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选择题练习及答案
时间:2017-03-02
古诗鉴赏试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
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2. 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愉悦心情和高洁情怀.
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
C.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两方面写出了山林的特征——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受.
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极情绪.
3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首联描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
B.颔联描写月夜松林、清泉流动之景。“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C.颈联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D.尾联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和他的朋友们,诗人表示愿意和朋友们留在这宁静闲适的山林里过隐居生活。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大片云朵,映衬远处的雪山,孤城戍守,玉关屹立。景物色彩鲜明,显示边塞的壮阔景象,奠定豪放基调。
B.“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C.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D.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漫长的基础上发出更坚定深沉的誓言。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5. 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B. 前两句的环境描写,对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烘托作用。
C. 本诗的结尾融情于景,更耐吟咏和思索。
D. 青海和玉门关相距甚远,诗人却突破空间界限,将之组合在一起,显得大气磅礴。
答:1-5 BDDAC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
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2. 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愉悦心情和高洁情怀.
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
C.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两方面写出了山林的特征——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受.
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极情绪.
3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首联描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
B.颔联描写月夜松林、清泉流动之景。“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C.颈联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D.尾联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和他的朋友们,诗人表示愿意和朋友们留在这宁静闲适的山林里过隐居生活。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大片云朵,映衬远处的雪山,孤城戍守,玉关屹立。景物色彩鲜明,显示边塞的壮阔景象,奠定豪放基调。
B.“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C.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D.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漫长的基础上发出更坚定深沉的誓言。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5. 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B. 前两句的环境描写,对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烘托作用。
C. 本诗的结尾融情于景,更耐吟咏和思索。
D. 青海和玉门关相距甚远,诗人却突破空间界限,将之组合在一起,显得大气磅礴。
答:1-5 BDD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