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冯延巳《鹊踏枝》“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宋词翻译赏析

时间:2015-09-06
冯延巳《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又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注释:
     偎:紧贴;挨着。
     黄金缕:喻新长嫩叶的柳条。
     细筝:用金银、贝壳镶嵌的筝。
     移玉柱:即弹奏筝。
     海燕:即燕子,古人因其春天自南方渡海而至,故谓;非今动物学上所说的筑巢于海滨悬崖上、形似燕子的另一种鸟。
     一霎:很短的时间。
   
  译文1:
     六曲形的栏杆紧挨着碧玉似的绿树,风轻轻地吹,杨柳尽情舒展开它黄金般的丝缕。是谁抚弄着细筝奏起一曲?惊动了梁上燕子双双穿帘飞去。
  眼前到处有游丝和飞絮在飘飏。红杏花开,正值清明,下了片刻的阵雨。午间熟睡醒过来时,只听得黄莺在四处乱叫,是它惊破了我的好梦,这梦中的一切再也无处寻找了!
   
译文2:
    屈曲的栏杆依偎着碧绿的大树,轻风徐来,吹拂着柳枝,千万缕金色的柔条尽展风韵。是谁在调弄筝柱,奏响乐曲,惊得那燕子双双飞去。
    满眼所见皆是款摆的游丝,飘扬的柳絮。红杏花开的时节刚刚来临,一霎间又洒下阵阵清明的细雨。酣睡醒来便听得黄莺鸣啭,惊破了我的好梦,害得我再也无处寻觅


赏析
  对于现实生活中无法相会的恋人来讲,一场哪怕是十分短暂的好梦,也能聊慰其相思的饥渴。但梦毕竟是只是梦,何况梦醒之后的失落滋味就越加难受。其心绪之紊乱,更可想而知!故无论是明媚亮丽的春色,还是落花粘絮的雨景,全都成了激惹她阵阵愁绪的触媒。

鉴赏
  这是一首拟写闺情之作。
  先看上片,“六曲阑干偎碧树”,偎,是倚靠的意思。阑干倚靠着碧树,便能更仔细地观察到下面所写的句子:“杨柳风轻”,即春风。唐人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正是如此。后面也会看到杏花雨,写的是极妙的。“黄金缕”又是指的什么?这里指的是杨柳的枝条。春天的时候,杨柳出芽,那种淡淡的绿色,有点介于黄绿之间,风过后感觉真的是黄灿灿的一树。万条垂下,清风微拂,正如朱自清说的“像母亲的手”轻轻抚着孩子的头发。那种感觉,真是心旷神怡。这里只能用“轻”,毕竟是春风,春风给人的感觉正是轻盈,惠风和畅。如果是大风,那就破坏了这样一种和谐的意境了。像“颠狂柳絮随风舞”,那就是另一种感觉了。同时这里的“展尽”也用的精确,“展尽”不仅体现出了春风的细腻与柔和,也将杨柳的繁茂与杨柳枝的柔美表现出来了。这几句写的是阑外景,紧接着下句,“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钿筝,即用罗钿装饰的筝。玉柱,即玉制的弦柱,弦乐器上用来固定弦的柱子。移玉柱,就是弹奏钿筝的意思。也有种解释说玉柱是中指的别称,移玉柱就是移动手指,也是指弹奏的意思,也能讲通。这是写室内的人。外面是无限的春光,屋子里又有人弹奏着钿筝。钿筝,玉柱,这都是多么精美的词,一起安排在这里,那弹筝的一定是个美女无疑。“穿帘海燕双飞去”,穿帘,这个安排很有意思。海燕飞来飞去,本来不关人什么事的,但是这海燕偏偏穿帘飞去,且还是双飞去,这不免要引发人的某种情绪了。像温飞卿的“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冯延巳的《鹊踏枝》里也有类似的句子)也是表达的这么一个意思。可以说,整个上片,在于营造一种静中有动的意境,而感情也是含而不露的,启而未发,也不是一下说破的,而是层层叠叠,极尽曲折盘旋。先是写了阑外杨柳,再写了室内弹筝,後写了海燕穿帘双飞,是一步步引出来的。
    “满眼游丝兼落絮”,是写的在室外所看到的,看到的是游丝和落絮。游丝是容易引发愁绪的,落絮更是容易引发感伤。“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前面说的杏花雨,正是这清明雨。清明时节雨纷纷,一霎,形容雨极快就过去了。能够想象,仿佛一个仙子,从空中飘过,向人间洒下无边丝雨,然后就慢慢远去了。一霎清明雨,空空蒙蒙,真是好意境!而词人偏偏又说是红杏开时,前面说到了落絮,这里却是红杏开。满眼落絮,却发现了红杏的开放,正欲惊喜,却又是一霎清明雨来,红杏便也不复存在了,可谓层层曲折。一般人写落花,便直接写花落了,而这首词在这里却先说花开,再说花落,更加倍了伤感情绪。这也就是感情深挚,盘旋沉郁的体现了。“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本来,春天是容易困倦的季节,但在这里,词中所写的人浓睡却不单单是因为困倦,那是为什么呢?后面有提示,是为了好梦。到底什么好梦?词人没有明指,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人是先浓睡醒来,然后依偎阑干,满眼尽是游丝落絮,再注意到有红杏开,接着却是一霎清明雨。这引发了她的愁绪,不忍再看,便回到屋里弹筝,却不料,惊飞了海燕,穿帘双双飞去,更增了一层伤感。而室外,则是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春和景明。词中整个贯穿的是一种莫名的伤感,读者读完后也是长久沉浸其中。这就是冯延巳的最大特点,执着的感情。要伤感便一直伤感,固执而寂寞。谭献评此词:“金碧山水,一片空蒙,此正周氏(周济)所谓有寄托入,无寄托出也。”是抓到了此词的精神的。有寄托入,无寄托出。周济本是常州词派作家,提倡“寄托”,所谓寄托,也就是说词人应该将自己的真感情情融入到作品里,反对空泛模拟,徒具规模。那么,这首词的作者是有寄托的,因为读完,能让读者感受到那种莫名的伤感。虽然不能确知是一种什么哀愁,但却能感受到词人的内心深处有一些难以排解的愁绪。这就是有寄托入,而无寄托出,就正是说词人虽然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词里,但是读者通过读词,却是体会不出词人本来的情感的。这正是冯词的特点。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如此,看似都是泛泛写一些闲愁,实则里面隐含着曲折深挚的感情和一种执着的忧伤,并且,是一直沉浸在那种感伤之中,不像晏殊那样能找到解脱的方法或是来点自我安慰等等;也不像欧阳修,能够潇潇洒洒地生活,尽情品味生活的乐趣。
    读《阳春集》中冯延巳的《鹊踏枝》诸作,会发现和此词有很明显的同一种风格。像“香印成灰,起坐浑无绪。庭际高桐凝宿雾,卷帘双鹊惊飞去”、“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天如水”、“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满眼新愁无问处,珠帘锦帐相思否”、“瘦叶和风,惆怅芳时换。懊恨年年秋不管,朦胧如梦空肠断”、“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楼上重檐山隐隐,东风尽日吹蝉鬓”等等。这就是盘旋而沉郁的冯词,不仅将个人的感情寄托于词,而且着意创造意境,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使读者既能领会到那种感情,又无法确定是什么,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确实高妙。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宋词精选 > 宋词赏析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