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仪《谢池春》宋词三百首精选赏析
时间:2013-05-02
李之仪《谢池春》宋词三百首精选赏析
谢池春①
李之仪
残寒消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敛馀红②,风沼萦新皱③。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④,空只恁厌厌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注释】
①清明:清明节,旧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②花径:花丛间的小径。径,路,弯曲的小路古人一般称谓径。
③款:留。
④著人:音啄。使人。张耒《秋叶香》有“别离滋味浓于酒,着人瘦”。于人,加诸人。李之仪《谢池春》有“着人滋味,真个浓于酒”。
⑤新皱:指池沼水面皱起的新的波纹。
⑥仍:连续。
⑦频移带眼:换衣带之孔眼(频繁移动皮带的孔),喻人消瘦。带眼,沈约与徐勉书:“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也。”见《南史》本传。
⑧恁:音嫩,拿奋反,如此。这样,如此。
⑨厌厌:音烟,同“懕懕”、“恹恹”,精神萎靡貌。或指时间长久。曾觌《南柯子》有“两两人初散,厌厌夜向阑”。
⑩分付:交托,寄与。同“吩咐”、托付。
①谢池春:调名取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诗意。
②敛:收拢,聚集。
③风沼句:风吹过池沼荡漾起新的皱纹。
④移带眼:移动皮带之眼孔,谓腰细而消瘦。
【翻译】
冬日的残寒散尽,下过稀疏的春雨已过了清明时候。花间的小径聚敛着残余的落红,微风吹过池沼萦绕起新的波绉,小燕子在庭院门窗间穿飞,飘飞的柳絮沾上了衣襟两袖。正是美妙时辰,夜晚连着白昼。令人感到滋味深厚,真个是浓似醇酒。频繁地移动腰带的空眼,只是那么白白眼看着病恹恹地消瘦,不见她却又相思,见了她却还是分离,相思依旧。为此要问与其频频相见,何如永远亲密厮守?天公无情天不老,人有情却落得孤独无偶,这份相思别恨谁理解,姑且将它交托庭前的垂柳。
【译文】
残留的寒气渐消尽,小雨过去,已是清明之后。落花片片洒满小路,轻风把池塘水面吹皱。小燕子在庭院穿飞,柳絮纷扬沾满襟袖。正是最美的时候,不论是晚间还是白昼。这喜人的滋味,真个是浓如美酒。
频频地移动衣带孔眼,任多病的身子空自消瘦。见不到她又想念她,见了以后依旧又要分手。要问是否希望常相见,我说不如长相守。苍天无情永不老,有情人却难成佳偶。姑且把这离情别恨,交付给庭前的杨柳。
【评点】
本篇写暮春相思,词人以通俗浅显的语言写出离别相思之苦。
上片描绘暮春落花满径、飞絮飘舞的景色,动静结合,画面鲜明。“残寒消尽,疏雨过、清明后”点出时令,此时已是清明之后,残留的寒气渐渐消尽,小雨已过去。“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四句写景,落花片片洒满小路,轻风吹起池塘的水面,微微起皱。小燕子在庭院穿飞,柳絮纷扬沾满了襟袖。词人的笔触及了春天各个方面的景物,各用一个动词将其相连,将景色描写得栩栩如生,声色俱全。“正佳时,仍晚昼”,是针对上述景色有感而发:正是最美的时候,不论是晚间还是白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二句,承接上文,这喜人的滋味,真个是浓如美酒。“著人”意为让人感觉到,可“滋味”究竟是什么,却无法言说,于是以酒比喻,再着一“浓”字,并且用“真个”来强调,诱使读者以切身感受和经验去感悟那种“滋味”,从而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可以体会,令人产生共鸣。
下片抒写深情相思企盼的凄楚愁苦,以寻常口语细细倾诉,极富人情味,真挚感人。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 写词人的状态,频频地移动衣带孔眼,任多病的身子空自消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四句是全词抒情内容的核心,抒发了词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见不到她又想念她,见了以后依旧又要分手。要问是否希望常相见,我说不如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进一步说明相思之苦。苍天无情永不老,有情人却难成佳偶。姑且把这离情别恨,交付给庭前的杨柳。全词以景语结,含蓄蕴藉。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离别相思之情的佳作。上阕写景,交待节令和时间,“花径”以下两组对句极有层次地描绘春的色彩与活力,展现出具有芳春傍晚特征的种种景物,为下阕抒情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铺垫。下阕写别情。开头“频移带眼”,其实是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浓缩,形象真切传神。以下数句道出人之常情。最后四句,言上天无情,因此“人未偶”的孤独,也必然永远存在。只好将无限情恨托付给庭前的杨柳。全词一气贯下,艺术地表达了主题。
【作者简介】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男,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沧州无棣(今属山东省庆云县)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哲宗元佑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佑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就卜居其地。
李之仪擅长作词,前人称其“多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毛晋《姑溪词跋》)。他很注意词的特点,曾说“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他批评柳永“韵终不胜”、张先“才不足而情有余”,而主张象晏殊、欧阳修那样“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跋吴思道小词》)。他的佳作也确能达到这一要求,如〔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立意造语学民歌与古乐府,即景生情,即事喻理;下片借水言情,极为深婉含蓄。他曾与秦观、黄庭坚、贺铸等人歌词赠答,前人多将他与这几人并提。但实际上他的创作成就比起秦观等人有所不及。清人冯煦评论说“姑溪词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而均有未至”(《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是较为中肯的。
谢池春①
李之仪
残寒消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敛馀红②,风沼萦新皱③。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④,空只恁厌厌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注释】
①清明:清明节,旧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②花径:花丛间的小径。径,路,弯曲的小路古人一般称谓径。
③款:留。
④著人:音啄。使人。张耒《秋叶香》有“别离滋味浓于酒,着人瘦”。于人,加诸人。李之仪《谢池春》有“着人滋味,真个浓于酒”。
⑤新皱:指池沼水面皱起的新的波纹。
⑥仍:连续。
⑦频移带眼:换衣带之孔眼(频繁移动皮带的孔),喻人消瘦。带眼,沈约与徐勉书:“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也。”见《南史》本传。
⑧恁:音嫩,拿奋反,如此。这样,如此。
⑨厌厌:音烟,同“懕懕”、“恹恹”,精神萎靡貌。或指时间长久。曾觌《南柯子》有“两两人初散,厌厌夜向阑”。
⑩分付:交托,寄与。同“吩咐”、托付。
①谢池春:调名取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诗意。
②敛:收拢,聚集。
③风沼句:风吹过池沼荡漾起新的皱纹。
④移带眼:移动皮带之眼孔,谓腰细而消瘦。
【翻译】
冬日的残寒散尽,下过稀疏的春雨已过了清明时候。花间的小径聚敛着残余的落红,微风吹过池沼萦绕起新的波绉,小燕子在庭院门窗间穿飞,飘飞的柳絮沾上了衣襟两袖。正是美妙时辰,夜晚连着白昼。令人感到滋味深厚,真个是浓似醇酒。频繁地移动腰带的空眼,只是那么白白眼看着病恹恹地消瘦,不见她却又相思,见了她却还是分离,相思依旧。为此要问与其频频相见,何如永远亲密厮守?天公无情天不老,人有情却落得孤独无偶,这份相思别恨谁理解,姑且将它交托庭前的垂柳。
【译文】
残留的寒气渐消尽,小雨过去,已是清明之后。落花片片洒满小路,轻风把池塘水面吹皱。小燕子在庭院穿飞,柳絮纷扬沾满襟袖。正是最美的时候,不论是晚间还是白昼。这喜人的滋味,真个是浓如美酒。
频频地移动衣带孔眼,任多病的身子空自消瘦。见不到她又想念她,见了以后依旧又要分手。要问是否希望常相见,我说不如长相守。苍天无情永不老,有情人却难成佳偶。姑且把这离情别恨,交付给庭前的杨柳。
【评点】
本篇写暮春相思,词人以通俗浅显的语言写出离别相思之苦。
上片描绘暮春落花满径、飞絮飘舞的景色,动静结合,画面鲜明。“残寒消尽,疏雨过、清明后”点出时令,此时已是清明之后,残留的寒气渐渐消尽,小雨已过去。“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四句写景,落花片片洒满小路,轻风吹起池塘的水面,微微起皱。小燕子在庭院穿飞,柳絮纷扬沾满了襟袖。词人的笔触及了春天各个方面的景物,各用一个动词将其相连,将景色描写得栩栩如生,声色俱全。“正佳时,仍晚昼”,是针对上述景色有感而发:正是最美的时候,不论是晚间还是白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二句,承接上文,这喜人的滋味,真个是浓如美酒。“著人”意为让人感觉到,可“滋味”究竟是什么,却无法言说,于是以酒比喻,再着一“浓”字,并且用“真个”来强调,诱使读者以切身感受和经验去感悟那种“滋味”,从而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可以体会,令人产生共鸣。
下片抒写深情相思企盼的凄楚愁苦,以寻常口语细细倾诉,极富人情味,真挚感人。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 写词人的状态,频频地移动衣带孔眼,任多病的身子空自消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四句是全词抒情内容的核心,抒发了词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见不到她又想念她,见了以后依旧又要分手。要问是否希望常相见,我说不如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进一步说明相思之苦。苍天无情永不老,有情人却难成佳偶。姑且把这离情别恨,交付给庭前的杨柳。全词以景语结,含蓄蕴藉。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离别相思之情的佳作。上阕写景,交待节令和时间,“花径”以下两组对句极有层次地描绘春的色彩与活力,展现出具有芳春傍晚特征的种种景物,为下阕抒情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铺垫。下阕写别情。开头“频移带眼”,其实是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浓缩,形象真切传神。以下数句道出人之常情。最后四句,言上天无情,因此“人未偶”的孤独,也必然永远存在。只好将无限情恨托付给庭前的杨柳。全词一气贯下,艺术地表达了主题。
【作者简介】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男,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沧州无棣(今属山东省庆云县)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哲宗元佑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佑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就卜居其地。
李之仪擅长作词,前人称其“多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毛晋《姑溪词跋》)。他很注意词的特点,曾说“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他批评柳永“韵终不胜”、张先“才不足而情有余”,而主张象晏殊、欧阳修那样“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跋吴思道小词》)。他的佳作也确能达到这一要求,如〔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立意造语学民歌与古乐府,即景生情,即事喻理;下片借水言情,极为深婉含蓄。他曾与秦观、黄庭坚、贺铸等人歌词赠答,前人多将他与这几人并提。但实际上他的创作成就比起秦观等人有所不及。清人冯煦评论说“姑溪词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而均有未至”(《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是较为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