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诗歌鉴赏评价从何着手?

时间:2015-12-24
在鉴赏过程中,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题目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窗口。关注题目,有助于把握作品的类别、线索、内容、感情基调等,从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例如:
倦 夜
杜 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徂:cú 过去,逝。
问题:试简析“倦”字是如何贯穿全篇的?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歌前六句,描写了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凉气侵袭卧室,月光洒满庭院,风吹露滴,月朗星稀,飞萤自照,宿鸟相呼,这幅“秋夜图”,暗示了作者彻夜未眠,实写“身倦”。尾联直抒胸臆,作者原来是为国家而忧心,点出“心倦”。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从直接表情达意的字词入手。
关注诗歌中那些直接表达感情的字词,对把握诗歌的情感也是很有帮助的。例如:
画 堂 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
问题:试分析这首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分析:“无奈”和“恨”直接表达情感,“憔悴”“独”“无语”同样极富感情色彩,再结合注释和下片“捻”“放”的细节描写,可知全词表达了伤春惜春、彷徨失落的思想感情。
3、从尾句(联)入手。
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俗称“卒章显志”。因此,在鉴赏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时,从尾句(联)入手,可以做到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幽 居 初 夏
陆 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tuò)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问题:试简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首诗的感情相对比较复杂,但是如果抓住尾联来理解,就会容易许多。尾联“叹息”“谁共”分明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惆怅,联系作者身世,它还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的忧愤。前六句围绕“幽居”写景,表面看抒发了一种闲情逸致、怡然自得之乐,实则是以乐景衬哀情。

4、抓住典故
1.长安秋望
云物凄清拂曙流⑴,汉家宫阙动高秋⑵。
残星几点雁横塞⑶,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⑷,红衣落尽渚莲愁⑸。
鲈鱼正美不归去⑹,空戴南冠学楚囚⑺。
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意境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写景的妙处。(6分)
请结合“篱菊”“渚莲”“鲈鱼”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红衣脱落,枯荷败叶,满面愁容;家乡的鲈鱼正美。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鲈鱼正美”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故园之思和归隐之意。解析:本题从意象角度把握作者的感情态度,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题结合注释和写作背景等。
解析:本题从意境和表现手法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题要从整体把握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进行。
答案:从意境上看: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之人,营造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烘托出内心的悲凉之情。从手法上看:①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残星”“人倚楼”是静态。(意境2分,手法4分,共6分;答“远近视角变化”“诗中有画”等酌情给分)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古诗考题 > 考题分析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