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张先《菩萨蛮》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时间:2013-05-02
张先的词《菩萨蛮>》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菩萨蛮①
张先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②,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③,玉柱斜飞雁④。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注释]
①菩萨蛮:唐教坊曲名。
②秋水:暗喻眼波。
③玉柱斜飞雁:筝柱竹制,上窄下宽中空,似飞雁状,十三筝柱排列,恰似一组斜飞的雁阵。
 一弄;一曲。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十三弦:唐宋时教坊用筝均为十三弦,唯清乐用十二弦。
秋水:形容美目明澈如秋水,白居易《咏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春山眉黛:《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争如望远山”,后因以山喻美人双眉,古人以黛色(青黑色颜料)画眉,故称眉黛。
译文
歌女用哀筝抚弄一曲《湘江曲》,能声声萦耳,尽写湘江上的绿意。纤纤细指、十三筝弦,慢慢地将曲里的幽恨诉说。古筝的音像艺女的秋波一样漫过坐席,离愁别绪在她的手中蕴生;弹到惆怅满怀时,只见她眉头皱的很低很低。
【译文二】
筝弦一拨弹起哀怨的《湘江曲》,一声声写尽湘波绿涛。纤细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飞动,细细地传出内心的恨愁。
筵席上她秋水般的眼睛慢抒柔情,筝上玉柱排列宛如斜飞的大雁。弹到伤心断肠的时候,她那青黛色的双眉紧蹙到一起。
【评点】
此篇咏歌女弹筝,描写了其在酒筵上陪酒弹筝时的婉转情态。既写筝曲的哀怨感人,也通过描写歌女弹筝的动作、神态表现歌女的美丽多情和内心的哀伤,刻画了一个内在和外貌皆美好的歌女形象。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歌女弹筝技艺的欣赏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其深深的同情。
词的上片描写了歌女的筝声。“哀筝一弄《湘江曲》”,筝弦一拨弹起哀怨的《湘江曲》,表面上是说筝声哀怨,实则反映了歌女幽怨的内心世界;“声声写尽湘波绿”承接上句,意思是歌女所弹奏的《湘江曲》,琴声洋洋盈耳,让人觉得好像听到湘江的水声,从侧面烘托出歌女高超的技艺。“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二句,写的是歌女弹筝的动作,只见她纤细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飞动,淋漓尽致地弹出娥皇、女英的不幸。歌女能将幽恨“细传”,足见其技艺高超,而所传的幽恨也是双方所共有的。
下片词人着力刻画了歌女弹筝的情态,“当筵秋水慢”,“秋水”比喻女子眼波清澈。“慢”字意为凝神,表现了歌女的全神贯注;“玉柱斜飞雁”,筝上玉柱排列宛如斜飞的大雁。在古诗词中,飞雁常与离愁别恨相连,这里虽描述筝柱之形,其实仍在写弹筝女子的幽恨;“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随着乐曲进入断肠的境地,她那青黛色的双眉紧蹙到一起,表现了其凄凉和悲哀的情绪。
此词妙在蕴藉,既写筝声,又写人;但最终是写人,写人的幽恨。词人巧妙地把主客观、声与情有机地融成了一体,通过对歌女情感的细述,委婉地流露出这位弹筝女子内心的哀伤和幽怨。全词言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风格含蓄深沉,声情交融,意浓韵远。

[赏析]
这是一首咏弹筝歌妓美貌和技艺的词。词中字里行间突出此弹筝者似乎有无限心酸和苦楚在通过乐曲抒发、倾吐。亦赞扬此乐女的高超技艺:可见听者是弹奏者的“知音”。下阕是弹筝女的特写,突出眼和眉。眼波也像秋水一样动人。微妙地表达出弹筝女的心理变化。全词清新婉丽,情意真挚而又含蓄深沉。

首词写一位弹筝女子以便一曲《湘江曲》,声情并茂,哀艳动人。以水喻声,把《湘江曲》化为可见的湘江绿波,同时又借典传情,把乐曲中蕴含的哀怨通过“湘水之神”这一浪漫的悲剧故事传出。开头两句,描写一位歌女秦筝曲时 “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的情景,十分细腻动人,这是一位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女子。“纤指”二句,写其指法细腻,传幽恨。“当筵”二句,写弹者之姿态,听众之感受。“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写弹者之多情。"背景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因演奏而更动真情,双眉微蹙,含情脉脉,以外在之神态传内在之深情,意态凄婉,精致蕴藉。写弹者之多情,以听琴而联想到湘江传说的悲剧,让人听来伤感不已。这些画龙点睛的侧笔,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她那与心灵同样美好的容颜。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宋词精选 > 张先的词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