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鉴赏诗词的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

时间:2018-03-04
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
(一)语言特色类――主要是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概括,主要有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
1.平淡。具有平淡风格的诗歌,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饮酒》第五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有人评述陶渊明的诗“平淡而思致。”
2.工丽。具有工丽风格的诗歌,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并在每句开头用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3.直率。具有直率风格的诗词,则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如《诗经•硕鼠》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的诗句,直斥统治者的不劳而获和无情压榨。
4.委婉(含蓄)。具有委婉风格的诗歌,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夜雨寄北》,诗的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自然。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 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6.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7.雄奇。具有雄奇风格的 诗歌,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意思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8.奔放。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9.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10.洗练。这种风格的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绝句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情趣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天然浑成,语言上,“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11.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这些是形成这一风格的主要因素。如杜甫《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全诗意境深远,语调沉郁悲凉,借暮秋的江天萧瑟之景,抒写颠沛流离、老病孤愁的暮年情怀。既包蕴着诗人客里悲秋的无限心事,又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思。                       
12.清新。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以下一些人诗中。一是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二)语言特色类――在诗歌解答中经常套用的关于语言的术语。
1.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2.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3.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4.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5.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6.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7.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8.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9.诗情画意:即诗歌本身富于感情,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如入画境。
10.富有哲理:也称理趣,即诗歌中包含着某种人生或社会的哲理,使读者有所领悟。这种哲理或存于诗歌的某一联中,一般为最后一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或整首诗都在说理,一般见于宋以后诗歌中,如苏轼的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诗虽只是两问,实是苏轼巧妙地回答了琴与指的辩证关系。
11.淋漓尽致:指诗歌写得详尽透彻,或对某些东西暴露的彻底。



位置:主页 > 古诗考题 > 考题分析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