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送别诗的特点及试题解读(3)
时间:2014-08-02
三、高考送别诗、羁旅诗的设题特点
(一)写的什么(内容)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式①:某一联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提问变式②: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菩萨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二)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什么特点?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解析:[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
(三)诗中常用意象有哪些?
《[双调]清江引 · 秋 怀》(张可久)
“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中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怎样的感情?
解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从而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意象是为抒情服务的。鉴赏诗歌归根到底要透过诗歌的形象把握感情,因此高考命题往往注重这方面能力的考查。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小结: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
(四)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
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映、烘托(衬托:正衬,反衬)、联想和想象等;此外还有修辞方法的运用。
示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6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2)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解析: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小提示:炼字题答题要点:①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②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该字传达的感情;④组织答案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
(一)写的什么(内容)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式①:某一联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提问变式②: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菩萨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二)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什么特点?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解析:[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
(三)诗中常用意象有哪些?
《[双调]清江引 · 秋 怀》(张可久)
“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中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怎样的感情?
解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从而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意象是为抒情服务的。鉴赏诗歌归根到底要透过诗歌的形象把握感情,因此高考命题往往注重这方面能力的考查。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小结: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
(四)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
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映、烘托(衬托:正衬,反衬)、联想和想象等;此外还有修辞方法的运用。
示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6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2)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解析: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小提示:炼字题答题要点:①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②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该字传达的感情;④组织答案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