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诗歌描写的角度(2)
时间:2015-08-21
8正侧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对所描写的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就是正面描写;而对能使描写对象更鲜明、更突出的周围事物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如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9动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衬托手法,如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的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后一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宁静。同样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也如此,竹喧、莲动,既反衬出山中环境的幽静,又表现出山居生活的活泼与生机。
10虚实: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是虚幻之景。姜夔的《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同样是虚笔。
11观察角度的变化 如杜牧的《山行》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
命题点:辨析描写的角度,鉴赏描写角度对景物特征的效果及其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9动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衬托手法,如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的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后一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宁静。同样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也如此,竹喧、莲动,既反衬出山中环境的幽静,又表现出山居生活的活泼与生机。
10虚实: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是虚幻之景。姜夔的《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同样是虚笔。
11观察角度的变化 如杜牧的《山行》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
命题点:辨析描写的角度,鉴赏描写角度对景物特征的效果及其对营造意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