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语言的表达技巧复习总汇(2)
时间:2015-12-24
四、例题精析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题干】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答案】三、四句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析】。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表达了作者面对美丽春景的喜悦心情。
【解析】第一步,由题目可知,此题从小角度设题,切入点为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赏析对象为三、四句。
第二步,结合诗句解析,流水、水中落花是作者所见实景,此为实;由此引发的作者关于溪源远近的联想,是虚写。
第三步,分析该手法的表达效果,写出了琅琊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例题2】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②,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题干】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答案】①对比【叙】以“有声”与“无声”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析】,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评】。②对偶(动静结合)【叙】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析】;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静、清新)【评】。
【解析】
第一步,此题设题角度大。“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是写景名句,从写景手法考虑,有声与无影形成对比;从画面描写考虑,既有听觉又有视觉,既有动又有静,故而可得出手法为对比、动静结合或对偶。
第二步,分别举例鉴赏两种手法的使用。
第三步,考虑技巧对画面意境的效果。
【例题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蝶恋花•出塞
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题干】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叙】。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问:如果有人问我对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阳与深秋中的细雨。此句以景作答【析】。③“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悲凉凄冷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解析】解题第一步,判断划线句的表现手法。此题虽属于大角度设题,但是句不离篇,我们不能将句子孤立看待。本词上片写凄凉之景,下片抒写自己的报国志向无法实现的幽怨之情。片末以情想问,却以景作答,可以确定答题切入点为情景关系。这是以景结情的手法;同时化抽象的情感为形象之景,使情与景、形与意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