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春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刘禹锡《堤上行三首》全诗翻译赏析

时间:2015-09-23
《堤上行》形象鲜明,音调和谐,清新隽永,写景如画;有浓厚的乡土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刘禹锡学习民歌所取得的成果。

堤上行
刘禹锡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春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日晚上楼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

刘禹锡《堤上行三首》鉴赏

注释
①堤上行:一作“大堤行”,乐府相和歌辞。
②酒旗:即酒帘子。悬挂于酒店门首,招引顾客。
③樯:船桅。“连樯”,形容船只很多。
④幽轧:象声词,这里是形容桨的声音。
⑤艑(biàn):大船。

其一
酒旗相望着在大堤的上头,堤下船连船,堤上楼挨楼。
天色将晚,行人急忙争渡,桨声幽轧轧,船儿满中流。
其二
江南江北同望波浪江烟,入夜行人还对歌在江边。
《桃叶歌》表达了爱情,《竹枝词》诉说着哀愁,水流和月光无穷无尽哟,恰似歌声中的情感绵绵。
其三
长堤弯弯曲曲,堤内水徘徊,酒舍旗亭一家挨一家地排开。
傍晚时挑出杏帘儿招徕顾客,高高的大船落帆靠岸停下来。

赏析
《堤上行》三首大约写于任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刺史期间,即公元822年(长庆二年)到公元824年(长庆四年)。
第一首活像一幅江边码头夜市的素描画: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可以想见这个江边码头是个人烟稠密、估客云集的热闹所在。前两句诗为读者展示了江南水乡风俗画的完整背景。三、四两句,描摹近景,增强了画面感,画出了一幅生动逼真的江边晚渡图。“日暮行人争渡急”中的“争”字和“急”字,不仅点出了晚渡的特点,而且把江边居民忙于渡江的神情和急切的心理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来。诗人写黄昏渡口场面时,还兼用了音响效果,他不写人声的嘈杂,只用象声词“幽轧”两字,来突出桨声,写出了船只往来穿梭和船工的紧张劳作,使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首诗将诗情与画意揉在一起,把诗当作有声画来描绘。诗人很善于捕捉生活形象:酒旗、楼台、樯橹、争渡的人群、幽轧的桨声,动静相映,画面灵动,通过优美的艺术语言把生活诗化了。
第二首重在描写长江两岸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诗写入夜时堤上见闻。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渺茫。“烟波”二字,把迷蒙的夜色和入夜时的江景写得非常美。在静态的景色描绘之后,继而写出江边堤上歌声四起,相和相应,打破了静夜的沉寂。他们唱的是什么歌,诗人用一句诗作了概括:“《桃叶》传情《竹枝》怨”,都是巴山楚水人民爱唱的民歌。句中的“情”和“怨”,很值得品味,可以想见,这歌声对遭贬谪、受打击的诗人来说,自然会惹动自身的“情”与“怨”的,这也是“含思宛转”之处。诗的结句高妙,极有意境。“水流无限月明多”是写眼前所见之景,契合江边和夜色。同时也是比喻,以流水和月光的无限来比喻歌中“情”与“怨”的无限。这句诗是以视觉来写听觉的,流水与月光,既含流动之势,又具明丽之色,这是用眼可以看到的,是视觉的感受;但是优美、动人的歌曲也能给人灵动、流丽的艺术感受,两者(指视觉与听觉)能引起“通感”。这种描写创造了优美的艺术境界,产生了良好的美学效果。
第三首诗描绘襄阳当年繁华热闹的景象。春堤、酒舍、旗亭、楼台、大艑,表现出绘声绘色的画意诗情。
总而言之,这三首诗,形象鲜明,音调和谐,清新隽永,写景如画;有浓厚的乡土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刘禹锡学习民歌所取得的成果。[3]唐朝夔州号称“西南一大都会”,三首诗都是描绘当时奉节夔州的商业之盛景。天色己晚,但酒楼仍在招揽客商,完全不顾大唐律令中关于营业时间的限止。《唐六典》卷二十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但奉节夔州夜市显然突破了这个规定。热闹非常的夜市,反映了唐代巴蜀地区商业的繁荣。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唐诗三百首全集 > 刘禹锡的诗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