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兆《宿西山精舍》阅读答案附赏析
时间:2014-11-03
宿西山精舍
文兆
西山乘兴宿,静兴寂寥心。
一径松衫老,三更雨雪深。
草堂僧语息,云阁磬声沉。
未遂长栖此,双峰晓待寻。
第二句的“兴”字,《瀛奎律髓刊误》本作“称”。
(1)试分析诗歌首联的作用。(4分)
(2)诗歌颔联和颈联是围绕首联哪个词描写的?这四句诗的描写角度又是怎样的?请予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首联点题。②抒发了“寂寥”的情感,为后文奠定“清静”的感情基调,蕴藏着作者对西山精舍的喜爱。③引出后文对静景的描写。(三点每点2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2)诗歌颔联和颈联是围绕“静”(或“寂寥”)描写的。(1分)颔联由视觉角度描写,颈联由听觉角度描写。(2分)颔联看到老松、老杉森然排列在路的两旁,三更时分,雪花纷纷扬扬,已积有厚度。松老雪深,一派静寂。颈联听到僧人已语息入眠,唯有云阁那边隐隐传来低沉的磬声。磬声入耳,越发衬出精舍之静。(1分)
文兆,宋代僧人。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人。与希昼、保暹、惠崇、宇昭等合称“九诗僧”。作品收入《九僧诗集》,已佚。
赏析:
在中国,以“西”来命名的山有很多,大都以所在方位来定。此诗的“西山”本名“西岩山”,坐落在浦城县(今属福建)西,西山精舍即在其上。这首诗是诗僧文兆云游到西山,宿于此精舍时所作。
首联点题,并抒感。第二句中“兴”字,《瀛奎律髓刊误》中作“称”,根据诗意,应作“称”。文兆是僧人,一路游方;又是诗人,故又贪于观赏景色,待他来到西山之时,早已夜色苍茫了,便乘兴歇宿在西山精舍中。一入精舍,他的最强烈的感觉,便是“静”。佛家本以“清静”为本,因此他随即感到,此处的静寂,与他自己的“寂寥心”正相符。首联两句,已含蕴着他对西山精舍的好感。
这里称心宜人,他便不忙着就寝,而是先走出户外,准备各处走走,好好领略一番。中间两联便具体描写这个“静”境。颔联由视觉角度描写:他独自一人,慢慢在精舍内的一条小路上散步,看到老松、老杉森然排列在路的两旁;时已三更,除他而外,寂无一人,唯见天空之中,雪花裹着雨丝,纷纷扬扬,向人脸上飘来。四周万籁俱寂,便是连那松杉之“老”与雨雪之“深”,也透发着不尽的“静”意。颈联自听觉角度描写:他又从小路尽头折了回来,徘徊在户外。此时,草堂之中,僧人们早已入眠了,唯有云阁那边,隐隐传来低沉的磬声。更深人静,兼风雪之夜,故说磬声“沉”;低沉的磬声尚能传入他的耳鼓,益发衬出精舍之静。
这种幽静境界,使他歆羡不已,便想长栖于此,从此不归。诗人继而想到自己是游方僧,四海为家,不能不归,因而尾联便道:“未遂长栖此,双峰晓待寻。”作为一个僧人,固然未能久栖于此,但作为一个诗人,他听说西山精舍外双峰奇绝,便要待天亮时饱览一番。
这首五律首写“静”感,中间展开,具体写“静”,尾联先呼应开头,写诗人爱其地却欲栖未遂,再宕开一笔,预作天亮时的打算,意脉相连而又开阖自如。另外,这首僧人之诗,虽然微有禅味,却因平易流畅,不事雕饰,而诗味更浓,故清人纪昀评价说,这首诗通体“气韵翛然,无刻画龌龊之习”。
文兆
西山乘兴宿,静兴寂寥心。
一径松衫老,三更雨雪深。
草堂僧语息,云阁磬声沉。
未遂长栖此,双峰晓待寻。
第二句的“兴”字,《瀛奎律髓刊误》本作“称”。
(1)试分析诗歌首联的作用。(4分)
(2)诗歌颔联和颈联是围绕首联哪个词描写的?这四句诗的描写角度又是怎样的?请予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首联点题。②抒发了“寂寥”的情感,为后文奠定“清静”的感情基调,蕴藏着作者对西山精舍的喜爱。③引出后文对静景的描写。(三点每点2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2)诗歌颔联和颈联是围绕“静”(或“寂寥”)描写的。(1分)颔联由视觉角度描写,颈联由听觉角度描写。(2分)颔联看到老松、老杉森然排列在路的两旁,三更时分,雪花纷纷扬扬,已积有厚度。松老雪深,一派静寂。颈联听到僧人已语息入眠,唯有云阁那边隐隐传来低沉的磬声。磬声入耳,越发衬出精舍之静。(1分)
文兆,宋代僧人。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人。与希昼、保暹、惠崇、宇昭等合称“九诗僧”。作品收入《九僧诗集》,已佚。
赏析:
在中国,以“西”来命名的山有很多,大都以所在方位来定。此诗的“西山”本名“西岩山”,坐落在浦城县(今属福建)西,西山精舍即在其上。这首诗是诗僧文兆云游到西山,宿于此精舍时所作。
首联点题,并抒感。第二句中“兴”字,《瀛奎律髓刊误》中作“称”,根据诗意,应作“称”。文兆是僧人,一路游方;又是诗人,故又贪于观赏景色,待他来到西山之时,早已夜色苍茫了,便乘兴歇宿在西山精舍中。一入精舍,他的最强烈的感觉,便是“静”。佛家本以“清静”为本,因此他随即感到,此处的静寂,与他自己的“寂寥心”正相符。首联两句,已含蕴着他对西山精舍的好感。
这里称心宜人,他便不忙着就寝,而是先走出户外,准备各处走走,好好领略一番。中间两联便具体描写这个“静”境。颔联由视觉角度描写:他独自一人,慢慢在精舍内的一条小路上散步,看到老松、老杉森然排列在路的两旁;时已三更,除他而外,寂无一人,唯见天空之中,雪花裹着雨丝,纷纷扬扬,向人脸上飘来。四周万籁俱寂,便是连那松杉之“老”与雨雪之“深”,也透发着不尽的“静”意。颈联自听觉角度描写:他又从小路尽头折了回来,徘徊在户外。此时,草堂之中,僧人们早已入眠了,唯有云阁那边,隐隐传来低沉的磬声。更深人静,兼风雪之夜,故说磬声“沉”;低沉的磬声尚能传入他的耳鼓,益发衬出精舍之静。
这种幽静境界,使他歆羡不已,便想长栖于此,从此不归。诗人继而想到自己是游方僧,四海为家,不能不归,因而尾联便道:“未遂长栖此,双峰晓待寻。”作为一个僧人,固然未能久栖于此,但作为一个诗人,他听说西山精舍外双峰奇绝,便要待天亮时饱览一番。
这首五律首写“静”感,中间展开,具体写“静”,尾联先呼应开头,写诗人爱其地却欲栖未遂,再宕开一笔,预作天亮时的打算,意脉相连而又开阖自如。另外,这首僧人之诗,虽然微有禅味,却因平易流畅,不事雕饰,而诗味更浓,故清人纪昀评价说,这首诗通体“气韵翛然,无刻画龌龊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