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次韵太守向公登楼眺望二首》全诗翻译赏析
时间:2017-12-13
次韵太守向公登楼眺望二首
秦观
其一
茫茫汝水抱城根,野色偷春入烧痕。
千点湘妃枝上泪,一声杜宇水边魂。
遥怜鸿隙陂穿路,尚想元和贼负恩。
粉堞女墙都已尽,恍如陶侃梦天门。
其二
庖烟起处认孤村,天色清寒不见痕。
车网湖边梅溅泪,壶公祠畔月销魂。
封强尽是春秋国,庙食多怀将相恩。
试问李斯长叹后,谁牵黄犬出东门?
注
⑴湘妃:指帝尧之二女,舜之二妃。相传二妃没于湘水,遂为湘水之神。
⑵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帝王。
⑶女墙: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短墙,也称女儿墙。
⑷陶侃:东晋大臣。《晋书·陶侃传》有陶侃“少时梦生八翼而上天门”,后来“位至八州都督”的传说。
⑸车网湖、壶公祠:汝南的两个风景名胜。
⑹李斯:上蔡人,上蔡宋属蔡州。官至秦朝丞相,而最后被夷三族。
赏析
这组诗是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秦观任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教授时之作。
第一首追溯汝南水灾的历史,重在探素造成水灾的政治、军事原因;第二首考查汝南的历史和名人,意在提供效法和借鉴的对象。这两首诗描述蔡州的地理、历史概况,表现了作者关怀人民生活的思想感情,是秦观七律中的名作。
第一首诗开头两句是汝南人民水灾后重建家园的生活写实。汝水“抱城”奔流的势头和火种田中的“烧痕”换新绿的场景,告诉人们:春色被“偷”到人间,人们正在为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努力。三四句把眼前景物与灾情回忆结合起来。“湘妃泪”、“杜宇魂”,借用虞舜二妃泪染斑竹和蜀王杜宇魂化子规的典故,喻指灾区人民家散人亡,拭泪招魂的凄惨情状。诗人眼中见到的修竹影,耳边听到的子规声,唤起他对灾民的深切同情。千万点血泪,一声声杜宇,汝南人民遭受洪灾,无家可归,惨不忍睹的镜头,如同就在诗人眼前。五六句回顾了造成水灾的历史根源:汉代、唐代留下的隐患和祸根。前句指西汉末年翟方进为相,奏废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鸿隙陂,从此“水无归宿”,经常为害。下句指唐宪宗元和年间,吴元济割据蔡州等地,对抗李唐王朝,擅改汝水故道,虽为李愬讨平,却贻祸无穷。这些往事,追想起来,都是令诗人哀伤愤慨的。七八句说城堞倾圮已尽,希望太守重加治理。诗人以陶侃来拟向宗回,祝愿他像陶侃那样,为巩固赵宋王朝而效力。
第二首诗开头两句展开了一幅郊野萧条景象的素描:炊烟袅袅,郊野的孤村,依稀可辨;天色清寒,村舍的痕影,一点也看不见。洪水给汝南人民带来的后果,还未消除。三四句写汝南两个名胜车网湖和壶公祠的傍晚景色。湖边梅花盛开,祠畔明月初上,风景原本很迷人,但前一年的灾情,诗人记忆犹新,前村的景象,宛然在目,他触景伤情,泪溅魂销。这景况和诗人同时之作“风将沉燎萦歌扇,雪带梅香上舞衣”(《次韵裴秀才上太守向公》),风格迥然不同。五六句说汝南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古城。早在春秋时代,它就是蔡、沈等国的封地,颇多“先贤”,人们立庙祭祀以示追怀“恩”泽。七八句则从另一角度指出:历史上蔡州也有秦代李斯(上蔡人,上蔡宋属蔡州)这样的人物,他官至丞相,却终遭杀戮之祸。诗人以提问的口气,把李斯临刑时“牵黄犬出上蔡东门”的“长叹”反说出来(《史记·李斯列传》),意在从他身上引出经验教训。
这组诗表现了汝南的地理历史概况,却各有特点。第一首诗,上半部分写人民重建家园的辛勤劳动和水患带来的严重后果,下半部分指斥汉、唐两朝当国宰相和乱臣贼子的所作所为,对太守向宗回寄予了希望。诗人从国家利益着眼,向地方长官提出建议,对人民生活表示关切,是应该受到肯定的。“茫茫”二句写汝水抱城奔流,春色中带有烧痕,诗人主要借助“烧痕”于无人处写出人来。而“偷”字从诗人眼中来发现、辨认,尤为传神。“千点”二句假物寓人,借景抒情,也于无人处写出人来。它既有烘托前两句的作用,也能增强对读者的感染力。“遥怜”二句由汉代的昏庸宰相说到唐代的乱臣贼子,也是句句有人。回顾汝南历史,一正一反,给人不少启示。末句“陶侃梦天门”的祝愿指名道姓,对照明显。而第二首诗,上半部分写水灾之后的情景,下半由蔡州在春秋时代已是封疆之国和恩泽民众的将相祠庙依然受人供奉,表现出这里民风淳朴,并引李斯之事为戒。这对太守向宗回也有讽劝作用。诗人从国家利益着眼,向地方长官提出建议,对人民生活表示关切,是应该受到肯定的。“庖烟”二句写诗人通过炊烟遥认孤村,主要借“庖烟”于无人处写出人来。而“认”字从诗人眼中来发现、辨认,尤为传神。“车网”二句假物寓人,“封疆”二句由春秋的封国说到庙食的将相,也是句句有人。回顾汝南历史,一正一反,给人不少启示。末句写李斯“牵黄犬”的“长叹”,指名道姓,对照明显。诗中说,古代的将相之所以到后来仍然受到祭祀,是因为恩及于民,作者劝勉太守之意自在言外。
秦观是小小的教官,向宗回曾多次请他代撰境内受祭祀之神的文章,可见对他是尊重的。在郡守登楼眺望时,他的次韵之作,咏史悯时,发了很多感慨。这首诗能摆脱一般“次韵”诗的窠臼,所以能成为名作。
秦观
其一
茫茫汝水抱城根,野色偷春入烧痕。
千点湘妃枝上泪,一声杜宇水边魂。
遥怜鸿隙陂穿路,尚想元和贼负恩。
粉堞女墙都已尽,恍如陶侃梦天门。
其二
庖烟起处认孤村,天色清寒不见痕。
车网湖边梅溅泪,壶公祠畔月销魂。
封强尽是春秋国,庙食多怀将相恩。
试问李斯长叹后,谁牵黄犬出东门?
注
⑴湘妃:指帝尧之二女,舜之二妃。相传二妃没于湘水,遂为湘水之神。
⑵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帝王。
⑶女墙: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短墙,也称女儿墙。
⑷陶侃:东晋大臣。《晋书·陶侃传》有陶侃“少时梦生八翼而上天门”,后来“位至八州都督”的传说。
⑸车网湖、壶公祠:汝南的两个风景名胜。
⑹李斯:上蔡人,上蔡宋属蔡州。官至秦朝丞相,而最后被夷三族。
赏析
这组诗是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秦观任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教授时之作。
第一首追溯汝南水灾的历史,重在探素造成水灾的政治、军事原因;第二首考查汝南的历史和名人,意在提供效法和借鉴的对象。这两首诗描述蔡州的地理、历史概况,表现了作者关怀人民生活的思想感情,是秦观七律中的名作。
第一首诗开头两句是汝南人民水灾后重建家园的生活写实。汝水“抱城”奔流的势头和火种田中的“烧痕”换新绿的场景,告诉人们:春色被“偷”到人间,人们正在为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努力。三四句把眼前景物与灾情回忆结合起来。“湘妃泪”、“杜宇魂”,借用虞舜二妃泪染斑竹和蜀王杜宇魂化子规的典故,喻指灾区人民家散人亡,拭泪招魂的凄惨情状。诗人眼中见到的修竹影,耳边听到的子规声,唤起他对灾民的深切同情。千万点血泪,一声声杜宇,汝南人民遭受洪灾,无家可归,惨不忍睹的镜头,如同就在诗人眼前。五六句回顾了造成水灾的历史根源:汉代、唐代留下的隐患和祸根。前句指西汉末年翟方进为相,奏废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鸿隙陂,从此“水无归宿”,经常为害。下句指唐宪宗元和年间,吴元济割据蔡州等地,对抗李唐王朝,擅改汝水故道,虽为李愬讨平,却贻祸无穷。这些往事,追想起来,都是令诗人哀伤愤慨的。七八句说城堞倾圮已尽,希望太守重加治理。诗人以陶侃来拟向宗回,祝愿他像陶侃那样,为巩固赵宋王朝而效力。
第二首诗开头两句展开了一幅郊野萧条景象的素描:炊烟袅袅,郊野的孤村,依稀可辨;天色清寒,村舍的痕影,一点也看不见。洪水给汝南人民带来的后果,还未消除。三四句写汝南两个名胜车网湖和壶公祠的傍晚景色。湖边梅花盛开,祠畔明月初上,风景原本很迷人,但前一年的灾情,诗人记忆犹新,前村的景象,宛然在目,他触景伤情,泪溅魂销。这景况和诗人同时之作“风将沉燎萦歌扇,雪带梅香上舞衣”(《次韵裴秀才上太守向公》),风格迥然不同。五六句说汝南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古城。早在春秋时代,它就是蔡、沈等国的封地,颇多“先贤”,人们立庙祭祀以示追怀“恩”泽。七八句则从另一角度指出:历史上蔡州也有秦代李斯(上蔡人,上蔡宋属蔡州)这样的人物,他官至丞相,却终遭杀戮之祸。诗人以提问的口气,把李斯临刑时“牵黄犬出上蔡东门”的“长叹”反说出来(《史记·李斯列传》),意在从他身上引出经验教训。
这组诗表现了汝南的地理历史概况,却各有特点。第一首诗,上半部分写人民重建家园的辛勤劳动和水患带来的严重后果,下半部分指斥汉、唐两朝当国宰相和乱臣贼子的所作所为,对太守向宗回寄予了希望。诗人从国家利益着眼,向地方长官提出建议,对人民生活表示关切,是应该受到肯定的。“茫茫”二句写汝水抱城奔流,春色中带有烧痕,诗人主要借助“烧痕”于无人处写出人来。而“偷”字从诗人眼中来发现、辨认,尤为传神。“千点”二句假物寓人,借景抒情,也于无人处写出人来。它既有烘托前两句的作用,也能增强对读者的感染力。“遥怜”二句由汉代的昏庸宰相说到唐代的乱臣贼子,也是句句有人。回顾汝南历史,一正一反,给人不少启示。末句“陶侃梦天门”的祝愿指名道姓,对照明显。而第二首诗,上半部分写水灾之后的情景,下半由蔡州在春秋时代已是封疆之国和恩泽民众的将相祠庙依然受人供奉,表现出这里民风淳朴,并引李斯之事为戒。这对太守向宗回也有讽劝作用。诗人从国家利益着眼,向地方长官提出建议,对人民生活表示关切,是应该受到肯定的。“庖烟”二句写诗人通过炊烟遥认孤村,主要借“庖烟”于无人处写出人来。而“认”字从诗人眼中来发现、辨认,尤为传神。“车网”二句假物寓人,“封疆”二句由春秋的封国说到庙食的将相,也是句句有人。回顾汝南历史,一正一反,给人不少启示。末句写李斯“牵黄犬”的“长叹”,指名道姓,对照明显。诗中说,古代的将相之所以到后来仍然受到祭祀,是因为恩及于民,作者劝勉太守之意自在言外。
秦观是小小的教官,向宗回曾多次请他代撰境内受祭祀之神的文章,可见对他是尊重的。在郡守登楼眺望时,他的次韵之作,咏史悯时,发了很多感慨。这首诗能摆脱一般“次韵”诗的窠臼,所以能成为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