和好,不应该生出事端,想要遣返张泽。汤东野认为不可,连上三次奏章,得到允许,四千人都免于一死。
靖康中,知平江。车驾幸杭,苗、刘作难。明受①敕至,东野疑之。时张浚以礼部侍郎参赞御营军事,留平江。东野谋于浚,欲匿敕不宣。浚曰:“事已如此,胡可匿?”因相与谋,阴取故府所藏登极敕书置舆中,迎登谯门,读而张之,即捐其阶,禁,无敢登者。乃与浚议勤王之师。皇帝复位,以功超拜徽猷阁待制,入为工部侍郎。
周望宣抚浙西,将屯军平江,奏言“非东野莫可为守者”。东野知望不足与立功,辞至七八,不得已而行。既至,乃修治城垒、楼橹,为战守之具甚备。望束手无策,东野所言,悉弃不用。即以蜡书具所与望议论本末,驰奏,乞别自将,不然只与俱死。奏凡十余上。上手敕报曰:“朕仗卿甚重宜与望协心共力以捍一方勿轻相同异。”于是不敢复言。望果败事,引咎自劾。寝不报,而台评继上,请正失守之罪。上为之特下诏曰:“汤东野昨累有奏,陈措置守御,颇有伦理。只缘事权不专,遂致失守。与其他弃城不同,可止落职。”
绍兴初,从张浚讨李成。初,成之叛也,鄂州李允文擅杀知岳州袁植,欲与成连横。成败,浚欲遂取之,惮其强。时有枢密院属官汪若海者,被罪谪英州。行至临川,东野知其与允文善,引之谒浚,使贻书允文,允文遂伏罪。
复奉祠,起知扬州。会伪齐宿迁令张泽拔众四千自归。朝论以国家方屈好于豫②,不宜生衅,欲还之。东野不可,章三上,得请,四千人皆免死。
(选自《京口耆旧传》,有删节)
【注】①明受:南宋皇帝赵剪的年号。赵剪是苗傅、刘正彦兵变拥立的新皇帝,在位26天。②豫,指金太宗册立的大齐皇帝刘豫。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3分)
朕A仗B卿C甚D重E宜F与G望H协I心J共K力L以M捍N一O方P勿Q轻R相S同T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契,意谓投合、切合。《短歌行》中“契阔谈蘸”的“契阔”意思是指聚散,在诗中指久别重逢。
B.车驾,本指马驾的车,也指帝王所乘的车,用作帝王的代称。“御驾”“驾崩”中的“驾”都是此意。
C.本末,本指树的根和梢,比喻事情的始末和原委,史书体例中的“纪事本末体”就是根据此意命名。
D.连横,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联合起来抗击秦国的外交策略,后泛指结盟,本文中用的就是这个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汤东野得知范寥想赴京举报张怀素却苦于没有路费,认为通过帮助范寥可以得到皇上召见,便资助了范寥,后来果然如愿。
B.汤东野与张浚商定用旧诏书替换新诏书,登上谯门宣读并张贴在上面;又怕人知道真相,便拆去阶梯,禁止人们登上谯门。
C.汤东野虽是不得已而出守平江,但一到任就着手修治军事设施,做好攻守准备,还多次向周望建言,可惜都没有被其采纳。
D.宿迁县令张泽率众归附南宋,朝廷担心与刘豫产生事端而想遣返他们,汤东野再三进言劝止,张泽等四千人因此幸免一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寥起布衣,召对,白上:“臣非汤东野无以见陛下。”
(2)寝不报,而台评继上,请正失守之罪。
14.文中“上为之特下诏”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0.ELP(句意:我对你很是倚仗,你应和周望同心协力,来捍卫一方,不要轻易地发表相同或不同的意见。)
11.D(连横,秦国离间六国的外交策略,使其各自与秦国结盟,从而各个击破。)
12.A.(“认为通过帮助范寥可以得到皇上召见,便资助了范寥"错,原文“东野资之”在前,范寥举荐在后,帮助范寥不带有目的性。)
13.(1)范寥从普通人里崛起,皇上召见他让他回答问题,(范寥)对皇上说:"我如果没有汤东野就没办法见到陛下。"
(“起”,崛起;"召对”,皇上召见他让他回答问题;“白”,禀告;"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2)皇上(把这事)搁置起来未作答复,但是御史台的弹劾接连不断地进呈皇上,请求定汤东野平江失守的罪责。("寝",搁置;"报",答复、回复;"继上",接连不断地呈上;"正",定。)
14.①汤东野在守卫平江时,多次上书,安排防御,颇有条理,但事权不专以致失守。②皇上也自知有过失,故下诏作出从轻处理的决定,并说明理由,以此平息台评,保护汤东野。(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
参考译文:
汤东野,字德广,丹阳人。崇宁年间,张怀素谋划造反,范寥知道了这件事,想奔赴京城把事情告诉皇上,但是没有路费,汤东野资助了他。张怀素被处以死刑。范寥从普通人里崛起,皇上召见他让他回答问题,(范寥)对皇上说:“我如果没有汤东野就没办法见到陛下。”皇上问:“汤东野是什么人?”范寥就回答说是镇江府学的内舍生,并且详细地说了汤东野出资相送之恩。皇上下诏,汤东野乘驿马赶赴京城。回答皇上问题,所言投合皇上心意,就授以忠义郎一职。
靖康年间,汤东野任平江知府。皇上临幸杭州,苗傅、刘正彦作乱(拥立赵勇为皇帝)。明受(赵勇)即位诏书送到平江,汤东野对此感到疑惑。当时张浚以礼部侍郎参赞一职掌管军务,留在平江。汤东野与张浚商量,想隐瞒新皇帝的即位诏书而不向百姓公开。张浚说:“事情已经这样了,怎么能隐瞒呢?”于是一起谋划,暗中拿郡府中所收藏的旧诏书取代伪诏放在车中,登上谯门对百姓宣读并张贴在上面,随即命人拆去阶梯,禁止人们登谯门,没有人敢登上谯门。于是和张浚商议起兵勤王。皇帝复位,汤东野凭借功劳被越级授予徽猷阁待制,入朝担任工部侍郎。
周望任浙西宣抚使,将在平江驻扎军队,上奏皇上说,“除了汤东野没有可任平江太守的人”。汤东野知道不能够和周望合作而立功,推辞了七八次,(后来)没有办法只得前去平江任职。到了以后,就修整城池营垒、瞭望和攻守用的高台,准备战守的器械很是完备。周望对守卫平江毫无办法,汤东野的建议,都弃而不用。(汤东野)就将和周望商讨之事原原本本地写在信里并用蜡封好,派人驰奏皇上,乞求自己另外率领军队,不然只能和周望一起死。奏章总共上了十多次。皇上亲手写诏书答复说:“我对你很是倚仗,你应和周望同心协力,来捍卫一方,不要轻易地发表相同或不同的意见。”于是汤东野不敢再说。周望果然坏了事,汤东野把过失归于自己而请求罢去官职。皇上(把这事)搁置起来未作答复,但是御史台的弹劾接连不断地进呈皇上,请求定汤东野平江失守的罪责。皇上为他特地下诏书说:“汤东野先前连续有奏章,陈述安排防御之事,很有条理。只是因为决策处理事情的权力不能集中,就导致平江失守,和其他人弃守城池不一样,只罢官就可以了。”
绍兴初年,汤东野跟随张浚讨伐李成。开始,李成叛变,鄂州李允文擅自杀了岳州知州袁植,想和李成结盟。李成失败,张浚想就此攻打李允文,忌惮他的强大。这时有枢密院属官汪若海,因罪贬谪英州。行至临川时,汤东野知道他和李允文交好,带他去见张浚,(张浚)让他写信给李允文,李允文于是认罪。
汤东野又任奉祠,起用为扬州知州。适逢伪齐宿迁县令张泽带领四千人归附朝廷。朝廷上的议论认为国家正和刘豫和好,不应该生出事端,想要遣返张泽。汤东野认为不可,连上三次奏章,得到允许,四千人都免于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