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咏《晚泊长台驿》“自恋明时休未得,好山非是不相容”全诗翻译赏析
时间:2016-02-14
晚泊长台驿
张咏
驿亭斜掩楚城东,满引浓醪劝谏慵。
自恋明时休未得,好山非是不相容。
注释
⑴斜: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这里指临水斜坡。掩:遮蔽,隐藏。
⑵满引:这里指满杯酒。浓醪:带滓的醇酒。慵:懒。
⑶明时:也叫清时,太平时代。
参考译文
暮色中长台驿亭掩隐在古楚城东面的渡头边,我一味将杯中浊酒斟满,真懒怠再向朝廷进谏忠言。
但我仍然眷恋这圣明的朝代,还不想就此退隐去到林泉之间。倒并不是山神不肯将我接纳,他完全知道我淡泊名利的心念。
创作背景
据《宋史》记载,张咏是一个清官,而且敢犯颜直谏,由京官而放外任,这首诗是他在旅途中写的。诗题“晚泊长台驿”,指傍晚船停靠在河南信阳县境内的长台渡口,住宿在靠水边的驿站中。
作者简介
张咏(946~1015),字复之,自号乖崖,濮州鄄城人。慷慨好大言,乐为奇节。
赏析:
《晚泊长台驿》是宋代诗人张咏创作的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作者从简单叙述乘船出行、住宿驿站的生活琐事,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为仕的见解,并流露出内心深处做官、忠君、为民的情态。
首句“驿亭斜掩楚城东”,“驿亭斜掩”紧扣诗题“晚泊”,暮色中岸边斜坡上隐约得见的驿站。“楚城东”则说明船与驿站所处的位置在湖北襄阳邻近处的长台渡。
次句“满引浓醪劝谏慵”。此句看似作者在驿站中饮酒自乐,此实为不得已而为之。《南史·谢弘微传》记载,谢蒲每以心直口快得罪于权贵,其兄送别时指着他的嘴说:“此中唯宜饮酒。”作者“满引浓醪”一语源于此典故。《宋史·张咏传》说张咏数次冒犯直谏太宗、真宗皇帝;丞相大僚在承天节斋会有酒失者,张咏也上奏章检举。这些劝谏、奏弹的结果,只得到由京官贬为地方官的结局。“劝谏慵”即懒得劝谏了。这里是他在“劝谏”、“碰壁”后的怨恨之语。实际上,张咏一直到晚年,真宗多次都不肯召见他,但他还是不断上疏直谏真宗不该“虚冈帑藏,竭生民膏血,以奉无用之土木”,竭力主张以斩误国宰臣丁谓、王钦若以谢天下。此句看似作者在驿站中对酒当歌,不问实事,实则以酒浇愁,以泄心中的不平。
三句“自恋明时休未得”,陡然回转,表明作者久居官位不辞的原因是为了显示耿耿为国的忠心,而不是贪图荣华富贵。宋代蔡启《蔡宽夫诗话》曾赞说:“(张咏)居无媵妾,不事服玩,朝衣之外,燕处惟纱帽皂绦、一黄土布裘而已……尝以诗寄傅霖逸人,云:‘前年失脚下渔矾,苦恋明时不忍归。为报巢由莫相笑,此心非是爱轻肥。’”有史所载,张咏“所至以政绩闻”。“自恋明时”一语可见出自肺腑之言,并非掩人耳目之语。
尾句“好山非是不相容”一句沿袭《北山移文》。南朝周颙曾借归隐以沽名钓誉,最后还是因羡慕富贵而出山为富。名士孔稚珪借山灵之口讽刺周颙有违初衷。张咏当举人时,曾经想与隐士陈希夷分华山一半;希夷先生以纸笔蜀笺相赠,张咏笑道:“我知先生之旨矣,殆欲驱我人闹市乎?”以此与张生平事迹相比较,可见周颙与张咏虽都是开始隐居,最后出山做官,但二人的心境各不相同。后者张咏出山为官是为国为民,而前者周颇做官是为享人间荣华富贵。
此诗借事抒情,体现了作者写作艺术之成功。
张咏
驿亭斜掩楚城东,满引浓醪劝谏慵。
自恋明时休未得,好山非是不相容。
注释
⑴斜: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这里指临水斜坡。掩:遮蔽,隐藏。
⑵满引:这里指满杯酒。浓醪:带滓的醇酒。慵:懒。
⑶明时:也叫清时,太平时代。
参考译文
暮色中长台驿亭掩隐在古楚城东面的渡头边,我一味将杯中浊酒斟满,真懒怠再向朝廷进谏忠言。
但我仍然眷恋这圣明的朝代,还不想就此退隐去到林泉之间。倒并不是山神不肯将我接纳,他完全知道我淡泊名利的心念。
创作背景
据《宋史》记载,张咏是一个清官,而且敢犯颜直谏,由京官而放外任,这首诗是他在旅途中写的。诗题“晚泊长台驿”,指傍晚船停靠在河南信阳县境内的长台渡口,住宿在靠水边的驿站中。
作者简介
张咏(946~1015),字复之,自号乖崖,濮州鄄城人。慷慨好大言,乐为奇节。
赏析:
《晚泊长台驿》是宋代诗人张咏创作的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作者从简单叙述乘船出行、住宿驿站的生活琐事,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为仕的见解,并流露出内心深处做官、忠君、为民的情态。
首句“驿亭斜掩楚城东”,“驿亭斜掩”紧扣诗题“晚泊”,暮色中岸边斜坡上隐约得见的驿站。“楚城东”则说明船与驿站所处的位置在湖北襄阳邻近处的长台渡。
次句“满引浓醪劝谏慵”。此句看似作者在驿站中饮酒自乐,此实为不得已而为之。《南史·谢弘微传》记载,谢蒲每以心直口快得罪于权贵,其兄送别时指着他的嘴说:“此中唯宜饮酒。”作者“满引浓醪”一语源于此典故。《宋史·张咏传》说张咏数次冒犯直谏太宗、真宗皇帝;丞相大僚在承天节斋会有酒失者,张咏也上奏章检举。这些劝谏、奏弹的结果,只得到由京官贬为地方官的结局。“劝谏慵”即懒得劝谏了。这里是他在“劝谏”、“碰壁”后的怨恨之语。实际上,张咏一直到晚年,真宗多次都不肯召见他,但他还是不断上疏直谏真宗不该“虚冈帑藏,竭生民膏血,以奉无用之土木”,竭力主张以斩误国宰臣丁谓、王钦若以谢天下。此句看似作者在驿站中对酒当歌,不问实事,实则以酒浇愁,以泄心中的不平。
三句“自恋明时休未得”,陡然回转,表明作者久居官位不辞的原因是为了显示耿耿为国的忠心,而不是贪图荣华富贵。宋代蔡启《蔡宽夫诗话》曾赞说:“(张咏)居无媵妾,不事服玩,朝衣之外,燕处惟纱帽皂绦、一黄土布裘而已……尝以诗寄傅霖逸人,云:‘前年失脚下渔矾,苦恋明时不忍归。为报巢由莫相笑,此心非是爱轻肥。’”有史所载,张咏“所至以政绩闻”。“自恋明时”一语可见出自肺腑之言,并非掩人耳目之语。
尾句“好山非是不相容”一句沿袭《北山移文》。南朝周颙曾借归隐以沽名钓誉,最后还是因羡慕富贵而出山为富。名士孔稚珪借山灵之口讽刺周颙有违初衷。张咏当举人时,曾经想与隐士陈希夷分华山一半;希夷先生以纸笔蜀笺相赠,张咏笑道:“我知先生之旨矣,殆欲驱我人闹市乎?”以此与张生平事迹相比较,可见周颙与张咏虽都是开始隐居,最后出山做官,但二人的心境各不相同。后者张咏出山为官是为国为民,而前者周颇做官是为享人间荣华富贵。
此诗借事抒情,体现了作者写作艺术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